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西莫夫早在1950年發表的作品《我,機器人》中,已經深入探討了「機器人學三定律」,他用「機器人學三定律」,在歷史上第一次為機器人規定出了生存的法則,後來成為當代機器人學的基本法則。
根據阿西莫夫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好萊塢大片《機械公敵》,即《我,機器人》。
2015年,一大波好萊塢科幻大片繼續狂轟濫炸,《復仇者聯盟2》、《星球大戰7》、《終結者5》、《侏羅紀世界》等大家熟悉的電影續集陸續登上銀幕,《蟻人》等新片也會在科幻市場分一杯羹。不過說到科幻,有一個名字是繞不過去——「科幻教父」阿西莫夫(IsaacAsimov),他不僅是科幻小說三大巨頭之一,還提出了不少準確的科學預測。來自臺灣地區的理論物理博士葉李華,就被阿西莫夫筆下的科幻世界所吸引,走上了翻譯之路,成了阿西莫夫作品的中文版代言人。
科幻在華人社會仍有兩重原罪
Q:您被稱為「臺灣第一位科幻教授」,您覺得「科幻小說」和科普為什麼值得您不遺餘力地推廣?
A:就科學知識而言,無論國內國外,體制內的科學教育總是過分刻板,常常容易弄壞學生的「科學胃口」,讓許多人畢業後仍是科學文盲,甚至碰到科學就反胃。相較之下,凡是精彩的科幻作品,無論小說、漫畫、電影……都能在科學教育上扮演催化劑的角色。就科學知識的傳授而言,科幻具有寓教於樂的功能。即使是跡近無釐頭的「空想科學」,例如日本的超人戰隊,對幼兒的科學啟蒙也有重大貢獻。
在科學精神的倡導上,科幻作品更是最好的媒介。科幻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也絕對是正面的,因為科幻作品常常提供新穎的科技概念,而只要這些概念有實用價值,就一定會有人設法實現。甚至可以大膽地說,科幻作品經常扮演科技發展的精神導師——比較下科幻發展史與科技發展史,便不難找到許許多多的真實案例,大至核能潛艦與登月火箭,小至納米級機器人,多多少少都是在科幻概念指導之下發展出來的。
縱然如此,科幻在華人社會仍有兩重原罪:有些人覺得既然有「科學」,就絕對不能再有「幻想」,甚至認為幻想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有些人則是「逢科必反」過了頭,連科幻都列為拒絕往來戶。因此至少在臺灣,想要把科幻從「個人」推廣到「社會」,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初中就開始崇拜阿西莫夫
Q:您第一次閱讀阿西莫夫小說是什麼時候?可否談一下您對阿西莫夫的印象和感覺?
A:最早是在初中,我讀到他的一本科普書(ViewfromaHight,1963)的中譯本,當時就對他的博學多聞、旁徵博引佩服不已。
阿西莫夫絕對是個天才兒童。不到16歲高中畢業,19歲拿到哥倫比亞化學學士,21歲取得碩士學位。二次大戰爆發後,他投筆從戎,28歲才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在寫作方面,他十多歲就開始寫小說,19歲說寫的一篇小說首次正式發表;21歲成為家喻戶曉的科幻作家,進步非常神速。
有一次上電視節目,在大家侃侃而談之中,他說他是個天生的寫作機器,隨時隨地都可以寫。主持人就對問他是否可以。阿西莫夫便說,「拿打字機來。」於是在現場,他僅花了30分鐘就寫了一篇短篇科幻小說。
Q:那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翻譯阿西莫夫小說的?
A:早在1990年,我翻譯了阿西莫夫的成名作《夜歸》(Nightfall),次年刊登於臺灣出版的《幻象》雜誌第四期「阿西莫夫專輯」中。在這個專輯的首頁,還刊載了他的親筆信:「很高興知道《幻象》將刊出我的作品專輯,或許我因此能在億萬的中國人中增加更多的讀者。」這也是我翻譯他的作品的開始。
Q:阿西莫夫在您心目中處於怎樣的地位?
A:阿西莫夫這個名字在華人世界雖然並不響亮,但是在英語世界,他早已是家喻戶曉的科幻大師。在科幻文學的成就上,他既是廿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又是科幻界公認的「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
阿西莫夫生前曾獲5次雨果獎與3次星雲獎,這兩個獎項都是科幻界的最高榮譽。逝世後,阿西莫夫還陸續獲得3次雨果獎,分別是1992、1995和1996年,可見他的江湖地位之尊崇。
羅馬帝國是銀河帝國的原型
Q:您為什麼翻譯阿西莫夫的《基地》?
