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耦合《易經》的內容

2020-12-04 隱士申子源

現代科學家普遍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的基本粒子組成。

弦就是物質的基本組成粒子了。弦的長度為10^-32cm(1乘10的負32次方釐米);

這些看起來像粒子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閉合圈,稱閉弦,閉弦的振動和自旋有漲落現象,漲落形成不同振動和自旋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

也就是說,目前科學家發現的63種基本粒子,都是因閉弦的不同振動和自旋運動所產生出的結果。

同時科學界也存在一種觀點:

當一個物質小到1×10^-34cm(1乘10的負34次方釐米)時,可見物質的界限打破,所有微觀粒子融合為一個不可分的整體;

當時間短到1×10^-44秒( 1乘10的負44次方秒) 時,物質分不出過去、現在、未來,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循環,任何事物發展都是這樣一個不可分的連續的發展過程。

由此有「一微塵映徹世界」,「一滴水包含三千大千世界」,「一顆沙子裡有三千大千世界」,「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等說法。

中國有一句古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說得就是基本粒子弦,以及我們所處的宇宙的狀況,弦就是其小無內的狀態,宇宙就是其大無外的狀態。

其實,科學家在研究弦的狀態的時候,發現有兩種狀態的弦,直觀來說就是點狀和線狀況。

如果熟悉易經的人,就會發現,這和中國傳統的陰陽理論,何其相似啊。

尤其是《易經》中的陰陽爻位。

如果對上古時期,易經符號熟悉的話,還會發現一件更加巧合的事情。

那個時代,陰爻,陽爻符號,竟然是這樣表達的。如下圖:

