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第一插班生上復旦,立志給國人爭氣,多年後成「中國克隆之父」

2020-10-14 寧文山

1996年,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羊「多莉」現世,轟動世界。這隻克隆羊,是世界上第一隻用成體細胞發育成的哺乳動物。

而早在四十年前,我國的一位科學家就已經用體細胞克隆出世界上第一條克隆魚了。這位科學家就是文章的主人公——童第周。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克隆之父」

一句家訓:「水滴石穿」貫穿一生

童第周出生於上個世紀的一個貧苦農村家庭,他的父親很早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七個尚未成年的孩子,童第周的父親沒有給童第周留下太多的回憶,但是父親的一句「水滴石穿」貫穿了他的整個求學生涯。

在童第周很小的時候,是個非常好奇的孩子,經常對平常人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提出各種疑問。

有一次,童第周發現家門口的青石板上有一排排的小洞,他非常疑惑,為什麼這麼堅硬的青石板會有這麼多小洞呢?

於是便拉著自己的父親問個不停,父親看後,笑著回答他說,這是雨水順著屋簷落下後滴成的。並教育年幼的童第周,凡事只要堅持有恆心、有毅力,沒有什麼事是做不成的,哪怕是柔弱的水滴也有穿透堅硬巖石的力量。

這個時候,懵懵懂懂的童第周默默地記下了「水滴石穿」這四個字,第一次見識到了堅持的力量。

在父親去世後,童第周的家庭愈加清貧,連基本的柴米油鹽都難以保證,更不要說去讀書了。本來早到了該讀書的年齡的童第周,直到1918年才有機會到學校接受初級教育。

童第周是作為插班生到學校的三年級學習的,這個時候的童第周沒有任何的文化基礎,他的入學成績是全班的倒數第一

然而童第周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迎難而上,捧起陌生的書本,他堅信水滴石穿的力量。哪怕他的基礎薄弱如水滴一般,他相信自己有突破頑石的力量。

他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因此他不願意放棄這個來之不易對我求學機會,哪怕家境貧寒,基礎薄弱,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改變現狀,甚至改變他和他的家庭的命運。

意識到現實後童第周開始奮發圖強。就連在同學們安然入睡的時候,童第周捧著書本,跑到外面的路燈下,借著微弱的燈光,孜孜不倦地看書學習。

童第周就這樣憑著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成績一點一點的趕了上來,最後甚至稱為了班上數一數二的學霸,逆襲考上了復旦大學。

1980年,28歲的童第周又憑藉自己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到比利時留學的機會。

後來的童第周在回憶起來高中的這段經歷的時候,感慨道:

那個時候的兩個「第一」,對我的一生影響很大。那件事之後讓我發覺到,我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做到的,我定也能做到。

毫無疑問,童第周是具備相當強的學習能力的,在基礎薄弱的前提下,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天賦一步步地拼搏了上來。

童第周的高中求學經歷無疑是「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組成的」真實寫照。

一次改變命運的海外求學經歷

在童第周如願到比利時留學之後,又遇到了新的困難。

這個時候,中國國力衰弱,國內形勢動蕩不安,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是一跌再跌。從中國出海留學的學生們經常被外國人看不起。

童第周在周圍同學的異樣的眼光下,還要承受經濟上的壓力。這個時候的童第周由於學費全由國家資助,作為國家的一個外派學術精英,他的經濟水平並沒有比小的時候好到哪兒去。

平時的童第周僅靠白開水和麵包充飢,更是備受周圍家境優渥的同學的歧視。

然而,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的童第周,沉默寡言的他把苦都默默地吞到了肚子裡裡,他立志一定要在做學問上為中國爭氣。

機會總是為那些有準備的人存在的。童第周日復一日地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認真研習每一個實驗,練就了一雙巧手。

這個時候童第周地導師:達克教授遇到了一個棘手地問題,就是因為科研需要,他需要剝除青蛙卵外面的一層薄薄地薄膜,他和他的助手嘗試了很多次都以失敗告終了。

這個時候,沉默的童第周發言了,他說或許可以試一下。

而當時童第周身邊的同學甚至包括他的導師都不看好他,姑且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讓童第周去試了一下。

