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稱美創企擬建寬帶星座威脅其對地觀測衛星

2020-11-13 明日情報

NASA「A序列」地球觀測衛星示意圖

《太空》網站11月6日報導,NASA已就規劃中的一個寬帶衛星星座表達「實質性擔憂」,稱這些商業衛星會增大地球軌道一個重要區段的碰撞風險。《科技藝術》(Ars Technica)網站高級編輯埃裡克·伯傑11月3日報導說,該局10月30日就得州AST與科學公司(AST& Science)申請運營由多達243顆衛星組網的一個網絡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交了正式的評論函。這些衛星擬採用高度約720公裡的一條軌道。

按照該公司的方案,名為「太空移動」(Space Mobile)的這個星座將直接向手機提供寬帶服務。伯傑稱,為做到這一點,該星座內的衛星將配備面積約900平方米的大型天線。NASA在信中稱,這些衛星因此將有相當大的橫截面,從而增大與同地段內其它衛星發生交會(近距離相遇)的概率。而由於由NASA、美國地質調查局和幾家國際夥伴運行的10顆「A序列」(A-Train)對地觀測衛星正處於那裡,所以NASA對那一軌道區域相當關注。「A序列」衛星平均軌道高度為705公裡,但低時可達690公裡,而高時則可達740公裡。

NASA在信中說,「因此,若選定所提出的軌道高度,AST的星座基本上將會同『A序列』同處一地」。評論函由NASA駐商業航天運輸跨部門小組代表薩曼瑟·方德籤署。方德在信中寫道,NASA的計算顯示,要在「太空移動」衛星間安全穿行,「A序列」操作人員每年可能需開展1500次「減緩行動」(衛星機動動作)和15000次「規劃活動」,相當於每天要開展4次機動和40次規劃活動。

此外,信中還說,「這是一個碎片物體密度很大(源自『風雲1C』反衛試驗和『銥』33-『宇宙』2251碰撞事件)的軌道區域,因此經常會發生與碎片物體的交會」。這裡所指的是中國2007年的一次反衛試驗和2009年發生的一起在用衛星與廢棄衛星相撞事件。信中說,NASA故此希望AST與科學公司「考慮為這一星座選擇或許應顯著低於『A序列』星座的其它軌道區域,以期讓採用如此大衛星的該星座的飛行安全局面變得更易於管控」。

伯傑在11月5日的另一篇報導中說,AST與科學公司方面堅持稱,「太空移動」星座並不會帶來過大的碰撞風險。該公司的計算表明,就算不採取任何減緩措施,該網絡內的每顆衛星在其工作壽命期內與其它衛星發生隨機碰撞的概率也僅有1/5000。不過,若該公司真的把243顆衛星部署入軌,那麼整個星座發生隨機碰撞事件的概率將是約1/20。

AST與科學公司創始人艾貝爾·阿維蘭還強調稱,該公司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儘管其還沒送任何衛星入軌(阿維蘭告訴伯傑,該公司正在建造「太空移動」衛星的一個縮比原型,打算在明年下半年發射)。阿維蘭對伯傑說,「我們並不是一群發衛星的牛仔」;「這是一個嚴肅、資金充足的項目」。事實上,他說,公司最近剛通過B輪融資拿到了約1.28億美元的投資,夥伴方包括三星、日本樂天和沃達豐集團。

當然,「太空移動」並不是即將問世的唯一一個大型寬帶星座。亞馬遜打算向低地軌道發射約3200顆寬帶衛星,而一網規劃中的由至少648顆衛星組網的網際網路星座已有74顆衛星在軌,雖然該公司最近經歷了破產程序,有可能讓其項目目標變得複雜化。

太空探索公司已為其「星鏈」大星座發射了近900顆衛星,且已在部署開展其寬帶服務的公開貝塔測試。「星鏈」項目後續還會開展很多次發射:埃隆·馬斯克旗下的這家公司已從FCC拿到了運營1.2萬顆「星鏈」衛星的許可。不過,「星鏈」衛星軌道高度約為550公裡,要明顯低於「A序列」。

