11位院士赴聯影「鑑寶」,結果……

2021-01-13 聯影醫療

這是高端醫療設備行業一場前無古人的「品鑑大會」。

陣容強大——11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多位國內頂級三甲醫院專家領銜參與;

「鑑品」高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臺3.0T磁共振;

含金量足——鑑定報告顯示:聯影3.0T人體磁共振整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部分核心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9月15日,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組織,李啟虎院士、王威琪院士、徐宗本院士、陳亞珠院士等11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與多位國內頂級三甲醫院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到訪聯影,對聯影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共同研製的「聯影3.0T人體磁共振」進行科技成果鑑定。

鑑定會現場圖

通過對系統研製報告、技術創新報告、系統工程技術和應用報告、技術查新報告、用戶報告、第三方測試報告等一系列報告進行嚴苛鑑定,並實地觀看系統研製與生產場地、系統成像演示後,鑑定委員會認為,聯影3.0T人體磁共振整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部分核心技術如主磁場的穩定性和梯度強度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鑑定委員會到訪聯影

能夠吸引這麼多位院士與專家,聯影3.0T人體磁共振到底有哪些奧秘?聯影原創短片帶你一睹為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聯影原創視頻:《聯影3.0T人體磁共振》

————

大咖點評

先來聽聽現場院士與專家的評價。

李啟虎

中國科學院院士、鑑定委員會主任

「經過鑑定委員會綜合鑑定,聯影3.0T人體磁共振滿足臨床放射影像診斷需求和前沿精準醫學診斷科研需求,整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部分核心技術如主磁場的穩定性和梯度強度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其大規模推廣應用對於保障我國醫療健康領域自我供給能力,促進我國高端醫療設備行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樊建平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

「深圳先進院與聯影是多年的親密合作夥伴,雙方強強聯合,在醫學影像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其中雙方共同研發的快速高解析度磁共振成像系統和軟體已經廣泛應用於臨床,這種產研結合的模式,極大地促進技術成果快速轉化,值得大規模推廣!」

鄭海榮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聯影3.0T人體磁共振作為首個國產3.0T磁共振系統,實現了高均勻主磁場、高精度射頻與梯度、快速成像等多項核心技術突破,並獲得高端醫療設備行業唯一一項國家專利金獎。我為與聯影八年的精誠合作感到驕傲,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展開緊密的產研合作,爭取產出更多的先進成果,振興民族高端醫學影像產業!」

薛敏

聯影董事長兼執行長

「聯影專注於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為的是不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經過幾年的努力,聯影全部關鍵部件與核心技術均實現自主研發,自研比例達行業第一。感謝院士們和專家們給予聯影3.0T人體磁共振『國際先進』的鑑定,聯影已經在對下一代更先進的核心技術、核心部件進行前瞻布局,力爭在下一代產品競爭中真正實現全面引領!」

張強

聯影聯席總裁

「作為『十二五』期間重要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聯影與深圳先進院在短短三年內將3.0T超導磁共振系統研製成功並產業化。作為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聯影3.0T人體磁共振在腦功能成像、腦神經成像等方面精準發力,目前已經用於深圳先進院『腦計劃』項目中,相信這將對於中國腦計劃的實施推進發揮重要作用。」

————

解構創新

聯影3.0T人體磁共振已於2015年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並進入市場,現已裝機近百臺。截至目前,包括此前已進入市場的1.5T磁共振,聯影的磁共振全國裝機量達400餘臺,近20%入駐三甲醫院,其圖像質量、系統穩定性、可靠性及高效工作流等均獲得了客戶的高度肯定。

聯影磁共振事業部研發副總裁賀強作《3.0T磁共振的系統工程攻關及應用》報告

TA具體因何被授予「國際先進」稱號?11位院士與專家們最看重的,莫過於這幾件「創新」大事:

01.

