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撞擊可能為行星宜居性提供燃料,新能源的發現,人類的福音

2021-01-07 夏微涼半夏

在外星生命的探尋中,地球作為唯一已知的宜居行星始終為搜尋的起點。「我們在尋找能夠讓人想起家的行星」,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 Natalie Batalha說。這意味著巖質行星與其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使行星能夠吸收足夠的恆星星光,從而令其表面的水以液態形式存在。

但是天文學家發現數以萬計的行星時,他們遇到了由各種各樣的行星組成的混亂的動物園。因此,巖石行星(從目前望遠鏡的識別能力來看,是地球型行星)可能與我們熟悉的世界大不相同。那麼,這個巖石行星的環境究竟有多可靠呢?即使是極度奇怪的世界也能產生生命嗎?「什麼物理過程會使它們更加多樣化?」Batalha說:「這也是我們努力想弄清楚的問題。

很多這樣的物理過程發生在行星的內部深處。特別是行星內部的放射性元素會加熱行星內部,對居住性產生很大的影響。至少在地球上,強壯穩定的地熱來源對板塊結構和行星磁場的形成至關重要,兩者都被認為對生命有決定性的影響。由於核心熱量,地殼板塊像傳送帶一樣在地球表面滑動,有助於穩定行星的氣候。通過地質時代的碳循環,板塊運動也能調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我們星球的磁場會形成地核旋轉的熔融鐵層產生的電流,有助於抵抗嚴酷的宇宙輻射。這種地質「發電機」的性能取決於地幔的放射性熱量含量。

今天,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一個適宜居住的世界可能確實需要適量的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太多,行星可能缺乏形成強磁場的旋轉發電機,但這可能會導致在熱巖石中烤出的厚而惡劣的大氣層。放射性核素太少,行星不溫暖的內核太冷,無法維持地質活動3354,可能會使發電機停止運行。

該研究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第一作者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地球物理學家弗朗西斯尼莫。Nimmo說:「地球和大小、年齡。

發現適合居住的行星了嗎?要感謝中子星的放射性核素對行星內核的可能影響。這項研究的學者們不是第一個探索這個課題的團隊。但是,據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地理學家史蒂芬莫傑斯稱,該論文探討了「發生在外星星球上的各種熱量引起的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動力學結果」。比我以前讀過的相關研究更詳細。

在我們的行星內部,熱帶流驅動發電機。熱熔鐵從深處升起,與最高層溫度較低的地幔相遇冷卻,再次向地核方向下沉。這個周期將熱量傳遞到地幔,通過板塊運動通過表面釋放。熱地幔物質從板塊邊界和其他地質結構活動區域的地殼裂縫中滲透出來。

出去。冰冷的地表巖石堆被推入熱騰騰的地幔,冷卻得像在熱飲中放冰塊一樣。Nimmo表示,沒有板塊運動,地幔就不會有效冷卻,更不用說在調節地球氣候方面的重要性了。也就是說,地球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就不會形成對流,而是討論發電機的存在。

巖石行星是否有發電機和板塊運動並不是事先決定的。在圍繞我們太陽公轉的所有地球行星中,只有地球兼有兩者,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地球的大部分熱量還留在其中。

Mojzsis表示,目前地球約一半的熱量是出生時留下的,這些熱量來自數千萬年來無數巖石在重力作用下聚集而產生的高能衝擊。而且我們星球上其餘的內部熱量大部分來自放射性核素釷232和鈾238。

這种放射性核素很有可能是由中子星——的質量恆星爆炸留下的超密度恆星殘骸3354的劇烈碰撞形成的。在這些衝突事件中,中子聚集在中核上,形成更重的核,其中一些隨後爆炸到更廣闊的宇宙中。這種衝突很少見。在銀河系這樣的大星系,大約每10萬年發生一次。每次碰撞都會產生大量放射性核素,它們最終參與形成巨大的氣體和塵埃雲,這些氣體和塵埃雲有時會倒塌,形成恆星和行星。由於這種碰撞太少,銀河系恆星內放射性核素的豐度在我們太陽系「地區」水平的約30%到300%之間差異很大。

