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Talk | 馬家輝: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遺忘權利的時代

2020-10-18 造就

馬家輝

香港作家
 
三年前,我50歲的時候,做了兩個事情。為什麼做這兩個事情呢?

據說我長得很像我爺爺。又據說,我爺爺長得很像他的爺爺。根據隔代遺傳說法,我們的基因應該蠻像的。我爺爺跟我爺爺的爺爺都是五十多歲就去世了。死亡原因不詳,聽起來蠻恐怖的。

可能因為身體的原因,可能因為老婆的問題等等。不清楚,反正就是死了。

根據隔代遺傳的理論,我要好好準備——50歲開始,我是一個很謹慎的人,雖然看起來不像。


我就做兩件事情:第一,把家裡的書分類,不同的類還貼了標籤。將來給我女兒,我不想家裡幾千本的書,變成我女兒一個很大的負擔,因為她不看中文書。我女兒是個「漢奸」,只看英文書不看中文書。我總要預先處理。
 
我先把那些書分成幾類,一類黑色標籤,我告訴我女兒,這些貼著黑色標籤的書你可以送,可以丟,可以圈,隨便你處理,反正它沒有太大的重要性。
 
第二類,貼著紅色標籤的,你必須要保留。因為這一類是你老爸的書,就是我寫的書,好歹要留著,至少要留一本。第三類,黃色標籤的書是什麼呢?給你備用的,當你有需要的時候你可以拿去賣。

比如你想買個普拉達的包包,你就拿龍應臺籤名的書拿去換,據說可以換一個普拉達。然後,你想買一雙Jimmy Choo,就要拿陳丹青籤名送給我的書去賣。想買一輛跑車,那就得用莫言給我的書。如果你想買一棟房子,拿張愛玲籤名的書,我有。(哇!)


你們這樣就哇了?我還有張愛玲的手稿,100多頁,誰要買?不騙你,真的。
 
我跟女兒這樣講,當你真的走投無路的時候,你就把張愛玲的手稿拿去出清一下。這樣預先給她處理,幫她處理。
 
第二個我要做的事情安排是什麼呢?我慢慢地、很有系統地,把我跟我太太的一些照片、錄像檔案去掉,能去的都去了。或是存在一個硬碟裡面,儘量不要留給我的女兒。這也是為了她好。
 
我做這兩件事,都有跟我女兒講。我女兒對我露出一個不屑的眼神、表情,瞧不起或者不認同。
 
她的眼神跟表情,我懂,因為我以前有過。
 

25年前,不止, 28年前我剛出來工作,在一家廣告公司。我有一個上司,男的,人品很差。可是我還是要說他的故事。有一點我當時沒有佩服他,後來才改變看法。發生什麼事了呢?

他跟他妹妹關係很好,感情很深,可是他妹妹很不幸,20來歲就生病去世了。然後我的那個上司——上海話怎麼講?癟三,這個王八蛋——把妹妹所有東西,包括鞋子、衣服全部丟掉。只留了她一張照片作為紀念,其他全丟掉。
 
他說,因為我跟她感情太深了,我不想以後、一輩子背負著我妹妹的那種記憶,我走不下去了,我會崩潰的。


我記得我當時也是對他露了一個表情,就像幾年前我女兒給我的表情一樣,很不屑,很不認同——有需要那麼絕嗎?這樣子。
 
可是當我從那時候,20來歲,漫漫人生路,高高低低,順利不順利地慢慢走下來。我反而慢慢、慢慢懂得,原來20多年前那個「癟三」講的那個話,那個做法是有道理的。當然有道理的事情不一定都要去做,我們男人都懂。
 
我後來回想,他為什麼那麼「絕情」呢?因為我們人的心,有很強大的自我保護功能。我們會懂得自我保護的,我相信這是一個內在的東西,是建立在我們的基因裡面的東西。
 
其中一個保護功能,我們都知道,比方說一些錯覺,一些幻想,一些壓抑。我們把我們的欲望、恐懼、焦慮等等壓下來。還有扭曲一些事情。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相關的自我保護的功能是什麼?遺忘!


我們忘記一個東西,不要記住它。我們把它從我們的記憶系統裡面排除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下去,我們才能走下去。所以「遺忘」是一個何等強大,而我們又不太注意到的一個自我保護的方法,一個功能。
 
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那這個自我保護的、叫「遺忘」的東西,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會是什麼?
 
