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有病,人就廢一半!脾衰比腎虛更可怕,99%的人都不知道!

2021-01-21 騰訊網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舌頭的變化是脾的外在表現: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一、脾—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很多人對腎虛很了解,但對於脾虛、脾弱卻知之甚少,其實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為什麼?現在就給大家分析下!

通常人們認為: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臟。其實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其次是腎,再次是肝,因此心臟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細心的媽媽都知道,嬰兒出生落地時,哭的聲音特別響亮,音訊可以傳得很遠,為什麼可傳得很遠?其主要力量就是源於脾。

然而現實中許多西醫醫師,從來就沒拿著脾當回事兒,說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

其實,脾不僅是全身的能量馬達,同時也是殺菌滅毒的航母級消毒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脾比腎還重要。

二、脾衰會有哪些現象?

人出生後,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長到十八歲成人,也還是那麼大小,始終沒有變化,生長的動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給,只有年齡增長時,脾才稍稍增厚。

到五十歲時,我們的脾內已經呈蜂窩狀,其中已無實質能量了。如果將脾再次填實,腎水自然就會升入頭部,人就有回到年輕時期的感覺。

脾衰則力不從心,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是脾虛的問題。

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為是闌尾炎。

三、脾胃生病的起因

1

脾胃四怕:生、冷、撐、生氣

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撐,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2

肝不鬱,則脾不虛

肝不鬱,則脾不虛,大家都知「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覺餓,但肚子是鼓的,吃胃腸藥不管用。

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肝鬱氣滯有關,生氣動怒憂思鬱結,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病症。

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洩,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係。

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儘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3

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現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鬱多見,容易導致痰溼內滯,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

因此說,對於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洩去濁毒,最利於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蔔湯,或吃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舒服。

痰溼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藥或營養品,以免壅滯氣機。

4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靈樞-決氣》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可見飲食充足,同時機體氣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為精氣,化生為血而濡養於神,於是人的神氣充沛,生氣勃勃。

四、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詞,「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

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溼不在。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溼。脾臟溼,腎臟燥,最終演變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腎寒和腦衰。

五、女性的月經問題大多跟脾虛有直接關係!

脾衰聽起來很可怕,往往大病,就是被自己的不在意慣出來的。

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應。臟腑之間相生相符,就如一個運轉的機器,各個零件達到平衡才能運轉,身體好就成功了一大半。

這裡灸一下,脾好更年輕!

取穴:足三裡、三陰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堅持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0分鐘,以皮膚潮紅為佳,堅持一段時間,效果相當顯著。

1

中脘穴

促進經氣運行,提升胃功能,消眼袋,提升膚色。

2

足三裡

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具有培腎固本,行氣活血,補虛益損。

3

三陰交

具有:健脾補血、活血化瘀。

4

脾俞穴

具有:利溼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

5

太白穴

屬脾經上的原穴,也是補脾大穴。

在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中,脾號稱「後天之本」,脾胃之氣受傷,各種疾病也就由此而生。

難怪自古以來,中醫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說法。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夠保持脾臟健康,那麼就可避免所有的外邪,可以很好地保持健康與美麗!

