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鱉(Rafetus swinhoei Gray)是1873年根據來自上海附近一個年幼的標本而定名的物種,也稱斯氏鱉或黃斑巨鱉,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鱉,背甲可長達1500毫米,體重可達115公斤。
斑鱉曾因分類地位不明而長期被忽視,直到1987年才在分類學界得到確認(Meylan etc.,1988)。為此,斑鱉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受到影響,國內甚至未及將其列入1989年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其實斑鱉具有明顯的外形特徵:體型大、背甲長度可以達1.5米;背甲橄欖綠色、橢圓形;腹甲黃白色、具2塊胼胝體;鼻吻部突出、鼻短而寬扁;頭部具大的黃色斑紋等。以此可與此地區的其他鱉類物種區分。
斑鱉曾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錢塘江、太湖)和紅河流域(王劍和史海濤,2011),然而,長江流域和紅河流域的兩個斑鱉地理群體之間存在巨大的分布間隔,二者是否為同一種宜作進一步研究。有關紅河流域斑鱉的情況,聞丞和王劍(2012)曾以「雲南斑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題進行過報導。作者自2011年以來的調查則進一步增進了對雲南紅河流域斑鱉分布和生存現狀的了解。
紅河流域(中下遊)是斑鱉的重要源生地(棲息地),範圍包括雲南境內自元江縣至河口縣約350公裡的河段和越南境內的河段但鄰近的珠江流域和湄公河流域都沒有斑鱉分布的記錄,提示紅河流域斑鱉的分布可能是比較局限的。且紅河流域斑鱉具有比較穩定且基本一致的頭部斑紋及顏色,也提示紅河流域斑鱉與長江流域斑鱉之間可能存在一定差別。
雲南境內的斑鱉在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較豐富,70年代也尚有一定數量,甚至到2000年仍每年有穩定的捕獲記錄。然而,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紅河流域的斑鱉也遭受了有組織的大量捕撈,部分活體隨後流入個舊、昆明、北京、上海等國內一些動物園飼養(有的是與個舊動物園交換),而上海自然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也分別收集了這個時期採自雲南紅河的斑鱉標本。斑鱉在動物園之間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分布範圍和分類界定中的不確定因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紅河流域的斑鱉,不論中國雲南還是越南,從2006年開始關注至今,都未發現過其幼體和亞成體。據此推測斑鱉在紅河流域最遲在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就已經未能正常繁殖。其原因可能是過度捕撈後所剩個體無幾、繁殖機會減少;作為重要棲息環境的沙灘越來越少、越來越小,而人為活動和幹擾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斑鱉缺乏合適的繁殖場所,或僅剩的所能繁殖的場所被頻繁幹擾;主河道和支流河道水流量不穩定,不僅乾季和雨季的水量變化幅度大----乾季水枯而雨季水暴漲,而且晴天和雨天的水流量變化幅度也增大,水面波動幅度和頻次增加,影響其居留和繁殖,尤其產卵和孵化,不僅難以找到產卵場所,而且嚴重影響卵的孵化,因為產在河岸沙土之中的卵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一般需要兩個多月)才能孵化,期間必須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溼度,尤其卵不能被水淹沒或長時間乾燥。所以,造成目前即便有殘存的個體,也是體型比較大的年老個體。
