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凱:讓機器人完成自主定位導航到底有多難?

2021-01-08 中國機器人網

   7 月 8 日,CCF-GAIR 全球人工智慧與

機器人

峰會進入第 2 天。在機器人專場,思嵐科技 CEO 陳士凱帶來了以《自主定位導航技術的現狀和未來

應用

趨勢》為題的主題演講。以下是陳士凱演講全文,由雷鋒網整理。

  思嵐科技CEO陳士凱SLAM是什麼?

 

  最近一兩年,可能「SLAM」這個單詞已經被很多人認識。

 

  SLAM 也是我們公司名字(思嵐)的音譯,叫同步定位與建圖,能同時進行自主定位和地圖構圖。不過它本質上並不是簡簡單單完成定位和導航,SLAM 在模型上可以保證機器人在完成定位和建圖之間沒有誤差。

 

  換句話說,SLAM 和解決機器人的自主定位導航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這個差距就在於還要做另外兩件事情——路徑規劃和運動控制。

 

  路徑規劃,耳熟能詳的是 A STAR 的算法,很多行業都在用,包括即時戰略遊戲。機器人在目前實際產品中,都會以 A STAR 為主。

 

  除了 A STAR 以外還有隨機探測速的方式,是隨機的路徑探索。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在一定的概率情況下,可以比 A STAR 更高效的探索空間。但這兩種方式只是解決巡路問題,要自主行走還要控制行為,防止機器人繞行,或躲避障礙物。

 

  現在機器人的避障,叫動態窗口化。它更加像人一樣,會在每時每刻判斷機器人下一時刻可以展開的行動,避開具體的障礙物。除此以外,導航這件事並不是前面看到的從A點到B點這麼簡單。

 

  另一個應用的點就是

掃地機器人

中用到的算法,COVERAGE PROBLEM。它是儘可能讓機器人覆蓋到所有區域,而路徑規劃或者 A 點到 B 點的行動是讓機器人儘可能到達目的地,這代表不同的行為方式。

 

  在實際使用當中,還會有一些看上去比較次要,但應用中又非常關鍵的技術。比如這裡看到的自主充電對接過程,這些過程也和前面說的路徑規划算法有一定的並列性。

 

  目前為止,以國內的情況看,

服務機器人

的應用分兩類。

 

  第一類,家裡都會買到的掃地機器人,以及家庭看護、陪伴型機器人。這類的應用場景,一句話概括,零配置。對於消費者使用來說,要做到儘可能極簡,買回來就能使用。第二類,在商業場景下,講究的是一個預先配置過程,並且對於這種方案,講究的是高的可靠性和可擴展性。

 

  家庭場景需要解決的問題

 

  個人家庭場景導航定位系統要解決的是三方面的問題——功耗、體積、成本。對於消費級別的產品,更關注的是怎麼樣把同樣的功能以更低的代價,這裡指的是價格或者開發周期或者使用難易度,變成一個具體的產品。

 

  思嵐科技曾經做過一些努力。比如成本問題上,現在低成本雷射雷達已經可以一部分解決導航定位使用成本的問題。

 

  除了成本問題以外,還有很多其他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機器人實際產業化之前,研究機構的機器,都擺脫不了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頭上都裝了一個筆記本電腦或者一個工控主機。這裡要解決就是功耗問題。

 

  我們知道目前無論 SLAM 的算法還是路徑規劃系統,複雜度都比較高。拿現在主流的筆記本電腦跑都有點吃力。目前 SLAM 裡面的凸優化算法都不可能在線進行運作,必須靠離線式進行運算。把技術使用到實際產品中的時候就會遇到問題。

 

  比如我們這裡給出的是上百瓦的級別,但是一個掃地機器人,電池本身的容量可能只有20多瓦時的規模。意思是我現在如果讓掃地機器人上裝一個筆記本跑 SLAM 算法,可能一個小時不到就沒有電了,這是完全不被接受的。

 

  思嵐科技的解決方式是通過高度算法優化和集成,把導航定位系統的體積和運算性能負荷上做到最小。現在在硬幣大的 SLAM WARE 裡面可以實現傳統信息機和開源算法,在功耗情況下,我們可以在 2 瓦下完成 SLAM 規劃所有事情,同時體積和發熱情況都可以有很大的改善。