相關焦點

  • 恆星撞擊可能為行星宜居性提供燃料
    在外星生命的探尋中,地球作為唯一已知的宜居行星始終為搜尋的起點。「我們在尋找能夠讓人想起家的行星」,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 Natalie Batalha說。這意味著巖質行星與其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使行星能夠吸收足夠的恆星星光,從而令其表面的水以液態形式存在。
  • 葉永烜:類太陽恆星可產生超強耀斑,或影響周邊行星宜居性
    報告指出,藉助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已發現的類太陽恆星可能產生超強耀斑,這種耀斑比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太陽耀斑強度都要大得多,這種惡劣的「太空天氣」會影響周邊行星的宜居性。事實上,小型天體撞擊地球的頻率其實很高,類似於2014年的俄羅斯「神秘火球」那樣的小行星可能每10~100年就會發生一次,當然,這類事件對人類生活影響不大。
  • 大氣礦塵可提高類地行星宜居性
    這項發現意味著未來對系外行星解讀結果將有所改變,當研究類地系外行星時,必須要考慮礦塵的潛在影響。 所謂「宜居帶」,指的是恆星周圍存在一個表面可能有液態水的類地行星的區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點目標。而位於「宜居帶」的行星也意味著是適宜人類生存的行星,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到這樣的星球。
  • 行星磁層和恆星耀斑的相互作用,為何能決定一顆行星的宜居性?
    恆星耀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顆行星的可居住性為什麼人類已經發現了數千顆系外行星,但依然沒有搜尋到地外生命的信息?正如大家所知,根據恆星的光譜分類來看,我們的太陽是一顆G型主序星。並且,當我們的太陽處於活躍時期的時候,也會像其他M型恆星一樣出現較大幅度的活動起伏。
  • 超級耀斑影響行星宜居性
    巨大恆星耀斑發出的萊紫外線可以破壞行星的宜居性。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一項新研究將幫助天體生物學家了解行星在超級耀斑期間會經歷多少輻射,以及太陽系以外的世界是否存在生命。超級耀斑是一種能量爆發,比最大的太陽耀斑大10到1000倍。這些耀斑可以將大量的紫外線照射到行星上,其威力之大足以毀滅行星上存在生命的機會。
  • 北大最新研究探索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
    原標題:北大最新研究探索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是否唯一,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一直是人類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記者14日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與其目前在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學生楊軍的一項最新研究,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 流浪行星真實存在!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如果一顆流浪行星闖入太陽系,將導致地球進入一條不具有宜居性的致命軌道。如果它的體積足夠大,距離足夠近,甚至會把地球驅逐出太陽系,讓地球也淪為一個流浪兒。此外,闖入太陽系的流浪行星還可能與地球相撞,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滅頂之災。銀河系可能存在數十億顆尚未被發現的「流浪行星」我們往往認為恆星系統中的行星有序運行,就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
  • 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生命創造條件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銀河系中90%的恆星都將面臨這樣的命運,就像參宿四一樣,任何在它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都會被它吞噬,最終他們會耗盡所有的燃料,並重新坍縮成白矮星。
  • 距太陽系最近恆星系統內發現一顆類地行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張夢然)本周英國《自然》雜誌在封面位置刊登了一項天文學重要發現,一顆小型巖石行星繞比鄰星運行,而比鄰星正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Proxima b),質量約為地球的1.3倍,其表面溫度理論上允許液態水存在。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距太陽系僅4光年多一點,因此也是人類研究最深入的低質量恆星之一。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這一新結論,對認識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與未來探測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是否惟一,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始終是人類不斷探索的問題。自1995年發現首顆太陽系外行星到2013年12月28日為止,已有1056顆系外行星被確認,其中12顆被認為有可能適宜生命存在。這12顆行星均為質量略大於地球的固態星球,通常稱為「超級地球」。