於是童第周走上實驗臺,熟稔地操作顯微鏡,用針把青蛙卵刺了一下,沒多久就把青蛙卵上的這層薄膜給剝除了。

童第周這一番操作行雲流水,準確有利落,令本來打算看戲的外國學者們大跌眼鏡。

童第周的導師發現了他的這一雙巧手後,推薦他去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國海濱實驗室。

在這次的實驗室工作中,童第周也不負眾望地把當時困擾了那個實驗室工作了許久的科研人員的問題給解決了,即對直徑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了外部剝離。

這再一次令童第周名聲大噪,成名後的童第周並沒有把這些浮名當回事,而是以與往常一樣專注的狀態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他深知,雖然這兩次實驗讓自己爭氣了,但是要做到為國家爭氣,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934年,童第周成功地獲得了布魯塞爾的博士學位。

粥冷水寒,不改為國爭氣之志

在童第周完成海外的留學任務的時候,他的名字已經在海內外叫的十分響亮了。

這個時候,不少國外的科研機構都瞄準了童第周,並向他拋出了橄欖枝。而童第周統統沒有接受,哪怕這些科研機構的待遇多麼豐厚,終究不是自己的祖國啊!

童第周為國爭氣的志向從未被這些金錢名利所衝淡,他認為自己已經學有所成應當回國報答祖國的教養之恩了,他要在中國的科研教育事業上做出一番成就出來,不但自己要給國家爭氣,而且還要讓中國千千萬萬的嚮往科研的學生們為國爭氣!

回國後的童第周的生活又一度回到一場貧困的狀態,這個時候局勢尚未穩定,童第周在中國任教也要隨著學校四處漂泊,就連教學條件也十分簡陋。

作為一個研究生物的學者,童第周甚至連一臺像樣的顯微鏡都沒有。

最後,童第周在一家舊貨店看到一架德國產的顯微鏡,他頓時欣喜萬分,然而,這個時候的童第周憑著一點微薄的工資根本負擔不起這臺顯微鏡,價格實在是太貴了,在當時就要六萬五千元。

然而童第周在親戚朋友的支持下,借款買下了這臺顯微鏡。

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童第周依然在科研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聞名前來訪問童第周的時候,發現他的實驗室竟然是一座破廟,而他的全部家當不過是幾條板凳和一臺借錢買來的顯微鏡時,不禁一驚。

童第周的晚年最關心的是細胞質和細胞核在發育中的關係,這正是打開克隆的一把神秘鑰匙。

1963年,在童第周的不懈努力下,中國首次完成了核移植研究,經過細胞核移植的魚卵中有百分之十孵化成小魚,中國的克隆魚正式誕生。

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的大環境不好,中國在國際科研界上的發聲非常衰微,這個實驗成果並沒有得到當時眾多學者的重視。

直到1972年,尼克森訪華的時候,中美交往的大門被打開。這項本該被重視的科研成果才為人所知,並被稱為是「繼桌球外交之後,中國打出的促進中美學術交流的一張王牌」。

童第周一生不認命,立志要為自己爭氣,長大了,立志要為國家爭氣。取得一定成就之後,更是須臾不改其志。

從「別人能做到的,我定也能做到」到「外國學者能做到的,中國也能做到」,這其中的「水滴石穿」、「坐得十年冷板凳」的毅力支撐著童第周不畏環境艱苦所擾,不為名利是非所動,一心一意傾注畢生的心血在科研事業上。

不但為中國人爭了氣,他的這些科研成果更是人類的科研之峰上的一顆明珠。

把自己的事業做到登峰造極,固然這是需要一定的天賦和幸運女神的青睞的。

但是,更需要的是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操刀、揮練作為積澱,才足以讓這些天賦和幸運發光。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所有的信息都唾手可得,物質條件與童第周所處的年代相比,變化更是天翻地覆。

正是由於這些外在的豐厚條件,亂花漸欲迷人眼了,娛樂、享受比水滴石穿的專注更惹人注意。人們更願意去相信那些智商超群而不付出什麼努力就功成名就的神話,殊不知,在這些名利的背後藏的是默默的水滴石穿還是一個驚天的陰謀。

