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200年|阿西莫夫科幻世界中的猶太思維

2021-01-13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報復性地著作等身,以及對讀寫的痴迷——這就不能不把阿西莫夫同他的猶太之根聯繫起來了

一個作家的一生能寫多少書?一年出三四本應該不少了,如此算來,一生寫個200本絕對屬於超級寫家。但在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簡歷面前,這個數字被證明上不封頂:他在40年間出書接近於500本。

讀者幫他計著數量。在他出版第100本書、第200本書、第300本書的時候,都有儀式,他自己也樂於直接以編號給這些書命名。然而他自己的生日卻是模糊的,雙親沒有記住,後來是他給自己定了一個1920年1月2日的出生日。當然,這種「花絮」是科幻讀者眼中的「美談」,是一位傳奇偶像身上少不了的趣味點。

「報復性」書寫狂

一個寫這麼多書的人,是傳奇,但也是無聊的。因為誰都能想像得到,圍繞他的議論總是離不開晝夜不息地勤奮敲打打字機上的鍵鈕;總是離不開他寫的第一本書,以及他寫的最著名、最有影響的書,這麼兩個主題。不過在阿西莫夫這裡,還是有些別的事情值得一說,比如他學習英語這一點。他的母語是俄語和意第緒語,因為他是個俄羅斯猶太人。他在1923年被父母帶到美國,住在了紐約的布魯克林,而這對父母也是從來不講英文的。阿西莫夫的英文全是自己讀書、讀報加上後來泡圖書館學來的,他學會之後,還教給了妹妹。

喜歡上科幻是他讀各種科幻雜誌的後果,可是,這個體裁跟他稱得上瘋狂的寫作欲望未必有很大的關係。30~50歲之間,阿西莫夫瘋狂地出書,出滿了100本。有了這麼一個龐大的「基本書庫」,後邊20年他又不住地從中翻新,才使得出書速度繼續提上去。實際上,在這頭100本書裡,雖然他潛心打造了一個「銀河帝國」,並出版了他賴以揚名立萬的「基地系列」,但他寫的已不全是小說了,而是頗有一些如《阿西莫夫事實之書》《阿西莫夫幽默寶典》之類非小說或難以歸類的作品,顯示了他的全面,更不用說他在寫作之餘痴迷化學實驗,這可絕不是一種典型的作家風格。

無可否認,他是一個無比有才的人,polymath(博學家)這個源自文藝復興時期的詞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他就如李奧納多·達·文西那樣具備多種才能,善於多方面汲取知識,善於寫作,更善於出版。不過,阿西莫夫本人在說到自己如此多產的緣由時,並沒有說自己有多麼熱愛科幻,這方面的靈感是多麼豐富,而是說他一直有一種焦慮,覺得視覺正在蓋過書寫,「看」正在排擠「讀」的空間,而他是出於為讀寫文化伸張尊嚴,才「報復性地」著作等身——事實上三四倍於他的身長都不止。

報復性地著作等身,以及對讀寫的痴迷——這就不能不把阿西莫夫同他的猶太之根聯繫起來了。

「頑梗」的猶太人/地球人

猶太人向來有「書寫崇拜」的名聲。因為圍繞舊約聖經及律法書的一系列文本,猶太孩子從學齡前起就要接觸並沉浸其中;與此同時,他們傳統上又禁止造像,從而在日常生活中甚少有目迷五色的體驗,而是被文字載體所包圍。文字讓人慣於聆聽和沉思,而猶太文本所包含的大量故事、教義以及律法的內涵,啟發閱讀者去沉思和辯難,那些善於鑽研和辯難者,日後可望成為受人尊崇的專業宗教和律法權威,即「拉比」,他們有了威望,言論思考也被納入到最初的文本中。所以猶太人的書是活的,會長大的。

