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源於原始崇拜:從作繭自縛到破繭化蝶

2020-12-05 搜狐網

  「絲綢之路」眾人皆知,其以絲綢作為緣起,但絲綢本身,卻一直未受到足夠關注。絲綢究竟是在哪裡起源?是從何年何月踏上絲綢之路?在絲綢之路的貿易商品中又佔多大比例?

  絲綢之路以絲綢為名,以絲綢作為緣起,但絲綢本身,卻一直未受到足夠的關注。古老的絲綢,究竟是在哪裡起源?是從何年何月踏上絲綢之路?在絲綢之路的貿易商品中,又佔有多大比例?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談及,絲綢起源於中國,並經由中國向西進行傳播,儘管這在國際上或許還存在少許爭議,但在他看來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他曾探究過絲綢起源的文化契機,認為絲綢最初不是作為普通的服飾材料,在古人觀念中它是在人的靈魂升天過程中一定要用到的載體。這種「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只有中國才有,所以也就只有在中國的文化中出現「作繭自縛」,出現扶桑樹,出現這種原始崇拜,只有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絲綢才可能從野蠶被馴化到家蠶,絲綢也才能夠真正的起源。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

  今年10月,中國絲綢博物館在杭州西湖博物館舉辦的《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和國際研討會,試圖以多個維度來解答這些困惑。展覽展出的近140件(組)文物均為考古出土品,絕大部分借展自絲綢之路沿途文博機構,以展示絲綢實物為主,兼具鎏金銅蠶、玉蠶、簡牘、乾屍等與養蠶、繅絲、織綢、運輸、絲綢貿易相關的文物。

  絲綢起源的文化契機

  澎湃新聞:包括你在內的國內學界都認為絲綢起源於中國,即中國是絲綢之源,有什麼依據?

  趙豐:關於絲綢起源的實證,國內外學者都做過大量的研究。近代以來考古發掘的文物充分證明,所有家蠶絲綢的發現都在中國。其中最為明確的有三個實例,一是1926年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半個蠶繭,起碼是人類利用蠶繭的實證。西陰村遺址由我國第一代考古學家李濟主持發掘,因出土的半個蠶繭而馳譽世界。蠶殼長約1.36釐米,繭幅約1.04釐米。儘管這半個在華夏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蠶繭有許多難解之謎,但作為中國遠古絲綢的見證,對研究絲綢起源意義重大,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遠在6000年前的黃河流域就出現了養蠶業。 二是1958年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發現的家蠶絲線、絲帶和絹片,是長江流域出現絲綢的實證,說明距今4400-4200年的長江流域已有養蠶、繅絲、織綢技術。三是1983年河南青臺遺址出土甕棺葬中的絲綢殘痕,距今6000餘年,是黃河流域出現絲綢的實證。青臺遺址還發掘出土了大量紡織工具,包括紡輪、針、錐、匕等,據此推測當時原始紡織已經出現。所有這些實證說明,絲綢早在五千多年前在中國已經被發明,中國是世界絲綢之源。

  甘肅敦煌莫高窟出土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下圖為局部)敦煌研究院 藏

  澎湃新聞:那是因為其他地方沒有發現更早的考古證據麼?

  趙豐:目前來說這三例是最主要的考古依據,但我相信隨著我們關注度的增加,隨著考古發現科學性日益提高、隨著我們一些分析檢測方法的豐富,水平的提高,肯定會發現更多例子的。因為我認為它不是一個孤例。而像以前墓葬的考古發掘是偶然的,碰運氣成分比較多。

  澎湃新聞:你在論述絲綢起源於中國時,特地把野蠶絲的利用排除在外,僅以家蠶絲綢作為論述對象。為什麼要把野蠶絲排除在外,是因為野蠶絲不能被利用來做絲綢嗎?

