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再次成為熱搜話題:小龍坎加盟店兩年製售2噸地溝油,漢堡王使用過期麵包做漢堡……這些大品牌曝光出的大問題,令人瞠目結舌又義憤填膺。
被密集曝光出來的企業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迅速向消費者及公眾表達了歉意:小龍坎方面7月13日發布聲明,稱對餐廳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深感自責並誠摯道歉」;央視3·15晚會還沒播完,漢堡王中國就先在微博上發布了致歉聲明。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公眾的健康意識在升級,人們的飲食觀亦在改變。今天的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問題的寬容度更低、對於食品質量的期待值更高。正因如此,食品安全問題絕非「罰酒三杯」就能翻篇的小事。這些在食品質量上無底線、無下限、動歪腦筋的「生財之道」,不僅應受到輿論更猛烈的譴責和抨擊,更應該在法紀和制度層面被索償、被嚴懲,哪能等曝光才行動?
問題是這些年的低級食品安全問題是屢曝屢犯。被曝光、要道歉、須整改、接著犯——幾乎成了一種死循環。說好的舉一反三呢?說好的最強標準呢?其實不管對企業還是食安監管部門來說,事前管理,百分之百好過曝光後的亡羊補牢。地溝油、過期麵包、黑心作坊……這些毫無技術含量的作奸犯科,但凡遇上剛性的內部監管,絕不可能成為消費者的「心頭大患」;規範及時的食安市場監督管理,也會攔下我們所看不到的種種隱憂。
市場不相信眼淚,市場自然也不相信道歉。若干年前「免檢神話」的幻滅,說破的不過是監管博弈的老理:哪裡監管不嚴、哪裡就有套路貓膩,哪裡存在漏洞、哪裡就會亂象不絕。
道義良心沒那麼靠譜,在公共食品安全防護堤上,夯實基礎的唯有內外部的監管。媒體曝光後,各地迅速摸排調查,有的甚至是「連夜出動」,行動雷霆、成效卓然。
不過都靠媒體曝光,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媒體監督跑在專業的職能監督前頭,說破的是何種真相?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了食品監管瀆職罪。司法實踐中,依此定罪的案例也不鮮見。很顯然這種監督不實、不嚴的狀態,這種後知後覺的作風,與過期食品一樣都該被嚴肅問責。
食品安全,恐怕不能僅僅依賴於從業者的良心和操守,亦不能仰仗著媒體零星的曝光和揭露,更重要的還是企業常態化的品控管理以及監管部門剛性化的職能作為。關口前移、責任到位,不法商戶的良心才能被喚醒,食安亂象的頑疾才會被醫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