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的鯰魚「肥瘦不均」

2020-12-04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翟菜花

今年是在線教育最為豐收的一年,根據艾瑞發布的《2020Q1&2020Q2e中國在線教育市場數據發布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約為4003.8億元,同比增長24.1%。

連字節跳動這種一直在教育領域未露崢嶸企業也不甘人後,將旗下所有與教育相關的產品業務逐一整合,以全新品牌入局,要分一杯羹。

很多人認為這得益於疫情的影響,疫情使得在線上課幾乎成了每個學生或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這也是第一次普遍範圍內打破了在線直播方式與知識之間的壁壘,從供需關係上促成了今年在線教育的騰飛。

誠然,疫情是在線教育爆火的催化劑,但疫情的影響只是引線,是時代的機遇。有機遇也要有把握住機遇的硬實力,而真正能讓在線教育把握住這個機遇的,就是其紮根在教育「第四矛盾」之上的社會需求力。

當代教育的四種矛盾

在之前的教育活動中有三個主要矛盾,即: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學生與老師(校方)之間的矛盾、學生與家長之間的矛盾。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學校裡的社交網絡,一個人的教育生涯總是會與其受教育的環境有關,有志同道合的莘莘學子、有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也有屬於青春澀澀的情感與曖昧,嚴肅一點的甚至包括了校園霸凌等問題。

而環境對於一個人成長舉足輕重,我們見過太多的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發奮與墮落,有與青澀戀情共同攜手邁進高等學府的美好,也有受情感打擊一蹶不振的殘酷,更有數不勝數因校園霸凌毀掉一個孩子的案例。

作為佔據了學生絕大部分日活躍時間的校園環境,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是教育活動必須去用心經營的,是很多教育活動中放在首位的矛盾。

學生與老師(校方)之間的矛盾更好理解,常言道一流的老師做朋友、二流的老師做嚴父/母、三流的老師做企業管理,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知識的輸出主力與價值觀的引導者,老師在教育活動中立於中堅。

在受教育者的視角下,教師往往除了「好壞」之分還有「嚴厲、幽默、平易近人」等主觀意義上的交往評價,不同於古時教書夫子們嚴格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當代的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更帶有個人風格,這種風格的差異也就可能會因其更多與學生之間的矛盾。

喜歡某個老師就會更認真地聽其講課,不喜歡則相對弱化,這是教育活動很常見的一種主觀因素,也因此教師除了在自身教育知識儲備一環的技能外,如何調動起每個學生,找到更好的處理與學生之間矛盾的方式,也是一種必備技巧。

學生與家長之間的矛盾在這個時代下格外特殊,以往來說更多地是屬於青春的叛逆,加之學生獲取外界信息途徑有限,更容易接受家長的價值觀念輸送。而如今的學生身處於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洪流中,自我意識較之前更為強烈,也更加的敏感。

而一部分家長沒法適應新時代學生的思維,仍以己之間、踱彼之腹,只是一味地將學業壓力輸送到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維與當代年輕人自我價值的實現相互碰撞,更容易滋生負面牴觸情緒。

在2019年4月份,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協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青年、青少年進行了心理健康專題調查研究。調研發現,近三成人有抑鬱風險,過半有不同程度焦慮問題,其中88.7%的中學生對於學業問題產生了極大地壓力。

這三種矛盾是一直以來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也有不少教育活動是以此為核心展開活動,比如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和諧關係的夏令營活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娛樂、保護孩子不受侵害的公益監管等,孕育出不少的商業性產品與服務。

而在線教育紮根的土壤,並非是上述三種傳統的教育矛盾,而是屬於當代教育活動的第四矛盾——學校與家長之間的矛盾。

立足第四矛盾之上的在線教育

以往來說,除了少數部分意外或者管理不均、家長素質等個別問題外,學校與家長都是站在同一邊的,因為雙方的利益關係是一致的,畢竟最終的目標都是在教育活動中培養更為出色地學生。

