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文人才丨年產值近億 陳福告訴你如何打造科技創新引擎

2021-01-10 視聽文山官方

他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科研及生產工作,紮根廣南,二十年如一日,致力於油茶、蒜頭果等研究工作,以發展廣南林業經濟,帶動農村農民發展致富為己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科研人的創新精神和匠心精神,他就是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油茶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陳福。

陳福現為國家油茶產業創新聯盟成員,雲南廣南石漠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和雲南省本力登(美國)院士工作站站長,雲南省科技特派員,雲南省油茶首席專家,雲南省委組織部林業精準扶貧油茶產業牽頭專家,雲南省委組織部省級專家下沉基層幫助培養人才首席專家,文山州第十一、十二屆政協委員,廣南縣第五、六屆政協委員。

工作以來,陳福共主持和參與各類科研項目30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7項,省級科技項目12項,文山州科技項目8項,廣南縣科技項目3項,良好完成了各個項目目標和任務。28次被國家、省、州、縣評為先進個人,主持的「優質梨雲嶺早香品種選育及示範」項目分別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文山州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主持的「雲油茶3號等5個油茶良種的選育」項目分別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文山州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參與的「雲夏等4個板慄品種的選育」項目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9年,被中國林產業聯合會木本油料分會授予「全國一線工匠精神獎」。2020年,獲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文山州「七鄉產業技術領軍人才」和「興文人才獎」。

陳福默默紮根基層,在油茶、蒜頭果研究工作中一幹就是二十餘年,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共選育經濟林品種22個,其中油茶9個、板慄4個、八角2個、梨1個。選育的雲油茶3、4、9、13和14號高原系列良種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雲南省主栽品種,填補了雲南省無審定油茶良種的空白,在全省推廣種植面積達220萬畝,年實現綜合產值3.04億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構建了高原油茶高效苗木繁育技術體系、高原山地油茶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和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體系,在全省得到了規模化推廣應用,多次得到國家和省州表彰獎勵。

先後與雲南雲嶺山茶油有限公司、廣南天雲植物油脂有限公司、建水浩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雲南東昌農林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籤訂了科技支撐協議,開發茶油高級食用油、洗滌用品、化妝品等新產品22個,全部通過綠色和有機認證,建立年產能為5000t油茶物理壓榨生產線4條,解決了660人就業,年實現產值近1億元。以雲南東昌農林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為例,經過3年的努力,建成年產3000噸油茶物理壓榨生產線1條,開發了高級山茶油、山茶調和護膚油系列產品,2019年在16個省區建立銷售辦事處,進入了「北上廣」等4600家家樂福、王府井等超市銷售,實現產值為6800萬元,使高原山茶油走進了全國百姓的餐桌,為我省綠色「三張牌」和精準扶貧作出了較大貢獻。

針對蒜頭果苗木培育難度大,移栽成活率低等制約產業的關鍵技術瓶頸,陳福帶領研究團隊從果實採收與處理、消毒及河沙層積,使蒜頭果種子發芽率達90%以上,通過基質PH值調控,有效解決酸度過高問題,大大降低蒜頭果種苗根腐病發病率,實現當年生苗木高度達40cm以上,達到出圃造林標準。通過遮光率、小拱棚和溫溼度控制,採用嫩枝芽苗砧嫁接,解決了蒜頭果無性繁育技術,為蒜頭果實現良種化和早食豐產打下了基礎。通過採用沙藏開裂萌發種子或幼苗四月底造林,使移栽成活率達85%以上,技術在廣南、富寧得到了規模化應用。與浙江大學、雲南貝木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組建了文山州蒜頭果研發中心,通過油脂皂化、亞臨界萃取和結晶方法,使蒜頭果神經酸從粉末狀走向晶體狀,純度從75%上升到98.2%,向藥品級神經酸邁進了一大步。開發了功能性食品、神經酸噴劑和片劑等產品4個,已獲相關批准上市銷售。

不忘初心 科技助力脫貧攻堅

2018年以來,陳福作為省委組織部林業專家服務團牽頭專家,整合資金590萬元在宣威市、廣南縣實施科技助推產業扶貧項目,帶動了197貧困戶856人脫貧。在廣南縣蓮城鎮岜奪村建立油茶標準化示範基地400畝,推動縣政府投資3000萬元在岜奪村建立高標準油茶扶貧基地10000畝,實現岜奪村產業扶貧全覆蓋。通過滬滇扶貧協作項目,採取「科技+村委會+貧困戶」的運作模式,整合資源,在廣南縣蓮城鎮小廣南村委會建立油茶育苗產業扶貧基地165畝,年培育油茶良種苗木500萬株,以村委會入股固定每年分紅10萬元的方式壯大集體經濟,同時解決村委會159戶貧困戶725人務工收入問題,助力小廣南村委會整體脫貧。