大智慧的先賢就是用一個圓點和一條橫劃線,來表達陰爻符號和陽爻符號。

無獨有偶科學家認為基本粒子有63種,剛才說的點狀和線狀的弦是形狀的分類,英國科學家在2012年前後宣布發現了62種基本粒子。

聽到這裡,手裡捧著《易經》在挑燈夜讀的中國人,就開始動腦筋了,掰著手指頭就算了起來,易經一共有八八六十四卦,該不會基本粒子也有64種吧。

反正,《易經》已經給翻譯成多種外文版本,包括N個版本的英文譯本,相信這些科學家是會看得見的。

順便說一下,在哈佛大學人滿為患的課程竟然是中國哲學。

相關焦點

  • 震撼的生命智慧: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其大無外,意思是,要說它的大,大到無邊無際,它包含一切,一切都在它裡面,沒有外面。其小無內,意思是,要說它的小,小到無限小,不可再分,一切都在它外部,它沒有內部。這意味著什麼呢,就是沒有極性,不可計量,沒有邊際,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其大無外,是無窮大,其小無內,是無窮小。既然是無窮大,自然可以分拆成無限小。也就是說無窮大,包含了無窮小。既然是無限小,意味著它可以無窮增大,也就是說無窮小,包含了無窮大。所以,這二者是一個規律。
  • 科學探索,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
    從10米, 100 米, 1000米,以此類推, 直至巨視世界的無盡。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會發現微視世界的景觀和巨視世界的景觀是如此相似...組成這個世界的不是物質而是能量,而能量又是怎麼來的,如何運作的呢?  佛陀說,一沙一世界,又說,萬法皆空,色即是空,「色」指的是一切物質,那麼現在想想...你是宇宙的中心嗎??你是世界萬物中的一個特殊的創造物嗎?在這些邊界外是什麼東西呢?有所謂的「邊界"嗎?
  • 二進位數解易經——現實世界的基本粒子關係
    易經是這個這個宇宙根本的解碼本,這樣的說法,是很多人的信仰。正因為有這樣的信仰,就要有行動去科學的聯繫萬事萬物,數學物理是這其中最好的橋梁。把易經二進位化,把物理世界模型化,看看兩者的聯繫。對於宇宙世界,我們目前最普遍的認識,是認為宇宙並非連續,這與易經二進位化後的思想很吻合。所有的萬事萬物都能是由最小的粒子構成的,哪怕是光,哪怕是力都是如此。《時間簡史》裡面說,宇宙裡面所有的已知的粒子,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自旋為1/2的粒子,它們組成了物質,另外一種是自旋為0,1和2的粒子,它們產生了物質之間的力。
  • 傳統《易經》與量子科學,跨越千年的似曾相識,難道只是巧合嗎?
    粒子無限可分為易經的太極陰陽中國近代有一位偉人曾預言:以哲學的觀點來看,物質是無限可分的,一切的物質都可以一分為二,對立統一。雖然這句話當時在科學界是持保留意見的,但後來量子力學的觀點證明了這句話是正確的,在1977年的國際物理學第七屆年會上,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格拉肖提議:應當把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命名為「毛粒子」。為什麼我們會比科學家更早的認識到粒子的無線可分性?
  •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些照片告訴你,什麼叫「色即是空」!
    10萬公裡此刻,地球看起來很小了。其大無外,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在浩瀚的宇宙都只是滄海一粟……現在我們再回到一開始我們地球上那片樹葉的畫面上,看看微觀世界的景像,然後再朝一個相反的方向,以10的乘方減少我們的旅行距離,直至一個神奇的微視世界。
  • 其小無內是真小,其大無外是真大
    接上篇在太陽系中,地球只是個小弟弟太陽系老大,哼,太自戀了吧,來看看我天狼星,讓你知道什麼才叫大!哇!還真是耶,沒辦法知道比太陽大多少了,天文數字,算不出來,總之大很多! 天狼星就算大了嗎?聽說過天外有天嗎?
  • 最小的粒子是什麼,既然那麼執著物質存在,就把它找出來
    到底有沒有最小的粒子?這個話題是科學界非常熱衷的,當下的科技水平,真正的從實驗室得出結果是不可能了,還沒有那麼厲害,只能從數學推理上進行一番扯皮爭論。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曾經認為物質、時間、空間這些東西是可以無限分割的。《莊子·天下》中這樣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 物質世界的基本圖像
    第一篇 萬物之理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一門基礎學科,是嚴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描繪了物質世界的一幅完整的圖象,它揭示出各種運動形態的相互聯繫與相互轉化,充分體現了世界的物質性與物質世界的統一性。
  • 基本粒子真的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微粒嗎?
    基本粒子真的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微粒嗎?可是,在物質的微觀世界裡,芝麻卻簡直大得無法比擬。芝麻由無數個細胞組成,細胞又由無數個分子組成,分子又由原子組成。20世紀初,人們發現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原子很小,原子核更是微乎其微。如果說,一個原子像一座十層高樓那樣大的話,那麼原子核只有一粒豆子那樣小。而且,原子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小不點兒」。這些「小不點兒」都屬於原子世界的「居民」,種類很多。
  • 基本粒子可以有多大?其大小會有什麼影響?
    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是組成物質最基本的單位,其內部結構未知,所以也無法確認是否由其它更基本的粒子所組成。隨著物理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物質構成的認知逐漸深入,因此基本粒子的定義隨時間也有所變化。
  • 佛家其小無內的說法,也許能用蜷曲空間來解釋
    量子力學認為,微觀世界中的空間是極度扭曲和劇烈波動的,粒子運動也是極度混亂的,不可能知道一個粒子的精確位置和速度,只能預測粒子出現的位置概率。進入糾纏狀態的兩個粒子,雖遠必纏。弦理論認為,宇宙的基本構成是弦,在極小空間中存在著一個接一個的蜷曲空間,宇宙規律是由這些蜷曲空間來決定的,就像DNA 遺傳因子,各種性格特徵都是 DNA 決定的,可以把一個個的蜷曲空間看做是宇宙的 DNA。物質是由振動的弦組成的。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而其中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以及它們之間的基本相互作用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1964年,蓋爾曼[7]和茨威格[8]提出,質子和中子以及其他所有強子,都是由3個叫做夸克的基本粒子組成的。基本粒子場與其他粒子場的區別在於基本粒子的尺寸小。隨著基本粒子變得越來越小,我們需要一個越來越大的「顯微鏡」來「看到」它們。
  • 窈呵冥呵,其中有精呵——幽深冥昧之中,恆河沙數的「上帝粒子」
    《禮˙月令》:「其神玄冥。」《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楚辭九章》:「據青冥而攄虹。」「精」:物體顆粒,物質粒子。這種微細顆粒具有相對性的意義,也就是說,對於不同的空間尺度,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如對於天象,日月星辰均為「精」;對於地表,塵土顆粒就是「精」;對於分子,原子核就是「精」。本義是上等細米。
  • 基本粒子的排序與平行世界的存在模式
    而對於每一個科學研究者來說,最重要的研究動力,則是來源於對物質基本粒子的屬性探知。因為基本粒子的屬性,關係到一切微觀與宏觀世界的存在與運行原理。在過去,我已經描述過有關基本粒子形成的基本原理與存在屬性,而此文我所要重點講述的是,有關於基本粒子排序與平行世界的存在模式,以及粒子,生命與世界之間的關聯問題。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而其中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以及它們之間的基本相互作用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狹義上講,此類研究通常被稱為粒子物理或高能物理。這實際上是一門最能體現物理學還原論思想的學科。相對於在實際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其他物理學科,如光學、凝聚態物理等等,粒子物理更多屬於理論研究的範疇。因此公眾以及很多物理學教師對粒子物理的研究內容、理論基礎以及前沿現狀了解較少。
  • 這才是真正的「上帝粒子」,《易經》揭示世界運轉的根本秘密
    從「科學之祖」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開始,到現代物理學家,人們從來就未停止過對世界本原的追問。有人認為水是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人覺得驅動萬物運轉的是「絕對理念」;而東方哲學家老子,把宇宙的本源稱作「道」。以上這些觀點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但在有些情形下依然讓人摸不著頭腦。
  • 基本粒子有多小?
    (© NASA & Wikimedia Commons)當你取任何數量的物質時,不管它多大或多小,構成它的只有兩個選項:要麼它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物質,要麼它是真正基本且不可分割的。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都認為原子是基本的,最小的實體,原子的希臘語是「ἄτομος」,譯為「不可切分的」。
  • 夸克也分陰陽,物質無限可分,老莊是玩科學的高手
    世界很大,古老的中國人喜歡從宏觀上觀察這個世界,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世界上形成的種種東西,只不過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下的產物。而西方人喜歡眼見為實,喜歡探討微觀的世界,拿人體講,肌肉是肌肉,骨頭是骨頭,各個系統相互獨立,各自完成各自的工作,都是在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中國古代「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能分到原子還是夸克
    上圖標準模型中有兩大類粒子,一類是費米子,表示的是物質最小不可分割部分,即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而另一類則是規範玻色子,這一類粒子起到傳遞力的作用,比如膠子連接上下夸克構成質子,光子則傳遞電磁作用,W和Z玻色子傳遞弱相互作用!簡單的理解,費米子就是磚塊,而玻色子就是水泥漿,我們宏觀世界的物質大廈就是由這些小東西連接起來的!
  • 易經64卦與64個DNA生命遺傳密碼十分相似,網友:這不簡單
    1953年,現代科學家發現了生物的一種基本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這一化生萬物的基本遺傳物質的結構是一種雙螺旋線的結構形式,而這種雙螺旋的結構形式竟然與人類始祖形象——「伏羲女媧交尾圖」驚人一到。目前是個世界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