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研製出新穎中紅外梳形頻譜光譜儀

2020-12-08 OFweek維科網

  近日,德國馬普學會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製了一種新穎的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該光譜儀基於兩個發射費秒脈衝列(重複頻率略為不同)的Ti:藍寶石雷射器。它是通過將兩束中紅外光束疊加在一個探測器上的方式來產生純時疇幹涉圖的,其優點是無運動部件、操作簡便、獲取速度快(100us)。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被稱為第三代紅外光譜儀,利用麥可遜幹涉儀將兩束光程差按一定速度變化的複色紅外光相互幹涉,形成幹涉光,再與樣品作用。探測器將得到的幹涉信號送入到計算機進行傅立葉變化的數學處理,把幹涉圖還原成光譜圖。

紅外光譜儀原理圖

  紅外光譜儀分類

  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光柵掃描的,目前很少使用了;另一種是麥可遜幹涉儀掃描的,稱為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這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 光柵掃描的是利用分光鏡將檢測光(紅外光)分成兩束,一束作為參考光,一束作為探測光照射樣品,再利用光柵和單色儀將紅外光的波長分開,掃描並檢測逐個波長的強度,最後整合成一張譜圖。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是利用麥可遜幹涉儀將檢測光(紅外光)分成兩束,在動鏡和定鏡上反射回分束器上,這兩束光是寬帶的相干光,會發生幹涉。相干的紅外光照射到樣品上,經檢測器採集,獲得含有樣品信息的紅外幹涉圖數據,經過計算機對數據進行傅立葉變換後,得到樣品的紅外光譜圖。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具有掃描速率快,解析度高,穩定的可重複性等特點,目前被廣泛使用。