 

  我們做了一些案例。比如現在最新發布的一個開源參考平臺,基於雷射雷達和導航定位系統的。這是目前能實現的最小具有雷射自主定位導航的機器人,它的特點是只需要乾電池就可以供電,並且實現兩個小時以上的待機時間。前面功耗的問題就可以達到很大的解決,實際產品中,現在不會讓用戶使用乾電池,很多用戶會使用可充電式的鋰離子電池,讓機器人可以實現 8 小時以上的待機時間。

 

  另一方面,在實際使用場景下,前面說過機器人在家庭情況下要以零配置的使用。對於導航定位問題來說,機器人開機以後對家裡的環境構造是完全不知道的,而前面提到的路徑規划算法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需要把地圖預先繪製出來。

 

  這時候是一個矛盾點,我既希望這個機器人在環境位置的時候展開工作,但一些主流算法還是需要對於地圖或者環境有一個預先的構建或者預先的探索,才可以展開一些算法。這裡面產業界就需要做一些額外的工作,這是現在 SLAM WARE 系統裡支持的路徑規劃系統,可以在地圖甚至完全未知和部分未知就可以展開行動。

 

  這和玩《星際爭霸》一樣,可以給一個初級的路徑規劃,隨著機器人探索,路徑可以逐步進行細化。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機器人。除了這個比較基礎的功能以外,還需要很快很多的算法進行配合,比如自主環境探索和地圖構建,這是目前帶有導航定位掃地機器人的標配。因為對於未知環境,必須先把環境進行探索,框定清掃區域。

 

  消費級別機器人還有一個非計算的問題,是心理學上的問題,就是地圖怎麼呈現。目前使用任何新的技術都會帶來成本上升,成本的上升往往伴隨著功能溢價,所以廠家必須把新的功能提升到讓用戶有感知。

 

  如果機器人具備了雷射導航和地圖構建能力,在使用當中,都會非常希望讓用戶看到機器人真正的繪製地圖。這時候就有一個心理上的問題。一張圖是一個人認為機器人繪製的地圖效果,但實際上很多時候 SLAM 系統給出的地圖雖然不算差,但也稱不上很好。如果我展現的是這樣的地圖,那在用戶心理上就會產生很大的障礙。他會覺得這個產品看上去是不是不值這個價格。

 

  在實現導航定位系統的時候,也會關注另外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機器人不會考慮,但是對於人來說比較注重,對於構圖的精細程度。這是目前思嵐在嘗試努力的方向。

 

  商用場景需要解決的問題

 

  商用場景下或者專業場景下,對於導航定位的應用方式跟消費者完全不一樣。機器人在一個商場或者商家真正開始展開行動之前,會有一個預部署行為,這一般是由廠家或者代理商、集成商來幫助客戶進行部署,地圖在這時候完全構建,並且有很大的機會對地圖進行修改。

 

  一般是兩種內容,設置POI。我們繪製的地圖和業務邏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比如我繪製一張平面圖,機器人可能並不知道平面圖中的某一個位置指的是一個餐桌或者入口,還是需要人進行標註,叫POI的標註。

 

  雖然機器人擁有定位導航的能力,但實際使用時,用戶心理上還是有不安全感。這時候在地圖上進行額外的標註設置區域。

 

  完成這件事情以後就是日常運營,這就比較簡單。這時候地圖已經已知,更多使用預定的定位導航算法和商家開發的業務邏輯進行使用。這時候還會有後續日常維護,比如環境發生大的變化,發生重新裝修,就需要對地圖進行重新構建或者標註。

 

  針對商用場景,對於導航系統會有點困難。

 

  第一,商用場景下地圖面積都很大,家庭場景一兩百平甚至兩三百平已經足夠。如果一個家裡動輒幾千平,那肯定是一個土豪,我們就應該賣一個商用版本的。

 

  但是商用情況下,這樣一個環境,在今天GAIR現場,地圖會超過上萬平米。這時候對於導航定位系統來說,就會有很大的挑戰。因為目前來說,這個SLAM系統還是比較消耗內存和運算量。怎麼樣讓它在十萬多平的場景下都可以進行工作,這是很大的挑戰。

 

