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的個體或種群。

我們知道大多數動物的生殖都是經過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形成受精卵發育而成。早在20世紀30年代漢斯物的細胞核植入卵細胞的方法克隆哺乳動物,50年代美國人克隆蝌蚪成功。60年代初我國科學家朱洗通過對蟾蜍卵進行物理刺激使之激活,發育成幼蟾,長大後具有繁殖能力,並培育出沒有外祖父的蟾蜍。1965年我國科學家童第周進行金魚核移植試驗獲得成功。哺乳動物的克隆早期是用胚胎幹細胞和卵細胞進行的,1981年克隆出鼠,1984年克隆出羊。1996年「多利」的誕生使克隆工程技術有了突破,它有一個提供卵細胞的母親,一個提供乳腺細胞核的母親,還有一個提供發育場所--子宮的代理母親。

克隆技術不僅僅為了複製生命,它為研究遺傳病早期診斷治療、防治,組織器官修補、製造,衰老與長壽研究,拯救瀕危動物開闢了新途徑。
2001年8月8日,我國首隻體細胞克隆山羊「陽陽」成功地產下了一對「龍鳳胎」,「陽陽」是一歲的山羊,在這一年中陽陽發育正常,與同齡山羊一樣,生命力旺盛,沒有出現衰老現象。「龍鳳胎」的父親是我國科學家通過胚胎克隆技術繁殖的安哥拉山羊。體細胞克隆山羊能像正常山羊一樣具有繁殖能力,證明我國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走進了世界先進行列。

我國的第一頭克隆動物是1998年誕生的克隆牛,但是它的克隆胚胎不是由我國科學家完成的。2002年1月份在我國山東省曹縣誕生的蓋普威肉牛才是真正由我國自主完成的克隆牛,它們是我國科學家自己克隆胚胎並移植培育的。第一頭克隆牛「委委」出生後兩天便夭折了,以後又陸續有10餘頭牛出生,但活下來的僅有5克隆技術的應用有兩個方面:生殖克隆和治療克隆。生殖克隆可複製生命,治療克隆則可得到治療疾病用的組織器官。

1998年美國一科研小組從人胚胎生殖嵴和腸繫膜處獲得胚胎幹細胞株。胚胎幹細胞體外人工誘導分化形成特定組織器官為人體器官移植展現了美好前景。我們可以用患者體細胞核與卵細胞克隆,得到胚胎幹細胞,並誘導分化發育成組織器官,供患者自己利用,既可解決器官供應,又從根本上解決了器官移植中出現的免疫排異反應。目前,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用成熟體細胞核與去核胚胎幹細胞克隆組織器官及新個體。

克隆技術給公眾的印象並不好,層出不窮的關於「複製人」的電影,以及世界上首個克隆哺乳動物——克隆羊「多莉」的英年早逝,更加深了人們對克隆技術的不安,以至於很多人認為,由於克隆技術的不成熟,克隆動物會早衰短命。克隆動物會短命?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早在1963年,我國科學家童第周先生就成功克隆了一隻鯉魚。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但由於相關論文是發表在中文學術期刊,這一重大貢獻當時並不為國際上所知曉。

2018年1月25日,生命科學領域最頂尖學術期刊的 Cell 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報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成功使用體細胞克隆了兩隻食蟹猴——中中和華華。這一裡程碑式研究填補了克隆靈長類動物長達20年的空白。也讓中國在克隆技術領域再次回到了世界之巔。
筆者覺得克隆技術目前還能不能克服生命短暫的缺陷,那現在技術方面還不如太成熟。相信總有一天這項技術會為人類帶來史無前例的巨變,但是到底是怎麼樣的巨變,那就不得而知了。不知道大家覺得會是什麼樣的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