目前,關於斑鱉的現實情況是:
1)全世界已知存活的斑鱉個體僅三隻,中國一對,越南一隻,全世界均再無其他野外或飼養的斑鱉記錄和報導,而隨著越南一隻斑鱉的死亡和蘇州動物園人工授精繁殖的連續不成功,加上蘇州雄性斑鱉體質狀況日益下降,斑鱉的生存已處於極其危機的關頭,拯救斑鱉的行動越來越嚴峻和緊迫,所剩的時間和機會已經很少。
2)雲南紅河流域直到2015年仍有發現大型鱉類出現的信息,發現地點多在馬堵山電站庫區冷鐓至黃草嶺之間河段,但不能完全確認其為斑鱉,因為,在紅河流域尚有亞洲鱉和黿等大型鱉類物種。但2014年在瑪玉田附近河段曾經爬到河岸上的一隻大型鱉類與斑鱉非常相似(據當地目擊者描述),加上當地居民提供的其他信息,紅河流域確實尚有存活斑鱉的可能。然而,自2016年以來未能再獲得大型鱉類活動的信息,又陡增了對紅河斑鱉是否尚存的擔憂。
分析2016年以來馬堵山電站庫區未再發現大型鱉類出現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近年來庫區人為活動數量和程度增加,如網箱養魚、釣魚、捕魚甚至電魚活動,僅有的少數幾個在支流入口處的沙灘也因撈沙或電站、道路建設等而遭到破壞和幹擾,加上馬堵山電站庫區因蓄水或放水造成的水位波動和回水線變化,使為數極少的大型鱉類個體離開了以往所在的處所,或更加隱蔽,以致在以往能夠見到的區域不再出現。但實際情況如何,需進一步調查探究。
針對斑鱉的現實情況,有如下關鍵事宜急需儘快開展:
1) 儘快分析和掌握目前蘇州動物園所飼養的一對斑鱉的遺傳信息及其與紅河流域(包括越南)斑鱉的親緣關係,並儘可能找出繁殖不成功(不受精或孵化不成功)的原因;
2)儘快對雲南境內紅河流域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擴大調查範圍,加強人為幹擾較少的主河河段和重要支流的調查,以儘快發現可能尚存活的個體。同時,儘快調查核實馬堵山電站庫區潛在的斑鱉的現況,並對整個庫區進行嚴密管護和監控,尤其是僅存的幾個主要沙灘,以免可能尚存的斑鱉受到傷害或盜捕。
在確定紅河流域(馬堵山電站庫區)尚有存活斑鱉而蘇州動物園的斑鱉仍不能成功繁殖的情況下,建議可考慮將蘇州斑鱉帶上水下無線電發射器後放入馬堵山電站庫區,以便讓其自行尋找同類和配偶,同時對其位置和活動狀況進行實時跟蹤,並給予實時監控和保護,此可能是最後拯救斑鱉的唯一機會和辦法。
3)通過媒體和網絡宣傳,儘可能尋找國內外有關動物園可能飼養的,或水庫、湖泊中可能放生並遺留和存活的斑鱉,一旦發現即開展人工輔助飼養繁殖。
4)繼續與越南協商,以謀求儘快達成合作。
作為斑鱉重要棲息地的紅河流域也是我國多種重要爬行動物的集中分布地,除斑鱉以外,尚有黿、圓鼻巨蜥、蟒蛇、山瑞鱉、大壁虎(蛤蚧)、虎紋蛙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兩棲爬行動物物種,以及中華鱉、亞洲鱉等其他龜鱉類和眼鏡蛇等重要兩棲爬行動物物種。因此,針對斑鱉和紅河流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議:
1)嚴格紅河流域重要沙灘的保護和管理,嚴禁採沙;
2)加強對紅河流域水域和兩岸重要生境(棲息地)的保護,以便保護斑鱉以及其他鱉類等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紅河流域尚有黿、山瑞鱉、中華鱉、亞洲鱉以及圓鼻巨蜥、蟒蛇、大壁虎、虎紋蛙等重要野生兩棲爬行動物物種分布,而這些物種都已極其瀕危;
3)嚴格河道和庫區管理:嚴禁使用電擊和滾鉤,並儘可能維持電站庫區水位穩定;
4)在紅河流域的適當地方,建立斑鱉及其他龜鱉類物種和圓鼻巨蜥等種質資源收容、拯救和飼養繁殖增殖場。
越南還劍湖的斑鱉(自Rick Hudson on January 19, 2016)
蘇州動物園雌性斑鱉(自Gerald Kuchling on February 03,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