  解決方法,首先是配備比較強大的硬體,同時對於軟體和算法進行更強大的優化。另外,對於雷射導航定位來說,大的環境是需要有更加遠距離的雷射雷達。我們目前的做法是現在 RPLIDAR 可以實現更遠距離,從工業版本的 16 米到今年發布的 T 系列 100 米測量距離,可以涵蓋商業和工業場景下的使用。同時在成本上也會保持很高的領先優勢。

 

  除了大地圖的問題,全局定位是我們認為目前在商用情況下都普遍要嘗試解決的問題。目前在行業中有兩種解決思路。第一,藉助傳統定位方式,比如 UWB,目前有很多商用機器人在這個環境中布置 UWB 的信標或者 WIFI 甚至室外有 GPS 完成定位。但這兩年的技術,單獨靠雷射導航定位系統本身就可以完成一定全局定位的能力。

 

  這是一個商用機器人的案例。它在一開始可以不需要讓這個機器人進行位置初始化,給它幾秒鐘時間,機器人就可以自動恢復到地圖上的坐標。這個技術在學術界很早以前就已經展開使用。但部署到實際產品中,會發現它直接使用算法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多傳感器融合也是我經常聽到的質疑。行業單線雷射雷達只能檢測一個平面,無人駕駛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會採用三維雷射雷達,但是對應的問題是帶來成本和量產問題。

 

  在機器人行業中,要解決雷射雷達的問題,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手段,融入更多傳感器。比如超聲波、視覺傳感器。這裡展現的是機器人在一個沙龍中進行送餐的畫面。單單靠雷射雷達,是不可能感知到人的接近並且停下來的,就需要用到多傳感器融合技術。

 

  目前一個合格的導航定位系統,我們認為它所應該輸入的傳感器信號不應該僅僅是一個雷射雷達,同時應該有視覺的傳感器和超聲波。在導航定位算法上也要進行對應的融合。這個融合,在學術上或者算法上並不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但是要考慮很多工業化的問題。比如像超聲波的傳感器,很多時候是非標的產品,對於深度視覺傳感器安裝位置有很大區別,每一家規格也不一樣,怎麼樣以統一標準化的接口方便客戶進行使用,就存在一定挑戰。

 

  定位導航技術開發便利性

 

  開發便利性是我們認為除了成本形態以外,另外一個制約機器人導航定位技術應用的問題。我們的思路是機器人這個產業,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通過硬體和機械解決的,更多可以通過軟體。通過軟體的額外輔助和算法,可以讓這些機器人具有更多的功能。

 

  比如前面提到的 POI 能力,在開發調試中可能用到的多圖層地圖支持,這些開發調試需求,怎麼樣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幫到使用開發者。這裡面是一些具體的方式,比如對於地圖的標註,現在支持兩種通過軟體輔助的方式,一種叫虛擬牆,還有一個叫虛擬軌道。

 

  多圖層和POI,這個過程在軟體算法內部會採用一些經典的算法,比如蒙特·卡羅算法,使用多圖層就可以在遠端觀測到工作情況。POI 是軟體方式,可以自動把一個現有的 SLAM 地圖通過軟體標準進行 POI 的設備。

 

  V SLAM 還是 LIDAR SLAM?

 

  最後講一下未來導航定位系統的發展趨勢。

 

  對於 V SLAM 和 LIDAR SLAM 誰更重要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融合的過程。這兩種技術都有優缺點,雷射的缺點毋庸置疑,傳統雷射雷達很貴,第二很多方面不大靈活,目前為止,傳感器還不成熟。對環境光影的變化或者室內比較昏暗的場景,V SLAM技術都沒辦法使用,但如果把這兩種 SLAM 技術融合在一起,並且配以目前低成本的傳感器,這種融合式的 SLAM 方式會是未來比較重要的趨勢。

 

  提取語義信息,也是配合視覺雷射做的。目前繪製的地圖還比較平級,通過採集圖象數據和深度學習,可以主動在地圖上進行標記,就可以避開前面提到的人工 POI 標註過程。

 

  前行業中還有一個趨勢——深度學習。這一兩年,深度學習成為人工智慧的代名詞。在這個行業,前幾年還是以比較傳統的概率學,或者控制論的方式進行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但這裡展現的是完全通過深度學習,直接通過攝像頭數據作為信號輸入,再通過神經網絡直接產生出機器人的控制信號。其中像 SLAM 的過程、路徑規劃的過程,完全通過學習的方式就可以進行實現。

