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雷達有多牛?能在數公裡外測出單只昆蟲體重

2020-08-10 福建閩南網

讓雷達看清千米外小蟲,讓衛星帶著「大腦」上天

國外想不到的雷達,他和團隊搞出來了

人物檔案

龍騰: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黨委常委、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新體制雷達與實時信息處理領域的研究工作,出版學術著作2本,發表SCI檢索論文130餘篇;牽頭授權發明專利50餘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排名第一),國防和軍隊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共8項, 201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20年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章」。擔任中國電子學會信號處理分會主任委員,是中國電子學會會士、英國IET Fellow、美國IEEE Fellow。

雲南,江城。一臺空中昆蟲生物遷飛探測雷達正在監測從緬甸方向飛來的草地貪夜蛾。

這是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研製的Ku波段高分辨全極化昆蟲探測雷達的第一代樣機。它能在數公裡之外,測出單只昆蟲的體長、體重、飛行角度和振翅幅度。

「全世界的雷達都做不了這個。」6月4日,龍騰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提起這臺雷達,自信且興奮。

龍騰是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雷達技術研究所所長,也是我國雷達信息處理領域學術帶頭人之一。他語速快,但思路清晰,很少需要停頓下來斟酌措辭。講起雷達,更是沒有一點磕絆——這是他研究了三十年的東西。

前不久,龍騰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創新,是流淌在龍騰乃至北理工雷達技術研究團隊血液裡的東西。「我們一直鼓勵自由探索。」龍騰強調。

千米認蟲,為農業害蟲防控提供支撐

1989年,龍騰進入北京理工大學時,我國雷達技術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後。「當時我們看到國外提出來的新想法、新機制,覺得嘆為觀止,好像永遠不可能追得上。」龍騰說,「但現在,國外想到的事情,我們基本都能想到;而我們想到的很多東西,國外沒有想到。」

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團隊正在研製的探蟲雷達。

該雷達能夠在幾公裡之外分辨單只昆蟲的類別,可為我國農業害蟲防控提供基礎支撐。

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雷達研究所,怎麼想到俯下身子去跟昆蟲「較勁」?這要從六年前說起。

那天龍騰回到所裡,工作人員告訴他,中國農科院的吳孔明院士前來拜訪,還留了張名片。龍騰對此將信將疑:一個大院士怎麼會連招呼都不打,就自己過來了?

他上網一查,確有其人,趕緊把電話撥過去。原來,吳孔明想做監測昆蟲遷飛情況的雷達,他知道北理工研製雷達的水平,兩個單位只隔一條馬路,他就直接找上門來。吳孔明一直想知道三件事:昆蟲什麼時候起飛;昆蟲究竟怎麼飛;昆蟲遷飛時在天上有成層現象,到底是怎麼成層的?

傳統的探蟲雷達,能夠探測的是蟲群。但龍騰團隊想做的探蟲雷達,是探測單只昆蟲。

蟲子那麼小,如何認「敵」於千米之外?若用傳統方法,要在這樣距離上實現毫米級的測量精度,雷達帶寬得達到150G赫茲,以現有的雷達技術根本不可能實現。

團隊選擇了「曲線救國」——間接探測。一共用四臺雷達,包括一臺天線長度達2.5米的相控陣雷達和三部2.5米天線的多頻全極化雷達,一起鎖定一隻蟲子。

龍騰比劃著,盡力用淺顯語言解釋:「雷達回波的大小和測量這個回波所用的頻率之間,有一個對應關係,呈現為一條曲線。」這條曲線,是研究雷達的人都知道的常識。「我們測量曲線上的幾個頻點,用它擬合、反演,推測出蟲子的長度。」

基於大家都知道的這種常識,團隊提出了新機理,也就此開拓了全新的應用空間。

不過,這種想法實在太新,新得讓人心裡犯嘀咕。一開始申請立項時,連原理是否可行都遭到了否定。團隊抓了一年蟲子,在微波暗室驗證了原理可行;後來又去野外試驗一年,驗證了脫離實驗室環境也行。2017年,探蟲雷達終於獲批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

讓衛星帶「腦子」上天,中國獨一家

邊境線上,有龍騰團隊的探蟲雷達樣機;在地球軌道上,就在此時此刻,也運行著龍騰團隊的成果——星上合成孔徑雷達成像處理系統。

雷達,跟人一樣,有眼耳口鼻舌,可以收集信息;它還有大腦,可以處理得到的信息。龍騰團隊一直做的,就是武裝和升級雷達的大腦。

傳統的遙感衛星信息獲取鏈路是地面任務規劃、星上數據採集、原始數據下傳、地面處理後信息分發到用戶。隨著我國高分遙感衛星技術的發展,星上獲取的數據量呈幾何級增長,海量數據需要傳輸、處理再分發,這就有一個突出問題——慢。