硬體創新

在硬體方面,聯影3.0T人體磁共振在主磁場均勻度與穩定性、梯度磁場的強度與精度、射頻系統功率輸出與線性度、接收通道數等關鍵指標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在部分核心技術如主磁場的穩定性和梯度強度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超導磁體系統

聯影3.0T人體磁共振自主研發的超導磁體,突破電磁場與應力聯合設計、低溫和失超保護系統以及超導接頭、超導開關等關鍵技術,首次實現了國產高均勻度與穩定性的3.0T超導磁體,磁場均勻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聯影3.0T人體磁共振超導磁體

梯度系統

聯影3.0T人體磁共振突破大功率、穩定輸出的脈衝梯度功放,以及高強度、高線性度、高精度的梯度線圈設計及製造工藝等瓶頸,成功研製世界首臺峰值功率達到兆瓦級全數字梯度功率放大器,該放大器配合梯度線圈,可實現最大梯度強度,能夠有效縮短成像時間,實現高解析度磁共振功能成像。

聯影3.0T人體磁共振全數字梯度功率放大器

射頻系統

聯影3.0T人體磁共振以業界領先的獨立雙通道射頻發射系統,成功解決高場圖像均勻性問題,同時自主研發低噪聲前級放大器等核心技術,輔以優異的電磁設計方法、人體工學設計,研發出多款高密度的多通道表面線圈,配合先進的高通道譜儀系統,有效提升圖像質量。

聯影3.0T人體磁共振射頻功率放大器

02.

應用創新

在應用方面,聯影3.0T人體磁共振推出光梭成像平臺、腦功能成像平臺等一系列快速成像新方法與模型,成功應用於腦血管和頸動脈斑塊成像、高分辨腦功能成像、快速腫瘤動態增強成像、實時心臟成像等高級應用,實現了快速、高清、定量成像。

腦血管和頸動脈斑塊成像,中風預警「利器」

腦血管和頸動脈的易損斑塊是腦卒中的主要病因,現有技術血管造影僅能顯示管腔形態,通過管腔狹窄診斷腦血管病。而由於近一半腦卒中病人的血管狹窄不明顯,血管造影會嚴重低估病變程度。

針對這一難題,聯影3.0T人體磁共振開發了全腦血管壁和斑塊成像新技術,可直接顯示顱內動脈多發斑塊和血栓的分布和嚴重程度,判斷是否為容易破裂的危險斑塊,對腦卒中的預防和精確診斷有極大的診斷價值。

全顱等體素高解析度T1W MATRIX斑塊成像,可見大腦中動脈多處狹窄。掃描參數: 0.6*0.6*0.6 mm3, uCS 3.5倍加速, 採集時間 7 min。

腦功能成像,探索大腦奧秘

腦功能聯結圖譜研究被認為是認知腦功能並進而探討意識本質的科學前沿,可防治腦疾病,推進智能技術發展。基於血氧水平依賴成像(BOLD)和彌散張量成像(DTI)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重要技術手段。

聯影3.0T人體磁共振利用高性能的梯度線圈及梯度放大器,顯著縮短了DTI數據採集的TE回波時間,從而大幅提高圖像的信噪比。同時,採用自主研發的EPI序列相位校正專利技術,極大提高了腦功能應用的圖像質量及穩定性。該項專利技術獲得了中國高端醫療設備行業的首個國家專利金獎。

DTI纖維束追蹤成像,精準顯示腦白質纖維束的聯接走向。掃描參數:2*2*2 mm3,64個彌散方向。

腫瘤疾病早期診斷,甄別癌細胞蛛絲馬跡

針對傳統技術容易漏診或誤診不典型血供腫瘤,聯影3.0T人體磁共振開發了自由呼吸高分辨動態增強腹部成像方法,基於此方法可對收集到的病例圖像進行定量分析,可顯著提高肝腫瘤早期診斷敏感性。

自由呼吸下的肝臟動態增強掃描,捕捉造影劑流入、流出全過程(48 phase / 3min)。1.降主動脈;2.肝門靜脈;3.病灶區。

心臟快速成像,全面評估心臟功能

由於心臟跳動時的複雜運動、血液無規則的流動、呼吸運動、心腔壁較薄以及周圍脂肪較多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長久以來磁共振對心臟檢查都受到較大限制。聯影3.0T人體磁共振基於光梭技術和光梭平臺,成功推出了極快速心臟實時電影成像方法,單次屏氣全心覆蓋,極大地擴展了心臟電影成像的應用範圍。