雖有諸多光環加身,但陳福並沒有自我滿足,反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努力鑽研創新技術。2015年以來,研究團隊從單果重、含油率、生長勢、神經酸含量和豐產性等經濟性狀,制定了《蒜頭果優良遺傳資源評價技術規程》,根據不同的土壤、海拔、氣候類型,採集雲南廣南、富寧和廣西優良地理遺傳種源134份進行基因測序和重測序,組織相關團隊進行各功能基因定位和識別,深刻詮釋蒜頭果油脂代謝機理和各基因組(團)功能,完成蒜頭果全基因組解析,取得了重大原創性成果,兩項成果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發表。共制定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4項,發表論文27篇,參與出版專著3部,申請專利23項,獲授權17項,其中發明專利4項,外觀專利19項,申請計算機軟體著作權6項,獲授權6項。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等方式,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北京林業大學、浙江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合作,先後建立了雲南省本力登院士工作站、雲南廣南石漠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雲南省油茶種質資源庫、蒜頭果研發中心、廣南石漠化區生態經濟樹種培育國家長期科研基地5家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建成了2335m2的院士工作站、2700m2的智能溫室、108畝油茶種質資源庫和65畝成果轉化基地,使單位基礎條件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利用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把油茶所作為成果轉化先行先試的機遇,通過成果授權、成果入股和自我轉化三種成果轉化形式,與雲南東昌農林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雲南貝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籤訂成果轉化協議,整合成果轉化資金4000萬元,對油茶良種苗木培育、蒜頭果種子處理及基地建設、產品加工等進行有效成果轉化,2019實現成果轉化產值6800萬元,為成果轉化探索出了一條創新之路,最大限度的支持了地方精準扶貧和產業發展。

