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把微薄力量融入祖國強盛中

2020-12-02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央視網

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中科院院士于敏被授予了中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只要國家需要,于敏都欣然從命,並不斷在新的領域取得突破。于敏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人生足矣!

時間回到50多年前。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作為核彈家族的一員,原子彈,中國有了。但是國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武器都是指威力更大的氫彈,氫彈成為新中國核彈家族亟待補充的重要一員。當時正在中國近代物理所進行理論研究的于敏,接受了一項國家重任,在重重技術封鎖的國際環境中,從零開始研製氫彈。

于敏:氫彈既有工程問題,又有技術問題,又有科學問題。是三者都有的一種尖端技術,所以要學的東西很多,我不懂的東西很多。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于敏很快扎進去掌握了氫彈的相關知識。一年後,于敏根據上級指示調入核武器研究院,帶領部分同事去上海出差,利用那裡的計算機集中力量攻克氫彈原理。他帶領大家選擇出了三個最有可能實現突破的模型進行驗證。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有一天就很有趣呢,他就說這個物理量不對了。我們去查了查沒有錯誤啊,邏輯上、指令上有沒有錯誤,查也沒有錯誤。就這麼追。最後發現了一個電晶體壞了,把這個電晶體一換全部這問題就解決了。

于敏洞察入微的能力對氫彈模型最終的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三個月的緊張測算,一個無可挑剔的運算結果出現了。這三個月,也成為中國氫彈史上最著名的「百日會戰」,載入史冊。

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爆炸威力同于敏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試驗成功的這一刻,于敏並沒有在現場,而是在北京守候在電話旁,他早已成竹在胸。

于敏:我這個人不大流淚,也沒有徹夜不眠,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

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我國僅用了2年零8個月,成為世界上研製出氫彈速度最快的國家。

在于敏的床頭,我們能看到他擺放整齊的各類專業書籍和他最愛看的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成為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于敏:我覺得作為一個科研人員,這個淡泊名利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學的規律,科學的這個態度,這個不會被物慾所惑,外面有什麼物慾,不要被它所迷惑,不為權勢所屈。

相關焦點

  • 于敏去世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 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國產專家一號」——人們這樣親切地稱呼于敏。
  • 于敏先生,一路走好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餘3位在世。于敏:把微薄力量融入祖國強盛中(央視新聞)隱姓埋名28年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氫彈技術是各個核大國的最高機密,沒有參考借鑑,中國的氫彈研究是徹底白手起家。
  • 辱罵仙逝科學家于敏的微博用戶「Vindictive1086"被拘留!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就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于敏)說的一句最經典的話。
  • 央視今天為他慶祝92歲生日 獨創"于敏構型"氫彈
    他就是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于敏,8月16日是核物理學家于敏92歲的生日,讓我們祝他生日快樂!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於天津市寧河縣蘆臺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在青少年求學期間,于敏學習十分刻苦,並在1944年以優秀的成績進入北京大學機電系深造,隨後在大二轉學到理學院物理系學習理論物理,1949年,于敏在北大讀研期間開始兼任助教。
  • 「非著名科學家」于敏逝世 他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
    相反,外界並不知曉誰是中國氫彈背後的英雄,更不知道于敏是何許人也。時隔多年,于敏華發稀疏,當他再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樣的肺腑之言至今仍擲地有聲。
  • 于敏: 驚天事業,沉默人生
    生前面對榮譽,于敏始終淡然處之,他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半個世紀與核共舞,幹著驚天的事業,名字卻「隱形」長達28年。  肩負重任,祖國的需要高於一切  「55年前,我從莫斯科留學回來後進入核武器研究院理論部接觸到于敏,從核武器到雷射研究,我和他一直密切配合,並在他的指導下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告訴記者,于敏比自己大12歲,理論部有一個傳統,都不稱官銜,當時大家叫于敏「老於」。  杜祥琬說,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老於生前特別喜歡的格言,也是他事業和人生的寫照。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朱光亞院士評價稱,在突破氫彈技術途徑的過程中,「于敏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作用被一同參與研究的同事們直接評價為氫彈的「首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面對祖國的召喚,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放棄已經做出出色成績的科研方向,轉到氫彈研究,他的人生也徹底改變了軌道。從此,于敏消失於公眾的視野。他的夫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20多年後才恍然大悟,「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 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這是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攝)。今年1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于敏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還是在2015年1月9日。那天,他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了當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證書。這樣的「拋頭露面」,于敏只經歷過兩次。
  • 阿奇:阿桂的父母研究「球形閃電」,為了祖國的強盛,只能冒著巨大風險
    阿奇:阿桂的父母研究「球形閃電」,為了祖國的強盛,只能冒著巨大風險 阿奇:阿桂的父母研究「球形閃電」,為了祖國的強盛
  • 於無聲處驚天地 敏而好學報家國—偉大的科學家堅定的愛國者于敏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他毫不猶豫地服從國家需要,放棄已經做出出色成績的科研方向,轉到氫彈研究,「願將一生獻宏謀」。 從此,他的人生徹底改變了軌道,他消失於公眾的視野,甚至他的夫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整整28年。于敏倡導科學民主、大力協同,「朋輩同心方案求」。
  •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他是于敏,「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夜以繼日,終獲突破「國產專家一號」——人們這樣親切地稱呼于敏。
  • 懷念于敏先生
    于敏先生曾在原子能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進行氫彈原理研究。在我的記憶裡,他是一位對祖國和人民做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師長。    記得1956年,我從北京大學畢業分配到原子能所工作。
  • 疫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強盛和實力!
    原來我的姥姥講著小米加步槍打退日本侵略者的事感覺不可思議,而在這個疫情時期我真正感受到中國的團結力量。政府用十天建了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又請了終南山來坐鎮,這三座大山壓的病魔走投無路最終灰溜溜的逃離。我們全員響應著政府的號召乖乖的宅在家裡,誤工誤學在所不惜。因為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可貴,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憶往昔崢嶸歲月 願祖國繁榮強盛——奉化市嶽林中心小學 李博文
    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呈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社會主義中國以文明強盛的新形象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六十三年,光輝歲月彈指一揮間;六十三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建國以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迅速完成了「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新中國迅速邁入全面發展的正軌,共產黨主義事業蒸蒸日上。
  • 「我為祖國驕傲」——法國華僑華人盛讚新中國七十年發展成就
    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們紛紛表示,祖國的發展成就令他們倍感驕傲和自豪,海外遊子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祝福祖國繁榮昌盛。法國華僑華人會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協會。1953年來到法國定居的張碧山是法國華僑華人會的創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