相關焦點

  • 腎虛與腎炎有什麼區別?中醫張生:99%的人分不清
    六味地黃是經典的滋陰補腎藥,但卻不適合這位患者,因為六味地黃是補腎陰的,而她是腎陽虛,所以,肯定是沒有效果。而對於腎炎患者表現出來的腎虛症狀就更複雜了。然而,這卻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話題!因為腎是先天之本,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源,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是人之元氣所在……那麼,是不是腎虛的人更容易得腎炎?腎炎的人一定會腎虛呢?別急,聽中醫張生一一道來。
  • 被譽「脾之果」,不僅補脾,還養血安神,不過補脾、傷脾一念之間
    《本草述鉤元》更是開始把大棗稱之為「脾之果」,因為大棗是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果實,所以不論古籍還是現代的書籍都對它有很多的論述,並且十分詳細,就當下而言,用大棗養生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普及。一、使用大棗進行養生可以補脾。
  • 脾虛不虛,看臉就知道,2個方法補脾祛溼,提高你的免疫力
    現實生活中,貌似很多人都比較關心腎虛,腎臟固然重要,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忽略脾虛這一問題。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胃主受納」,指的就是我們體內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營養運輸,需要脾和胃共同發揮作用,才能滋養全身。
  • 原來豬身上最貴的是「它」,營養滋補,補脾益胃,很多人不知道!
    原來豬身上最貴的是「它」,營養滋補,補脾益胃,很多人不知道!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是越來越高了,不像以前,只要能吃飽就行,現在很多人的嘴都是非常的叼,不僅要美味,而且還要有營養。原來豬身上最貴的是「它」,營養滋補,補脾益胃,很多人不知道!豬肚才是豬身上最寶貴的東西,很多人都不願意去吃豬肚。殊不知,豬肚的脂肪和維生素都是非常的高,豬肚還有著補脾益胃的功效,治療腹瀉,或者是氣血不足的朋友們,在這裡,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多吃。
  • 蜜蜂咬脾治巢蟲,為何不在巢蟲上脾時把巢蟲滅掉?蜜蜂真大意了
    巢蟲是蠟蛾的幼蟲,蠟蛾想要在巢脾上直接產卵幾乎不可能,但是卻可以在蜂箱底部產卵,所以蜂脾上的巢蟲,可以說幾乎都是從蜂箱底部上脾危害的,那麼在巢蟲上脾的時候,按理說蜜蜂是有機會不讓巢蟲上脾的,為什麼蜜蜂不再巢蟲上脾的時候直接殺滅巢蟲,而是在巢蟲已經在巢脾中蛀食的時候才咬脾防治呢?究竟是巢蟲太狡猾還是蜜蜂太大意?今天蜂部落就來給大家揭開真相。
  • 蜜蜂子脾要保持多少溫度?可以把子脾提出來保存嗎?
    最近接到一位朋友的提問:聽養蜂行家說為了減輕蜂守脾的負擔,可以把子脾提出來保存,保持一定溫度的就行。這麼做可以嗎?提出後的保存溫度多少合適呢?對於這個問題,聽蜂之語認為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提出的脾是帶蜜子脾。①、蜜源充足的時候,提出蜜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取巢蜜都是帶脾取的。
  • 蜂群在繁蜂的時期,工蜂咬子脾,養蜂人告訴你2個原因!
    蜂友們一起學養蜂,右上角「關注」蜂群在繁蜂期的過程中,這時蜂群內結構不同,蜂群內的繁殖空間,隨著蜂群內的子脾數量增加,蜂群的繁殖區域擴大,蜂王逐漸在邊脾上產卵,蜂群的「哺育率」變化,養蜂人將蜂群內封蓋脾調到中心位置旁邊,蜂群中間位置加入空巢脾給蜂王產卵,隨著封蓋子脾上新蜂羽化出房
  • 推薦四味補脾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針對最易疲勞的人,這類人總覺得有氣無力,甚至說話多了都覺得累,下午症狀更明顯。他們的身材可能是消瘦的,而且是瘦的同時肌肉無力,面色也發黃或者偏白。這種人適合把「補中益氣丸」當保健藥吃,每天吃一次,可以堅持吃到虛弱症狀改善。「人參歸脾丸」也是針對脾虛的人,但這類人的表現主要是失眠。
  • 野外收捕蜜蜂技術2,新手抓蜂抓不完怎麼辦?家裡沒蜂脾怎麼辦?
    尋找野蜂群確實是蜂種來源的一種不錯的選擇,有尋找野蜂技術的養蜂人,一年可以從野外獲得可觀的蜂群數量。從野外獲得蜂群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直接上山尋找野蜂窩,另外一種是選擇"風水寶地"來放誘蜂桶。這兩種獲得野蜂群的途徑,新手養蜂人更喜直接尋找野蜂窩,而老養蜂人更青睞於野外放誘蜂箱。
  • 脾虛的人,吃動物脾臟真能補脾嗎?告訴你答案,別被蒙在鼓裡
    在古人看來,動物和人有著相似之處,皆是天下生靈,故而就有吃啥補啥的說法。根據經驗來看,以形補形確實有一定的經驗基礎,這一點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其中談到「肝熱目赤,用豬肝一具」、「大便下血,用養血煮熟拌醋」、「偏正頭痛,以黃牛腦粘末」等。以上這些都說明,以形補形是有依據的,並非是空穴來風。
