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光明教授談太陽光譜選擇性吸收塗層的研究與發展

2021-01-09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國家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謝光明教授發言

  【謝光明】: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有機會跟大家探討。主題:太陽光譜選擇性吸收塗層的研究與發展。

  大家知道,太陽能選擇性塗層是集熱器的核心材料,我們中國太陽能光熱產業,熱水器的發展實際上也是選擇性塗層發展的一個過程。今天主要介紹內容分三個部分:一、選擇性吸收塗層基本概念;二、平板選塗層的發展與應用;三、中高溫吸收塗層的發展與應用。

中國平板太陽能吸熱板鍍膜工藝大講堂

  一、選擇性吸收塗層基本概念。

  1.太陽輻射。太陽組成為氫氦元素的等離子體並不斷進行熱核反應,表面溫度大約為6000K,不斷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輻射能量,其中20億分之一左右的能量經過8分鐘的光程到達地球大氣上層,相當於全世界發電量的幾十萬倍。

  2.太陽光譜與太陽常數.太陽主要以電磁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其中在0.3~3μm波長範圍內的光線佔總太陽光的98%之多。太陽常數:1353瓦/米2。

  3.吸熱板輻射。

  吸收和輻射

  從物理角度來講,黑色意味著光線的幾乎全部的吸收.被吸收的光能即轉化為熱能。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太陽能的光熱轉換,似乎用黑色的塗層材料就可滿足了,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這主要是材料本身還有一個熱輻射問題。從量子物理的理論可知,黑體輻射的波長範圍大約在2-l00μm之間,黑體輻射的強度分布只與溫度和波長有關,輻射強度的峰值對應的波長在10μm附近。

  選擇性吸收塗層的理論基礎

  由於太陽光譜的波長分布範圍基本上與熱輻射不重疊,據此,以色列科學家Tabor於上個世紀50年代末,提出了光譜選擇性吸收理論。要實現最佳的太陽能熱轉換,可以找到一種材料使其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①在太陽光譜內有儘量高的吸收率;

  ②在熱輻射波長範圍內有儘可能發射率ε。

  二、平板選塗層的發展與應用

  平板集熱器塗層材料的應用和發展主要

  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塗料型階段;2,電化學塗層階段;3,真空鍍膜塗層階段。

  用於平板集熱器的塗料型吸收塗層

  其中代表性的選擇性吸收塗料主要是鐵錳銅氧化物,使用時將其和黏合劑混合在一起噴塗到吸熱板表面。該塗層已有二十多年歷史目前仍有部分在使用,其主要特點是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缺點是使用過程中容易老化從而引起性能下降。

  目前最新動態是德國安鋁公司研製的聚酯型選擇性吸收塗層,其耐候性有了本質性的提高,但是塗層發射比較高,正在進行進一步改進並小批量的試生產應用。

  用於平板集熱器的電化學型型吸收塗層

  主要代表是:黑鉻塗層;鋁陽極化著色塗層。其中鋁陽極化塗層技術最成熟、應用最廣泛,這裡不再詳細介紹。下面主要介紹一下黒鉻塗層的研究與應用。

  黑鉻塗層。黑鉻塗層主要用於銅吸熱板表面。黑鉻塗層從問世到現在,經受了30多年的實踐檢驗,它不但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而且也具有非常優異的耐熱耐溼耐候性能,該塗層的太陽吸收率可高達95%以上而紅外發射率控制在10%以下。其主要缺點是若生產過程對廢液不加以控制的話,容易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汙染。但經過工藝設計控制,是完全可以實現無汙染生產的。主要代表廠家是桑普和深圳海達客公司。

深圳海達克公司開發的寬幅黒鉻連續鍍生產線

  憑藉原有的連續電鍍成套技術,2006年底,公司開始對電鍍黑鉻銅帶產品進行研發,一年後形成了窄帶(寬度<200mm)產品批量生產能力;為適應國內平板太陽能集熱器向整板發展的新形勢,公司在多年從事窄帶電鍍黑鉻生產的基礎上,從2011年初啟動了「寬幅連續電沉積太陽能黑鉻吸熱板工藝及裝備」的研究工作,並耗資500多萬元建成一條連續化生產線。經過一年多的運行調試,目前具備正式生產條件,年產可達到200萬平方米。並成功地實現在鋁板上沉積黒鉻塗層。