神話終究是神話,像童第周那樣的前輩,不但在當時就是時代的楷模,放到如今的繁華世界中來,他名利背後的汗水仍然應當是當代國民的信仰。

相關焦點

  • 他是「中國疫苗之父」,救活億萬國人,卻自殺離世
    湯飛凡對中國的生物製品事業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建立起中國第一支防疫隊伍,成功撲滅多場瘟疫,救活了無數國人。湯飛凡主持建立的中央防疫處,在烽火連天的年代生產了中國自己的青黴素、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以及世界首支斑疹傷寒疫苗等眾多疫苗。
  • 中國再一次成全球焦點,天問一號太給國人爭氣,美國心裡是何滋味
    作者/編輯:尋陽全文871字,閱讀約需2分鐘科技發展是每個國家都十分重視的事項,特別對於大國來說,有了資金和人才,更會在科技領域加大投入,畢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想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就必須有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
  • 中國偉大生物學家,這樣愛國的科學家,值得我們每個人銘記和學習
    童第周(1902.5.28-1979.3.30)是浙江省鄞縣(現寧波市鄞州區)的生物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也是中國海洋生物的基礎科學研究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的「克隆」技術,並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 汽車之父是哪國人
    汽車之父是哪國人 發布時間:2020-12-26 11:18:59 原創 來源:中華網 閱讀:4 孫新利 | 汽車維修技師
  • 「上海插班生考試」從上海大學考入同濟大學
    總之就是高考出分後暗藏於內心的難過吧。就連跟朋友嗨時也只是表面愉悅,實際提不起提不起多大興致,後來我才知道那樣的心情是「我能有多驕傲,不堪一擊好不好」罷了。這是我分數和排名都出了後最真實的想法,表面上很堅強,與各種同學們談笑風生,實則鬱鬱寡歡,眼紅甚是嫉妒那些高考一戰成名的同學。
  • 你知道「中國雷達之父」是山東大學知名校友嗎?
    你知道「中國雷達之父」是山東大學知名校友嗎?山東大學是《大英百科全書》所列中國著名大學之一;也是中國內地最具國際聲望的16所大學之一;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以為山東大學的知名校友,一起來看一下吧!童第周享譽世界的生物學家童第周,192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34年起,在山東大學、中央大學、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任教;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 數學之王蘇步青,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曾任復旦大學校長
    日本東北帝國大學,始建於1907年,是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依據《帝國大學令》,在其本土中心城市之一的仙臺市建立的第三所帝國大學。此校在1947年後,改制為東北大學,此校也是日本第一所接收女生和外國學生的大學。 目前,東北大學仍位於日本宮城縣仙臺市。
  • 《新西部雜誌》張湧:克隆羊之父的「牛」事業
    陽陽的特殊,在於她不僅是中國活下來的首例體細胞克隆山羊,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例。  上篇 克隆羊及其應用   2000年6月22日晚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克隆羊基地,一隻白山羊誕下了一隻青灰色的山羊。張湧親自替她取名為「陽陽」,希望她能健康成長。
  • 愛因斯坦是如何評價中國的?多年後日記內容揭秘,讓國人心灰意冷
    愛因斯坦是如何評價中國?多年後日記的揭秘,讓很多中國人很失望。而關於勤勞愛因斯坦則是把我國人比喻成辛苦勞作的牛和馬,愛因斯坦認為中國是一個特別像羊群一樣的民族,中國人的遲鈍與骯髒讓他十分不解。愛因斯坦的言語中充滿著對中國人的鄙視,更讓我國人無法忍受的是,愛因斯坦認為我國人智力低下,自私貪婪,每個中國人都木訥遲鈍,安靜嚴肅,就連小孩子都無精打採,一點活力也沒有。愛因斯坦且將這種智力低下上升到人種問題。
  • 「上海插班生考試」從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考入上海大學
    「上海插班生考試」從華東理工大學考入復旦大學來到上海後,經過一兩個月的適應過程,我便全身心地投入了插班生的備考。戰線拉得很長,從暑假(8月份)到考試前(7月份)。期間充滿了艱辛,質疑,迷茫,不確定……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戰勝中,我獲得了成長。很欣賞《龍櫻》裡面的一句話「要記住,考試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是自己和考官的對話」。
  • 顯微鏡的愛情,一生「爭氣」無愧於世人,卻唯獨對不起她