  • 一脾蜂量如何快速春繁
    這樣的安排,每一張的子脾面積大,比較集中,如遇寒潮侵襲,有足夠的工蜂護脾,一般不會凍傷子脾。每箱蜂除了有一隻好王外,還要強群起繁。基礎群勢,單王群蜂數不少於8000隻/箱,雙王群不少於10000隻/箱。這樣的蜂群通過精心飼養,肯定不會春衰,能夠快速強壯而趕上油菜花期。
  • 什麼是唾液 人人都有的它竟然能抗癌
    唾液每個人都有就不需要解釋了,那麼唾液的作用有哪些呢?很多人並不認為唾液有多大的作用,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唾液的功效非常強大,如果能正確的認識唾液好處會有很多,還有很多的養生功效。每個人都有唾液,我們也只是把唾液當做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但是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唾液的多少都能看出身體的健康狀況的。我們需要格外的注意才可以。
  • 蜜蜂養殖技術|早春適時適量加脾擴巢技術
    早春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要增加子脾數量,有效擴大子圈。蜂王產卵,從巢脾中間開始,螺旋形擴大,呈圓形,常稱子圈。子圈面積大,表明培育蜂子多。但此時外界氣溫不穩定,蜜粉源情況變化較大,如果盲目擴大子圈,加脾擴巢,氣溫降低時,蜜蜂護不住脾,會使子脾受凍,繁育出的蜜蜂健康狀況不佳,因此必須因群、因時制宜,靈活運用擴大子圈、增大蜂巢的技術。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免疫的腦—脾神經軸
    應激(壓力)是動物或人因外界刺激處於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研究人員發現從小鼠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神經元到脾臟存在直接的神經通路,進而發現去除脾臟神經的小鼠在疫苗接種後產生的抗體分泌細胞數量劇減,提示脾神經衝動信號對體液應答有促進作用。
  • 氣血不足的人,補脾才是關鍵,不先把它調養好,補再多或也是浪費
    有些氣血不足的人,常常會尋找各種辦法來調理,可是卻收效甚微,主要是因為沒有找對方向,因為氣血不足主要和脾虛有關,我們知道,脾乃先天之本,作為氣血的生化之源,一旦出現脾虛的話,氣血不足也就見怪不怪了,所以我們要想補充氣血,首先要做的就是調理脾虛的問題,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身體中是否存在脾虛的情況,下面兩種情況,就是比較典型的脾虛表現,我們最好能夠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脾虛的情況
  • 白扁豆被稱為「脾之谷」,具有補脾、祛溼等功效
    白扁豆一身都是寶,它的果皮(扁豆衣)、花、葉均可入藥。扁豆衣能健脾、化溼,用於治療痢疾、腹瀉、腳氣、浮腫等;扁豆花能解暑化溼、和中健脾,用於治療夏傷暑溼、發熱、洩瀉、痢疾、赤白帶下、跌打傷腫等;扁豆葉能消暑利溼、解毒消腫,用於治療暑溼吐瀉、瘡癤腫毒、蛇蟲咬傷等症。
  • 《自然》重磅:「腦—脾軸」,開拓神經免疫學研究新方向!
    題圖:「勤動」與增強免疫的中樞神經核團與環路首先,作者開發了一種新型去除小鼠脾神經的手術,發現這種小鼠在疫苗接種後所能產生的漿細胞(抗體分泌細胞)數量有明顯缺陷,暗示了脾神經衝動信號對B細胞應答有促進作用。
  • 中蜂養殖,一箱蜜蜂幾脾蜂合適?老蜂農:不一定
    養蜂業上有一句話:「沒有一項養蜂技術是全國通用的」。這句話簡單明了,也直接暴露了蜜蜂的區域性生物學特點。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究竟中蜂一箱幾脾最好。第一:空間大小不一樣其實中蜂標準箱的大小主要是考慮蜂群的群勢,所以在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空間大小的中蜂箱,尤其是木桶中蜂箱更是規格多種多樣,不但從空間上來說大小不同,長寬比例也有很大的差異,裡面的構造也有不同。
  • 放屁次數突然增多了,是脾壞了嗎?脾虛的人,有3個異常多注意
    對於放屁這件事其實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會或多或少地來幾下。但是如果你忽然之間放屁變多了,連著放屁,每天頻繁放屁,是在暗示身體遇到什麼問題。很多人放屁變多的時候一開始都不會太過在意,都會以為是吃多了或者是吃了什麼食物就會瘋狂放屁,直到後面一吃飯,剛吃一口就放屁,剛喝水就放屁,才注意到是不是自己的身體哪裡出了問題。
  • 立秋:照顧好脾肺,培土生金滋養肺陰,跟上天地氣機的變化
    然而中醫重視總體觀,辨證論治,針對個體的特點進行滋潤肺陰方能恰到好處,常見的久咳的中醫分型有以下幾種:1、風燥傷肺:起居不慎,容易外感之人症見:久咳不愈,咽癢即咳,甚者說話因咳作而不能連貫,可伴有惡寒等外感表現,或乾咳少痰、舌質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