  金屬陶瓷材料,以及中頻電源以及射頻濺射技術的採用,大大提高了塗層的耐候性。連續化的生產方式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提高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並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塗層耐候性能。

  三、中高溫吸收塗層的發展與應用

  隨著太陽能中高溫技術的研究發展與應用,與之相應的中高溫塗層技術也開展的十分活躍。先後出現了各種不停地材料和生產工藝。材料方面主要是一些難熔金屬的陶瓷材料。生產工藝大多採用中頻和射頻濺射技術。

直通式真空管高溫選擇性吸收塗層

  早期的以色列luz公司採用Mo/Al2O3膜系,射頻濺射術。工作溫度可達390C。隨後,接替它的以色列Solel公司和德國Schott公司,對塗層材料和工藝進行了進一步的提高,提升了塗層的工作溫度使其超了400C。

  高溫塗層的性能要求

  由於塗層要求在400C以上的高溫下工作,這就要求塗層必須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光學穩定性。而根據基爾霍夫定律,塗層的發射比與溫度的4次方成正比,這就意味著塗層在溫度升高的情況下變化很大。所以如何保證塗層在高溫條件下,具有較低的發射比就成為高溫塗層技術等的關鍵所在。它綜合了塗層的膜系設計、材料的選擇和工藝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中溫選擇性吸收塗層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ZHANGQC和MILLSDR等人,在漸變AIN-Al的基礎上,研製以AlN介質為基體的金屬陶瓷選擇性吸收塗層,採用直流反應濺射沉積AlN介質,並用直流共濺射方法將不鏽鋼、鎢等金屬粒子注入介質基體,提高了濺射速率和工作溫度,同時也大幅度降低了膜層成本。根據測試摻入不鏽鋼的AIN可耐受350C以下的工作溫度要求,是一種理想的中溫選擇性吸收塗層。

  國內對中高溫塗層的研究與應用

  國內近年來對中高溫塗層的研究工作從未間斷過,以清華大學和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為代表的一些單位,都先後取得了不同的成果。據報導,皇明公司已向西班牙出口27,000米用於太陽能熱發電的鍍膜高溫集熱管。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選擇性吸收表面材料和結構的研究已日臻成熟。隨著集熱器品質和技術的不斷提高,出現許多新的塗層材料和生產工藝。採用中頻磁控濺射生產幹涉性金屬陶瓷選擇性吸收塗層,是當前的主流方向,其中主要以德國為代表,在金屬卷帶上連續沉積金屬陶瓷吸收塗層。連續化生產方式是塗層技術的一次重要飛躍。