  趙豐:我認為絲綢起源有很多不同的節點:一是利用野生桑蠶繭的繭絲織成絲綢;二是馴化野桑蠶成為家蠶;三是為了養蠶而進行桑的人工栽培。這三個節點應該是有先後的,其理論上的層次是先有人類對野生桑蠶繭的利用,再有馴化野蠶,再到人工栽培桑樹。但其中也有主次,最為關鍵的是從野桑蠶到家蠶的馴化過程。因為印度歷史上很早就有利用野蠶絲生產織物的記載,但幾千年後,它們還是野蠶,沒有被馴化。所以我一直沒有把野蠶絲算作絲綢起源,因為利用野蠶絲只是屬於偶然性的,或者說是很小的生產量,跟我們所說的絲綢起源概念不一樣。因為只有成功馴化為家蠶之後,蠶才能夠成為穩定的、真正的生產材料。

  以向仲懷院士為首的家蠶基因研究表明,在野桑蠶馴化為家蠶的過程中,基因變異導致蠶的生物學性狀發生顯著變化,使得家蠶呈現出對高密度飼養的耐受性、蠶繭產量大幅提升、生長變快、蠶蛾基本喪失飛行能力等變化。這應該是一個極其漫長和特別的馴化過程。只有這個工作完成了之後,我們才認為是絲綢真正的起源。

新疆尼雅1號墓地1號墓出土東漢平紋經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藏

  澎湃新聞:從野蠶到家蠶這個漫長的馴化過程是由中國完成的嗎?

  趙豐:我認為一定是由中國人完成的。我曾寫過一篇論文叫《絲綢起源的文化契機》談的就是這個問題,其中主要的觀點就是人們怎麼會想到用絲綢來做衣服。我認為人們最初想到要馴化利用蠶不是單純為了多一種衣服的材料。我認為跟蠶的崇拜、跟人們由死向生的喪葬觀念有關。自然界蠶的一生,從蠶卵到幼蟲到蛹,這個過程就像人的一生。我們現在有比較多的證據證明,當時古人已經從這裡得到啟發,蠶的一生就像人的一生,人從出生到死亡就像蠶的一生,人死後靈魂升天就像蠶蛹化蛾一樣,因此,蠶給人的聯想跟升天聯繫在一起。於是人死的時候是應該用絲綢給他裹起來,裹起來之後就可以升天,絲綢作為一種媒介,溝通天地,引導墓主升天;第二就是蠶吃的桑葉,吃了桑葉最後可以升天,所以桑樹林就變成了非常重要的地方。所以你看古人祭祀、求雨、求子基本上都到桑林裡面去。並且還從桑樹中想像出一種扶桑樹,扶桑樹就是通天樹,是太陽棲息的地方。所以扶桑樹經常跟太陽聯繫在一起,當時人們是因為把蠶的一生跟人的一生相連,當時的人們又有通天或者天人合一、天地溝通這樣一些概念,他們覺得一定要把蠶保護好,因為蠶是很嬌貴的,有時候雨下大點風颳大點都會受影響,或者鳥飛來把它吃掉,所以他們要把蠶在家裡面養起來,要保護起來。這樣就開始了蠶的家養。然後在家養過程中,最後蠶絲的產品就會成為人死後裹屍之用,甚至出現很多人死後埋蠶蛹殉葬的。

  在此次的《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展覽中,會看到很多蠶蛹的玉雕,出現在當時規格比較高的墓葬裡。這些都是給一些比較重要的人、通天的人,因為當時能通天的人要麼就是部落首領,要麼就是像巫師一樣專門通天的人,所以他們會有這種需求,所以絲綢不是普通的衣服,它是在升天過程中一定要用到的載體。這種「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只有中國才有,在印度就沒有這樣一種文化背景,所以也只有在中國的文化中出現「作繭自縛」,出現扶桑樹,出現這種原始崇拜,只有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絲綢才可能從野蠶被馴化到家蠶,絲綢也才能真正的起源。

  (上)河南浙川下王崗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蠶蛹。河南博物院 藏 (下)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虢仲墓出土,西周龍蠶形玉。虢國博物館 藏。

  澎湃新聞:你提到的絲綢起源的這些文化契機也都是基於考古證據得出的結論麼?