相關焦點

  • 美媒:衛星軌跡幹擾觀測 天文領域面臨重大威脅
    近地軌道衛星像小星體一樣在夜空中迅速移動,這會干擾天文觀測站拍攝遙遠天體所需進行的長曝光。圍繞地球運行的衛星越多,一顆或多顆衛星幹擾觀測的可能性就越大。根據有關傳聞,天文學家過去幾年表達了擔憂,他們有時公開大聲疾呼。還有幾篇研究報告試圖量化這種影響。現在,美國天文學會發布的一份來自一個天文學家工作小組的最新深度報告顯示了這些衛星可能怎樣徹底改變在地球上開展的天文學工作。
  • 射電天文學家開始擔憂 Starlink 寬帶衛星
    starlink衛星造成的 彗星觀測嚴重幹擾但這些預防措施無法抵擋來自天空的威脅。數以萬計的寬帶衛星將向地面發射大量的無線電波。SpaceX 公司已經發射了數百顆 Starlink 寬帶衛星,因為其在光學望遠鏡視場中留下明亮的條痕而招致了天文學家的憤怒。現在射電天文學家也對此表達了擔憂。
  • 巨型衛星星座正在改變天文觀測
    隨著近地軌道上的衛星數量越來越多,獲得一個開闊的天空視野的機會正變得越來越小。學界也是剛剛才開始認識到這些巨型衛星星座給天文學界所帶來的真正威脅。美國天文學會在近日公布的報告中總結道,該情況將會「從根本上改變天文觀測領域」,其中就涉及到了光學和近紅外探測的發展。報告作者寫道,「夜空照片中充滿被太陽照亮的衛星將成為一種常態。」
  • 報告稱SpaceX公司的星鏈等衛星星座將「從根本上改變」天文學
    據外媒報導,天文學家們表示,像SpaceX的星鏈(Starlink)這樣不斷增長的超大型衛星星座將不可避免地改變天文學,甚至可能改變全球地面上的普通觀測者看到的夜空外觀。Hall解釋說,這種項目不能在超大型星座軌道以外的太空中進行。旨在提供全球寬帶接入的小型衛星的亮度和幹擾讓科學家和SpaceX等運營商感到驚訝,讓兩者爭相尋找解決方案。該報告概述了六種可能減少對天文觀測傷害的方法。
  • SpaceX公司的星鏈等衛星星座將「從根本上改變」天文學
    據外媒報導,天文學家們表示,像SpaceX的星鏈(Starlink)這樣不斷增長的超大型衛星星座將不可避免地改變天文學,甚至可能改變全球地面上的普通觀測者看到的夜空外觀。Hall解釋說,這種項目不能在超大型星座軌道以外的太空中進行。旨在提供全球寬帶接入的小型衛星的亮度和幹擾讓科學家和SpaceX等運營商感到驚訝,讓兩者爭相尋找解決方案。該報告概述了六種可能減少對天文觀測傷害的方法。
  • 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
    與第一代低軌星座以話音服務為主不同,OneWeb、StarLink等新興低軌星座主要提供衛星寬帶服務,但其瞄準的消費者寬帶市場面臨光纖到戶(FTTH)、蜂窩寬帶等地面網絡的競爭(如圖1)。其中,光纖到戶的優勢是通信容量大,劣勢是在偏遠地區鋪設成本較高;蜂窩寬帶通過基站的無線信號實現寬帶接入,通信容量一般低於光纖,優點是最後一公裡無需鋪設線纜。
  • 埃隆馬斯克的4萬顆衛星傳送寬帶大計能否成功?
    低地軌道,或低地軌道,衛星需要以每秒5英裡左右的速度繞著世界飛行,以保持一個穩定的高度。為了確保可靠的網際網路服務,地面接收器必須不斷地從一個衛星信號跳到另一個衛星信號,而不中斷雙向連接。這就像球場上有12個球在踢足球一樣。而目前還沒有人找到一種方法來製造如此複雜的新技術,並在大眾消費市場上實現盈利。&34;分析師說。
  • 中國衛星:織就對地觀測天網 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風雲氣象衛星時刻密切關注其動向,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強大的天基信息支持。同時,中央氣象臺向國際社會全面開放氣象衛星雲圖和相關數據,為西太平洋區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跟蹤防範「利奇馬」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經過多年努力,織就一張對地觀測的衛星天網,不僅大幅提高了自身防災減災能力,而且通過相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中國衛星為國際防災減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卓越貢獻。
  • 報告闡述緩解衛星星座對天文學的影響
    但警告說,即便綜合採取各項舉措,這一問題也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航天新聞》8月26日報導,美國宇航學會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國家光學紅外天文學研究實驗室(NOIRLab)8月25日發表的一篇報告闡述了天文學家和衛星研製者可採取那些辦法來緩解巨型星座對地基天文觀測的影響,但同時警告稱,即便綜合採取各項舉措,這一問題也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 軌道衛星使得天文學領域正面臨一個關乎存亡的威脅
    當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批准亞馬遜公司的「柯伊伯計劃」(一項將3236顆近地軌道衛星送入軌道的計劃)時,天文學界集體表示震驚。近地軌道衛星像小星體一樣在夜空中迅速移動,這會干擾天文觀測站拍攝遙遠天體所需進行的長曝光。圍繞地球運行的衛星越多,一顆或多顆衛星幹擾觀測的可能性就越大。