  隨著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的日益加劇,擴大太陽能應用領域的工作勢在必行。人們熱切期待著太陽能應用研究的技術突破,讓人類依靠太陽能為主要能源的時代早日到來。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技術】太陽能光譜選擇性吸收材料應用分析
    一、吸收材料是由基材和塗層材料複合後形成的有特殊功能的一種新材料。  基材通常我們可選擇是熱傳導性能較好,便於規模生產和加工的金屬材料,主要是銅、鋁、鋼材等,比較而言,銅基材最為理想,但價格偏高;鋁、鋼基材使用性能稍差一些,但價格相對較低,成為了首選。
  • 天文學家的「透視掛」——吸收光譜
    當時沃拉斯頓發現太陽的連續光譜中有幾條暗線,將光譜分割成了幾段,然而這一奇怪的現象並未引起他的重視。1814年,德國的眼鏡師約瑟夫·馮·夫郎和費利用他發明的分光儀觀察到了同樣的暗線,並立即著手測量這些暗線的波長,記錄下了574條太陽光中的暗帶。
  • 雷射摻雜選擇性發射極單晶矽太陽電池的工藝研究
    最後比較了雷射摻雜選擇性發射極太陽電池和傳統太陽電池的電性能及外量子效率。工藝優化後,雷射摻雜選擇性發射極太陽電池的轉換效率相比傳統太陽電池有0.24%的提升。引言提高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是提高行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 何為吸收光譜
    吸收光譜是材料在某一些頻率上對電磁輻射的吸收事件所呈現的比率。實際上,吸收光譜是與發射光譜相對的。    吸收光譜是處於基態和低激發態的原子或分子吸收具有連續分布的某些波長的光而躍遷到各激發態,形成了按波長排列的暗線或暗帶組成的光譜。
  • 用光譜能研究太陽的化學分析,同時原子性能的研究必不可少
    天文學家能用光譜做出太陽表面區域的化學分析,因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夫琅和費在研究日光光譜的時候發現光譜中竟然有一些黑線,而在地球上的光源發出的光的光譜中正好有一種明黃的譜線能對應到日光譜其中的一條黑線上,而這條明黃的譜線正是地球上鈉元素產生了。所以光譜就能和化學掛鈎了。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卟啉研究進展
    ,導師為林瑞森教授,此後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並於 2000 年留校任副教授。2003 年起,先後於臺灣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和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 (NIMS) 開展研究工作,2007 年迄今為華東理工大學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卟啉合成化學與有機光電材料。針對卟啉的功能化、光譜與分子間聚集調控等問題開展系統研究,建立了新型卟啉合成策略,豐富其光譜調控手段,拓展其聚集性能調控途徑,實現 12.4% 的碘電解質電池最高光電轉換效率。
  • 光譜技術的簡介、應用與發展
    研究不同物質的發光以及吸收光的情況,有很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現在已成為一門專業的學科——光譜學。  發射光譜物體發光直接產生的光譜叫做發射光譜。發射光譜有兩種類型,連續光譜和明線光譜。  連續分布的包含有從紅光到紫光各種色光的光譜叫做連續光譜。熾熱的固體、液體和高壓氣體的發射光譜是連續光譜。例如電燈絲髮出的光、熾熱的鋼水發出的光都形成連續光譜。
  • 工程科學學院葛新石教授榮獲2020年度太陽能熱利用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
    提名人員須有15年以上從事太陽能熱利用科學、技術研究或高科技產業化經歷。本獎項允許年度空缺。獎金10萬元/人(稅前)。葛新石教授上個世紀50年代被選拔奔赴蘇聯進行太陽能選擇性塗層材料的學習研究,於1961年獲蘇聯科學院動力研究所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後,進入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工作繼續從事太陽能選擇性塗層材料的研究。
  • 上海交大郭益平教授團隊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鈣鈦礦的研究中...
    近日,國際材料類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2018年影響因子21.95)以「Design for Highly Piezoelectric and Visible/Near-infrared Photoresponsive Perovskite Oxides」為題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郭益平教授研究課題組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性能電子陶瓷的設計和合成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 原子吸收光譜全解
    (3)選擇性好,方法簡便由光源發出特徵性入射光很簡單,且基態原子是窄頻吸收,元素之間的幹擾較小,可不經分離在同一溶液中直接測定多種元素,操作簡便。(4)準確度高,分析速度快測定微、痕量元素的相對誤差可達0.1%~0.5%,分析一個元素只需數十秒至數分鐘。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的發展歷程和局限性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的發展歷程和局限性是深圳市億鑫儀器設備有限公司提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的發展1802年烏拉斯登發現太陽連續光譜中存在許多暗線1820年布魯斯特第一個解釋了這些暗線是由太陽外圍大氣圈對太陽光吸收而產生。