  趙豐:對,這個考古證據還不光是從絲織品中,因為可以查到無數關於「天人合一」、「天地感應」的文獻記載。比如張光直講天地溝通的時候就講到天地溝通有多少種方式,比如到高山像泰山之類的地方祭祀、封禪;有用藥物,像喝酒也可以。還有的就是一棵大樹,我們講的扶桑樹。這些考古發現實際上不局限於絲綢,因為絲綢發現得太少了,太珍貴了,所以不太可能有這麼多的考古證據來支撐它,所談的這個文化大背景還是從別的一些考古發現或文獻記載中來,在這樣的背景下再來解釋絲綢,天地溝通的那種作用,就很順理成章了。包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斌所講的玉器,他說玉、帛之前是一個概念,都是通天、敬神的,不是普通的物品,這我覺得都是對的。包括我們這次展覽的其中一個展品「龍蠶形玉」,軀身為蠶,首尾共8個腹節,蠶背上有一立鳥,或為象徵太陽的金烏鳥。玉、蠶、龍在中國墓葬文化中發揮的作用有溝通天地、引導墓主或墓主靈魂升天等。這件龍蠶形玉非常罕見,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代表蠶、龍關係的實物,也是說明中華民族的玉文化、龍文化、蠶桑文化的傳播與交融的最佳考古實例。類似的以蠶形隨葬的考古出土品還有很多,我們認為都算一種證據吧。

  澎湃新聞:那麼你認為絲綢去宗教和神格化,作為人們服飾面料普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趙豐:我覺得是在戰國時期,戰國時候絲綢慢慢成為一種商品,成為日常生活用品。一個像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解放,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個是那個時候絲綢生產開始越來越多了,因為剛開始跟這個數量不夠也有關係,到了後來,其實它應該說是變多了,絲綢生產量大大增加。從戰國時候的書裡面你就可以看到,絲綢開始作為高端禮品饋送了,我們也能看到絲綢大量的出土。但是我相信在當時其實絲綢沒那麼多,當時其實基本上人一生的積蓄在死的時候都葬下去了。所以你像那個楚國的墓葬,墓主不是什麼特別富貴人家,就一口小棺材沒有其他東西隨葬,但是他穿的恰恰全是絲綢。這說明穿著絲綢其實不是當時生前的普遍情況,絲綢在著裝中的比例其實不可能有那麼高,之所以那個時候一下子多了起來,其中有一個可能是跟宗教有關。當然主要是經濟、技術發展到這個程度,所以它就可以作為一般的東西來流通,首先作為禮品,慢慢作為一種裝飾材料,作為一種象徵性的裝飾材料(因為穿上絲綢衣服有顏色,一般看了就知道你是哪個階層的,分得很清楚)。較之以前,絲綢是越來越普及了,但是到底普及到什麼程度沒有做過真正的研究,應該說是普通老百姓穿絲綢還是少數,像這次展覽看到很多絲綢,中看到的很多絲綢,基本都是殘品,沒有意見完整的,那麼我們就應該可以推測當時絲綢的量是越來越大的,但可能還是沒有足夠大,雖然一般人也已開始用,但是用得還是不多的。

  澎湃新聞:絲綢起源於中國也是國際上的共識嗎?

  趙豐:對於絲綢是否起源於中國,國外還是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的,像Irene Good提出的絲綢起源我覺得就有一個定義問題,也就是說絲綢起源應該包括哪些,如蠶絲的利用我認為就不能叫起源。我們要把一些概念給理清楚。還有些國家呢希望什麼東西都是自己起源,反對任何東西的外來說,這個就沒有必要去跟他們說。但是比較重要的是,在絲綢之路申遺時,土耳其提出來說他們的絲綢比我們早2000年,但他們也沒說依據,因為這只是官員的發言,我要等他們把依據公布出來之後再研究。本來我們以為這個都是共識,現在看來好像並不完全是共識,觀點還是繼續在變化的。

  絲路之綢的傳播圖景

  澎湃新聞:絲綢產生之後,其後的傳播路徑是怎麼樣的?