但是這一立場在當代教育得到了「任務分配」,上一代學生的概念中,家長輔導這一詞彙往往只見於家庭中有高學歷成員的個別範圍中,大部分家長在教育活動中往往都是充當著出資人以及成績驗收的「籤字」角色,對於直接的教育活動難有涉獵。

這也是源於上一代家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而如今年輕的父母大部分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也是在這個大環境的文化普及度基礎上,當代的教育把家庭與學校結合在了一起,把一部分的學習過程分配到了家庭一方,家庭在孩子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程度日益攀升。

各種各樣的家長群、輔導作業、親子手工製作等等活動成了如今家長們的「必修課」,雖然這些活動的本意是出於孩子全面的發展的考量,但實際行動起來除了正面收益外,也引發了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矛盾。

我們置身於快節奏的網際網路時代,很多家長雖然具備輔導孩子的能力,但未必有輔導孩子的時間與精力,忙碌了一天回家不僅要洗衣做飯打點家務,更要時刻盯著家長群任務,輔導孩子功課。

這就很容易導致家長的反感,自己小時候這些內容都是學校負責,現在卻推給家長,久而久之矛盾就愈發明顯,不久前人民日報就有一篇名為《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文章引起轟動,表現出的就是這種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第四教育矛盾。

但這些知書達理的家長們內心也明白,這樣做確實有利於孩子的學業與成長,這才使得這份矛盾沒有上升到社會激化矛盾的程度,而如何緩解這份矛盾,就成了在線教育生根發芽的肥沃土壤。

除了新東方、好未來等傳統教育機構品牌外,如今在線教育市場最火的莫過於猿輔導、作業幫這些,回顧他們的起家史,猿輔導的切入點是猿題庫、小猿搜題,作業幫就更加直接,顧名思義垂直於作業輔導。

這本質上就是通過全新的在線教育服務,為家長在教育活動中的那部分「任務」進行外包,既能緩解家長除了工作生活外的負擔,也能保證孩子能夠有全面的發展與成長,跟上學校的工作進度。

所以說明面上來看,在線教育的爆火是有疫情的原因,但實際上究其根源,其能夠迅速壯大的內核正是把握住了交易市場的新興需求,與第四教育矛盾同興同起,成為緩解學校與家長矛盾之間的那條鯰魚。

而需求是一切商業活動的基礎,即使沒有這次疫情的推動,在線教育的崛起之勢也只是時間問題。而這次疫情除了加速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之外,也暴露出了在線教育的一些弊端,比如教育硬體的不平等。

在線教育新的硬體「不平等」

其實在線教育本身是打破了傳統線下教育資源的不平等,線上內容的傳輸方式,使得即使是在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也能獲得如一線城市一般的內容資源,但是在取得了這一突破之後,在線教育仿佛是勇者變惡龍的戲碼一般,造成了如今的硬體不平等。

早在1988年哈佛大學的威爾史密斯教授提出線上教育的理念,但這一活動在中國的落地則是在移動網際網路全面普及之後,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之前的課程式在線教育還是如今的輔助式在線教育,硬體基礎就是其生存的前提。

而硬體是有購買力門檻的,牽扯到屏幕帶來的視力影響,在非垂直類產品中,PC到平板,再到手機是一個比較大眾的選擇順序。

而以疫情期間的平板數據為例,根據《IDC中國季度平板市場跟蹤報告》數據顯示,國內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第一季度時期,儘管在學生在線教育剛性需求的影響下,一季度消費市場出貨量還是明顯減少,出貨量約310萬臺,同比降24.6%。

這是受制於產能的影響,疫情期間難以復工,僅依靠庫存難以支撐迅速爆發的市場需求,而需求大、產能少又是典型的賣方市場,因此價格上漲,這也就導致了很多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無力支付。不少家裡沒有平板、PC儲備家長在當時反映稱都是讓孩子用自己手機看網課,生怕看壞了視力。

而且除了在線教育內容上的發展之外,在線教育硬體的賽道也日益擁擠,點讀筆、學習平板、錯題印表機等產品層出不窮,除了步步高、網易等老牌企業外,小米、字節跳動等企業也紛紛入局。