阿西莫夫並不是什麼猶太教徒,他的父母甚至沒有給他過過猶太教傳統中極為重要的成人禮。可是,熱愛閱讀,對書寫的敏感,以及維護書寫的尊嚴,這種特點在他身上很是突出。1950年的戰後美國,電視電影來到黃金期,更刺激阿西莫夫產生了對書寫的危機感。他在那年出版了第一本科幻小說《天空的卵石》,此作之前就作為他正在準備的「基地」系列而在雜誌上發表過,文筆極成熟,不過當時還未滿30歲的阿西莫夫還不是完全自信。小說一上來就寫到主人公、一個名叫約瑟·舒瓦茨的60歲的裁縫,在未來的某一天從輻射過度的地球上突然消失了:看到「約瑟·舒瓦茨」這個姓名,就可知他十之八九是猶太人。似乎,像所有初試身手的寫作者一樣,阿西莫夫寫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

倒並不是說,一個非猶太背景的作家就不能故意給人物取這麼個名字了。可是阿西莫夫後來自陳,他雖然沒有明說那是個猶太人,「但我從未見到一個人認為他不是猶太人的」。約瑟·舒瓦茨出場的時候,口中吟著一首詩,是19世紀英國名詩人羅伯特·白朗寧的作品。白朗寧寫過一系列敘事獨白詩,這首便是其中之一,但和其他的詩相比十分獨特的是,這一首的題目叫「本·埃茲拉拉比」。本·埃茲拉拉比是確有其人的歷史人物——一位生活在12世紀的猶太拉比。在詩中,他對著一群不知是什麼人的聽眾侃侃而談,他說他已經老了,然而,他希望聽眾們和他一起變老;他說年輕是不好的,年輕人對人生沒有洞察,只會狂躁憤怒,追求不切實際的偉大,最後淪為野蠻;相反,老人則會更懂得愛自己,更少關心世俗的事情,而注目上天。老齡讓人深刻地活在當下。

本·埃茲拉的哲學特色,在於矛盾的對立統一,詩中的他雖然一副倚老賣老的腔調,可他最後卻強調,任何的人生階段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阿西莫夫讓他的主人公讀這樣一首詩,或許主要想給約瑟·舒瓦茨安排一個與他的年齡相匹配的心境,但就在這種簡單的安排中,阿西莫夫顯露出了與他的猶太身份有關的「知性」風格。

寫《天空的卵石》時的他是謹慎的,想像的野馬尚未完全撒開四蹄,他的故事得依靠那些他最有把握的東西。他後來自述說:在這部小說裡,他「寫了一個頑梗的地球人群體,他們面對一個看不起他們的英國,他們中的一些人覺得,這種關係類似於公元1世紀的猶地亞和羅馬帝國,他們也知道自己可能是對的。」這就完全承認,他是基於自己對猶太歷史的了解而構思這一小說的,「頑梗」一詞正是舊約聖經裡上帝對猶太人的描述:你們這些硬脖子的,死也要犟嘴、要反抗、要跟我對著幹的人哪!然而正是在這種對抗中,他們形成了「知道自己可能是對的」的自信。猶太人從來就不害怕身處少數;真理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這話在他們聽來絕非狡辯。

地球在阿西莫夫的第一部正式意義上的科幻小說中就完蛋了。倖存下來的是一群智力超常的「百科全書編者」——一個被阿西莫夫賦予了意義的專有名詞——他們被隔絕到銀河系另一頭的一顆行星上,以便在即將到來的黑暗年代裡保全人類知識的最後殘餘。附近行星上來了許多敵對生命,他們除了自己的頭腦之外毫無可以自保的依靠,這些未來的「書之人」開發出了更加先進的技術,開闢了秘密商隊路線,最終將異星人類徵服並且歸併入自己的種群。人類最引以為豪的就是自己的知識了,而作為猶太人,他們歷來最引以為豪的,就是掌握了人類知識中最重要的知識。