  趙豐:絲綢起源於中國,具體說來是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主的中國內地。絲綢作為產品傳播開始得很早。東面早在商代就有文獻記載向韓國和日本的傳播;但在西面,則首先是通過河西走廊到達西北地區,然後在各處與草原絲綢之路聯通,再繼續往西。在中國的西北地區,最新發現的實物出自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新疆哈巴河喀拉蘇墓地、新疆塔什庫爾幹曲曼墓地等,據考察,這幾處發現了絲綢織錦、絹、絲線等。加上以前烏魯木齊魚兒溝戰國刺繡,以及俄羅斯巴澤雷克出土戰國織錦和刺繡,已有十分強大的證據證明張騫通西域之前中國絲綢已開始向西傳播。到漢晉時期,中國典型的織錦已經出現在絲綢之路沿途更為遙遠的地區,如我國新疆境內的樓蘭、尼雅、營盤、扎滾魯克、山普拉,俄羅斯境內的Ilmovaya Padi墓地就出土了公元前後的漢式捲雲紋的三色錦,在米努辛斯克盆地的 Golahtisky墓地,也出土了3、4世紀以漢式錦實物鑲邊的箭囊。漢錦的最遠發現地是在敘利亞帕爾米拉遺址,這一圖案是典型的帕爾米拉風格,說明很有可能當時已有專為西亞地區定製的平紋經錦。由此來看,中國絲綢的產品在漢代已傳播到地中海沿岸是毋庸置疑的。

  澎湃新聞:你講到有十分強大的證據證明張騫通西域之前中國絲綢已開始向西傳播,那就是說絲綢傳播其實是早於絲綢之路的?

  趙豐:就是說絲綢之路這個概念跟東西方交通的這個通道,這個時間肯定是不一致的,不管怎麼樣有一個時間,應該就是在中原。絲綢一開始主要是在中國內地產生,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文化,有這樣的需求,促使我們要去生產絲綢、使用絲綢,但是在西方就沒有這樣的文化,所以他們把絲綢只看成一種服裝材料,一種紡織面料。所以絲綢在起源之初肯定不會傳播,因為絲綢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最初動因是為了溝通天地,引導墓主靈魂升天,如果是派這樣的用場,它就不是普通商品,不會被售賣,所以這個時候絲綢傳播是不大可能的,別人為什麼要買你這死了之後裹屍的東西呢?買去也沒用,因為他們不信這個,所以一開始絲綢即使有也不會傳播。那麼它一定有一個開始傳播的時候,具體是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大家就不是很清楚了。但是這個絲綢開始向西傳播的年代,我們所看到的最早是在公元前5世紀。主要的實物像俄羅斯的巴澤雷克墓地出土的絲綢,中國比如新疆的哈巴河喀拉蘇墓地、塔什庫爾幹曲曼墓地等,都是在公元前3-5世紀的這樣一些墓地。特別有在我們展覽裡面展出的一件戰國的,就是在新疆阿拉溝出土的,它很明顯是內地出土的,與湖北荊州馬山墓裡出土的這個鳳鳥十分相象,所以可以說就肯定是從內地過來的。它的年代就遠遠早於張騫通西域。所以絲綢之路就是絲綢走的路,人走的路,一段一段,走到遠方。所以這裡就會看到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絲綢已經往西傳播,而且最起碼傳播到當時中國的西域地方,我們目前所知最西是在敘利亞帕爾米拉遺址出土了絲綢織錦。這些織錦絲綢的年代、圖案是很清楚的,所以這個年代可以斷在公元2-4世紀。

  澎湃新聞:你對漢代以及漢以前絲綢之路上絲綢傳播的路徑和圖景做了比較詳細的勾勒,漢之後絲綢傳播路徑是怎樣的?絲綢之路上絲綢的傳播持續了多長時間?