編輯:牟星 關韋偉

製作:王南 馮明蘭

相關焦點

  • 點燃創新「強引擎」 助力科技「新飛躍」丨時評
    會議部署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項重點任務,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實現科技資源配置更優、科技人才培養更強、國際科技合作更廣,才能為助力科技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讓創新充滿「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科技創新來說,科技資源優化配置至關重要。」
  • 江蘇泰興:強化「雙招雙引」 打造「智力引擎」
    近年來,泰興以「五堅持五提升」人才工作體系為引領,堅持「人才強市」「人才強企」戰略,全面推行「雙招雙引」,圍繞特色產業加快集聚各類領軍人才,著力打造「智力引擎」,發揮人才對產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動「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互融」,構建「人才促發展、發展興人才」的生動局面。
  • 探秘自貿區之北京實踐丨科技創新片區:雙輪驅動的科創「大腦」
    中關村科學城區域是承載北京高端科技創新功能、培育高精尖產業、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的引擎,目前已聚集了華為、用友網絡、北鬥星通等科技創新企業2萬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31家。「我們一直認為產學研用高水平的互動是中關村不斷創新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
  • 蘇州工業園區:人才「引擎」造就創新發展硬核
    康寧傑瑞董事長兼總裁徐霆博士榮獲第六屆「蘇州傑出人才獎」,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蘇州藥物創新研究院蔣華良院士團隊、蘇州漢天下電子有限公司楊清華博士團隊獲評蘇州市頂尖人才(團隊),邁博斯、信諾維、思必馳等入選姑蘇重大創新團隊。當下的蘇州工業園區,正以人才「引擎」驅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聚變,吹響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衝鋒號」。
  • 華雲科技:「黨建+科技」驅動創新引擎
    華雲科技:「黨建+科技」驅動創新引擎 來源:​中國電力報 2020-11-17
  • 打造中山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市委、市政府以大決心、大格局、大手筆引入兩大科學裝置,深層次目標在於重塑城市創新生態、提升中山創新能力、打造中山「科技中心」。南區牢記市委、市政府的囑託,堅持謀定後動、動則必成,圍繞中山科技創新園,謀劃打造8平方公裡的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爭取對標東莞松山湖,把南區打造成中山自己的科學城。這不僅是中山重振虎威、實現高質量崛起的南區擔當,更是實現從工業之區到科技新城蛻變的南區夢想。
  • 連界董事長王玥:連界登陸新三板,用資本+科技打造產業創新雙引擎
    實際上在今年年初,連界創新已經獲得了翊翎資本和連界資本的8000萬元融資,並主要用於技術引擎建設和產業創新服務體系的搭建,希望真正實現讓創新科技賦能傳統產業。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一次我們要和客戶同生共死,所謂「同生共死」,就是我們不僅僅有圍繞著產業創新的諮詢培訓服務,還要和他們一起孵化創新業務,更重要的是一起真金白銀地投入,一起把這個創新的業務做出來,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2資本+科技,產業創新雙引擎連界的兩個核心組成部分是連界資本和連界創新。
  • 從工廠化到創新化蘇州工業園依靠人才引擎越跑越順
    回首26年的開發建設之路,人才已成為蘇州工業園區的創新源泉。近年來,園區聚焦關鍵技術難題,引導科技人才潛心開展原始創新,傾力投身產業技術創新,打造創新創業的天堂。2008年,徐霆以彌補國內重大用藥缺口的初心回國創業,帶領團隊建立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藥開發平臺,經過十多年研發,他們研製的3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
  • 依靠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 培育增長新動能
    依靠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 培育增長新動能——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權威解讀《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 餘曉潔、吳晶晶)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 武漢打造世界級氫能城市 力爭2025年產值破千億元
    規劃建議方案顯示,3年內,將以武漢開發區為核心,打造「氫能汽車之都」,在研發層面實現制儲氫、膜電極、電堆等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25年,力爭氫能燃料電池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世界級新型氫能城市。
  • 徐立毅在科技創新人才座談會上強調 以人才為核心集聚創新要素 以...
    「十四五」時期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科技創新驅動鄭州高質量發展?
  • 白雲機場謀求科技防控等創新項目 打造城市經濟穩增長空港新引擎
    面對疫情影響,白雲機場聚焦「六穩」「六保」,危中尋機主動求變,深入推進智慧機場建設,謀劃開展科技防控、無接觸服務、經廣飛品牌營銷等一系列創新項目,實現業務復甦和培育新發展動能兩促進,著力打造城市經濟穩增長的空港新引擎。
  • 「十個福田」系列報導 | 科技福田乘風破浪!打造更具輻射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灣區引擎福田對標最高最好最優,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環中心公園活力城區「三大新引擎」為總牽引,打造首善之區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全力打造「四大中心」,構建「福田中心區2.0版」,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典範城區
  • 全國人大代表樊麗明: 把人才和科技融合在創新的山大
    山東大學應該如何服務於新舊動能轉換,如何服務於山東,這是擺在這所百年名校面前的現實課題。 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她給出的答案是: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要把人才和科技融合在創新的山大,著力打造服務山東的「山大系」。
  • 西安如何成為中國晶片產業重要一極?
    2017年,國內規模前三,西部最大的高端集成電路封測企業華天科技在西安投資58億新建封測廠,美光以及臺灣力成等重大項目也落戶以及擴產,帶動了西安在封測方面能力和規模的提升。西安集成電路產業鏈的壯大還吸引了包括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設備製造商——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等近百家國際知名配套企業入駐,完善了支撐配套和物流環境,產業集群化發展優勢明顯,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環境。
  • 德州市用實招硬招破解人才、平臺、資金瓶頸,助推企業創新發展...
    普通的馬鈴薯種薯一噸2000元左右,我們的則賣到了3800元,價格高出近一倍且供不應求。"11月22日,在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希森介紹起公司的明星品種頗為自豪,他將此成績的取得歸結為科技創新。近20年來,從新品種雜交選育,到微型薯培育,再到種薯大田生產,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的三級繁種基地覆蓋山東、北京、內蒙古、河北四省市,並向中亞、北非拓展種薯市場,堪稱"中國馬鈴薯航母"。
  • 濰坊:厚植人才沃土,打造「智慧引擎」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競爭之本、轉型之要、動力之源。濰坊市聚焦提升人才工作的首位度、集聚度、貢獻度,全方位提升招才引智質效,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構築區域人才高地,為加快建設現代化高品質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創謀機制,讓引才聚智的「源泉」活起來濰坊市將人才制度改革創新攻堅作為提升招引質效、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區域人才高地。
  • 讓納米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科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聞—科學網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趙宇亮
  • 建行助力廣州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受訪者供圖打造科技金融生態圈服務科技企業近年來,廣州圍繞科技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打造「創、投、貸、融」科技金融生態圈,為科技企業插上金融的「翅膀」。推出「廣聚英才貸」為廣州集聚人才今年10月,《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獲表決通過,提出營造宜居宜業、和諧包容的人文環境,吸引和聚集企業、人才、資本、技術,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如何營造「引得進、留得住」的創業環境?對此,建行廣州分行在今年4月推出「廣聚英才貸」融資服務項目。建行廣州分行在本屆海交會上推出「廣聚英才貸2.0」。
  • 雲南省花卉示範園區:年產鮮切花近7億枝 出口率達44%
    該園區管委會主任李永文告訴記者,園區裡年產高檔鮮切花近7億枝,出口國家和地區達20餘個,出口率44%,大部分產品佔國內市場份額50%以上。  在他看來,雲南省花卉示範園區證通過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工作的穩步推進,正不斷引入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增收、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成長活水,努力打造雲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先導區和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