    1922年童第周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復旦大學,1927年畢業後,由生物學家蔡堡推薦,到中央大學生物系任教。在童第周的鼓勵和幫助下,葉毓芬勇敢地掙脫了封建婚姻的束縛,也考進了復旦大學生物系,一年以後轉入中央大學生物系,兩人朝夕相見,從相知到相戀。葉毓芬的大學學習生活費用,就是靠童第周在中央大學任教的工作收入來解決的。
  • 我國從第一代克隆動物到現在,到底克隆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早在20世紀30年代漢斯物的細胞核植入卵細胞的方法克隆哺乳動物,50年代美國人克隆蝌蚪成功。60年代初我國科學家朱洗通過對蟾蜍卵進行物理刺激使之激活,發育成幼蟾,長大後具有繁殖能力,並培育出沒有外祖父的蟾蜍。1965年我國科學家童第周進行金魚核移植試驗獲得成功。哺乳動物的克隆早期是用胚胎幹細胞和卵細胞進行的,1981年克隆出鼠,1984年克隆出羊。
  • 上海插班生,一波三折的考插路,華東理工大學考入同濟大學分享
    2020從華東理工大學考入同濟大學劉琦整體規劃首先要說明的是插班生由於其特殊性,總體的規劃是比較困難的,往往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所以我是先在總體上對各個大學的層次進行劃分,然後再細分。由於我本科是華理的,所以我就先把目標定在了四所985上。
  • 2021國考常識積累之中國近代史上的各種「行業之父」
    2021國考常識積累之中國近代史上的各種「行業之父」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21國考,常識積累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國家公務員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薩本棟:為中國爭氣
    他1922年5月從清華畢業,7月赴美留學,兩年後就讀完工學本科,又過了三年,便拿下了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的工作也很牛——在大名鼎鼎的西屋電氣做研究員。但1928年,他的精神偶像葉企孫親自聘他,要他回國當清華的物理教授,薩本棟二話不說,整裝回國。他心裡一直憋著氣。
  • 第81集 世界上第一個克隆猴子在中國出生
    說起克隆,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克隆羊「多莉」,作為世界上第一隻成功克隆的哺乳動物,當時「多莉」的誕生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這麼多年過去了,期間也有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仍然是個難題。
  • 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錢偉長
    建國後先後任十幾所一流大學的校長、名譽校長和名譽董事長,如鄧小平親自任命為上海工業大學和上海大學終身校長,因此錢偉長成為中國歷史上上任時年齡最高、卸任時年齡同樣最高的大學校長。錢偉長我國近代力學與應用數學奠基人之一,是蜚聲中外的科學家,錢偉長的科研貢獻超出了國界,他發表的世界上第一篇關於奇異攝動的理論,攻克了板殼內稟統一理論這個世界性的難題,當時錢偉長僅28歲,被國際上公認該領域的奠基人,留學期間錢偉長就提出了新的力學理論,並寫出論文發表於馮·卡門教授祝壽文集之中,錢偉長的這篇文章在當時受到世界力學界、數學界和愛因斯坦的關注,奠定了他在美國科學界的地位
  • 克隆羊之父接受媒體專訪稱不贊同複製人[圖]
    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隻克隆動物,從此開啟了人類生物技術的新時代,克隆這個以前只在科研領域出現的術語也變得廣為人知。  與多利同時聞名全球的,便是英國科學家伊恩·威爾默特,正是他領導的科研小組培育出了這只不同尋常的小多利,他因此被稱為「多利之父」。如今,伊恩·威爾默特已不再從事克隆研究,而是轉向幹細胞研究,但留在人們腦海中的他,依然是那個帶著滿臉絡腮鬍子和小綿羊多利在一起的人。
  • 世界首例克隆山羊誕生在中國,健康生活16年,這位院士功不可沒
    因此,陽陽也成為了世界上首例活下來的體細胞克隆山羊,而克隆他的科學家就是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被稱作"中國克隆羊之父"的張湧院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獸醫學科組成員。中國克隆羊之父1956年3月,張湧出生於內蒙古邊陲的和林格爾縣。
  • 為學須先立志!這樣的開學「第一課」讓學生銘記一生
    對正處於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來說,開學「第一課」也是一堂溫暖人心的「思政大課」: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情懷,是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信念。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這個開學季註定是特殊的。而溫暖人心的「第一課」,註定讓人難忘,足以讓學生一生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