忘記一個東西,你可以選擇;記憶的一些東西,是你選擇性的記得。遺忘從另一個角度看,有選擇地來記得一些東西。所以才會有心理學家說,其實我們記得所有的東西,不管你15歲、25歲、35歲,到我50多歲。
 
半百老翁多慘。


我前一個禮拜在香港過馬路,差點被車撞死,不騙你。那個車從我旁邊擦身而過,幾乎命中了我的家族魔咒——我爺爺,我爺爺的爺爺……
 
不死於腫瘤,不死於老婆手上,也不死於小三床上,卻要死於街頭、車上,多丟臉。我還記得當時我老婆說:家輝,幸好你沒死,不然明天報紙的標題就是,半百老翁在路上被車撞斃。我是半百老翁。
 
不管你是幾歲,走下來了,我們選擇記得一些東西,等於就是以往。
 
我們對以往的想法,都是通過剛剛說的種種壓抑、扭曲、幻覺、錯覺、故意誤讀,還有遺忘,來建立自己一生的傳記,一生的回憶錄。你是那個傳記、自傳的作者,你也是它的讀者。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理解我們的生命。
 

我們總要理解,不然瑣瑣碎碎發生那麼多事情,有一些重要,有一些不重要,喜怒哀樂等等,你總要把那些東西,選擇放在那邊,然後變成一個對你而言,可以理解、可以閱讀的東西。然後,你擺布了你跟它之間的關係,並在裡面找到你安身立命的空間跟基礎。人類就是這樣活下來的。
 
再換一種說法:其實我們都在做夢,我們建構了一個自己的夢,活在自己的夢裡。別人來看你的生命,你過去的事情,他的理解,他的說法和他的情緒可能非常不一樣,可是沒有關係,那是別人的。嘴巴長在別人臉上。

我們是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建構這個自傳。然後擺對關係,走下去。這其實是我們個人的夢。

可是問題來了,我們對於種種遺忘之後的記憶,所選擇來的記憶,我們要把它建立出來。


現在有了網際網路,有了新時代的種種科技。我們會被迫自願獻身種種,把東西放上去。你的照片你不放,你媽也會放。多討厭。
 
每次我跟我家族吃完飯,他們就把照片傳上去。都沒化妝,有時候就穿著睡褲上鏡了,放上去還不算,還標籤「家輝」。結果,我Facebook上的朋友們都找到我,包括我的讀者們,就來取笑我,對我是很大的傷害。
 
我媽把我小時候穿著泳褲的照片都傳上去,我崩潰了,然後種種——從一個個人的夢延伸出來,變成一個集體的夢,沒有人可以逃出去。

就跟嘉賓李真講到的《盜夢空間》一樣。因為《盜夢空間》就是,我建立一個夢,你建立一個夢,大家是同一個夢,一起來面對各種的喜怒哀樂。跟我們玩Facebook有兩樣嗎?沒有兩樣。
 

我建立我的夢,你來評論,你來說屁話,我看你說了什麼屁話,我也用屁話來反擊。然後我也去看你的,沒說屁話你也反擊我……大家一起集體春夢,集體夢遺。

 
一說這個我就講不下去了,分心了。

當個人的夢變成集體的夢是很可怕的,再加上你種種錄像,還有一個快來了——我覺得我又要崩潰了——是什麼東西?你們有看《星球大戰》嗎?裡面有一個東西立體投影,就有一個人出來。
 
再過幾年,我在香港,你在上海,你打個電話給我,一按鍵,嚇死你,我就穿著睡褲站在你前面。再發展下去還會有觸感。到時候,我打給林青霞。你在幹嗎?一按鍵,在洗澡。對不起。但是到時候我也老了。
 
《星球大戰》劇照

不過那個東西很可怕。立體投影出來,你可以把它記錄下來存檔。你想,我只有一個女兒,我會死,她媽媽會死,到時地球上只有她了,真的只有她了。當只有她的時候,按鍵爸媽就出來了,是很溫暖,但又何等沉重。
 
除了這個立體投影的電話記錄還有什麼?還有我剛剛說的Facebook、種種錄像、手機、微信、微博……讓我想起小說《百年孤獨》裡面最後的場景:打開那個寶盒,所有的家族史湧出。那是你不能承擔的負重。

