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在全球華人中,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故事了。
孟子小時候應該是典型的「熊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家附近有一片墓地,於是,小孟子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
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學商人賣東西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
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遊戲,他母親說:「這裡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
孟母為「熊孩子」孟子的成長,可謂煞費苦心。
那麼,孟母多次搬家,究竟是為了啥?
社區環境!
也就是說,孟母三遷,其實就是為了孟子的成長,在選擇合適的環境。
社區環境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很重要嗎?
相當重要!
從中國的教育歷史和教育現狀來說,社區環境,對孩子教育成就的影響非常大!
01社區環境的好壞,對孩子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
㈠
根據「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項目的相關數據,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就,不僅與他們的性格特徵有關係,還與孩子所處的家庭背景、所能接受的教育機會、就讀學校的教學質量、家長在子女教育上的參與情況等,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
對國內尚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年齡基本集中在5~15之間,與成年人相比較,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心智尚不成熟,行為規範尚未完全建立起來,性格的塑造也還在進行中,因此,他們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孩子們在放學回家後,所處的社區就是他們玩耍、娛樂和學習的另一個主要場所。
除學校之外,社區也是孩子們接觸同齡人最頻繁、最便捷的地方,如果社區內集中了較多的沉迷於網路遊戲、鬥雞遛狗遊手好閒、無心學習的同伴,那麼,處於這種社區環境的孩子,在同伴的潛移默化影響下,也會有同樣的喜好和狀態。
㈡
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發起過一項「搬家尋找機會」的項目。
這個項目通過向兩千多個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補貼券來幫助他們從貧困社區搬到不同收入階層的混合社區居住。
此後,由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哈佛大學(Harvard)及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對搬離家庭進行了長達17 年的跟蹤調查,研究團隊發現:
在12 歲以前搬入較好社區的孩子,有更高的機率完成高中學業並進入大學;而在混亂環境中度過童年時期,則對孩子日後成長產生了一定的破壞性影響。
從古今中外的事例可以看出,社區環境的好壞,對孩子的成長成才確實有很大的影響。
02社區環境的好壞,對優質配套教育資源的吸引力不同
「馬太效應」和「二八原則」廣泛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二八原則是指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優質的社區往往有著配套充足而優質的學校教育資源,安全舒適的社區硬體設施。
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們可以進入高質量的幼兒園,就讀高水平的中小學,課外可以很便捷的選讀各類輔導機構。
相反,在環境較差的社區,由於居民的收入普遍不高,支付能力有限,因此,高質量的幼兒園難以招生,優質的課外輔導機構更是生存困難。
逐利是經濟社會裡各類盈利性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他們也經濟活動也遵循著「二八原則」,既組織的80%的利潤,來源於最重要的20%的客戶。
這些教育機構往往會把最為優質的資源投放到利潤最高的客戶。
而優質社區環境中的居民,普遍具有高支付能力,對優質資源的吸引力也就更強。
因此,生活在良好社區環境中的孩子,比居住在低水平社區中的孩子,更容易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因為居住環境的優劣,在教育起點上,事實上會導致孩子們接受教育的不平等,進而對其學業成就也會有較大的影響。
03社區環境的好壞,影響著家長對子女在教育上的期望
有研究表明,社區環境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居民的家庭關係和幸福感,而這種影響,又對家長在子女的教育參與程度和教育參與方式上有著影響。
居住在低環境水平社區內的居民,常常面臨著社區居住環境混亂、流動人口較多、具有破壞性傾向的人也較多。
在這種環境下,家長通常從事著社會地位較低的工作,薪資收入普遍較低,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也較大,家長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或者受限於自身的學識,對孩子的學業無法給予指導。
因此,對孩子常常秉持自然成長的養育方式,而在孩子的培養過程中,也更容易採取簡單、快捷的形式,既熱衷於下命令,懲罰等,而不是與孩子溝通、說理、訓練或引導。
由於家長沒有享受到教育所帶來的益處,普遍性的對教育在改善個體發展,促進個人社會地位的改善和經濟水平的提升上,沒有直接的感受,因此,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進而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有效的關注,對子女未來的學業發展沒有明確的規劃,甚至於不抱有任何期望。
與之相反,居住在優質環境社區中的家長,很多人切身受益於自身所接受的高水平教育,因此,對教育改變個人命運、前途和生活的認知更為強烈。
在這種居住環境下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傾向於主動且積極的參與,對子女的學業成就也有著強烈的期望。
因此,這類家長積極構築家校溝通機制,樂於花費更多時間輔導孩子學業,投入更多的金錢為孩子購買更好的教育資源,幹預孩子的學業發展,幫助孩子最大化的獲得教育收益。
04
在環境優質的社區中,往往居住著高學歷、高社會地位的群體。
孩子們的日常社交中,也常常能接觸到這樣的群體,在潛移默化中,孩子們很容易尋找到身邊的榜樣,對自己學業上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影響。
基於社會關係或社會互動理論( SocialTies/ Social Interaction) 的研究表明,社區內部鄰裡關係對家長教青參與行為和家長教育期望有明顯影響。
在強關係社區(鄰裡關係和睦) ,家長之間聯繫緊密、互動頻率高,彼此樂於交流與孩子培養教育相關的各類信息,社區內這種非正式信息的傳遞,增加了家庭在社區網絡中擁有的社會資本,從而影響家長對孩子教育參與行為和教育期望的選擇。
此外,集體效能的強弱間接影響家長教育參與和教育期望。
強關係社區意味著強集體效能( Collective Efficacy) ,即社區成員之間有強烈的凝聚力和共同期望,願意對涉及共同利益的事情採取一致行動,比如,當社區內孩子的教育權益受到侵害時,強關係社區的家長願意商討決策、共同行動。
然而,在弱關係社區(鄰裡關係緊張) ,社區居民關係疏離淡漠,鄰裡間社交頻率低,家長難以在社區內通過建立非正式組織的方式獲取非正式信息,且社區內集體效能低,社區成員沒有意願為涉及社區內孩子教育利益的事件採取一致行動。
在現代社會,教育逐漸成為影響人們社會,經濟地位獲得的重要乃至決定性因素。
因此,如何取得學業成功,不僅僅是孩子的事,更是所有家長的心頭的期盼!
內部環境決定人,外部環境影響人。
只有內、外部環境的協調統一,才能在最大的可能上,助推孩子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