如果衛星能帶著「腦子」上天,它可以剔除無效信息,只需要傳輸最終結果,數據量可以大幅精簡。這樣一來,地面接收數據的裝置也能小很多。一艘船、一輛車甚至一個背上裝備的人,都可以接收。

但「腦子」上天,約束條件太多,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可用的處理資源只有地面的1/10到1/100。

「星上數據處理這個需求一直就有。2000年前後,我們就有一個以此為目標的預研課題。」但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這在當時被認為「不可能」。不過,團隊沒有將這個想法拋之腦後,而是一直想辦法向前推進,結合新的技術手段,設計新的路線。

算法、架構、晶片……關關難過關關過。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他們終於把這條路走通了。

「長期以來圍繞國家需求開展體系化創新,持之以恆地努力,才最終促成了領先世界科研成果的誕生。」龍騰說得堅定,「碰到困難,我們是不退的。」

不退,所以雷達技術研究所成功構建了我國首個光學衛星星上處理系統和首個微波成像衛星星上處理系統。其形成的有效信息數據量僅為原始數據的千分之一,能從衛星直接廣播給最終用戶,延遲僅為分鐘級。該技術成果於2018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系統已經穩穩噹噹運行了多年。龍騰說,應用單位對這套系統的評價是——革命性突破,跨越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軌衛星中搭載類似系統的,中國是獨一家。

工作源動力不應來自外界,而是內心

龍騰帶領的是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團隊。團隊獲得過許多科技創新類獎項,攻克過不少難題,在雷達領域享有盛名。

大家常聚在一起討論,交流思路,碰撞想法。團隊不搞一言堂。「你們是相對平等的關係?」記者問。龍騰糾正道:「我們是完全平等的關係。」

所裡強調一點——做研究是要做成事情;不能反過來,為了文章和獎項去做研究。「不能虛,要踏踏實實。」龍騰說。

採訪中,龍騰常提到自己的導師——雷達技術研究所的創始人毛二可院士。毛二可研究了一輩子雷達,如今已年過耄耋,仍每天堅持到研究所工作。「就像打卡上班一樣,從早到晚。」所裡的工作人員說。

這種精神也感召著團隊。

工作的源動力,不應該來自於外界,而應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做我們這種研究,智力不是決定因素,努力才是第一位的。」沒有成功來得輕鬆。「30年下來,我把自己所有時間的90%放在了雷達研究上。」龍騰總結。

這麼「拼」,好像是一種習慣。

龍騰從小就是學霸,16歲,他就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要知道,那一年,12個省區的狀元都選擇了這所學校,校內可謂人才濟濟。

本科畢業時,學的是無線電專業的他,盯上了當時在信息與通信工程名列前茅的北京理工大學,找到的是學院最有名的導師毛二可。龍騰的想法,就是找最好的。

時間已過了三十年,但回憶起本科,龍騰仍有些「耿耿於懷」——當年的他看了很多跟專業無關的人文類書籍。「周圍的人都那麼聰明,你還花很多時間幹別的,可想而知,你的成績肯定不是最好的。」他說。

到北京讀研後,龍騰果斷放棄了下圍棋、打橋牌這些耗費時間的興趣愛好,將更多精力放到了雷達研究上。「我接受不了自己不努力。」他平靜地說道。龍騰知道,閱讀其他科目的書籍是必要的,尤其路要想走得遠,知識面就不能窄。但如果能再來一次,他想了想,還是說道:「我應該會在非專業類書上少花些時間。」