  • Telesat、OneWeb及SpaceX三個全球寬帶低軌衛星星座系統的技術對比
    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項目遭遇挫折後,經過近20年相對平靜的時期,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出現了一股新的發展浪潮,即大型低地球軌道(Low Earth Orbit, LEO)衛星星座提供全球寬帶接入。
  • NorthStar建造世界首個應對太空碰撞威脅的衛星星座 | 美通社
    NorthStar Earth & Space(NorthStar),一家以確保快速發展的新太空經濟安全和可持續運行為使命的加拿大公司,與Thales Alenia Space(TAS)籤約為其首個太空態勢感知
  • 衛星行業深度報告:低軌網際網路星座熱潮興起
    低軌網際網路衛星星座利用運行在 200-2000km 軌道高度的衛星群向地面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接入服務,通過多 顆衛星組網實現全球覆蓋。過去,低軌衛星因為距離地面較近,多用於對地觀測;隨著衛星成本及運載火箭發 射價格的下降,採用低軌通信衛星星座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具備了一定競爭力,全球多個企業提出了低軌星座 計劃並逐漸付諸實施。
  • 冰路衛星下月飛天 詳解「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
    我國「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首顆試驗衛星——冰路衛星(又名「京師一號」)近日已在深圳包裝入箱,預計今年9月發射升空。通過每天對極地區域的全覆蓋觀測,數據將服務於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研究和北極航道開發。發展極地專用遙感衛星意義何在?
  • 「好奇號」公布史上最高清火星全景圖、研究表明大量衛星星座對...
    隨著衛星發射技術的成熟和發射成本的降低,民營企業發射衛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車企發射衛星在國內還屬首次。吉利就此成為特斯拉之後,中國首家車企發射衛星的企業。據了解,吉利發射的低軌道衛星主要是為自動駕駛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務。
  • 【LEO】亞太衛星運營商對LEO大型星座的疑問
    印尼衛星運營商PSN執行長阿迪拉赫曼阿迪沃索在亞太衛星通信理事會8月17號主辦的網絡研討會上談到大型星座公司時說:「我們已經接觸了其中的幾家公司。」「每次我問他們每兆比特、每千兆比特的真實價格是多少,有多少工具性成本,都沒有得到任何明確的答覆。」阿迪沃索說,PSN認為從太空提供高速網際網路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仍然是極高通量的GEO衛星系統」。
  • 衛星通信行業專題報告:從頻率維度看低軌寬帶衛星網發展
    因此後期大部分星座設想還停留帶構想階段,並沒有實施。二十年後,隨著對衛星通信架構、頻率分配、接入方式、幹擾、信號衰減、資費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同期的應用需求也逐步培養起來,新一代的低軌道寬帶衛星系統已經正式開始啟動建設,當前的低軌寬帶星座把自己的市場定位明確地界定在普通消費群體上。低成本小衛星技術和新型火箭發展帶來的發射價格的降低,為這一市場定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 中國衛星-微小衛星研製業務前景
    微小衛星具備研製周期短、研製發射成本低、發射方式靈活等突出優點。一方面,微小衛星因其成本低、開發時間短,具有很高的風險承受能力,特別適合用於新技術的開發和試驗。 為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衛星寬帶接入需求,全球多家企業紛紛開始打造非靜止軌道衛星星座,提供全球寬帶網際網路接入服務。
  • 我國星座衛星放出畫面,實時記錄地面數據,觀測地點有些意味深長
    近些年裡不斷發射的多款「農林牧漁」遙感衛星、北鬥全球導航系統、星座衛星等等,已經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科技的「硬實力」。而最近,我國吉林1號星座衛星就放出了一小段視頻畫面,小試牛刀,引發了外界的熱議。同時,衛星可以智能地檢測出多個移動目標的動態時速,以及追蹤目標的實時移動軌跡。事後,長光衛星官方帳號指出,這一段視頻畫面的觀測地點,取自美國亞特蘭大國際機場。
  • 高分十一號02星提高觀測效率、衛星捕獲加州火災後氣溶膠圖像
    高分十一號02星是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信息保障。該星與高分十一號衛星在軌組網後,將大幅提高觀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