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邊緣存在環形結構,專家稱這可能是形成行星的必備條件?

2020-12-05 奇趣大百科

行星是如何形成一直是個謎題,並沒有科學家能夠完整的拍到這一形成的過程,目前科學家主流的一個觀點認為恆星是在星雲中形成的。他們認為每個星雲都是恆星的搖籃,龐大的星雲會孕育大量的恆星。星雲中的一些塵埃雲則是形成恆星的主要物質。研究人員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研究恆星,他們也發現了恆星系統的最邊緣存在一個環形結構,這些環形結構可能就是形成行星的原因。

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行星科學家凱雷·利斯在觀測彗星在恆星邊緣時,發現了一些數據。他們表示這些彗星會在恆星邊緣,也就是環形結構內進行融合,而環形結構狹窄而密集,如此的壓力環境下,它們就會融合成行星。利斯說:狹窄而密集的環狀結構為何會存在至今仍然沒有合理的解釋——在這樣年輕恆星系統中通常很難發現如此緊密的結構,通常情況下,在一顆系外行星系統清除和沉積物質之前,這些物質會混亂地移動,最終行星天體將很少穿越其它行星運行軌道,就像目前太陽系內的行星有規律地運行。

利斯說:彗星墜落在這些不斷增長的行星表面,將導致大型雲層快速移動,噴射『建築灰塵』,這些灰塵物質將在大型雲層中擴散。行星形成的唯一解釋觀點是多顆微型行星在環狀結構上聚集合併,同時,這些較小天體具有較低的啟動速度,指引殘骸環形成狹窄結構,就像狹窄的土星環一樣聚集和銳化。而這些銳化結構會慢慢的沉澱積累,最終會形成巨大的行星。

過去的觀點認為絕大部分的物質向中心聚合成為恆星,周圍還有部分散在的物質碎片圍繞著恆星旋轉,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碰撞和引力作用,散在的碎片逐漸聚合成了行星。這樣的發現也在逐漸挑戰著傳統的觀點,究竟哪一種觀點才是更加接近答案,我們也不得而知,期待研究人員能夠發現更多的數據來證明這些觀點!