  趙豐:這個路線是這樣的。你可以從我們的唐三彩中看到,真正往來於絲綢之路上的是以胡人為主。而中國開始開闢經營西邊的絲綢之路,漢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當時為了防禦匈奴入侵,就把長城一直往西拓展,在甘肅沿途都建了驛站,所以它官營色彩比較濃厚。到了漢以後,五胡十六國的時候,那些地方就很亂,小國林立,政權更迭也很頻繁。而且跟少數民族、各種民族之間的徵戰也很多,局面非常複雜。但是這段路呢倒反而說是非常暢通的,因為正有征戰,這條路還是存在的。後來到了唐代,唐朝政府又加強了對這邊的控制,因為唐朝的勢力非常的大,它不單單是在河西走廊,整個來說像吐魯番那些地方,基本上漢人的量就很大了。再往西邊走,他要建立那些叫羈縻州的,好像有點民族自治的意味,那麼這個也是勢力範圍。邊上還有一些小國家他們也依附於唐朝,這樣就把絲綢之路開闢得很大,這條路也是非常興盛。但是事實上絲綢之路在這之前已經有一條比較重要的草原絲綢之路,它更多依賴於遊牧民族的遷徙,它不是商人的行為而是一個部落,它本身就需要遷徙,有的時候為了追逐好的水草他們可以跑得很遠。所以早期的草原絲綢之路交通很便利,因為屬於比較寬闊的草原帶,從交通上來說就沒特別困難的路障,所以整個部落的遷徙打通了東西方的交通。往來於草原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物品是青銅跟羊毛,也有少量的絲綢,這些絲綢就比較晚一點。所以這個大的路線脈絡,先有草原絲綢之路,然後才有我們現在所說的沙漠綠洲絲綢之路。這條沙漠絲綢之路往來的主要是商人,或者是那些我覺得說是毅力、信仰特別堅韌不拔的人,一個是像僧侶,那時候宗教的傳播在這條路線有一些,你可以看到像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佛教等這些,另一些就是商人,因為有利益的驅動所以他也是能堅韌不拔的。就這麼些不怕死的人在這裡。這條路線非常的艱難險阻,因為他們要走過茫茫戈壁,翻越帕米爾高原,存在很大風險。那麼後來,這條沙漠絲綢之路越來越不好走,唐朝也因為一些具體的情況失去了對西北地區的控制,在西北地區各種勢力都很大,這個情況一直到宋朝其實也是很明顯,所以說宋朝比如像西夏、回鶻這些民族在那邊,交通就阻隔得比較厲害。所以後來又比較多地採用海上絲綢之路。海絲的開通一方面得益於航海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海上本身交通的打通,比如印度等方面本身他們就已經鋪好了路,做好了很多準備,你只要上去就能夠通過去。還有一個就是中國自身經濟增值中心的南移,使得海路也成為一種可行的方案。

  此次展覽主要焦點是在早期,因為我們實際是圍繞絲綢之路申遺的那一部分來做,就是從長安到羅馬之間的道路,當然是非常複雜的network,這次申遺又說成長安天山廊道,這是從長安到天山這段,我們這次主要做的是這一段。因為在這條路上出土的絲綢最多,出土紡織品保存最多。也因為材料的關係,因為絲路申遺的關係,所以就主要做這一段,到這裡也是差不多,唐朝這條路基本上就不通了。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在絲綢上得到直觀體現

  青海都蘭熱水墓地出土北朝黃地捲雲太陽神錦紋樣復原圖。

  澎湃新聞: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絲綢文物包含什麼類別和功能,分別有哪些?

  趙豐:最重要的是錦和繡,錦和繡的材料可以一樣也可以不一樣,一般當我們說絲綢的時候它們的材料應該都是絲。我們基本上有三個大類,就是織造、染色、刺繡。我們現在說silk的時候就是指絲綢以及絲綢的產品。說絲的時候更多的是線,是材料。光講綢講的就是面料。這個比較複雜。但是在織造裡面有很多種品種,綾羅綢緞,織錦,都是不同的品種。早期的緞我們沒有,因為緞出現的年份比較晚,其他品種我們都可以在展覽中看到。考古出土絲綢文物的功能類別一類我們叫服飾用品,出土出來大量的都是做衣服。第二類我們叫家裝,因為出土出來會有枕頭、被子等。還有就是裝飾用品,比如絲綢畫之類,這種出土品比較少,傳世品比較多。總體而言出土的服飾用品最多,最早期的時候還用絲綢書寫、畫畫,充當紙的功用。