負責人如此自律且勤奮,雷達技術研究所在整個北理工,也以「要求嚴格」「工作辛苦」著稱。「就立住你的規矩,凡是敢來、願意來的,都做好了要在這拼搏的準備。」龍騰強調,「來了,就要特別能戰鬥。」本報記者 張蓋倫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雷達有多牛?數公裡外測出昆蟲體重,美軍的天才計劃又泡湯了
    在國外封鎖的情況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後到先進,我國雷達已經發展出了多款先進雷達,造就了「中國之盾」。很多人都知道我國雷達很牛,但是牛到什麼程度呢?最近環球時報報導稱,一臺空中昆蟲生物遷飛雷達正在監測從緬甸方向飛來的蛾子,這是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研製的Ku波段高解析度全極化昆蟲探測雷達第一代樣機,而這個雷達究竟神奇在哪呢?據介紹,這款雷達能夠在數公裡外測出單只昆蟲的體重、體長、振翅幅度和飛行角度。
  • 中國的雷達有多牛?能在數公裡外測出單只昆蟲體重
    一臺空中昆蟲生物遷飛探測雷達正在監測從緬甸方向飛來的草地貪夜蛾。  這是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研製的Ku波段高分辨全極化昆蟲探測雷達的第一代樣機。它能在數公裡之外,測出單只昆蟲的體長、體重、飛行角度和振翅幅度。  「全世界的雷達都做不了這個。」6月4日,龍騰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提起這臺雷達,自信且興奮。
  • 中國雷達能看清數公裡外昆蟲振翅幅度,更大驚喜在後面
    近年來,中國在雷達領域的進步有目共睹,包括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艦載的雙波段相控陣雷達、預警機裝備的數字陣列雷達和全球最先進的X波段反隱形雷達等紛紛露面,部分領域已經達到了全球最高水平。除了在軍用雷達領域外,中國在農業雷達領域也展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成就,發明了能在數公外探測出單只昆蟲體重的雷達。更大的驚喜是,中國裝備的高分遙感衛星能把有效圖像信息快速發送給一線使用單位,全世界獨一無二。據科技日報6月9日報導,由北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研製的KU波段高分辨全極化昆蟲探測雷達大獲成功,能在數公裡之外測出每隻昆蟲的體重、體長、飛行角度和振翅幅度。
  • 讓雷達看清千米外小蟲!北理工雷達研究所研製Ku波段全極化昆蟲探測...
    一臺空中昆蟲生物遷飛探測雷達正在監測從緬甸方向飛來的草地貪夜蛾。這是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研製的Ku波段高分辨全極化昆蟲探測雷達的第一代樣機。它能在數公裡之外,測出單只昆蟲的體長、體重、飛行角度和振翅幅度。「全世界的雷達都做不了這個。」6月4日,龍騰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提起這臺雷達,自信且興奮。
  • 又一個世界第一,國產新型雷射雷達可探測數百公裡外目標
    10月9日的南京大學官網,在其首頁的科研動態頭條,發布了一篇題為《「南大眼」再立新功——張蠟寶、康琳、吳培亨團隊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取得新進展》的文章,文中稱,從中國電科十四所某試驗外場傳來消息,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展現了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強大應用潛力
  • 我國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對數百公裡外小目標跟蹤探測
    從中國電科十四所某試驗外場傳來消息,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展現了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強大應用潛力。 由於光子是光的最小能量單元,具備單光子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可將雷射雷達系統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在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的研究上,團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攜手合作多年。
  • 中國發明單光子雷達,能透過霧霾100公裡外成像
    眾所周知,光學成像最怕的就是霧霾,人眼通過霧霾只能看清幾十米遠的距離,傳統的光學拍攝設備作用距離也就是幾百米,張召忠甚至認為霧霾能讓光學和紅外製導武器都失效。令人欣喜的是,這個世界性難題被中國一位85後科學家攻破,中國科技技術大學塗飛虎團隊研製成功單光子成像雷達,已經實現了45公裡的遠距離成像,並且具備了100公裡遠的成像能力。這種雷達最厲害的是可以透過霧霾看清目標,就像是「神話」一樣。
  • 梟龍戰機性能有多強?曾在百公裡外鎖定印度蘇30,升級版將能抗衡陣風
    梟龍到底有多強?一名駕駛梟龍戰鬥機的巴基斯坦飛行員近日在接受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採訪時透露,他曾在駕駛梟龍執行巡邏任務期間使用火控雷達鎖定了100多公裡外的一架印度蘇30MKI戰機。而且這位飛行員駕駛還只是使用PD雷達的第二階段梟龍。
  • 實現實時跟蹤,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新雷達可探測數百公裡外小目標
    文/無痕在中美科技角力下,中國科技發展備受關注。近日,中國新型雷達關鍵技術獲得突破。研發團隊在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方面取得新的進展。根據10月13日中國電科十四所稱,團隊在研的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