我們已經生活在這個年代,沒有了遺忘的權利。你可以說,誰叫你用了,你可以不用。可以,文化研究裡面有個「工具理論」,當有那麼一個工具在那邊,你不會不用,它會倒逼你使用,因為你如果不用,可能沒辦法在這個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沒辦法來排定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沒辦法去運作,所以你一定會用。這一用,你就沒辦法遺忘。


我說過,遺忘是很強大的自我保護的功能。當你沒有了可遺忘的東西,種種壓力,種種東西重來,好像幽靈一樣跟著你。沉重在你的肩膀,壓在你的腦海裡面。這不僅是說照片和記錄,關鍵還是你對那些事情的理解。
 
網間傳播一個小孩跳樓或伊拉克爆炸死了50個人,只是一條新聞,它們的重量卻是一樣的。
 
一個人,一個年輕人,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他們生命有很多理由。但我覺得,這也可能與網際網路年代有關係。我成長的那個年代,沒有這個東西,很多不高興的事情過了也就算了。沒辦法看到人家跳樓,跳下來的姿勢還蠻潮的,蠻酷的,那我也跳?
 
最主要的還是過了就算了。有個跳樓的小孩寫Facebook,說受人家欺凌,而且是發生在三四年前的事情,就是解不開。他說,我一想起三年前怎麼被某一個同學欺負,老師處理不公道,我越想越生氣,氣了三年,之後我對全世界所有的事情都充滿了危機感、不安全感,然後就跳了。以上種種不好的回憶,我稱之為情緒上的超負荷,重量不是可以承擔的。
 

喜歡電玩的人都知道,當有一些機器沒辦法正常運作的時候,唯一的方法是什麼?關機,它會宕機,或者重啟那個機器,遊戲結束。我覺得這是時代精神。
 
其中一個很關鍵的理由就是,你完全沒有辦法擺脫,擺脫雜七雜八壓在你身上的理解、評語,好的、壞的、扭曲的,當然基本上都是扭曲。我很少在網上聽到一段我值得相信的話,當然除了讚美我的那些,其他不可相信。每次我看到網上罵我的,我就說那是屁話、亂講。看到有稱讚我,說得好,我就回他一個。
 
所以我也是選擇的現象。到了我這個年齡,我能夠面對,我可以說那些罵我的人都是白痴。可是,年輕人不一定能夠面對,而且別忘記他們年輕,如何應付如此超重的東西,我非常非常擔心。
 

遺忘是一個好東西,當我們沒有辦法遺忘,不懂得學習遺忘的時候,我覺得那是個非常值得擔心的問題。而且我作為一個父親,一個獨生女的父親,我有理由過度焦慮,替她著想。因為我真的不希望她以後要面對那麼沉重的記憶,那麼沉重的記錄,那麼沉重的種種的過往的情緒。
 
