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許昌12月3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張浩)桃花如何有香味?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嶽長平研究了整整14年。桃花與梅花的雜交使桃花有了撲鼻沁香,也讓忙活了14年的「花痴」嶽長平心裡開了花。「我最大的快樂就是研究成果快成功時,那時候拼命的研究、觀察。我喜歡研究,喜歡創新,我也熱愛這片土地。」嶽長平說。
嶽長平向採訪團介紹工作經歷(央廣網記者 王勇生 攝)
嶽長平,一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農民科技工作者。「高中畢業,因為不捨得交5角錢的畢業證錢,就沒有了高中畢業證。」從小家境貧寒的嶽長平過著地裡刨食,靠天吃飯的生活。高考落榜後他就開始鑽研果樹育苗栽培技術,只為實現了「土雞變成金鳳凰」的夢想。
嶽長平在實驗田地介紹科研成果(央廣網記者 王勇生 攝)
因為沒有文化,沒有專業技術,嶽長平做夢都想上大學,這個夢想在他32歲時實現了,1995年,鄢陵縣裡推薦嶽長平到河南農業大學林學系花卉園藝專業脫產學習兩年。這一經歷為嶽長平以後的科研之路產生了很大影響。1997年脫產學習兩年的嶽長平回到鄢陵縣林科所擔任所長,彼時的林科所是一個陷入困境、舉步維艱、負債纍纍的國有科研單位。
紮根田壟20年,嶽長平苦心研究,先後主持完成科技成果10項,開發名優特新品種20多個,每年出圃各種小雜果苗達500萬棵,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其中最為突出的成果——「黃金方柿」,為鄢陵本地牛心柿與日本甜柿雜交培育所得,是嶽長平多年心血的結晶。在這個新品種培育過程中,嶽長平指導科研人員進行深入研究,經過進一步去劣選優,使之成為集體科研成果。中國林科院和西北農大的教授評價該品種果形之大、單果之重,堪稱柿果之最。這一項成果為林科所帶來300多萬元的收入。
嶽長平與採訪團旗幟合影(央廣網記者 王勇生 攝)
嶽長平認為,搞果樹育苗栽培不能怕「土」,越「土」才越接地氣;自己出力流汗搞科研卻讓別人摘桃子也不能怕人說「傻」,「傻人」自有「傻人」福。成為「土科學家」後的嶽長平不忘造福鄉鄰。嶽長平積極發展產業扶貧帶動全縣萬畝農田種植新型花卉,「年輕人跟我學技術,老人在地頭種植。」嶽長平說。在鄉鄰眼裡,嶽長平從未離開過田間地頭,簡單到如何做一個好的柿餅,高深到花卉嫁接技術難題,嶽長平像一個「百曉生」。
農林科技創新帶動技術扶貧(央廣網記者 王勇生 攝)
從事農林研究40餘年,嶽長平被評為「許昌市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首屆優秀農民工」,同時也是許昌市拔尖人才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的獲得者,2019年,嶽長平當選第三屆「中原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