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發現超級細菌!輕鬆吃掉溫室氣體,解決全球變暖就靠它?

2020-12-05 環球科學大觀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隨著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大氣中甲烷的含量也在不斷升高,而這些化學物質正是全球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目前,美國科學家就如何利用甲烷營養細菌來抵抗未來甲烷的爆發式增長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利用這種細菌不僅能夠清除大氣中的甲烷氣體,更可以將甲烷轉化為清潔的可再生燃料!

研究發現,甲烷營養細菌可以高效吸收環境中的溫室氣體和重金屬,是微生物中空氣淨化的佼佼者,但人類對它們的工作原理卻知之甚少。若對這些細菌的工作原理有了深入的理解,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它們承擔起改善地球環境,甚至用於醫療治療的任務。

最近,美國伊利諾斯州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兩種從未研究過的蛋白質——MbnB和MbnC,研究證實這兩種蛋白在甲烷營養細菌淨化空氣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MbnB和MbnC不僅僅存在於甲烷營養細菌中,包括人類病原體在內的其他多種細菌中也同樣存在。MbnB和MbnC負責生產一種被稱為甲烷氧化菌素的修飾性肽鏈,進而使細菌能夠從周圍環境中吸收銅等重金屬,再進一步刺激促使甲烷被吸入體內,並將其轉化為細菌真正的食物——甲醇。也就是說,MbnB和MbnC是整個連鎖反應的導火索。

正是由於MbnB和MbnC的存在及參與,使科學家能夠更好地預測哪種細菌可以產生甲烷氧化菌素,從而提高了對其他類型細菌的了解。作者Rosenzweig稱:「金屬酶參與形成這些類型的化學基團是前所未知的,而且這兩種蛋白質以前都沒有被研究過。此外,類似的酶在其他環境中也會產生,化學過程遠比甲烷氧化菌素的產生更加重要!」

此外,由於甲烷氧化菌素與銅的結合非常緊密,也可能被用以治療威爾遜氏病。威爾遜氏病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導致人體無法及時處理食物中的痕量銅,從而引發更多疾病。如果用含MbnB和MbnC的細菌製成一種全新的益生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徹底治癒這種疾病…

文/朱張航宇

參考文獻:The biosynthesis of methanobactin, Science, 2018, Vol.359, Issue 6382, pp. 1411-1416.

