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應用中,比如二極體、三極體、晶片等。半導體有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一怕電壓、二怕溫度,所以通常過壓和過熱的失效比較常見。像以前的電腦CPU,從最初的5V供電,變到3.3V,再到2.5V,1.8V。集成化程度越來越高,需要更小的空間。為防止PN結耐壓失效,到酷睿i7已經是1.2V的供電電壓。在功耗不變的前提下,根據P=V*I公式,電流自然就增大,根據焦爾定律:
Q=I^2*Rt(J)I=通過導體的電流,單位:A;R=導體的有效電阻,單位:Ω;t=通電時間,單位:s.
也就是說溫度勢必升高了,所以得出以下:
電壓低->體積小->溫度高電壓高->體積大->溫度低
這就是一個取捨問題,選擇高壓CPU,集成度就得降低。因為高電壓需要增加半導體PN結的厚度,使體積變得龐大。從現在的技術應用來看,體積小是發展趨勢,所以使得CPU的工作電壓越來越低。在設計當中,就得嚴格控制電壓的變化,絕不允許出現超過工作電壓的情況。無非也就是開關電源穩壓、TVS管抑制尖峰。課本上講得太多,但是裡面還有一個參數-溫度就講得比較少,為什麼呢?溫度的控制我們稱之為熱設計,熱設計影響的因素非常多,也不好用理論推演,非常複雜,課本上自然也就少得可憐,工程師在設計都是憑經驗+實測。
先來看幾個參數如下圖1,圖表截自1N4007規格書。
熱設計需要的幾個參數
1、PD : 耗散功率,單位W。
2、RθJA : 熱阻。
當有熱量在物體上傳輸時,在物體兩端溫度差與熱源的功率之間的比值
單位為開爾文每瓦特(K/W)或攝氏度每瓦特(℃/W)
攝氏度 = 開氏度-273.15
注意後面說明」Junction to ambient「,表示熱源PN結溫度T2,到外圍環境溫度T1之差與耗散功率PD的比值,帶有金屬散熱端通常會給出RθJC,即」Junction to cases「,表示熱源PN結溫度T2,到金屬散熱端溫度T1之差與耗散功率PD的比值。
3、TJ : 結溫,PN結的最高溫度,單位℃。
以上三個參數為熱設計提供了依據,首先最大結溫150℃,熱阻50℃/W為定值,而耗散功率PD為2.5W,它有個條件就是環境溫度TA為25℃,其它溫度是多少呢?是否也是2.5W呢?當然不是,通常工程師對此不理解,所以就不會做降額設計。其實規格書已經告訴我們,但沒有明說,根據上面公式1有P=(T2-T1)/R得出:
PD=(TJ-TA)/RθJA
以此為計算公式推算
當環境溫度TA為25℃時PD=(150-25)/50=2.5W
當環境溫度TA為85℃時PD=(150-85)/50=1.3W
所以當環境溫度越高其耗散功率就越小。功率變小時,由於二極體存在著壓降,那麼能流過二極體的最大電流也就變小了。若是環境溫度升高後還繼續維持相同的電流,則二極體就容易熱損壞導致失效。在設計中就需要考慮最大的環境溫度,在最大環境溫度下,半導體器件不超出其電氣規格就算是熱設計的一個前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