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科學家又發現一顆宜居星球,網友:象徵性大於實際意義,太遠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能力也在不斷的加強,近些年來,得益於世界各國新型探測望遠鏡的升級和建造,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範圍越來越廣,收穫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這兩年的時間,新聞上不止一次的報導過發現類似地球的系外星球。
近日經過科學家長時間的觀測,發現了一顆編號HD85512b的行星,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的這顆行星是最為接近地球的星球,他正在圍繞著一顆小恆星運轉,這顆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6倍,恰恰是科學家心目當中的超級地球,為什麼說是科學家心目當中的理想地球呢?因為這顆行星,一方面處於宜居帶上,另一方面根據研究顯示,行星上面還有氧氣和氮氣,這就表明此顆行星已經處於平穩的階段,沒有巨大的溫差,沒有強烈的電磁風暴,雖然重力是地球的1.5倍,但就目前發現的所有類地行星當中,這顆行星無疑是人類首要選擇的第二家園,看起來非常吸引人,但是跟其他發現的類地行星一樣,離地球的距離實在太過遙遠,人類現有的科學技術無法實現星際旅行,以光年計的距離是人類「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對於人類的這些成果,很多網友實際上並不持支持態度,他們認為,探測系外類地行星,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距離的原因,即便探測並確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也沒有辦法,超越光速,跨越星際,來到宜居星球。筆者雖然承認這一事實,但是並不認同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首先,人類進入文明世界以來,探索未知事物,是驅動人類發展的動力。人類探索系外類地行星,就如同牛頓思考蘋果從樹上往下掉,而不是往下掉一樣,看起來能夠得到的結果,並沒有現實意義,但是我們都知道,因為牛頓去思考這個問題,最終才有了牛頓力學原理,我們去發現探索系外的類地行星,在探索的過程當中,或許我們會收穫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第二,人類雖然在不停地發現著類似地球的行星,但卻苦於距離的原因,即使發現也很難移居。反而會喚醒人類對於地球的保護意識,讓人類能夠深刻地明白地球是人類目前唯一的家園。並且在未來幾代人的時間內,人類依然只能生活在地球上。
愛護家園,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