太多的美好其實也不一定是很美好的事。可是沒辦法,畢竟我女兒還是活在這個時代,每天還是看著手機,上著網。

當然她也用Facebook,而且很早就把我擋住,我用了很多化身都進不去,她很聰明。我還假裝是一個小鮮肉來要求加她,也不成功。那我就想或許她喜歡大叔,有時候又假裝是另外的大叔,也不成功。所以比較煩惱。不是想監控,是好奇,關心。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數位化時代的記憶是我們的嗎?
    記憶造就了我們的本身,它們以難以覺察的方式改變著我們身邊的一切。如果,沒有記憶,我還是我嗎?你能想像沒有記憶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嗎?在《網際網路沒有記憶》這本書中,歷史學家的艾比·史密斯·拉姆齊把我們的視線從史前拉回到現在,分析了整個人類的記憶史。面對當今的數據世界,作者得出一個結論:現在的數據存儲不是記憶。
  • 馬家輝:讀書評可以讓你裝博學
    鳳凰衛視10月13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馬家輝(主持人):這個禮拜又是我馬家輝,那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禮拜的廣東話又會非常進步了,假如你能夠堅持從禮拜一聽到禮拜五的話。好,我今天要介紹一本書,這本書跟我最近的心情很有關係,因為你們都知道嘛最近好像整個社會,特別好像怪怪的,很亂的感覺;那我記得以前啊,我忘了是魯迅還是胡適先生講的,好像是胡適先生講說時代越亂,我們越需要讀書,而且呢特別讀一些自己不懂的書,把心沉浸下來,所以在這個時候呢我就專門挑這些書來看,可是我是一個比較貪心的人,我希望說很快,讀很多書,那所以我今天介紹這本書就是可以幫助你,好像讀完一本書感覺讀了好多書
  • 為了了解火星環境,我們決定在火星表面「針灸」 | 造就Talk·何志平
    平常生活中,數碼照片常會標註參數是100萬像素或1000萬像素,而給火星拍的光譜照片特殊之處在於,每一個像素都有一條光譜曲線。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每個像素對應目標位置裡面的成分信息,再結合照片中目標的幾何形狀與位置關係,就可以在宏觀範圍對火星進行成分探測了。
  • 招募|talk to her:電影與生活的映照
    在生命的某些段落裡,我們都是平凡的角色,但最重要的是,在那些當下,我們依然可以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表達自己。talk to her ,電影與生活的映照。我們更需要對她說、對自己說。山一發起 #talk to her# 系列活動,攜手本期官方攝影師肖全為你拍攝一組人像大片,通過鏡頭捕捉生活中的你,重塑電影角色的你。人類的影像影像的力量是強大的,但人的存在不應被影像所掩蓋。
  • 從127位當代著名作家的性別觀調查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造就Talk·張莉
    《傷逝》裡的子君說,「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幹涉我的權利」——表達的是女性個人意志的覺醒,「我」擁有對自己的權利。比如在抗疫期間我們才知道,醫用防護服不分尺碼只分大小,女性醫護人員穿的防護服襠部都要到膝蓋了,我第一次知道這個事情,非常吃驚。我們所生活的「男女平等」的社會其實是一個以男性數據為基礎的世界。
  • 網際網路時代女性的自我想像:是落入陷阱再度迷失,還是打開新的逃逸之路?| 造就Talk·戴錦華
    其實,自西方現代歷史開啟以來,自100年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開啟以來,自五四時代女學生做為一個全新的社會形象,和男學生、新青年們一起湧上街頭以來,女性的議題就始終是社會的最大議題之一。同時,這個系列電影,它使得已經被遺忘、被邊緣化久矣的英國演藝界、英國文化工業,全面地藉助好萊塢,再一次出現在流行文化的前臺。
  • 粉絲同人文化:是沒有理智的「文化蠢貨」,還是有著想像力的創作者?| 造就Talk·鄭熙青
    從電視時代到網際網路時代,粉絲的概念與權力,隨著媒體環境的變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粉絲能以更簡單的方式參與到偶像事業中,為偶像發微博、做數據、寫同人文、畫同人作品、剪輯同人視頻……同人文化不僅是粉絲們的精神烏託邦,更成為了今天文化工業生產中的一環——既為今天眾多作品製造了網際網路流量和熱度,自身可能又再度成為了某個新的
  • | 造就Talk·張晶晶
    這中間的危險是整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電子化消費的危險。我們獲得滿足和快樂的心理路徑越來越短,延遲滿足的能力和意願越來越低。這種現象還可以用來解釋另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問題:為什麼飯圈女孩上班划水,卻能夠整晚整晚地為自己的偶像做數據、刷榜單乃至應援?
  • 為什麼我們總在遺忘「他人的痛苦」?
    導語:昆明暴恐事件、馬航失聯客機事件等等不斷暴露在公眾視野中,成為了談論的對象,又迅速被看客遺忘。桑塔格所論證的關於他人的痛苦被現實驗證,公眾總會被新的「災難」吸引,於是再次投入「眼淚」。有人說,「遺忘」是人類心智進步的代價,因為保持歷史的記憶太沉重。
  • 牛頓:百科全書式的「全才」,不是時代造就他,而是他造就了時代
    牛頓出生在英國的一個小村莊,他在出生之前就遇到了第一次挑戰。在他出生前三個月,他的父親去世了,由於是早產兒,他的身體非常虛弱和瘦弱。為了生存,牛頓三歲時,母親改嫁,將牛頓託付給了外祖母。也許正因為如此,牛頓在成長過程中對母親和繼父充滿了仇恨,但他也有一個慈愛的祖母。牛頓長大後,他被祖母送到學校讀書,在成長中取得了牛頓這樣高的成就。