這也意味著在線教育門檻的不斷增多,於企業自然是好事,能有新的盈利變現點,但於社會則進一步加劇了教育資源的不平等,讓在線教育所打破的時間、地點的教育不平等時代,演變為硬體工具上的新「不平等」。

其實從經濟角度來說,在線教育已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根據天眼查APP數據顯示,無論是今年6月末完成了E輪融資,年增速超400%的作業幫,還是剛剛過去的10月份實現G+輪融資,估值達155億美元的猿輔導,都代表了資本市場對於在線教育行業的青睞。

但教育這個行業本身就不是一個純盈利的行業,天然的帶有社會意義的價值,這種社會意義不是在於幫助提升了多少的GDP,更在於能夠真正的幫助到學生,緩和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矛盾,是一種處於一種近乎公益的社會意義屬性。

而自帶這種社會意義屬性的行業自有優劣,劣勢在於其發展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只追求利益,優勢的地方在於這種行業往往具有跟堅實的需求基礎,並且有著口碑上的「自來水」屬性,更容易獲得營銷推廣上的正能量傳播。

要知道如今的在線教育行業是極度依靠營銷競爭的,有媒體報導猿輔導、學而思網校、作業幫和跟誰學四家在線教育企業,在今年暑假的營銷推廣預算分別是15億元、12億元、10億元和8億元,獲客成本很高。

那麼如果把這這份開銷嫁接到硬體成本上,進行垂直在線教育產品的開發,以垂直功能降低硬體門檻,甚至可以連結一些二手電商平臺進行更大範圍的產品賦能再利用,都可能是未來在線教育的一個契機。

也因此對於在線教育行業來說,想要邁向下一階段,靠的將不再是風口、機遇,而是教育的屬性,教育的平等性,以及教育硬體的平民化,這才是未來能讓在線教育成為與線下教育同等社會意義的最大方向,也是在線教育可供挖掘的新戰場。