在自述中,阿西莫夫是這樣說的:「我從未特別地想到過猶太人與機器人、毀棄的飛船、六個太陽的詭異世界有什麼關係……然而它時不時地自己就會出來。」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下意識」;他把未來人類全體的災難與當下一小群人類——猶太人——的災難聯繫在了一起。在《天空的卵石》裡你甚至還能看到「馬薩達」這樣的名字,這是公元66年,最後一批抵抗羅馬帝國軍隊的猶地亞猶太人戰鬥和滅亡的地方,當然,是猶太人眼裡光榮而神聖的地方。靠著這種設計,一向僅僅意味著過去,意味著與歷史傳統的緊密聯繫的「猶太」二字,同外太空和火箭飛船掛起了鉤來。

自造規則的科幻宇宙

當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畫卷隨著一本本書的出版而徹底展開,他就自然地要被問及這樣的問題:你信神(上帝)嗎?猶太人據認為都是信上帝的,像阿西莫夫(儘管他也算是從以虔誠著稱的東歐猶太社會裡出來的人)那樣,在故事中多處體現出猶太人的視角,卻又完全以現代宇宙觀來統攝故事而隻字不提上帝,其中的矛盾自然會讓人好奇。阿西莫夫的回答,既非「是」也非「否」,他說:「我沒多想過上帝的事。」

這回答相當聰明,但並沒有超出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可能想到的範圍之外。他實際上是說,上帝與他無關。

因為上帝不是一個符號,或一個莫須有的存在;上帝意味著一種秩序,一套規則。喜歡科幻的人中有兩類居多:一是不識愁滋味的、想了解災難將會如何降臨的年輕人,二是人生巔峰已過很久,開始真正心裡踏實地「展望未來」的中年人。總之,兩者都不太尋求像讀一般意義上的小說那樣,代入主角們的日常,感受他們對功名與愛情的渴望和犯蠢後的沮喪。他們喜歡科幻小說的地方,正是它們自造一些規則來統治它們自己的宇宙,其生靈依照這些規則去生和死——這樣的一個宇宙,是無法見容一個猶太-基督教意義上的上帝的存在的。

然而設計和建立這些新規則的科幻作家,自己也和讀者一樣,是活在一套規則裡面的——不過,他們對此高度敏感,總想要表達自己或贊成或否定的態度。和阿西莫夫一樣天才的阿瑟·C.克拉克,1941年就職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他堅持在自己的吊牌上標示「一個泛神論者」;羅伯特·海因萊因在《時間足夠你愛》中,借一個人物的口說:人只有站在宇宙之外,才能觀察宇宙的種種神秘。在這二位的心裡,作為西方社會基礎的信仰體系,都是需要深刻質疑阿西莫夫也一樣。他本質上是個人文主義者,觀照著地球人的問題;他還寫過一本專著,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聖經。所以,他其實一生都厭惡必須就猶太-以色列的問題做些表態,但他所描寫的很多情節卻又不能不讓人聯繫到猶太人——歷史上的、傳說裡的或現實中的猶太人。當然,這對他來說不是什麼難題,因為他能出如此多的書,足以表現自己在各個領域都各有專攻,互相併不串門:比如,他所彙纂的幽默集,就反映了他作為一個會說意第緒語的猶太人,對於獨步天下的猶太幽默的深刻認識。

講笑話是他的愛好——1974年,他在一部美國猶太科幻小說家精選集的序言裡說,自己很擅長用意第緒語方言說猶太笑話。他更說過一個真實的笑話:他幼年時,經常躲在角落裡,看自己暗戀的美國姑娘吃三明治,人家在麵包上抹黃油,阿西莫夫咂著嘴巴默默地想,那是芥末,那是芥末啊……

來自歐洲的猶太人,無法想像黃油的味道。他們用來抹麵包的傳統的、符合教規的醬料,是芥末醬。即便阿西莫夫家裡完全世俗,即便他從小就與宗教無涉,他也不能想像,一個牛肉三明治裡怎麼能夾黃油。