相關焦點

  • 發現多恆星系統行星,可能存在宜居的條件,這些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結果表明:幾顆恆星的存在會影響行星形成和發展。耶拿大學天體物理研究所和大學天文臺的Mugrauer的這項研究現已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雜誌上。「我們對這類多恆星系統包括行星特別感興趣,因為它們中的行星系統運作與我們的太陽系完全不同。」為了找出更多關於這些差異的信息,Mugrauer搜索了1300多顆系外有行星的主恆星,以確定它們是否有伴星。為此,他查閱了由歐洲航天局的蓋亞空間望遠鏡的精確觀測數據。 數據顯示,在離太陽1600光年之遙的行星主恆星之間大約有200顆存在伴星。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最新研究表明行星可能與恆星幾乎同時生成
    先前的理論預測,恆星形成之後才能開始形成行星,而最近一篇在自然期刊上的論文可能要打破該觀點了,天文學家利用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觀測了一顆極為年輕的原恆星IRS 63,它距離地球約470光年,這顆年輕的原恆星,在分類上屬初期恆星體的I類,它已經過了主要的吸積階段
  • NASA專家發現,第九行星存在太陽系邊緣,質量比冥王星重5000倍
    美國人對此充滿自豪,並親切地稱冥王星為「美國行星」。至此,人們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認為,太陽系存在著九大行星。然而在2006年的國際天文聯合會上,給行星下了新的定義。需要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成為大行星,所以冥王星就降級成為了矮行星,同時,太陽系就只有八大行星的存在了。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爭論,冥王星之外是否存在難以捉摸的太陽系第九顆行星。
  • 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甘氨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胺基酸,也是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荷蘭萊頓天文臺天體物理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天體化學模型師組成的國際團隊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研究結果發表於16日的《自然·天文學》雜誌。研究發現,本次產生的甘氨酸在實驗室模擬太空化學的惡劣條件下形成,這意味著其很可能在密集的星際雲中形成,然後星際雲才轉化為新的恆星和行星。
  •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1-19 16:18:57 甘氨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胺基酸
  • 「三體」恆星系統半人馬座-α可能存在神秘類地行星
    如圖所示,這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3顆恆星與太陽的對比圖。
  • 人類已觀測到十幾顆具備「宜居」條件行星
    人類已觀測到十幾顆具備「宜居」條件行星 現實中,一些可能同時存在海洋和陸地,也更加符合生命繁衍條件的「超級地球」,也是科學家們研究探索的熱點。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類地行星。這些行星與地球的成分構造和物理特徵類似,在較為穩定的軌道環境內圍繞恆星公轉。因其直徑一般不超過地球的2倍,質量為地球的1至10倍,所以被稱為「超級地球」。1992年,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超級地球」的存在。
  • 事實證明,一顆沒有恆星的行星也可能存在生命!
    長久以來,適宜的距離一直是描述一顆行星離它的恆星有多遠才能維持生命的規則。但一項新的研究挑戰了這個理論。研究人員計算,如果一顆行星不是通過星光而是通過放射性衰變加熱,它的表面也是可以保持水和其他液體的。他們推測,這為許多行星——甚至是不依附於恆星的自由漂浮的世界——擁有生命提供了可能性。換句話說,一顆沒有恆星的行星也可能適宜居住!
  • 為什麼太陽系行星布局如此的與眾不同?可能是木星背後引導的結果
    而且靠近太陽系內則的都是巖質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而四大氣態行星則分布在外側,並且在兩類行星的中間星空還有一個片直徑達兩億多公裡的區域。這片區域被科學家稱為大分水嶺,著名的小行星帶就布局在這裡。而在太陽系的日照層邊緣帶有一片廣闊的環形柯伊伯帶,它包圍著太陽系,就像是一道屏幕一樣。
  • 你見過雙星系統下的行星嗎,它們是這樣形成的
    HD 142527雙星系統藝術效果圖;圖中兩個點代表著恆星,上面紅色冠狀的位置就是早期行星形成的場所。B.目前存在理論認為一氧化碳將塵埃凍在一塊,塵埃不斷累積,數以百萬年的後形成行星。Islla說:「低溫令氣體凝華,而這些凝華的氣體將塵埃粘在了一起。這種現象對於行星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被粘住的塵埃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增大,到一定程度以後,就可以僅通過引力就吸附其他巖石和氣體。
  • 太陽系邊緣可能存在一顆迷你黑洞,直徑只有一個柚子那麼大?
    」可能就在柯伊伯帶,然而「新視野號」探測器發現這片區域並不存在大質量的天體,柯伊伯帶雖然天體數量較多卻主要是含有冰核的小天體,但這片區域確實有股神秘的力量在影響著小天體的運行,現在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猜測:可能有一顆迷你黑洞隱藏在柯伊伯帶。
  • ...科學家發現一顆可能環繞兩顆恆星運轉的新行星,但與《星球大戰...
    這顆氣態巨行星名為「克卜勒-16b」,體積與土星相當,是一個寒冷的世界,很難像「塔圖因」那樣孕育出文明。但根據新的電腦模擬,克卜勒-16b可能擁有一顆適於生命居住的類地衛星。  克卜勒-16b是由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望遠鏡發現的。這架望遠鏡通過觀測行星在母星前方穿過時導致的母星亮度變化確定這顆行星的存在。
  • 人類首次觀察到行星誕生,專家解讀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玫瑰花旋臂結構發生變化的時標非常長,如果這顆行星距離主星40AU,那它運動一個周期的時間需要200年-300年,在我們觀測的這段時間內不會產生太大變化。所以其實是拍了很多幅照併疊加起來,再經過降噪處理出來的結果。新京報:為什麼以往沒有拍攝到行星誕生的過程,在技術上需要哪些條件?張輝:以往大家希望能拍到這樣的畫面,拍到行星形成過程中的「氣體盤」。
  • 擾動太陽系的神秘行星X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美國宇航局(NASA)的卡西尼號在探測土星時,根據觀測數據,科學家們認為在太陽系邊緣可能還有其他大型行星存在。在排除其他可能性後,這兩位天文學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一顆未知行星在背後默默地發揮引力影響。這顆行星被稱為太陽系「第九行星」,又稱「行星X」,據推測,這顆行星的質量可能是冥王星的4500倍,約為地球的10倍左右,距離太陽450億至1500億公裡,繞太陽運行一周需求2萬年的時間。
  • 研究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教授。
  • 科學家稱:太陽系邊緣可能藏著一個「古代黑洞」
    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和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發表的這篇新論文表明,之前被認為是太陽系邊緣一顆看不見的行星,實際上是一個古老的黑洞。科學家們聲稱,新的結論比之前提出的任何結論都能更好地解釋這一現象。
  • 恆星撞擊可能為行星宜居性提供燃料,新能源的發現,人類的福音
    這意味著巖質行星與其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使行星能夠吸收足夠的恆星星光,從而令其表面的水以液態形式存在。但是天文學家發現數以萬計的行星時,他們遇到了由各種各樣的行星組成的混亂的動物園。因此,巖石行星(從目前望遠鏡的識別能力來看,是地球型行星)可能與我們熟悉的世界大不相同。那麼,這個巖石行星的環境究竟有多可靠呢?即使是極度奇怪的世界也能產生生命嗎?
  • 天狼星中成有可能存在智慧生命嗎?具備智慧生命形成條件嗎?
    天狼星星系具備智慧生命形成條件嗎?天狼星是一個已知的雙星系統。這意味著在這個系統中有兩顆星。主恆星是一顆a類(白色)恆星,被稱為「天狼星a」,還有一顆伴星「天狼星B」,它是一顆白矮星,目前距離天狼星a大約20天文單位,公轉軌道周期為49.9年。這個系統大約有3億年的歷史。天狼星A的宜居帶在2至5個天文單位之間,也被稱為「適居帶」。
  • 如果在柯伊伯帶誕生一顆恆星,會形成和太陽系一樣的一個星系嗎?
    具體來說,需要以下的幾個必備條件:星際物質聚合形成星環。恆星系中行星形成的條件當然,一個恆星系的形成,首先要存在一顆處於主序期內的恆星,然後要有圍繞它運行的若干行星。通過剛才的分析,如果恆星的條件達到了,那麼也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夠形成行星,主要取決於如下的條件:除了恆星形成過程中所吸收的大量星際物質之外,還必須要有剩餘的一部分星際物質,為行星誕生提供充足的物質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