相關焦點

  • 阿卡索獲央廣網「家長信賴少兒英語品牌」和「影響力在線教育品牌...
    2020年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從兩會聚焦教育公平、素質教育落地實施、特殊時期來襲網課承擔教學重任,到在線教育進入十四五規劃,我國的教育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後,邁入了新的徵程。尤其是在線教育憑藉自身平臺優勢加速了大眾認知度和行業滲透率,並顛覆了傳統教育模式和革新了教學理念,由此迎來了行業的高速增長期。
  • 鯰魚效應重演 從7Plus×光學變焦想到的
    【中關村在線】蘋果iPhone7Plus評測:鯰魚效應這個概念大家多少會有些耳聞吧?意思就是在一個相對平靜的環境內引入一個活躍的個體,在加劇競爭的同時激發其它個體的活力。如果我們假設手機行業是一個相對平靜的環境,那麼蘋果公司無疑配得上鯰魚的稱號,每年蘋果公司推出的全新iPhone都能在行業內引發熱議和同類的效仿,上周發布的iPhone7和iPhone7 Plus同樣是這樣。
  • 越南鯰魚(巴沙魚)在歐洲市場的遭遇
    至2009年,越南鯰魚在歐洲各國的白肉魚市場已佔有重要份額。由於越南鯰魚在歐洲的「全面快速入侵」,使歐洲本土的漁業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針對越南鯰魚反對的聲音已經越來越多。2010年——反對的聲音蘇格蘭是歐洲主要三文魚養殖和漁業捕撈國家,越南鯰魚的低價進入損害了蘇格蘭漁民的利益。
  • 蒼鷺捕捉大鯰魚
    蒼鷺捕捉大鯰魚蒼鷺捕捉大鯰魚蒼鷺捕捉大鯰魚蒼鷺捕捉大鯰魚蒼鷺捕捉大鯰魚蒼鷺捕捉大鯰魚>蒼鷺捕捉大鯰魚蒼鷺捕捉大鯰魚蒼鷺捕捉大鯰魚蒼鷺捕捉大鯰魚
  • 2020在線教育異軍突起?
    同時,多地暫停線下培訓活動,並利用網際網路和信息化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我國約有2.7億在校學生,要想滿足「停課不停學」,任務艱巨,為此,各級各類學校開始探索線上教學。有人說,這是一次國內在線教育大爆發的機遇。
  • 鯰魚的生長太瘋狂:最大的鯰魚已經長到一層樓那麼高
    對於吃貨們來說,鯰魚是一種十分美味的魚類。鯰魚和泥鰍一樣,身上都沒有鱗片。而且體表會有黏液。鯰魚的頭上有四條很長的鬍鬚,因而鯰魚也有個外號叫「鬍子魚」。鯰魚的身上刺很少,而且富含蛋白質和脂肪,十分適合大病初癒的人補充營養,它的美味可口,也讓不少人傾倒。然而,也有不少人認為鯰魚「不乾淨」,這是怎麼回事呢?
  • 人們總說「鯰魚是最髒的魚」,鯰魚是吃什麼長大的呢?
    鯰魚的肉質和營養很高,再加上他很好消化,所以很適合做人和孩子來食用,而且關於鯰魚的做法也有很多,味道也很不錯。可是有的人卻說,鯰魚的肉不能吃,因為它是最髒的魚,因為鯰魚經常吃動物的糞便長大。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鯰魚到底是吃什麼長大的呢?
  • 向動物學管理——鯰魚
    什麼是鯰魚鯰魚,同鯰魚,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嘴上共4根鬍鬚,上長下短,肉食性。「鯰魚效應」的來源「鯰魚效應」源於一個有大沙丁魚的故事:挪威人愛吃沙丁魚,漁民在海上捕到沙丁魚後,如果能讓沙丁魚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吃鯰魚,鯰魚到底還能不能吃?
    儘管喜歡吃魚的人有很多,而鯰魚卻是越來越很少有人願意吃,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鯰魚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的中下層,多在沿岸地帶活動,白天多隱於草叢、石塊下或深水底,一般都是夜晚出來覓食開展活動。一般在立秋後鯰魚藏於深水處或者在汙泥裡過冬,它們和其它的魚類一樣也會冬眠不吃食;因為鯰魚是屬於肉食性魚類,它的生存環境相對於其它的魚類來說並不是有多衛生,也許在我們的觀念裡因為它所吃的食物不乾淨所長的肉質肯定也不是那麼清潔有關。因為鯰魚所吃的食物在我們一般的人看來本來就髒,而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現在有很多的人不吃鯰魚也是屬於很正常不過的事了。
  • 被稱為世界上最髒的魚--鯰魚?原因竟是因為鯰魚吃屎?
    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則「鯰魚,世界上最髒的魚,千萬不要再吃了!」的帖子,帖子稱某市的一個魚塘中漂浮著大量垃圾,周邊環繞著雞圈和豬圈,豬糞、雞糞和周圍養殖戶廁所排出的糞便都排進魚塘,惡臭撲鼻,而在水中遊動的就是鯰魚。鯰魚是不是那麼髒?吃了之後對人體有無傷害?鯰魚吃糞便?