科幻與猶太思維

然而,阿西莫夫的小說裡雖然沒有上帝,卻給我們探尋猶太人的思維空間開闢了一條理想的途路。因為要在現有的規則之外另造一套規則,首先就需要思考現實之外的其他可能,這正是猶太人所擅長的。盡人皆知他們愛提問,但卻少有人知道,猶太人提問起來可以如此無視一切界限,他們最愛問的就是「What if」——針對任何一個表述,他們都能問一句「但如果……又會如何?」比如,1945年3月寫出的短篇《死路》,就是基於「如果人類不得不求助於外星人,又會如何?」這一問題而來的;而《最後的問題》這一備受推崇的短篇,則是基於「如果電腦成了上帝,又會如何?」這一問題。

例子數不勝數。科幻大師常常被譽為神人,擅長實操層面的科研工作,以此來滋養寫作。海因萊因、阿西莫夫和另一位科幻名家L.斯普雷格·德康,當年一同在費城的空軍實驗基地搞武器研究的經歷就十分傳奇;然而實際上,「科幻」一詞中,「幻想」往往走在「科學」的前面。幻想是純頭腦之事。科幻大師和「災難想像作家」之間的差異,就在於後者只是想像地球和人類萬物會遭遇怎樣的倒黴事,而前者可以就一切目前尚未發生的甚至子虛烏有之事提出大膽並精妙的想像。

在猶太思維中,未發生的事情似乎天然就被一個平行空間所收容,在那裡展開了它們自己的故事——一顆沒有丟下的原子彈,它在另一個空間裡是丟下了的,從而出現了另一個版本的現實。而提問就是開端,就是觸及這些空間的方法。在「蘋果落地」的故事裡,牛頓的思考「蘋果為什麼落地,而不往天上飛?」轉換一下,就是很典型的猶太式發問:「如果蘋果不是落地,而是往天上飛,又會如何?」科學和科幻,真就是在一個路口不同方向的張望。

順便說,英國人牛頓沒有猶太血統,但他的名字「艾薩克」,和俄國猶太人阿西莫夫的大名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即便在美國也不安全」,在自傳中談到反猶主義時,阿西莫夫寫道。據他說,很多在美國的猶太作家要寫科幻,都不敢用真名,因為擔心他們被讀者認出是猶太人後,故事中所描寫的被流放的、受迫害的人類,也都成了對現實政治的影射。他們都改名了,而阿西莫夫則沒有,他把作為猶太人的不安全感跟他想像中未來人類的不安全感融化在了一起。他從俄國帶到美國來的大名留在每一份手稿中,它們被裝箱,收在了波士頓大學的71個書架上。

科幻小說製造的不安全感更大且更豐富。科幻小說讓人想像得越遠,引起的恐懼也越徹底,關於無限擴張與膨脹,關於熵,等等。越深的恐懼催生越傑出的英雄,再由英雄吸引來追著故事讀下去的死忠。這個套路固然永試不爽,寇克船長為1960年代開始的「星際迷航」電影招來了無數死忠,並使阿西莫夫成為傳奇;然而深信神的人,卻不會只想著寇克,而會注意到「原初系列」中反覆傳輸的一個理念:要識別偽神。這個偽神,在聖經裡亞伯拉罕和摩西的時代,是那些無生命的、具體的偶像,是臭名昭著的金牛犢,也是異教徒崇拜的巴力;而在現實中,它就是那些失靈的計算機。說不清這是對災難的預言,是對人類的警告,還是相反——是詛咒。如阿西莫夫這樣憑想像來幹預人類的認知的寫作狂人,總有一半身份是先知,另一半是潘多拉魔匣的啟開者。

