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動物的發育過程都是從一個最簡單的步驟開始:精子(雄性配子)與卵細胞(雌性配子)結合。儘管受精是個普遍存在的過程,但是人們對它的機制仍未完全理解。由法國生物學家研發的一種新工作可能會闡明這一神秘的過程,該工具已經捕獲了精子與卵子首次接觸的詳細畫面。
Benjamin Ravaux是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物理學碩士研究生,他將在生物物理學會的60周年紀念會議(2016年2月27日至2016年3月2日)上講述這項新技術。Ravaux和他的同事共同工作,將物理學與生物學相結合,對受精和輔助生殖技術(例如體外授精,IVF)進行了研究,他們開發出多種多學科的工具,這將幫助人們理解哺乳動物的受精過程。
為了這個目標,Ravaux設計出一種新的微流體設備,這種設備可以精確控制精子細胞與卵細胞融合的薄膜位置。該設備包括一個微流體晶片,這種晶片由固定在載玻片上的多層矽聚合物製作而成。精子細胞位於最底層,卵細胞位於最上層(放置稱為「蛋杯」的空間中),在蛋杯的底部有一個小的開口(30個百萬分之一米寬),使其與晶片的下一層產生連接。將精子細胞植入底層時,精子會遊過這個開口並與卵子結合。該晶片與共聚焦顯微鏡等光成像技術兼容,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它獲得受精過程的高解析度畫面和影像。
精子與卵細胞膜的底部相互作用。(在初次接觸後6分鐘)
Ravaux說:「這是一項全新的技術,在該設備的幫助下,研究人員可以獲得精子和卵子剛剛接觸時的高時空解析度圖像,可以觀測到這兩種細胞的膜的融合過程,以及卵細胞吞沒精子的過程。此外,還可以觀察到精子DNA融入到卵細胞的細胞質的過程。這種『體外受精晶片』的獨特之處在於,人們可以利用它觀察到在自然的受精過程發生時分子級聯和細胞膜的行為。」在過去,觀察受精過程的動態信息的方法是使用多個精子與卵細胞接觸,這就會導致「非生理性的」情況,即多個精子同時與卵細胞的細胞膜接觸。
Ravaux說:「如果與螢光抗體或者基因修飾的動物等生物學工具聯合使用,這種IVF晶片可以在生殖細胞互相作用的過程中提供新的細胞膜變化的視角。更深入地了解受精過程的分子和物理機制有助於人們找到更好的診斷不孕不育症的方法,並改善個性化的藥物治療方案。」
精子與卵細胞膜的底部融合(在首次接觸的5分鐘之後)。然後,從第50分鐘起,精子細胞的DNA被傳送到卵細胞質中。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回復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TOP30(統計周期:2013.5.1-201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