  • 又發現一個地球2.0?編號TOI 700d行星可能存在液態水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編號為TOI 700d,並宣稱這顆行星可能存在液態水。消息一出,「首個可能宜居的地球大小行星被發現」這一話題便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一時間,行星TOI 700d佔盡了風頭。
  • 在銀河系有多少可居住的行星呢?科學家說有超3億顆可宜居行星
    圖註:該圖描繪了克卜勒452b行星的一個可能外觀,克卜勒452b行星是第一個在與我們的太陽類似的恆星的宜居帶中發現的近地球大小的世界。「這是所有研究部門首次組合在一起,以提供對銀河系中潛在宜居行星數量的可靠測量。」
  • 有些恆星可能有多達7顆宜居行星
    O型星溫度最高,約40000K;M型星最低,約3000K),它有不少於7顆巖質行星(其中3顆的軌道在恆星的宜居帶範圍內)。這一發現,加上近年來在紅矮星附近發現的許多巖質行星,使得天文學家們開始思考:一顆恆星究竟能容納多少潛在的宜居行星。「這讓我很想知道,一顆恆星可能擁有的可居住行星的最大數量是多少?以及為什麼我們的恆星只有一個可居住行星?」凱恩在加州大學河濱新聞的一篇報導中解釋道。
  • 有些恆星可能有多達7顆宜居行星
    TRAPPIST-1是一顆M型紅矮星(恆星光譜分為O、B、A、F、G、K、M等類型。從左到右是恆星表面溫度逐漸降低的序列。O型星溫度最高,約40000K;M型星最低,約3000K),它有不少於7顆巖質行星(其中3顆的軌道在恆星的宜居帶範圍內)。這一發現,加上近年來在紅矮星附近發現的許多巖質行星,使得天文學家們開始思考:一顆恆星究竟能容納多少潛在的宜居行星。
  • 幼小的行星被它們的恆星「烤熟」了
    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這顆恆星導致它的四顆幼年行星蒸發,基本上會將它們灼烤得只剩下巖石內核。這一項研究不僅窺見了這些年輕系外行星的不幸命運,還考察了一個恆星能多大程度影響它的行星的宜居性。 V1298 Tau 距離地球大約350光年,體積約為太陽的1.3倍。然而,年輕的恆星往往會釋放出比太陽強1000—10000倍左右的X射線輻射。
  • 一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的存在
    研究人員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二十幾顆行星,其中一些行星的軌道可能比我們的太陽系都要好,它們的條件可能比我們自己的行星更適合生命。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科學家德克·舒爾茨·馬庫奇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詳細介紹了潛在的超級宜居行星的特徵,這些行星包括那些比地球更老、更大一點、略微溫暖、可能更溼潤的行星。
  • 幼小的行星被它們的恆星「烤熟」了
    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這顆恆星導致它的四顆幼年行星蒸發,基本上會將它們灼烤得只剩下巖石內核。(恆星及其周圍的行星 圖片來源:鳳凰科技網)這個最新的發現在雜誌《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 科學家:銀河系恆星不停靠近,行星災難
    科學家們發現,位於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的恆星一直在不停靠近,這很可能會對圍繞這些恆星運行的行星帶來災難,這意味著我們在銀河系的範圍內尋找下一個地球的難度就更大了。因為,它們可能會在一定的時間之後被徹底拋出之前的恆星系統,而這些行星自然也就一定會演變為不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
  • 從太空巖石中開採水可能為星際旅行「提供燃料」
    據透露,小行星專家越來越相信,富含水的太空巖石可以開發出下一代火箭燃料。未來的水勘探者也許有一天會認為近地小行星比月球更適合開採。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星球附近大約有1000個富含水的小行星可能比月球表面更容易接近。雖然大多數小行星直徑只有幾英尺,但其中超過25顆足夠大,可以提供大量的水。
  • 只是看不見而已,哈勃發現紫外光中的恆星耀斑
    有這樣一顆恆星擁有兩顆,也可能是三顆行星,最初被認為是安靜而乏味的。這些屬性很受追捧,因為它為行星創造了一個安全的環境,特別是那些可能位於科學家所稱「可居住地帶」的行星,在那裡,液態水可能存在於行星表面,生命可能存在。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研究發現,這顆恆星並不那麼溫順。這顆名為GJ887的恆星是天空中最亮的M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