A:《基地》這本書,是阿西莫夫的科幻代表作之一。
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絕對不在倪匡之下,而我對倪匡的喜愛和崇拜早已家喻戶曉。
Q:《銀河帝國:基地》與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會讓阿西莫夫極為自豪?
A:「基地」系列寫的是銀河帝國盛極而衰、回歸封建的故事。阿西莫夫的寫作靈感則是來自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朋的6卷本史學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因此,《基地》有著史詩般波瀾壯闊的架構。他從這本書出發,後來又寫了6冊小說,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基地」系列。晚年,他還利用這個史詩架構,將自己的其他兩個科幻系列,串連成一套博大精深的「未來史」。
Q:阿西莫夫的作品,在國外暢銷了60年,您覺得他的作品暢銷不衰的奧秘是什麼?
A: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原因。其一,他對人性的掌握十分精準,而人性的本質並不會隨著時間改變,因此他的筆下人物永遠能和新一代的讀者取得共鳴。其二,在他的小說中,有著許多高瞻遠矚的科技預言,足以指導未來數世紀的科技發展。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小說反而越陳越香。
Q:如果可以對阿西莫夫說一句話,您最想說的是什麼?
A:冥冥中我一直在追尋您的腳步,比方說,現在我也成了自由作家。
阿西莫夫是「預言帝」?
阿西莫夫在半個世紀前寫下的科幻小說中,有不少堪稱精準的預言,現在看看頗為有趣——
預言之一:「機器人學三定律」 阿西莫夫早在1950年發表的作品《我,機器人》中,已經深入探討了「機器人學三定律」,他用「機器人學三定律」,在歷史上第一次為機器人規定出了生存的法則,後來這些法則最終成為當代機器人學的基本法則。我們不禁驚嘆,在那時,人類還沒見過,甚至不知道機器人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機器人學三定律的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預言之二:機器人的應用 Asimo是日本本田公司開發的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步行機器人。它的命名,就是為了向科幻大師阿西莫夫致敬,因為阿西莫夫預言了機器人將成為人類的得力助手。而如今,在倉庫、工廠、高科技辦公室,機器人已經獲得大規模的應用。
預言之三:全球資訊網 阿西莫夫在1980年寫過一篇《全球化電腦圖書館》,我們只要讀上幾段,便會赫然發現主題正是15年後出現的「全球資訊網」。阿西莫夫在1988年接受BillMoyers採訪時也預言說:「將來,有個圖書館可以連接到我的電腦、書桌和家,我坐著就可以查閱資料。」
預言之四:生物科技 他在發表於1988年的《化學工程的未來》這篇文章中,已經開始討論當今最熱門的生物科技。
預言之五:納米手術 阿西莫夫在1987年的《奇妙的航行2》一書中,預言了用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血管內部做手術的可能性。而在續集中,機器人甚至能進入人的大腦中做手術。
預言之六:基因工程 阿西莫夫在1954年發表的《鋼穴》一書中,描寫主角利用基因改造,控制自己的外表以及延長生命。這在現在看來已經是可以實現的現實。
預言之七:太空殖民 阿西莫夫在1954年發表的《鋼穴》中預言人類將進行太空殖民,而人類的火星殖民計劃也在近幾年取得進展。
預言之八:太空旅行 阿西莫夫在1951年預言了人類會通過各種手段在各種星球之間往返旅行。而如今,宇宙飛船已經能帶人進入太空飽覽太空景色。
預言之九:呼籲人口控制 阿西莫夫在小說中多次提到過,導致地球滅亡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人口無度膨脹。
預言之十:素食主義 在1966年,阿西莫夫預言人們的食譜會更多樣化,趨勢則是少吃肉,吃更多的魚類、穀物、藻類、酵母類產品……再看看目前的素食風潮和健康食物風潮,他的預言似乎是正確的。
原標題:理論物理博士葉李華評說阿西莫夫:他的腦洞裝下了整個銀河系
阿西莫夫Profile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他同時也是生化學教授,擔任過門薩協會副會長。他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
葉李華Profile
1962年生,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理論物理博士,致力推廣中文科幻與通俗科學20餘年,相關著作與譯作數十冊。自1990年起,譯介、導讀及講授阿西莫夫作品,被譽為「阿西莫夫在中文世界的代言人」。
(文/蔣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