  絲綢在古代經歷幾個大的階段,第一個其實是與宗教有關,第二個階段我覺得它是跟禮儀制度有關,相對應物品比如禮服,包括車馬上面披掛,後來就是財富方面的象徵,這個主要就是買賣,財富方面倒是一般的絲綢就行,因為一般絲綢就是一個貨幣,絲綢越多說明你越富。後來就是裝飾性的,當然這個裝飾性指的是一般衣服的裝飾性,更多是漂亮、時尚。其中宗教如果專門分一類的話量應該也還蠻大的,特別是保存下來的比較多。比如敦煌出土了很多絲綢,這裡面有很多幡,應該是宗廟裡懸掛的,有的本身就是菩薩像,比如此次展覽展出的「刺繡佛像供養人」,是甘肅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下面有供養人像。這個破得比較厲害,但是我們把它重新復原的話。你看這是他腿的部分,這是他蓮花座的部分,這裡還有一個雲,這個菩薩,然後下面是應該是供養人。他上面還有個幡,這個幡肯定是掛在那裡,這批因為剛好是敦煌出來的,它很明顯跟佛教題材相關。

  澎湃新聞:絲綢之路是一條融合東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過這條道路,絲綢產品、織造技術、蠶種、繅絲技術都得到了傳播和交流,其中體現絲綢藝術交流的文物能試舉幾例麼?

  趙豐:本次展覽中的青海都蘭出土的黃地捲雲太陽神錦是一件體現東西方交融的典型代表。這件織錦的設計主題是源自希臘神話的太陽神赫利俄斯,這一太陽神應該是隨亞歷山大東徵而來到東方,在印度稱為蘇利耶,到阿富汗則出現在巴米揚大佛窟頂天象圖中。這件織錦圖案融合了絲綢之路沿途的各種因素,駕車出行的太陽神題材是歐洲的產物,駕車所用的有翼神馬乃是出自希臘神話,聯珠紋則是波斯的特徵,太陽神的手印和坐姿則是彌勒菩薩的形象,華蓋和蓮花座等也是佛教藝術中的道具,而織入的漢字「吉」和織造技術則明顯來自中原。因此,這件織錦算得上是一件融合了地中海、南亞、東亞三大紡織文化圈藝術風格的代表作。

  澎湃新聞:其他國家絲織品出土情況怎麼樣,中國在其中處於什麼位置?

  趙豐:其實中國是一個很幸運的地方,因為新疆有這個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它那個盆地是所謂的亞洲腹地,距所有的四大洋都是最遠的一個核心地帶,只有這個地方是最乾燥的,所以它這個地方出土的絲織品是保存最好的。應該說新疆地下文物的保存條件是世界上最好的。你到絲綢之路沿線的很多地方,他們真的是很可憐,他們出土的東西品相、質量都很不好。(錄音整理 實習生 朱恬驊)