除了實時電影成像外,聯影3.0T人體磁共振還實現了高分辨心肌活性成像,包括心肌灌注、心肌延遲增強成像以及心肌參數定量成像和自由呼吸全心冠脈成像,對全面評估心臟功能或早期評價心肌纖維化和心肌鐵沉積等疾病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

聯影3.0T人體磁共振心臟成像技術能夠實現良好的脂肪抑制(如上排圖像所示),極短的TE、TR和極高的時空解析度(如下排圖像所示)。

相關焦點

  • 聯影再登Nature:「解碼」大腦!
    該文章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研究員、聯影張強博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毛穎教授等行業專家、學者及各自研究團隊聯合撰寫,深度闡述先進醫學影像成像設備與影像技術如何應用於創新型前沿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從而推動腦圖譜建設。▲Nature展望專刊《大腦》:《腦智科技研究發展:上海及長三角之窗》「人腦圖譜」好比一幅探索大腦的「地圖」,是理解腦結構和功能的基石。
  • 打破國外壟斷 聯影醫療發布3.0T探索磁共振
    但與往年不同的是,毗鄰這兩家展臺的一家中國醫械企業——聯影,吸引了更多觀眾的目光。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研究院院長張旭院士說:「在成像技術、軟體應用上,聯影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尤其聯影3.0T探索磁共振所提供的腦影像數據,可支持腦解剖連接模式和腦功能研究、腦疾病研究,幫助進一步完善有明確生物學意義的腦圖譜及適用性的驗證方法體系,助力腦科學研究從源頭上進行創新。」
  •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含11位地學部新增院士簡介)
    中國科學院2019年11月22日2019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的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自1994年開始外籍院士選舉以來,共選舉外籍院士116名。
  • 上海仁濟醫院與聯影共建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新聞—科學網
    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與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籤署合作協議,由兩家牽頭,共建「仁濟—聯影分子影像研發中心」。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主任王興鵬、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以及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敏等人共同出席了籤約儀式。仁濟醫院副院長夏強主持籤約儀式。   會上,仁濟醫院副院長王育與聯影中央研究院聯席CEO陳群籤署了合作協議。
  • 成立全國首個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究中心 仁濟、聯影探索「產學研醫...
    圖說:全景動態PET-CT 葉佳琪 攝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與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籤署合作協議,由仁濟醫院與聯影牽頭,共建「仁濟-聯影分子影像研發中心」。這也是全國首家與聯影合作的「產學研醫」為一體的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雙方將共同組建新型分子影像探針實驗室及研發團隊,在特異性適配體、納米抗體等分子探針的篩選、放射性或MR標記及臨床轉化領域進行原創性研發,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開展更穩定和更深入的臨床應用和學術研究。
  • [今日-青島]免費鑑寶:北京專家來青免費鑑寶
    [今日-青島]免費鑑寶:北京專家來青免費鑑寶 免費鑑寶:北京專家來青免費鑑寶。
  • 聯影 「史上最強PET-CT」uExplorer探索者...
    作為國內醫療器械領軍企業,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攜橫跨診斷、治療、網際網路醫療30款全線產品登陸「this健康產業峰會」旗下第77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CMEF),舉辦「重置極限,前置未來」聯影2017新品發布會,並公布U+網際網路醫療戰略最新進展與成果。
  • 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中科大教授田志剛當選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共選舉產生了67位新當選院士,其中,來自中科大的田志剛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醫療衛生學部的院士。1994-2001年之間作為訪問學者多次短期赴美國NIH國立癌症研究所工作,曾任日本金澤大學國立癌研所訪問教授(2001-2002)。2001年10月「百人計劃」進入中國科技大學。2001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8和2011年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2008年和2011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負責人、2012年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 【巨星墜落】我國又一位院士逝世,今年已經逝世了30位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院士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也是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致力於原始創新科研,演繹了綠色材料的「神話」故事。 據武漢大學官網介紹,張俐娜,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的3位女弟子,一人當選外籍院士,赴美引爭議
