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剛過,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黃水鎮金花村的氣溫卻已經低於10℃。11月10日一大早,金花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楊宗發裹了裹身上的大衣,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他手裡有一份地圖,上面不僅繪製了金花村的每一條道路,還記錄著每一戶村民的需求以及扶貧工作計劃。看著地圖上代表貧困戶的「貧」字越來越少,他的眉頭也越來越舒展。今年10月底,金花村最後3戶6人完成脫貧,至此全村貧困戶123戶423人全部脫貧。楊宗髮長舒了一口氣:「我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接下來的路要走得更穩更實。」
楊宗發(右)在走訪村民。 受訪者供圖
貧困山村來了個醫學教授
楊宗發的另一個身份,是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藥學院(中藥學院)副院長,也是一名主攻藥學專業的教授。2019年3月,他肩負著扶貧任務隨工作隊來到金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你是我們村裡文化水平最高的幹部哦。」這是村主任馬培發見到他時的第一句話。
金花村幅員面積19.94平方公裡。全村所轄5個居民小組,有561戶156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5戶360人。從高校教學管理到扶貧一線開展工作,熟悉村裡的基本情況成為了楊宗發的首要任務。
很快他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題:這裡山多、路陡,沒有詳細的地圖,非常不方便。
「當時村裡很多爛泥路,車都過不去。」楊宗發回憶,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走訪全村村民,很多時間都消耗在了找路和通行上面。「為了跟住在雙河組大梁上的劉幫國、劉幫奎和鄧明澤三家人見面,工作隊前後開車去了三次,前兩次都是遇到大雨,車輪被爛泥陷住完全過不去,最後只能步行進去。」
「必須得想個辦法,儘快熟悉當地交通和人員的基本情況。」楊宗發在整理自己的走訪筆記之後,花了幾天時間,手繪了8幅以組為單位的「扶貧地圖」,地圖上簡單標明了每個組的大概道路情況,以及每戶村民居住的位置和生活情況,包括姓名、家庭成員、是否為貧困戶、戶主是不是殘疾人、患病情況等,並實時更新。為了方便溝通工作,鄰近居民之間的親戚關係也被簡單標註。
地圖成了工作隊的「法寶」
「人家說要想富,先修路,真沒錯。」楊宗發說,由於天氣冷,村裡的路到了冬天就會結冰,尤其是村裡山谷之間紫金溝、雙河溝的兩個「六道拐」,經常有村民騎摩託車摔傷。於是,他首先將工作重心放在了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上面。在工作隊的帶領下,金花村村內新悅黃路黃水段7.2公裡道路實現柏油化,村內公路33.7公裡實現硬化,做到了「組組有環線,戶戶通公路」。
統籌全村人畜飲水設施設備,實行統一管理,全村飲水安全得到保證;C改、D改和五改工程基本完工,村容村貌明顯改觀……就在楊宗發與工作隊如火如荼地開展工作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徹底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疫情發生後,因金花村緊鄰湖北,很多村民都在湖北打工,加上村內又出現疑似病例,疫情防控的重擔壓在了這裡幹部的肩上。春節期間,楊宗發放棄休息主動回村,帶領黨員幹部衝在「戰役」一線,負責全村500多戶村民的生活必需品採購配送。村裡缺乏運輸車輛,楊宗發就把自己的7座私家車開來「私車公用」,還把位置拆了兩個,「這樣可以裝更多物資給大家送過去。」
楊宗發繪製的地圖。 受訪者供圖
楊宗發之前繪製的地圖,此時也成了工作隊的「法寶」。他將手繪地圖製作成電子版分發給工作隊,並根據地圖標註設定了「院落長」,由其負責統計周邊居民的採購清單交給工作隊。工作隊統一到鎮上超市採購後,再挨家挨戶送貨上門。
脫貧重在「育人」
在楊宗發看來,從高校到扶貧一線,這兩份工作其實有共通之處,那就是「育人」。脫貧不能脫表面,要把村民培養起來,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於是,在楊宗發的組織下,根據金花村黃連、蓴菜種植的農業特點,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分別與石柱縣黃水鎮、金花村籤訂了校鎮扶貧戰略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藥材種植、產業孵化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同時,結合自己醫學專業特點,他還組織學校的專家團隊,在黃水鎮和金花村開展了多次義診和中藥材種植培訓活動,受到廣泛好評。
「要從大山中走出來,沒有路不行。現在路有了,還必須有產業,有產業才能真正長效穩定增收。」在楊宗發的帶領下,工作隊目前已引進金科高山茶葉項目、展瑪農業休閒項目、森林王國遊玩項目等多個農業、文旅產業,「接下來我們計劃的重點工作,就是推動這幾個產業在金花村落地生根,繼而實實在在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
「明年春天,新一輪的旅遊旺季又將來臨。」楊宗發翻了翻檯曆說,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全村能夠吃好吃穩「文旅飯」,石柱縣的旅遊搞得很好,金花村又緊靠黃水國家森林公園,現在村裡很多人都開起了農家樂,如何打好這張旅遊休閒的牌,是工作隊正在思考的事情。
「脫貧了,最大的困難已經解決了,接下來即使再有困難,我們也有信心克服。」說這話時,這位醫學教授眼神堅定。
(責編:劉政寧、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