相關焦點

  • 《劍來》:相信自己,你能作繭自縛,就能破繭成蝶!
    很幸運,《劍來》就是這樣一本能讓人明智的網絡小說,小編更從書中總結出這樣一個道理:相信自己,你能作繭自縛,就能破繭成蝶!從《劍來》中總結的這個道理是否有些突兀?有人說,那是陳平安被截江真君陷害,但是大家想過沒有,以陳平安的小心,尚且沒能逃過截江真君的算計,這也算不算是作繭自縛呢?小編覺得算,因為陳平安對危險估計不足。而且他一開始也錯看了蔡金簡,沒想到這個女人會如此狠毒,一出手就幾乎毀了陳平安的所有。或許陳平安也意識到了自己被暗算,但是陳平安也更後悔把蔡金簡當成了好人。
  • 作繭自縛與破繭成蝶的人生之路
    我們以為的「努力」,其實大多數是在「作繭自縛」!很多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很迷茫,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去度過?也搞不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想要「更好的自己」卻不知如何用力?健身、讀書、旅行、日光浴、等等等等…… 這些我們所謂的「修身養性」到了最後,要麼停留在表面,要么半途而廢。今天,我寫這篇文章,如果能帶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我將不勝榮幸。
  • 以蟲為探破題新生,《破繭》推理出真相背後的大千世界
    當經典成為一種鐐銬,又要如何破繭? 近期,這部由優酷(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出品,公安部金盾影視文化中心、北京福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羅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李京東總編劇,馬逸騰執導,張耀、楚月領銜主演、馬可特別出演的網劇《破繭》,在經過了三個月的緊張拍攝後,終於為我們呈現出了一次「化蝶」的全新方法論。
  • 沒有作繭自縛,哪能破繭成蝶
    10、沒有作繭自縛,哪能破繭成蝶!
  • 非常經典的句子:你能作繭自縛,就能破繭成蝶
    相信自己, 你能作繭自縛,就能破繭成蝶。
  • 破繭成蝶的婚姻,往往也經歷過作繭自縛的苦痛
    然而真正矛盾的產生,往往源於一個小小生命的出現。一開始發現自己馬上為人父母,無論是否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都是歡呼雀躍的,因為從來不曾為人父母,一切都是那麼新鮮而未知。真正當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時,此刻,兩口子的浪漫完全被這個小東西打亂了,要吃奶,要拉臭,要哭,要鬧,大人想要休息,孩子卻你等都來伺候。
  • 《蝴蝶公墓》絢麗的殺機下,是作繭自縛還是破繭成蝶?
    由文雋監製、馬偉豪執導的奇幻愛情電影《蝴蝶公墓》,改編自懸疑作家蔡俊的同名暢銷小說,但影片將故事從小說中的某大學旁邊的荒園,移到了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古城,不僅迴避了許多的題材限制,而且也提升了影片的規格,因此可以說,從小說到電影,《蝴蝶公墓》這個故事本身,就經歷了一次華麗蛻變,但華麗背後的懸疑真相
  • 你能作繭自縛,就能破繭成蝶
    相信自己,你能作繭自縛,就能破繭成蝶。20. 時間是公平的,心在哪,時間在哪,行動在哪,收穫就在哪。
  • 攝影師見證帝王斑蝶破繭成蝶
    圖片中,這條渾身布滿黃白條紋的蟲子現實作繭自縛,在繭室內變成液體並重新成型,最後,一隻翅膀潮溼而鮮豔的帝王斑蝶破繭而出。JOE ROSSI CATERS NEWS/東方IC2018年9月13日報導,在苦苦追尋半個世紀後,美國攝影師Joe Rossi終於如願見證了帝王斑蝶蛹破繭成蝶的過程。
  • 《繭》領讀回顧丨作繭自縛,或破繭而出
    要是從兩本書裡找到一些交錯的部分,我想可以追溯到文學的母題,有親情、有愛情、有復仇、還有成長路上的傷與痛。作者安排了程恭和李佳棲這兩位生來就身負「罪惡」牽絆,又因為這牽絆忽近忽遠的八零後作為帶動正篇情節發展的人物,一定是有典型意義的。
  • 中國哲學的發生,為什麼源於原始宗教?
    作為中國哲學的「源頭」---原始宗教,是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類才開始產生一種十分原始和樸素的宗教觀念。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認為,人類生活資料的獲得手段及其發展程度是最重要的,並把它們作為劃分原始社會人類發展階段性的標誌,他將「古代社會」分為:1.蒙昧期;2.野蠻期;3.文明期。
  • 活得太累太失敗,是因為我們常常作繭自縛