  • 關注環境監測 劉文清院士談光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他發展了高靈敏環境監測新方法、新技術,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此外,還研發了一系列先進的環境監測設備,促進了中國環境監測技術的進步。作為本屆在線分析儀器論壇的重要嘉賓,劉文清院士為與會人士帶來了題為《環境監測中的光譜學技術進展》的主題報告。在本次報告中,劉院士從需求背景、技術進展以及發展思路三大方面出發,闡述了環境監測中的光譜技術進展。
  • 研究發現水中的微塑料可以形成生物分子塗層 並「潛入」活細胞中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細小的塑料碎片是如何被水生環境中的生物體吸收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顯示了生物分子塗層是如何充當「特洛伊木馬」,將它們潛入活細胞的。「光譜檢查表明,這些生物分子是碳水化合物、胺基酸、核酸和蛋白質,」該研究的第一作者Anja Ramsperger解釋說。「我們說的是自然環境中微塑料顆粒上形成的『生態電暈』。」
  • 分析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儀的原理組成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儀用具有靈敏度高(達到10一~10g/L)重複性和選擇性好.操縱簡便、快速.結果正確、可靠。檢測時樣品用量少(在幾微升至兒十微升之間),丈量範同廣(幾乎能用來分析所有的金屬元素和類金屬元素元件)等優點。其可應用於冶金、化工、地質、農業及醫藥衛生等很多方面;在環境監測、食品衛生和生物機體內微量金屬元素的測定以及醫學和生物化學檢驗等應用也口益廣泛。
  •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基於酸激發偏高嶺石基地聚物的日間輻射致冷塗層
    近幾十年來,DRC已被廣泛研究用於建築、紡織品、電氣設備等領域。現有的DRC材料主要分為光子結構和有機聚合物-電介質體系。光子結構材料高效,但製備方法複雜,成本高,極大地限制了其大規模商用。在有機聚合物中加入光學粒子(如SiO2)是實現低溫冷卻效應的有效方法;但此類材料的機械強度較差,在空間輻射、高溫、機械磨損等條件下容易磨損和失效,不能用於功率密集型設備。
  •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中的幹擾及其消除方法
    一 物理幹擾及其消除方法  物理幹擾是指試樣左轉移,蒸發和原子化過程中,由於試樣任何物理性質的變化而引起的原子吸收信號強度變化的效應。物理幹擾屬非選擇性幹擾。  1.1物理幹擾產生的原因  在火焰原子吸收中,試樣溶液的性質發生任何變化,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原子階級效率。
  • 雅培生物可吸收型藥物塗層動脈支架
    2006年10月24日,華盛頓訊:在華盛頓召開的第18屆國際心臟病學會會議上,雅培報告了正在進行的ABSORB臨床試驗中獲得的早期臨床結果,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考察用來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的生物可吸收型藥物塗層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第一批參加試驗的30個病人的最初結果顯示沒有MACE(對心臟的主要危害,例如突發心臟病)。
  • 漲姿勢 淺談紅外光譜(FTIR)的測試原理及其應用
    下面小編就帶領各位科普一下紅外光譜(FTIR)測試的原理及其應用,雖然有點長,但不會讓您失望的哦!紅外光譜法(FTIR)是根據不同物質選擇性吸收紅外光區的電磁輻射進行結構分析,對各種吸收紅外光的化合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一種方法。紅外光譜法具有特徵性強、測定快速、不破壞試樣、試樣用量少、操作簡便、能分析各種狀態的試樣、分析靈敏度較高等優點。
  • 太陽光譜證實廣義相對論
    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藝術表現圖(未按比例繪製),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曲率在月球反射的太陽光譜上(從藍色到紅色)。@ Gabriel Pérez Díaz, SMM (IAC)。由加那利天體物理研究所(IAC)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量了太陽的引力紅移(Gravitational Redshift,GRS),即當光從太陽逃逸時產生的太陽光譜線頻率的變化。
  • 近30年的堅守,高溫拉曼光譜與熔體結構研究走在國際前沿——訪上海...
    在這一研究領域,有一個「標籤」人物必須一提,那就是省部共建高品質特殊鋼冶金與製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尤靜林。尤靜林教授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高溫拉曼光譜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尤其結合熔體結構研究等方面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前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