  • 美國雷達探測距離5000公裡,俄羅斯6000公裡,中國成績喜人
    當衛星被送上太空之後,最牛的定位和測量工具就從雷達變成了衛星,不過在真正的戰爭中,雷達的作用還是比衛星稍微大一點的。畢竟戰爭是即時性的,而衛星傳導到地球上在由人們所接受是比較慢的,而雷達就不一樣,反應絕對比衛星要快的多。而雷達的好壞最大的體現就是雷達的偵測範圍,各國的雷達最遠的測距有多遠?美國5000公裡,俄羅斯6000公裡,中國多少呢?
  • 電科14所量子雷達或有進展,數百公裡外反隱身,曾亮相珠海航展
    在2018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電科14所就展示了一型在研製中的量子雷達,而最近這種雷達似乎有了新的進展。取得新進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詳細描述了團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攜手合作,在某試驗外場成功進行了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測試,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
  • 可對數百公裡外目標實時跟蹤,南京大學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立新功
    這一階段的攻關成功實現了對數百公裡外移動和固定小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繼2017年將研製的大口徑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應用於空間碎片探測和2019年月地雷射測距等驕人成績後,近日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
  • 傾聽昆蟲振翅有多重要?可幫我們對抗瘧疾
    每隔數十年,坦尚尼亞就會出現這種現象,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布萊德嘉德等人長途跋涉數千公裡來此觀看。他們的直接目標是觀察日食是否會對攜帶疾病的昆蟲行為產生影響,而更大的使命是為了證明雷射可以徹底改變對昆蟲的研究方式。雷射雷達能在2個點之間發射雷射束。在布萊德嘉德等人的項目中,他們將2個點分別設定為小木屋和樹木。
  • 2017年跑單公裡數最長外賣小哥:可繞地球一圈!
    2017年跑單公裡數最長的外賣小哥,跑了52560公裡,不僅僅繞了地球一圈。昨日餓了麼官方正式發布了《2017年中國人民吃相大數據》,告訴你,2017年關於外賣的N件事。全國最愛點夜宵外賣的省份是廣東省,夜宵訂單佔比前十城市有六席。而全國的夜宵訂單之王,一年點了635單夜宵外賣,個人夜宵訂單佔比達到了40%。廣大吃貨在點外賣的時候,總是點子不斷。比如備註請送餐的小哥哥要又高又帥,但2017年最萌的一個備註是「給我畫只小腦斧(小老虎)謝謝」。
  • 各國雷達測距有多遠?美國5000公裡,俄羅斯6000公裡,中國多少
    那麼美國雷達最遠測距為5000公裡,俄羅斯為6000公裡,中國的雷達測距是多少呢?只能說成績非常的讓人意外。首先來說美國。美國近年來雖然國內矛盾不斷,在國際上自來口碑也不好,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它還是如今世界最強的事實。
  • 你知道雷達有哪些種類嗎
    飛彈目標特性測量雷達,是遠程相參單脈衝雷達,主要用於測量、記錄目標軌跡和回波特點,並從中推算出目標的動力學特性和物理特性。它採用靈活的信號波形,多種極化形式的天饋線,能進行速度分辨和跟蹤,有較高的分辨力,常用多頻段進行目標特徵測量,給出目標尺寸大小、尾流特性和進行形體分析。
  • 蟲口奪糧,昆蟲雷達助力戰「妖蛾」
    遷徙的速度非常迅速,成蟲一晚可遷徙長達100公裡,藉助氣流,據估計一個世代即可遷徙近500公裡。去年定殖 今年暴發作為一種外來入侵物種,草地貪夜蛾的危害性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習性特點,而且還受被侵入地氣候氣象環境和地理環境等複雜因素的影響。對於中國而言,草地貪夜蛾造成的危害有什麼特點呢?作為長期研究棉鈴蟲防控的植保專家,吳孔明把草地貪夜蛾與棉鈴蟲進行了對比分析。
  • 一天飛30萬公裡!天問一號已來到823萬公裡外,最近做了什麼
    在前往火星數千萬公裡的漫長旅途中,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不再感到孤單,因為前方有阿聯的「希望號」,後方有美國的「毅力號」。一個月內有三個探測器先後飛向同一個星球,這在人類航天史上還是頭一回,表明人類航天科技又向前邁進一步。
  • 一天飛30萬公裡!天問一號已來到823萬公裡外,最近做了什麼
    在前往火星數千萬公裡的漫長旅途中,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不再感到孤單,因為前方有阿聯的「希望號」,後方有美國的「毅力號」。一個月內有三個探測器先後飛向同一個星球,這在人類航天史上還是頭一回,表明人類航天科技又向前邁進一步。
  • 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取得新進展
    從中國電科十四所某試驗外場傳來消息,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展現了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強大應用潛力。由於光子是光的最小能量單元,具備單光子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可將雷射雷達系統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在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的研究上,團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攜手合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