  • 今天我們學習與talk相關的表達,三種talk,讓你知道別人在說什麼
    我們大家都知道頂嘴是 talk back, 談工作是 talk shop,那麼「寒暄」跟「只會空談」又該怎麼說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與 talk 相關的表達,學會三種talk,讓你知道別人在說什麼1. small talksmall talk 不是講話很小聲,它的意思是寒暄,閒聊,這種寒暄通常出現在正式的社交場合,即使你跟對方不熟,彼此還是會有禮貌地打聲招呼、聊聊今天天氣如何這種無關緊要的話題,比如說:
  • 反對立法賜予動物權利:只有人才有權利,貓沒有
    狼吃羊,羊吃草,貓吃老鼠,……,人吃羊,踩死螞蟻,用疫苗殺死新冠病毒,……除了人與人,生命不會互相尊重各自的權利。有人喜歡養貓,也有人喜歡養老鼠。如果我們同時賜予二者相同的權利,貓遇到老鼠,定然不會尊重對方的「不被虐待權」。同樣的,新冠病毒要是尊重人,2020年就不會這麼難了。我們要是尊重新冠病毒,就更不該戴口罩,研發新冠疫苗了。
  • ...最新資料片《帝國時代2:被遺忘的帝國(Age of Empires II...
    你沒有看錯!是《帝國時代2》!不是《帝國時代3》!不是全新的什麼遊戲!是那個曾經帶給我們無數歡樂,卻已經成為回憶的《帝國時代2》!預告片欣賞:蘋果用戶視頻入口本資料片名為《帝國時代2:被遺忘的帝國(Age of Empires II: Forgotten Empires)》(還真是準確……大家都快遺忘了……),目前我們僅僅知道,本資料片將加入對於寬屏等眾多新解析度的支持。
  • 網際網路時代正在改變和影響我們的生活
    網際網路時代正在改變和影響我們的生活全世界人類的生產生活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重大變革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科技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網際網路帶給人們的方方面面方便和快捷。網際網路的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標誌。如今,網際網路已經融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成了地球村,不斷給人們人們的情感理念、價值取向、道德標準、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都在網際網路的普及和影響下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 哲學問題|當我們談論動物權利時,我們在談什麼?
    或許——人類只是通過模擬自身的感受來理解痛苦然而動物沒有自由意志許多動物受到虐待時並不能發出信號,或是說能夠讓人類理解的信號來讓我們清晰地確知其是否能像人一樣感知痛苦或其感受到的痛苦程度與我們有何差別那麼——假設給貓狗或熊賦予和人類平等的自由權利我們又怎麼能得知一條流浪狗一定會比豢養的狗更
  • 我們人類生活在一個自以為是世界之中。
    今天我來講一下,我們如何去了解人類行為本質是什麼。答案;就是我們自以為是思想創造人類的一切文明。 為什麼是不是真理 ,或是科學創造我們文明了?我今天要講就是真理或科學也是人類自以為是了思想。 我們人類一切行為標準都是自以為是的思想,建立起來了組成人類行為程序,安排每人的行為方式造就形形色色的世界。 我們思想建立的愛恨情仇觀。美與醜精神觀。
  • 我們網絡作家,處在了一個創作最好的時代
    入行網絡文學、成為一名網絡文學編輯十餘年;並且,親歷網絡文學創作近七年以來(備註:此文寫於2019年),我,一個網絡作家,深刻地認識到,當前各階層各領域對我們網絡作家的重視。我們網絡作家,處在了一個創作最好的時代,能夠親眼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生逢其時。
  • 人的意義(七)尼採,你是一個我們沒有資格同情的人
    今天我埋葬了我的四十四個歲月,並非沒有意義;我有權利來埋葬它-凡有生命的事都保留下來,永垂不朽。71 在他們(介殼類)身上,鹹的泡沫代替了靈魂。72 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73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從半山上看,世界顯得最美。74 每一種抱怨之中都摻雜著少量的報復。
  • 我們是否應該「暫時遺忘袁隆平」
    」引發熱議 《科技日報》撰文回應多個具體技術問題  我們是否應該「暫時遺忘袁隆平」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並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以下簡稱《遺忘》)的文章,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於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隨著這個話題社會關注度的提高,《科技日報》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
  • 異地高考與利益衝突時代的權利觀念
    沒有了子女就學的門檻,早已不堪重負的北京人口將進一步膨脹。阿慶認為,2004年河南鄭州開放戶籍開放後又緊急關閉,2005年北京開放購車後造成的嚴重負面影響,即是相似的例證。 「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我生於斯,長於斯,將來也要死於斯,面對著城市巨大的變遷,胡同沒了,京片子沒了,由於大量的外來人口,給我們造成困惑,我們也有鄉愁。」阿慶在與張千帆辯論時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