 

  我認為這種技術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一種潮流,但是不是在有限的將來,在實際產品中進行體現,還是需要給予時日。但不變的是,在行業中取長補短,結合不同新的技術進行融合,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實。

 

  

相關焦點

  • 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SLAM+運動規劃
    SLAM技術作為機器人自主移動的關鍵技術,讓很多人都誤解為:SLAM=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其實,SLAM≠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 ,不解決行動問題。SLAM如其名一樣,主要解決的是機器人的地圖構建和即時定位問題,而自主導航需要解決的是智能移動機器人與環境進行自主交互,尤其是點到點自主移動的問題
  • 掃地機器人室內定位技術解析
    與之相應的,作為人類掃地勞動的替代者——掃地機器人也包含兩個主要的系統:自主導航系統和清掃系統。   如果說清掃系統是掃地機器人冠以「掃地」之名的本錢,是掃地機器人之心;那麼自主導航系統就是它冠以「機器人」之名的底氣,是掃地機器人之腦。如果沒有自主導航系統,那麼它只能被稱為「掃地機器」而不是「掃地機器人」。
  • 在實現自主導航之前,移動機器人都有哪些避障方法?
    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移動機器人是斯坦福研究院(SRI)的人工智慧中心於1966年到1972年研製的,名叫Shakey,它裝備了電視攝像機、三角測距儀、碰撞傳感器、驅動電機以及編碼器,並通過無線通訊系統由二臺計算機控制,可以進行簡單的自主導航。
  • 移動機器人AGV的5種定位技術,你都知道嗎?
    超聲波進行導航定位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各種移動機器人的感知系統中。   二、移動機器人視覺導航定位技術   在視覺導航定位系統中,目前國內外應用較多的是基於局部視覺的在機器人中安裝車載攝像機的導航方式。在這種導航方式中,控制設備和傳感裝置裝載在機器人車體上,圖像識別、路徑規劃等高層決策都由車載控制計算機完成。
  • 26年59顆衛星,北鬥精準定位到底有多難,西瓜視頻告訴你
    我們知道,目前全球共有四大衛星導航系統,我國的北鬥便包含在內。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北鬥在在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數量要多於其他三個系統,但我國能取得這樣的成果並不容易,究竟有多難呢?視頻中講到,中國是從1994年開始建設北鬥導航系統的,共經歷了三個階段:北鬥一號於2000年建成,發射了兩顆衛星;北鬥二號於2012年完成,14顆衛星發射;2020年完成30顆衛星發射,完成收官階段。
  • 擁有全球定位系統前,飛機如何進行導航定位
    在二戰時期,很多戰鬥機都是憑藉標誌物進行導航的。比如德國飛行員要從柏林打到巴黎時,飛行員需要事先清楚一路上能看到哪些湖泊、山峰、河流,再輔以測算距離。而國內抗戰時期國軍飛機也是通過順著長江完成了轟炸任務。
  • 自主式水下機器人水下對接技術綜述
    回收本體用於完成與自主式水下機器人的對接和釋放,主要由框架、U型架、浮力收放臂、驅動收放臂、液壓系統、推進器、傳感器和水下攝像機等組成。AUV與回收器的相對位置依靠水下攝像機觀察,當AUV運動到回收器本體上的適當位置後,即下落到回收器中,然後液壓系統驅動浮力臂鎖緊AUV,最後U形架收起,完成AUV與回收器的對接。
  • 移動機器人的定位
    1.引言機器人的研究越來越多的得到關注和投入,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智能自主移動機器人成為機器人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熱點。移動機器人的定位和地圖創建是自主移動機器人領域的熱點研究問題。對於已知環境中的機器人自主定位和已知機器人位置的地圖創建已經有了一些實用的解決方法。
  • 在擁有GPS之前,飛機如何進行導航定位?
    在二戰時期,很多戰鬥機都是憑藉標誌物進行導航的。比如德國飛行員要從柏林打到巴黎時,飛行員需要事先清楚一路上能看到哪些湖泊、山峰、河流,再輔以測算距離。而國內抗戰時期國軍飛機也是通過順著長江完成了轟炸任務。
  • 自主研發高精度定位視覺傳感器,「Camsense歡創科技」獲灃揚資本及...