相關焦點

  • 溫室氣體最大元兇變城市垃圾?化石燃燒被推翻,全球變暖誰負責?
    全球變暖一直是環境問題中人們最關注的話題,尤其是2020年這一年的發生的事情,更讓人們對全球變暖引發的各種次生災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化石燃料的燃燒一直是溫室氣體產生的最大元兇,然而,這一論斷卻不斷被新的研究所打破。
  • 又一溫室氣體元兇被揪出!全球變暖誰該負責?我們真得認真思考
    全球變暖一直是環境問題中人們最關注的話題,尤其是2020年這一年的發生的事情,更讓人們對全球變暖引發的各種次生災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化石燃料的燃燒一直是溫室氣體產生的最大元兇,然而,這一論斷卻不斷被新的研究所打破。
  • 又一溫室氣體元兇被揪出!全球變暖誰該負責?我們真得認真思考
    全球變暖一直是環境問題中人們最關注的話題,尤其是2020年這一年的發生的事情,更讓人們對全球變暖引發的各種次生災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化石燃料的燃燒一直是溫室氣體產生的最大元兇,然而,這一論斷卻不斷被新的研究所打破。
  • 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能阻止全球變暖
    很多人認為溫室氣體零排放就能阻止全球變暖,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近日,挪威研究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進行了模擬,發現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或並非溫室氣體!
    一直以來,導致全球變暖最主要的原因都被認為是因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其中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所以許多科學家們都呼籲我們要節能減排,使用清潔能源的產品,要低碳生活,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 塑料或成全球變暖「幫兇」?專家進行實驗,它可釋放溫室氣體!
    人類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因此自然界也向人類開展了報復,全球變暖、白色汙染以及多變的天氣現象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全球變暖是大趨勢,科學家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南北兩極也許會出現冰川融化的現象,到時候會淹沒人類的居住地。我們都知道全球變暖是由於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的,而科學家在最近的研究中表示,塑料垃圾竟然也是溫室氣體的來源!
  • 溫室氣體排放的停止可能無法阻止全球變暖
    僅僅停止排放可能不再足以阻止全球變暖。最新研究認為,現在是投資積極的碳捕獲的時候了。  根據近日發表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關於1850年至2500年之間全球氣候覆雜性的簡化模型,即使人類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減少到零,全球溫度仍可能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繼續上升。
  • 全球變暖即將再提速?英國專家警告:溫室氣體「正反饋」啟動!
    我們地球的氣候正變得越來越溫暖,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關於變暖的原因,科學家們至今仍然有不少說法。現在來自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的新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溼地和永久凍土正帶來巨量的天然溫室氣體排放,這使得人類需要更努力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才能夠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
  •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亞洲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這讓科學家過去都低估了種稻所影響的溫室氣體效應。由Patagonia贊助的美國非營利組織「資源更新研究所」(Resource Renewal Institute, RRI)針對稻田研究,原來是泥地的低氧環境吸引了各種產生甲烷的細菌。只要採取原來的方式種稻,就會不斷產生對全球有害的溫室氣體。
  • 平流層變暖使臭氧洞縮小 但溫室氣體可不是「補天石」
    平流層變暖使臭氧洞縮小 但溫室氣體可不是「補天石」天氣和氣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正如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不能因某一年偏冷,就認為氣候在變冷,同樣也不能因某一年臭氧洞偏小,就認為臭氧洞已被修復,南極臭氧洞問題並未得到徹底解決。
  •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代亞洲的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不過就如同其他農產品一樣,因稻米種植在隔絕的空氣的泥地裡,這時候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會通過稻田底部的水進入稻根、通過氣體輸送渠道、最後傳到葉子上,排放到大氣。 但除了排放二氧化碳,科學雜誌《WIRED》還指出,種稻也會增加其他影響更大的溫室氣體:甲烷、氧化亞氮。這讓科學家過去都低估了種稻所影響的溫室氣體效應。
  • 科學家發現植物也會產生溫室氣體甲烷
    新華網倫敦1月12日電(記者曹麗君)德國科學家在1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植物也能產生溫室氣體甲烷,並稱這一發現有助於認識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之間的關係。  甲烷是大氣中濃度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過去150年間,大氣中甲烷的水平幾乎增加了兩倍。
  • 超級古老的細菌被發現,科學家:冰川融化或導致危機出現
    溫室效應引發的全球變暖,這些年來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了,畢竟,如果兩級冰川再不斷地融化,未來人類很可能會因為海平面的上升而失去自己的家園。當然,目前最主要的一點是,一些原本被冰封在厚厚的冰川、冰層之中的神秘「古物」都紛紛重現天日。
  • 全球變暖致森林土壤吸收溫室氣體能力下降
    新華社華盛頓8月6日電(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研究人員6日說,全球變暖導致森林土壤吸收主要溫室氣體之一甲烷的能力下降,這可能會加速提升大氣中的甲烷濃度,進而加劇全球變暖。四川農業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報告說,森林土壤可以通過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大氣中的甲烷,但他們發現全球多個地區森林土壤的甲烷吸收能力被高估,其中在森林土壤溼度增加的地區,甲烷吸收能力降低得最為明顯。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出20多倍。
  • 溫室效應加劇,大量遠古生物被發現,或威脅人類生存
    甲烷氣體並不是什麼小角色,它可是比二氧化碳還厲害的存在,甲烷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使地球變暖的能力更強。而隨著溫室效應的增強,冰川融化加快,它們也逐漸被解開了神秘的面紗。「猛獁象」的發現就是這其中一種,然而遠古生物的逐漸被發現並不是什麼好事。畢竟並不是遠古生物都是那麼友善的,遠古生物裡還有一種生命力頑強,並且還有可能危及到我們人類的生物,那就是病毒和超級細菌。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但是甲烷也是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並且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根據相關機構的研究,相比二氧化碳 ,甲烷 是一種更能夠有效吸收太陽熱力的溫室氣體。甲烷全球升溫潛能值是二氧化碳 的 28–36 倍,因此對氣候有更嚴重的影響。全球升溫潛能值GWP的意思 是衡量特定氣體和相同質量 二氧化碳 比較之下,吸收熱能並殘留在大氣層的相對能力。
  • 美科學家發現城市熱島效應對全球變暖影響不大
    在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產生多大影響一直就是爭論焦點。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對熱島效應的影響進行量化。研究結果顯示,與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相比,熱島效應的影響非常有限。研究領導人、史丹福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馬克-雅各布森表示:「在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影響比例可能在2%到4%之間。」
  • 全球就禁用「超級溫室氣體」氫氟烴達成歷史性協議
    原標題:全球就禁用「超級溫室氣體」氫氟烴達成歷史性協議  為了應對超級溫室氣體氫氟烴(HFCs,又稱氫氟碳化物)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超過150個國家達成協議,通過了《蒙特婁議定書》下氫氟碳化物減排的修正案,即推動停止氫氟烴的生產和使用。
  • 科學家發現即便沒有人類,也無法阻止全球變暖
    據 2020年11月12日發表在《自然》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論文顯示,科學家認為,即使在2020年所有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都歸零,那麼全球變暖也無法避免!全球變暖真的和人類活動無關嗎?地球到底是變冷還是變暖,有兩個關鍵,一個是太陽的因素,另一個是地球的因素!太陽從誕生到死亡儘管會有大變,但它並不會在短短幾百年內產生變化,所以地球上的氣候都是大都是地球本身導致的!
  • 即使完全停止排放溫室氣體也不會停止全球變暖
    挪威科學家已經建立了一種預測性氣候模型,其中他們考慮了各種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案。結果表明,即使排放量減少到零,溫度也將繼續上升至少一百年。這項工作發表在《科學報告》上。模擬表明,如果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代達到峰值,到2100年降至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