    應該講,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出現作繭自縛的情況,比如有的人固執己見,不能接受也拒絕別人提出的正確意見而作繭自縛;有的人因深陷貪婪的泥潭,不能自拔而作繭自縛;有的人背信棄義,最終使自己孤立而作繭自縛;有的人抱殘守缺,不肯接受新知識而作繭自縛;有的人墨守成規、自我禁錮,或一知半解、故步自封而作繭自縛;有的人利令智昏,專門去做自己不擅長做的事而作繭自縛;也有些人在金錢
  • 你之所以「怕鬼」,是因為我國原始宗教的鬼魂觀念與圖騰崇拜
    所謂原始宗教,是指原始社會【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這種存在了二三百萬年,是截至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為主要內容的初期狀態的宗教。據考古發現,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一種在大約12萬到3萬年前居住在歐洲及西亞的古人類,屬於晚期智人的一種】遺骸周圍常常散布著紅色碎石片及工具,遺骸位置也大多是頭東腳西。很顯然,這個重大發現可以直接說明,歐洲的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原始宗教的雛形,否則他們不會用這種固定的喪葬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某種信仰。
  • 原始自然崇拜的發生與發展,原始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觀念的流露
    自然崇拜是原始崇拜的一項重要內容,世界各民族歷史上大都出現過。它是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條件下將支配人類生活的自然力和自然物人格化,變成超自然的神靈,作為崇拜對象,實際上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動物式的意識」。
  • 寧波市民家中實拍 國內最大蝴蝶化蝶全過程
    昨天清晨,市園林綠化專家組成員、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終身會員林海倫在自家陽臺見證了金裳鳳蝶的化蝶經過,並用照片全程記錄。一隻蝶的羽化時間在一個小時左右,從照片看,每一個階段都顯得很艱難,讓人感嘆生命的頑強和奇妙。
  • 三年結蛹破繭化蝶 JVC 2012新品發布會全線出戰
    三年,是品音JVC耳機化蝶的三年。它見證了「一個耳機品牌在國內市場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一個百年技術創新品牌獲得國內消費者認知、認可、認同的過程;「一個正規進口品牌突破假貨水貨廠貨的成長過程;「一個耳機品牌迅速增長快速搶佔市場的過程;「一個美麗蝴蝶展翅未來、翱翔天空的過程。」
  • 相信自己,你能作繭自縛,就能破繭成蝶!
    十三、你會不斷的遇見一些人,也會不停的和一些人說再見,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再回陌生,從臭味相投到分道揚鑣,從相見恨晚到不如不見……有些話,說與不說,都是傷害。有些人,留與不留,都會離開!有的人,該忘就忘了吧,人家不在乎你,又何必委屈自己呢。十四、與其以後失望,不如剛開始就不要抱希望,也從一開始就不要開始。
  • 維舟:桑樹是神樹,蠶是神蟲,絲綢由此而來
    這種易生之木(如楊柳、竹子,或苗族文化中的楓楊樹)都會因這一特質而受人崇拜,張哲俊在《楊柳的形象:物質的交流與中日古代文學》中指出,《詩經》所謂「南山之桑,北山之楊」不僅僅是比興,兩者也有關係,即它們都生命力極強。俗語所謂「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雖是比喻代人受過,但兩者並舉,恐怕也因古人注意到,它們都蘊藏著某種生命力。
  • 你穿的絲綢衣服,原料大多來自這幾種蠶!
    你穿的絲綢衣服,原料大多來自這幾種蠶!蠶,是蠶蛾的幼蟲,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家蠶的蟲及蛹可以食用,並有食療功效。那世界上吐絲最有價值的10種蠶都有哪些呢?桑蠶起源於中國,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與中國現今食害桑樹的野桑蠶同源,染色體都是28對。蠶蛾幼蟲,吃桑葉,在化蛹前吐出作繭用的大量蠶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虎蠶性溫和,可與其他種類家蠶混合飼養也稱虎斑蠶,斑馬蠶,老虎蠶,通常稱為「虎蠶」。寡食性昆蟲,幼蟲期喜食桑科植物,尤其是桑樹葉。一般為一化性,即1年僅孵化一次。
  • 不作繭自縛,又怎能化繭成蝶!
    成長就是一個作繭自縛的過程,如果受不了這份痛,那就只能夭折在繭裡;所以已經長大的我們,都是破繭而出的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