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腎陰虛的腎炎患者,水腫一般多見於下肢,煩熱口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象細數。六味地黃是經典的滋陰補腎藥,但卻不適合這位患者,因為六味地黃是補腎陰的,而她是腎陽虛,所以,肯定是沒有效果。而對於腎炎患者表現出來的腎虛症狀就更複雜了。
腎虛是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詞,更是中國男人很不願提及的詞,許多人幾乎到了談腎虛而色變的程度!由於傳統文化的心理暗示太過豐富,他們不想既沒了健康,又丟了面子!然而,這卻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話題!因為腎是先天之本,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源,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是人之元氣所在……
那麼,是不是腎虛的人更容易得腎炎?腎炎的人一定會腎虛呢?別急,聽中醫張生一一道來。
有何不同?——此腎非彼腎
中醫所指的「腎」是一個系統,與人體生殖、生長發育、消化、內分泌代謝等都有直接或間接關係;西醫的腎屬於泌尿系統的一部分,負責過濾血液中的雜質、維持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最後產生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
「腎虛」是中醫的說法,指腎的精氣和陰陽不足。是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來辨證的。最常見的是腎陰虛、腎陽虛。腎陽虛的症狀為腰酸、四肢發冷、畏寒,甚至還有水腫,為「寒」的症狀,性功能不好也表現為腎陽虛;腎陰虛的症狀為「熱」,主要有腰酸、燥熱、盜汗、虛汗、頭暈、耳鳴等。中醫認為,長期疲勞、飲食不節、房事過度等等都會引起腎虛。
而腎炎是西醫的病名,是腎小球腎炎的簡稱。表現為腎小球形態和功能發生損傷,腎小球對蛋白及細胞通透性改變,腎臟對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及血壓調節能力障礙,腎小球濾過功能損害等等。腎炎包括急性腎炎、慢性腎炎、腎病症候群、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等等,其主要表現為肉眼血尿、水腫、高血壓、腎功能異常、尿量減少、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一句話,從不同的方面來講,腎虛與腎炎壓根兒就是兩碼事兒!
有何關聯?——腎虛百病生
腎虛的人易發腎病。腎為先天之本,腎氣的盛衰是衡量人體生長發育和衰老的重要標誌。腎氣充盈標誌著生命活力旺盛,腎氣虛弱則象徵著生命活動的衰退。腎虛是指腎的真陰真陽虧損,兩腎陰陽,互相抱負,人身陰陽,互相維繫,真陰真陽如有偏勝或偏虛,則人體的陰陽平衡失調而產生疾病。腎臟主生長發育主要靠先天之精,腎精充盛,則精化為氣和血,血氣充沛,則生命生長發育正常,如精血虧損,則百病叢生。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無論腎陰虛還是腎陽虛,都會導致腎臟的免疫能力降低,腎臟的微循環系統就會發生阻塞,腎絡不通,更容易發生一系列的腎臟疾病。
腎炎患者也多見腎虛。腎炎患者常常表現為腎陽虛、腎陰虛。腎陽虛者症見面色晃白、畏寒肢冷、腰部疼痛、神疲無力、全身水腫,陰囊水腫,納差便溏,小便不利,舌體胖大而淡潤,脈象沉弱等;而腎陰虛的腎炎患者,水腫一般多見於下肢,煩熱口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象細數。中醫治病,首重辨證,辨證準確,則用藥有效。在臨床上,我們對腎炎患者進行辨證施治的時候,有脾腎陽虛的,有脾腎氣虛的,有脾腎氣陰兩虛的,有肝腎陰虛的,這裡面都涉及了腎虛的問題。當然,在治療上也會有明顯的區別。
除了腎炎之外,中醫講很多種疾病久治不愈時,都要注意從腎論治。可見,無論是中醫的腎還是西醫的腎,都極其重要。
如何調治?——補腎講究多
腎虛的症狀很多,簡單來說,如果是腎陽虛,就會怕冷,如果是腎陰虛就會怕熱。當然,臨床診斷的時候,還會結合脈診和望診來具體判斷。
就有這樣一位患者,怕冷、一受涼就鬧肚子,夫妻關係也不好,老公覺得她冷淡。她在網上對著自己的情況查,感覺自己是腎虛,就擅做主張吃六味地黃丸,卻一直沒有好轉。六味地黃是經典的滋陰補腎藥,但卻不適合這位患者,因為六味地黃是補腎陰的,而她是腎陽虛,所以,肯定是沒有效果。後來,在張生主任的指導下改用金匱腎氣丸,很快就收到了療效。
同是腎虛,症狀不同,用藥完全相反,所以一定要分清陰陽再用藥,擅用補藥使不得。而對於腎炎患者表現出來的腎虛症狀就更複雜了。中醫補腎很有學問,「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在具體辨證施治時,針對腎陽虛者,要溫腎利水,而腎陰虛者則要育陰利水,針對脾腎陽虛者要溫補脾腎,針對肝腎陰虛者要滋養肝腎,針對脾腎氣陰兩虛者要益氣滋腎。僅僅是辨證和治則就已經讓人眼花繚亂了,更何況具體的遣方用藥?所以,腎炎、腎虛患者一定要請專業醫師仔細辨證,謹遵醫囑用藥才能收到好的療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自其他媒體或為企業宣傳文章,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具體行為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聯繫郵箱:7832076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