相關焦點

  • 從自主研製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看我國光譜儀發展現狀
    江凌團隊將高解析度質譜與光參量振動雷射器相結合,自主研製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紅外光解離光譜(Phys. Chem. Chem. Phys., 2018, 20, 25583),可原位/在線高靈敏探測關鍵反應中間體的組成與結構,對詮釋催化反應機制具有重要作用。
  • 極端反應「探索者」—— 微秒級時間分辨超靈敏紅外光譜儀助力高溫...
    這種方法雖然可以較快速地實現光譜測量,但其所能提供的頻譜信息十分有限,限制了其在相關高能反應系統體系下進行反應動力學研究的應用。針對這一技術難題,IRsweep公司基於快速發展的量子級聯雷射(QCL)雙頻率梳技術開發了紅外固態快速雙光梳紅外光譜儀 (DCS)。
  • 超高解析度光譜儀/復譜儀在光頻率梳領域的應用
    24/4/2013,基於APEX公司的先進技術,光譜儀/光復譜儀的超高解析度使得該產品在光頻率梳(OFCS)應用中成為必不可少的設備,可以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光譜特性的定性測試和評估的工具。1、光頻率梳概述高帶寬業務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網際網路的爆炸式增長,使得更大容量的長距,城域以及接入網的部署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 美科學家開發出中紅外雙頻梳雷射光譜儀
    圖為桌山測試設施(Table Mountain Test Facility)中,科羅拉多大學的紅外雷射器(來源: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Sean coburn)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的獨立研究團隊公布了兩項使用雷射頻率梳探測天然氣洩漏的新技術
  • 紅外分光成像光譜儀:夜空鷹眼 無言獵犬
    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率先提出了紅外成像光譜儀的概念,並在20世紀80年代研製了首臺機載成像光譜儀AVRIS(光柵分光型)。1987年,法國空間中心研製了第一臺空間調製幹涉型紅外成像光譜儀,並在1990年上星。1988年,美國加裡福尼亞技術研究所噴氣推進研究室(JPL)研製出了首臺時間調製幹涉型紅外成像光譜儀。
  • IRsweep發布微秒級時間分辨超靈敏紅外光譜儀新品
    IRsweep公司推出的IRis-F1時間分辨快速雙光梳紅外光譜儀是一種基於量子級聯雷射器頻率梳的紅外光譜儀,突破了傳統光譜儀需要幾秒鐘或者更長的測量時間來獲取一個完整的光譜的限制,能實現高達1 μs時間分辨的紅外光譜快速測量,完美提供了結合高測量速度(微秒級時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和寬光譜範圍的解決方案,這種高速的測量方案開啟了生物醫藥、化學反應動力學光譜分析的全新的可能
  • [中國科學院自主研製科學儀器]深紫外/紅外離子化質譜光譜儀
    [中國科學院自主研製科學儀器]深紫外/紅外離子化質譜光譜儀發布時間:2020-09-25 12:48:07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楊霄霄 | 責任編輯:楊霄霄關鍵詞:深紫外/紅外離子化質譜光譜儀
  • Communications Physics|超快時間拉伸紅外光譜儀(TS-IR)
    Time-stretch infrared spectroscopy主要作者 | Akira Kawai等完成單位 |東京大學論文概述光譜學在眾多科學和工業領域中都有重要的應用。其中,紅外光譜儀在化學、生物、材料、物理等領域中尤其重要,利用其可以對不同的物質進行定性、定量的檢測分析。
  • 中國國內紅外光譜儀的市場綜合分析
    1、通用型紅外光譜儀     目前國內市場主要以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FT -IR)為主,色散型紅外光譜儀在國內市場上已很少見。國內市場上進口的FT –IR中以美國的Niolet instrument 公司為最多。其次是Perkin-Elmer 公司的,這兩家公司的產品在國內可佔70%以上。
  • Science | 光學頻率梳:電磁頻譜的「度量衡」
    Diddams,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Kerry Vahala以及德國馬普量子光學所的教授ThomasUdem共同完成。ScottA. Diddams是第一作者,以上三位均為通訊作者。圖1 光學頻率梳作為連結光頻和射頻的樞紐。
  • 新品推出 | IRsweep: 微秒級時間分辨超靈敏紅外光譜儀
    該公司提供基於中紅外光譜的量子級聯雷射器(QCL)雙頻率梳的最尖端的光學傳感解決方案,致力於為多種應用提供快速的、實時的、選擇性強的和寬帶光譜的雷射光譜解決方案。  微秒級時間分辨超靈敏紅外光譜儀IRis-F1
  • 基於光纖雷射器的可見光頻率梳、20GHz可見光波段天文光學頻率梳
    利用頻率梳測量頻率時,需要頻率梳的頻率間隔在200MHz以上,以便波長計數器計量波數。特別地,類地行星觀測需要20GHz以上頻率間隔的頻率梳來定標光譜儀,這個頻率間隔一般的光纖雷射器無法達到,目前只能依靠法布裡-珀羅(FP)濾波裝置進行頻率倍增。由於FP透射光譜的有限線寬會導致邊模洩露,從而影響天文光譜儀的定標精度,因此需要源雷射頻率梳本身的頻率間隔儘量大,以抑制邊模。
  • 瑞士研究者成功集成近紅外和短波紅外波段薄膜鈮酸鋰寬帶光譜儀
    另一種主要用於紅外光譜的光譜儀是傅立葉變換光譜儀(FTS)。在FTS中,光譜是從相應的幹涉圖中推導出來的,幹涉圖是由光信號與自身的時間或空間延遲的幹涉形成的。不含任何移動部件的FTSs可以大致分為經典FTSs(測量時間幹涉圖)、空間外差光譜儀(SHS)或駐波積分傅立葉變換譜儀(SWIFTS)系統。在SWIFTS中,空間幹涉圖是由光信號的反向傳播模式在波導中形成的。
  • 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將在民用市場大有所為
    我國能夠在近紅外光譜技術研究領域取得這樣突出的成績,離不開國內各個科研團隊長期以來的堅持和努力。  近日,在全國第四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召開期間,筆者採訪了陳星旦院士「應用光譜」團隊的成員:長春光機所盧啟鵬研究員、中國計量學院金尚忠教授、暨南大學潘濤教授,他們多年來致力於近紅外光譜儀器的開發,對於近紅外光譜儀器的發展和市場需求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 紅外光譜儀和紅外熱像儀的區別
    紅外光譜儀是光譜儀的一種,是將紅外光分離成光譜的光學儀器。按照其色散元件的不同,可分為稜鏡光譜儀、光柵光譜儀和幹涉光譜儀等。稜鏡或光柵光譜儀屬於色散型光學器件,有一定的入射光損失;幹涉光譜儀屬於非色散型器件,對光無散射,有高通量、高靈敏度等特點。
  •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飼料工業中的應用
    近紅外光譜是指波長範圍介於可見區(VIS)與中紅外區(MIR)之間的電磁波,波長為780-2500nm範圍內的一段電磁波。物質中的不同組分或同一組分的不同含氫基團在近紅外區域有豐富的吸收光譜。近紅外光譜主要是反映C-H、O-H、N-H、S-H等化學鍵的信息,因此分析範圍幾乎可覆蓋所有的有機化合物和混合物。
  • 紅外成像光譜儀為嫦娥四號探測與研究保駕護航—新聞—科學網
    (來源: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嫦娥四號探測器擬著陸於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在多臺科學有效載荷中,紅外成像光譜儀是唯一一臺服務於月球礦物組成探測與研究的科學儀器,將獲取毫米級空間解析度的月壤高光譜圖像及紅外光譜數據。」
  •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_近紅外光譜儀波長範圍
    打開APP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_近紅外光譜儀波長範圍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12-11 16:00:38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
  • 強光探照燈光譜儀介紹
    微型光譜儀是光譜儀器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進行微型光譜儀研究之前首先對整個光譜儀器領域做簡要的介紹和分析。光譜儀器本質是實現複色光色散分光和採集的儀器,其分類的方法有很多。根據光譜儀能夠正常工作的光譜範圍可以分為:真空紫外光譜儀(6~200nm),紫外光譜儀(185~400nm),可見光譜儀(380~780nm),近紅外光譜儀(780~2500nm),紅外及遠紅外光譜儀(2.5~50μm)。在實際的光譜儀器研製中,沒有按照上述方法嚴格分類,光譜儀器正常工作的光譜範圍會涵蓋多個波段,光譜儀的應用領域和分析能力也各不相同。
  • 脈衝雷射光譜系統和頻率梳實現基於晶片的新型頻分計
    它使用所基於的一個事實,即一個物質吸收光的頻率,被稱為它的吸收光譜,可以作為一個「指紋」,揭示物質中的原子和分子情況。這些化學指紋的準確性取決於一個光譜儀如何精確地分辨這些吸收頻率。  這種新型的基於晶片的頻分計是由Kerry Vahala和他的同事們創建的,它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比傳統的光柵光譜儀擁有好約一千倍的精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