    在施一公教授培養出來的學子中,其中有3位女弟子,她們也是施一公教授最得意的門生,也是生物界的拔尖人才,不知你們認識她們嗎?施一公教授非常看重顏寧,花了很多的心思來培養她,而顏寧教授也沒有讓施一公失望,她所帶領的科研團隊屢屢取得優異的研究成果,2017年,雖然顏寧教授落選中科院院士,但是在2019年,顏寧教授成功被評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在2017年時,顏寧教授也決定離開清華大學,赴美任教,這也引起了不少的爭議,有的人直言顏寧教授是「負氣出走」。
  • 北航4位教授、2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航4位教授、2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9年度院士增選結果公布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
  • 2017院士名單最終官方完整版 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結果
    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於年初正式啟動,通過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提名和院士提名兩條途徑,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選人。6月4-10日,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會議,選舉產生了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205位。
  • 聯影智能COO詹翊強:醫療AI沒有「卡點」式成功
    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期間,AI報導採訪了聯影智能的COO詹翊強,共同探討了優等生眼中醫療AI的時下與未來。在成像上,聯影推出了「智能天眼」CT。據統計,從疫情爆發以來,有500餘臺「智能天眼」CT馳援了多家醫院,包括武漢全市70%的定點醫院發熱門診、傳染病區及超過一半的方艙醫院;聯影智能針對疫情推出的「uAI新冠肺炎醫學影像智能化診斷全棧解決方案」,服務了全國100多家醫院,並支援了美國、馬來西亞、義大利等國家。聯影「智能天眼」CT和以往CT有何不同?
  • 院士來了11位!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光谷開幕,聯智監測獲北鬥獎
    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邀請了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束為,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吳海洋,科技部原部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成等多位北鬥產業主管單位領導、11位院士和近百家行業知名企業家出席活動。
  • 女子帶「藍寶石」來鑑寶,聲稱120萬買來,結果卻令她大跌眼鏡
    在如今的社會裡,古玩收藏還是備受許多人喜愛的,雖然說是收藏,自然是為了撿漏賺錢了,為此前些年確實市場上出現了許多鑑寶類的節目,像「和大人」王剛老師就參與過這類的節目,別說鑑寶節目確實是非常的火熱,吸引了許多人士來參加哦!
  • 中科院新增61名院士:16位外籍、2位諾貝爾獎
    11月28日,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公布結果。其中,今年共產生中科院院士61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及其以下的佔91.8%。
  • 中國工程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單 18位外籍專家當選院士
    經濟日報北京11月27日訊 記者常理報導:中國工程院27日公布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單,有67位院士當選。此外,外籍院士增選結果同步產生,比爾·蓋茨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據悉,此次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佔94%;女性4人,佔6%。
  • 5位華人當選工程院新外籍院士:有「身價最高華人教授」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對外公布了2017年新增選的67位院士名單,同時公布的還有18位新當選的外籍院士名單。  在這18位外籍院士中,最著名的無疑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封面新聞記者從中國工程院了解到,該院從1996年起評選外籍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在此次名單公布之前,工程院共有48位健在的外籍院士,其中年級最大的是建築大師貝聿銘。  貝聿銘是1996年當選的第一屆外籍工程院院士,他生於1917年,今年已整整100周歲。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增選18名外籍院士是歷屆增選中人數最多的一次。
  • 10位華人科學家當選2018年美國工程院院士!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NAE增選的外籍院士中,有4位來自中國。他們是:  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  中科院金屬所研究員盧柯;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  臺灣地球科學家李羅權;  此外,共有6位華人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神秘礦洞、彩虹廊道、直播鑑寶……這個地方值得一去!
    神秘礦洞、彩虹廊道、直播鑑寶……這個地方值得一去! 2020-11-13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