  • 想不到進口「巴沙魚」,是一直被人嫌棄的鯰魚,這樣的做法很鮮美
    雖然魚的品種不重要,但讓我吃驚是這條「巴沙魚」其實是一條鯰魚!百度百科關於巴沙魚是這樣介紹的:巴沙(學名:鯰bocourti)的產量大,是東南亞的一個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屬於一種巨大的鯰魚。原產於在越南和泰國的湄公河三角洲中的湄南河。越南音譯為「卡巴沙」(鐵沙鈴)。我們都知道鯰魚從來沒有好名聲。這幾年不是有幾篇文章嗎?
  • 2017在線教育公司排行榜
    隨著Coursera、MOOC、可汗學院等為代表的機構在美國掀起一輪在線教育的狂潮,中國的在線教育也於2013年拉開了革命性的一幕。「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在線教育之路在線教育是一種基於網絡的學習行為。
  • 見過長達2.7米的鯰魚嗎?鯰魚是最髒的魚嗎?
    鯰魚其實是一種生長速度很快的魚類,平時見到的鯰魚之所以不太大,主要是他們還沒有長大就被送上了人們的餐桌,在東南亞一帶有一種巨型鯰魚,這種鯰魚的壽命可達30年,而且由於它體型巨大,其實戰能力很強,從而生存能力極強。由於他生活在野外,可以自由的生長。而且由於其體型巨大,很少遇到天敵。
  • 在線教育系統搭建的好處
    在在線教育形式還未全面開展以來,線下教育培訓機構一直面臨著生源問題,不僅受地域的限制打不開機構的品牌知名度,而且同行競爭壓力也非常大。如今在線教育系統搭建興盛起來,吸引著非常多的機構試水。在線教育系統搭建有哪些好處呢?
  • 什麼是鯰魚效應?找到你生命動力的鯰魚,每天能量滿滿。激勵法則
    原來他在每一個保存泥鰍的水槽裡,加入了幾尾鯰魚,由於是不同的物種,鯰魚的體型又比較大,所有的泥鰍一直對鯰魚保持著警戒的狀態,因為如此才保留住了泥鰍的活動力和生命力。這個小訣竅後來命名為「鯰魚效應」。就是採取一種手段或方法,刺激企業、組織、個人活躍起來,積極地投入市場中參與競爭,以保持企業、組織及個人的活動力及競爭力。
  • 為什麼吃鯰魚的人越來越少了?鯰魚真的是吃腐食和糞便長大的嗎?
    可是,有一種食物,雖然好吃,但是我國的吃貨們現在也都不怎麼敢吃了,那就是鯰魚。鯰魚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它的肉質鮮嫩,並且經過烹飪後,味道也很好,本來是我國人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但是近來年大家都吃得比較少了。而之所以吃得少,和鯰魚的「髒」有很大的關係。
  • 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時代,噠噠英語用大數據科技彌合教育鴻溝
    倫敦時間6月21日下午,噠噠英語創始人兼CEO郅慧女士在2017歐洲教育科技峰會(EdTechXEurope 2017)發表演講,引發了來自全球140餘位國際教育機構高管、教育專家及投資人士對中國K12在線英語教育領域的高度關注。作為參加本次峰會的唯一一家中國在線英語教育機構,噠噠英語向世界展示了用科技解決中國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難題的決心和實力。
  • 鯰魚吃人並非傳說,泰國境內出現巨型鯰魚,重達300公斤
    說起鯰魚,大家都會想到那種有兩條須的魚類,它們是人類餐桌上的常客,因為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尤其是它們的骨頭非常的少,不用擔心會被魚刺卡到,所以,一些學校的食堂也會經常購買鯰魚作為夥食。
  • 鯰魚能否攝食水草嗎?
    問題:鯰魚吃水草嗎?答案:鯰魚為肉食性魚類,通常情況下,是不吃水草的。若是在食物嚴重缺乏時候,偶爾吃一些幼嫩的水草,但量不會多,當充飢後,就不會再吃水草。鯰魚的仔魚階段就能吞食異類魚苗,餌料缺乏時,也會自相殘殺;成魚的食物對魚沒有選擇性,主要以食鯽魚、雅魚等小型野雜魚,有缺食物時,也會吃一些水草;產卵後食慾極為旺盛。鯰魚餌料為雞腸子、雞下腳料,用小型電動絞肉機粉碎後投喂。定點馴化投喂,投餌時先發出聲響,誘魚集中,然後用瓢以扇形潑灑,使魚集群上浮搶食。
  • 紅尾鯰魚冷水可以養嗎,紅尾鯰魚為啥倒立呆著!
    那麼紅尾鯰魚能吃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紅尾鯰魚在它的原產地就屬於食用魚類,而且肉質和其它鯰魚比起來更加鮮美,只不過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通常也沒多少人去食用它。而且紅尾鯰魚飼養起來比較容易,適宜的水溫保持在22-28攝氏度就可以了,水質最好為弱鹼性軟水,大部分時間它都非常活躍,喜食小魚、小蝦等動物,而且食量比一般觀賞魚要大很多,生長速度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