相關焦點

  • 歷史的災難與未來的可能:阿西莫夫科幻世界中的猶太思維
    來源:第一財經歷史的災難與未來的可能: 阿西莫夫科幻世界中的猶太思維雲也退一個作家的一生能寫多少書?一年出三四本應該不少了,如此算來,一生寫個200本絕對屬於超級寫家。在他出版第100本書、第200本書、第300本書的時候,都有儀式,他自己也樂於直接以編號給這些書命名。然而他自己的生日卻是模糊的,雙親沒有記住,後來是他給自己定了一個1920年1月2日的出生日。當然,這種「花絮」是科幻讀者眼中的「美談」,是一位傳奇偶像身上少不了的趣味點。
  • 科幻與現實的輝映,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一部科幻神作
    1942年,年僅22歲的阿西莫夫,想要寫一篇以銀河帝國衰亡史為題材的短篇小說,他為此徵詢了美國科幻文學的先驅約翰·坎貝爾的意見。 坎貝爾當即否定了這個想法,認為短篇小說容納不了如此廣闊的內容,並建議阿西莫夫借鑑《羅馬帝國衰亡史》,寫一部銀河帝國興亡的歷史小說。
  • 科幻與現實的輝映,《基地三部曲》:阿西莫夫的一部科幻神作
    說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是科幻小說裡的神作,並不誇張。這部小說融歷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於一體,以超拔的想像和波瀾壯闊的情節描繪了一幅銀河帝國跨越千年的衰亡與復興畫卷,激發出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思考及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 《三體》與《基地》,劉慈欣與阿西莫夫,誰才是科幻文學的圭臬?
    劉慈欣在科幻文學界擁有的毋庸置疑的地位,但是在另一個科幻作家面前,劉慈欣的名分依然要向後排,他就是世界科幻文學宗師——艾薩克阿西莫夫。,而是進行科幻文學創作,他筆下的《基地》系列在科幻文學界更是大名鼎鼎,阿西莫夫驚人的遠見和洞察能力讓他筆下的科幻世界與現實高度重合,和他齊名的英國科幻文學家「克拉克」正是因為書中關於地球衛星的描寫和科技發展幾乎一致,因此人們將地球外太空懸浮衛星軌道命名為「克拉克」。
  • 艾默裡奇將執導阿西莫夫科幻小說《基地》電影版
    搜狐娛樂訊 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近日終於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得科幻大師伊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科幻小說《基地》(Foundation)的拍攝權,該片將由曾執導過《獨立日》、《後天》和《哥斯拉》的德國籍大導羅蘭德-艾默裡奇執導。
  • 蘋果又投資改編一部科幻小說,這次是阿西莫夫的《基地》
    根據 Deadline 報導,蘋果已經開始籌劃一部以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為藍本的原創電視劇。2017 年 6 月,Skydance Television 從阿西莫夫版權管理者處拿到改編權,開始推進項目。到現在為止, David S.
  • 《銀河帝國》真的「坐上了火箭」馬斯克火箭升空帶動阿西莫夫科幻...
    值得一提的是,同時被馬斯克送上太空的還有一套微縮版本的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消息爆出後,全球科幻迷沸騰了。  現代快報記者從出版方獲悉,「獵鷹重型」火箭發射成功後,包含《基地》三部曲在內的阿西莫夫《銀河帝國》系列小說銷量隨之暴漲。 「過去24小時,它的銷量暴漲到了5000套,讀客圖書正在緊急加印中。電子書銷量的增長也極為明顯。」
  • 世界科幻「三巨頭」,是怎樣煉成的?
    文/賀培峰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三位偉大人物,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和英國的阿瑟·克拉克,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自小對科幻的追求、紮實的科學基礎,以及親身的經歷,造就了他們,讓我們不妨看看這三位巨頭是如何煉成的?不僅僅是科幻家,也是科學家、未來學家!
  • 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的「十大預言」丨壹起讀書
    《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的譯者葉李華教授介紹,「阿西莫夫對各個層面的未來都極為關切。大至太空殖民,小至未來可能的收藏品,都是他津津樂道的題目。他的科技預言一向經得起時間考驗,令人懷疑他簡直是個自由穿梭時光的旅人。」 那麼阿西莫夫預言過什麼?
  • 阿西莫夫對2019年的世界做的預言,哪些對了哪些錯了
