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科研及生產工作,紮根廣南,二十年如一日,致力於油茶、蒜頭果等研究工作,以發展廣南林業經濟,帶動農村農民發展致富為己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科研人的創新精神和匠心精神,他就是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油茶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陳福。
陳福現為國家油茶產業創新聯盟成員,雲南廣南石漠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和雲南省本力登(美國)院士工作站站長,雲南省科技特派員,雲南省油茶首席專家,雲南省委組織部林業精準扶貧油茶產業牽頭專家,雲南省委組織部省級專家下沉基層幫助培養人才首席專家,文山州第十一、十二屆政協委員,廣南縣第五、六屆政協委員。
工作以來,陳福共主持和參與各類科研項目30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7項,省級科技項目12項,文山州科技項目8項,廣南縣科技項目3項,良好完成了各個項目目標和任務。28次被國家、省、州、縣評為先進個人,主持的「優質梨雲嶺早香品種選育及示範」項目分別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文山州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主持的「雲油茶3號等5個油茶良種的選育」項目分別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文山州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參與的「雲夏等4個板慄品種的選育」項目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9年,被中國林產業聯合會木本油料分會授予「全國一線工匠精神獎」。2020年,獲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文山州「七鄉產業技術領軍人才」和「興文人才獎」。
陳福默默紮根基層,在油茶、蒜頭果研究工作中一幹就是二十餘年,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共選育經濟林品種22個,其中油茶9個、板慄4個、八角2個、梨1個。選育的雲油茶3、4、9、13和14號高原系列良種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雲南省主栽品種,填補了雲南省無審定油茶良種的空白,在全省推廣種植面積達220萬畝,年實現綜合產值3.04億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構建了高原油茶高效苗木繁育技術體系、高原山地油茶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和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體系,在全省得到了規模化推廣應用,多次得到國家和省州表彰獎勵。
先後與雲南雲嶺山茶油有限公司、廣南天雲植物油脂有限公司、建水浩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雲南東昌農林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籤訂了科技支撐協議,開發茶油高級食用油、洗滌用品、化妝品等新產品22個,全部通過綠色和有機認證,建立年產能為5000t油茶物理壓榨生產線4條,解決了660人就業,年實現產值近1億元。以雲南東昌農林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為例,經過3年的努力,建成年產3000噸油茶物理壓榨生產線1條,開發了高級山茶油、山茶調和護膚油系列產品,2019年在16個省區建立銷售辦事處,進入了「北上廣」等4600家家樂福、王府井等超市銷售,實現產值為6800萬元,使高原山茶油走進了全國百姓的餐桌,為我省綠色「三張牌」和精準扶貧作出了較大貢獻。
針對蒜頭果苗木培育難度大,移栽成活率低等制約產業的關鍵技術瓶頸,陳福帶領研究團隊從果實採收與處理、消毒及河沙層積,使蒜頭果種子發芽率達90%以上,通過基質PH值調控,有效解決酸度過高問題,大大降低蒜頭果種苗根腐病發病率,實現當年生苗木高度達40cm以上,達到出圃造林標準。通過遮光率、小拱棚和溫溼度控制,採用嫩枝芽苗砧嫁接,解決了蒜頭果無性繁育技術,為蒜頭果實現良種化和早食豐產打下了基礎。通過採用沙藏開裂萌發種子或幼苗四月底造林,使移栽成活率達85%以上,技術在廣南、富寧得到了規模化應用。與浙江大學、雲南貝木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組建了文山州蒜頭果研發中心,通過油脂皂化、亞臨界萃取和結晶方法,使蒜頭果神經酸從粉末狀走向晶體狀,純度從75%上升到98.2%,向藥品級神經酸邁進了一大步。開發了功能性食品、神經酸噴劑和片劑等產品4個,已獲相關批准上市銷售。
不忘初心 科技助力脫貧攻堅
2018年以來,陳福作為省委組織部林業專家服務團牽頭專家,整合資金590萬元在宣威市、廣南縣實施科技助推產業扶貧項目,帶動了197貧困戶856人脫貧。在廣南縣蓮城鎮岜奪村建立油茶標準化示範基地400畝,推動縣政府投資3000萬元在岜奪村建立高標準油茶扶貧基地10000畝,實現岜奪村產業扶貧全覆蓋。通過滬滇扶貧協作項目,採取「科技+村委會+貧困戶」的運作模式,整合資源,在廣南縣蓮城鎮小廣南村委會建立油茶育苗產業扶貧基地165畝,年培育油茶良種苗木500萬株,以村委會入股固定每年分紅10萬元的方式壯大集體經濟,同時解決村委會159戶貧困戶725人務工收入問題,助力小廣南村委會整體脫貧。
雖有諸多光環加身,但陳福並沒有自我滿足,反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努力鑽研創新技術。2015年以來,研究團隊從單果重、含油率、生長勢、神經酸含量和豐產性等經濟性狀,制定了《蒜頭果優良遺傳資源評價技術規程》,根據不同的土壤、海拔、氣候類型,採集雲南廣南、富寧和廣西優良地理遺傳種源134份進行基因測序和重測序,組織相關團隊進行各功能基因定位和識別,深刻詮釋蒜頭果油脂代謝機理和各基因組(團)功能,完成蒜頭果全基因組解析,取得了重大原創性成果,兩項成果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發表。共制定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4項,發表論文27篇,參與出版專著3部,申請專利23項,獲授權17項,其中發明專利4項,外觀專利19項,申請計算機軟體著作權6項,獲授權6項。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等方式,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北京林業大學、浙江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合作,先後建立了雲南省本力登院士工作站、雲南廣南石漠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雲南省油茶種質資源庫、蒜頭果研發中心、廣南石漠化區生態經濟樹種培育國家長期科研基地5家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建成了2335m2的院士工作站、2700m2的智能溫室、108畝油茶種質資源庫和65畝成果轉化基地,使單位基礎條件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利用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把油茶所作為成果轉化先行先試的機遇,通過成果授權、成果入股和自我轉化三種成果轉化形式,與雲南東昌農林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雲南貝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籤訂成果轉化協議,整合成果轉化資金4000萬元,對油茶良種苗木培育、蒜頭果種子處理及基地建設、產品加工等進行有效成果轉化,2019實現成果轉化產值6800萬元,為成果轉化探索出了一條創新之路,最大限度的支持了地方精準扶貧和產業發展。
編輯:牟星 關韋偉
製作:王南 馮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