    歡創科技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視覺空間定位技術方案的研發和生產商,通過自主研發核心算法和晶片,為客戶提供高精度定位傳感器產品。應用場景在消費級機器人、工業檢測、醫療手術等領域。雷射雷達,也就是傳感器,是機器人感知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在定位、導航、測距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國傳感器市場的發展是源於近年來自動駕駛市場的興起,在技術方面起步晚、積累少。
  • 「前沿技術」利用小行星圖像實現太空飛行器深空光學自主導航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利用遠距離小行星的圖像,研發出一種太空飛行器深空光學自主導航新方法。傳統行星際太空飛行器的導航是通過測量雙向輻射確定太空飛行器的軌道,但在深空中存在響應時間延遲較大、精度不足等問題。
  • 建築之間有遮擋,定位導航成難題,怎麼辦?
    但我們的衛星實際定位導航一般是10米到15米,現在做得好一點,可能是5米到8米。但是衛星定位導航儘管覆蓋了全球,它也遇到瓶頸,比如說在屋裡面,打開你的手機,你可能就找不到衛星信號了,原來是因為從那麼遙遠的距離到達地面的時候,信號太弱了,一遮擋信號就找不著了。
  • 雷射導航VS慣性導航!掃地機器人哪個牌子好?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規劃式掃地機器人也分為三大門派——慣性導航、雷射導航和視覺導航,一般而言由於雷射導航和視覺導航是綜合運用的,所以可簡單將市面上的掃地機器人分為雷射導航和慣性導航兩大門派,這兩者有何區別,我們在選購時如何規避槽點。小編今天就以簡單說下兩者區別。
  • 六足機器人、酒店服務機器人、智能配送機器人……工博會高校展...
    創新突破:導航系統和底盤結構大幅升級去年9月,順利實現校園首單配送的第一代樣機RoboWay R1亮相2018人工智慧大會。如今在工博會亮相的「藍朋友」已是第三代產品。較之兩代「前輩」,它的尺寸更小,運載更輕便,在定位和建圖、調度規劃和用戶交互方面也完成了優化升級。
  • 陀螺儀除了導航,還有這些關鍵技術會幫助機器人
    目前,傳統上的機械陀螺儀正在被淘汰,有高精度需求的地方用的是雷射陀螺儀,而普及方面則是微機電陀螺儀。陀螺儀除了導航,還有這些關鍵技術會幫助機器人因為微機電陀螺儀(MEMS)屬於微電子產品,發展迅速,而且成本越來越低,所以用途越來越廣。智慧型手機因為有檢測動態的需求,於是就用上了微機電陀螺儀(MEMS)。
  • 高精度定位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助力疫情防控
    面對疫情暴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快速響應,融入多項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北鬥高精度定位設備,確保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測量標繪工作迅速完成;基於北鬥的無人設備,既能運送醫用物資又能實現防疫作業……北鬥馳援,讓防控工作更加高效精準,我們戰勝疫情的底氣與信心更足。
  • 導航定位不準 你聽過「高精度定位」嗎
    當手機裡的定位模塊搜索到4顆或以上衛星時,就能夠完成對當前位置的定位。另外當你能夠搜索到的衛星數量越多,那麼定位精度也會更高。  定位精度變高了,都有哪些用?開頭提到的提升導航準確度可能是最貼近我們平時生活的,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你想到或想不到的應用場景。
  • 讓「昆蟲複眼」成導航新寵
    大連理工大學微系統研究中心褚金奎團隊在我國率先於2004年開展了仿昆蟲複眼偏振敏感結構、不依賴衛星導航的微納傳感器研究,在全球定位技術的研究中取得創新性成果,研究成果「偏振遙感物理機理、關鍵方法與技術應用」,獲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2015年6月19日在《Nature》出版社系列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
  • 全球四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7月31日,我國的北鬥三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正式開通。從1994年開始啟動研發,2000年完成北鬥一號系統建設,2012年完成北鬥二號系統建設,到今天北鬥三號的全面建成開通,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終於不用再遭受雪銀河號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