    1983年底,《多倫多星報》邀請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對2019年的世界做出預言。當時的阿西莫夫精準地預言了計算機化(computerization)的發展,但是他對教育和空間應用的預測過於樂觀。
  • 盤點6部在雜誌《科幻世界》中連載過的逆天科幻神作
    但實際上,這本小說最早於2006年5月連載於《科幻世界》雜誌。為了讓小夥伴一飽眼福,社長扒出了當時連載的插圖,有讀過《三體》的小夥伴可以重新感受一下震撼:《科幻世界》2006年第8期《三體》連載:《科幻世界》2006年第10期《三體》連載:《科幻世界》2006年第12期《三體》連載:
  • 科幻三巨頭之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在阿西莫夫18歲那年,他將自己的處女作《宇宙瓶塞鑽》投給著名科幻作家兼編輯坎貝爾主編的科幻雜誌,但是坎貝爾認為這篇作品「作為短篇太長,作為長篇則太短」,而且他「不喜歡慢騰騰的開頭,以及自殺的結局」。不過坎貝爾還是給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勵。結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離灶神星》。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這句話在2018年顯得更為合適。科幻小說與世界。它們創造了彼此。外部世界對科幻小說的影響顯然更加巨大,但科幻小說對世界的影響卻更有針對性。兩者扯平了。況且,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幻的世界裡,這一點毫無爭議。
  • 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科幻,在2019年開年迎來好時光。截至2月13日,《流浪地球》票房已超28億元,成為現象級科幻電影。受《流浪地球》帶動,劉慈欣科幻小說在暢銷榜上高歌猛進,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銷量突破百萬冊。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但就在大眾高調熱議的同時,科幻圈內保持了冷靜姿態。
  • 科幻小說三巨頭之一,作品被譽為科幻聖經,他這十句格言引人深思
    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阿西莫夫的名字命名。有一次,阿西莫夫的妻子問他:「到你生命的盡頭時,假如你已經寫了100本書,但還惦記活著的滋味,那時你會說些什麼?」阿西莫夫卻反問道:「只有100本?」阿西莫夫一生一共撰寫和編輯了500多本著作,他在他的第100本著作《100號作品》中,敘述了上面那件事。
  • 阿西莫夫「腦洞裝下整個銀河系」
    2015年,一大波好萊塢科幻大片繼續狂轟濫炸,《復仇者聯盟2》、《星球大戰7》、《終結者5》、《侏羅紀世界》等大家熟悉的電影續集陸續登上銀幕,《蟻人》等新片也會在科幻市場分一杯羹。不過說到科幻,有一個名字是繞不過去——「科幻教父」阿西莫夫(IsaacAsimov),他不僅是科幻小說三大巨頭之一,還提出了不少準確的科學預測。
  • 機器人總動員+科幻吸血鬼|《科幻世界·譯文版》2018年11月
    機器人9號受飛船的召喚而激活,作為現役機器人中最老的多功能機器人,它被指派去捕捉一種飛船上的小型入侵物——鼠蟲。然而與此同時,這艘載有反物質武器並肩負重大使命的飛船卻在躍遷過程中遭遇意外,無法駛向預定地點完成任務。一時間,全人類的命運都危在旦夕。
  • 世界公認的3大科幻小說家,他們的作品大家都看過嗎?
    科幻小說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在全球有著非常廣泛的讀者,歷史至今也誕生了不少優秀的科幻小說家,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劉慈欣。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公認的3大科幻小說家,他們的科幻小說大家都有看過吧?
  • 世界著名科幻小說家
    H.G.韋爾斯代表作:《時間機器》《時間機器》被許多人認為是迄今最好的科幻小說。韋爾斯為其他每一個人樹立了標杆。儒勒·凡爾納代表作:《環遊地球80天》凡爾納的作品使他成為科幻小說先鋒,以及最好的科幻作家之一。
  •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1、作者簡介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國科幻小說作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阿西莫夫一生著述眾多。1979年2月,阿西莫夫出版了第200部作品。1985年突破300部。到了1987年8月,已上升到394部。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他曾自述出版過467部著作,但研究他的作品的專家稱,他至少出版過480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