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間,貝殼在融入人類世界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故事?

2020-12-04 好奇心日報

《時間的螺旋》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一段段貝殼與人類文明交織的趣味故事。全書以貝殼為切入點,勾勒出貝殼在人類數千年文明史裡面的穿行痕跡。

軟體動物在地球生存已超過 5 億年,它的外殼(貝殼)從舊石器時代起就介入了人類的生活,例如:作為先民的信仰、性與權力的象徵,價值超過黃金的貨幣;隨著貝殼退出貨幣體系,它在人類生活中的影響還是隨處可見,例如全球性美食、裝飾品、收藏品、精美織物等;它們的形狀啟發著數學家、藝術家、建築家的作品靈感;到如今,人們更是在醫學上發現了它們的巨大價值,例如提取出治療糖尿病的新藥、替代嗎啡的無癮止痛藥等。

作者簡介

海倫斯凱爾斯(Helen Scales),英國知名海洋生物學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科學顧問、劍橋大學教授,著有暢銷書《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波塞冬之戰馬》。

譯者簡介

劉利平,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訪問學者。長期從事魚類生態養殖、繁殖生物學的研究、諮詢、培訓和教學工作。

李慷,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理學博士,從事魚類繁殖和水產養殖的可持續性研究,目前在上海海洋大學工作。

書籍摘錄

序言(節選)

神話傳說

「不帶上貝殼的話,哪都不要去。」這是半神特裡同(Triton)的人生名言。特裡同是希臘神話中的人魚,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魚,因此不算是一個完全化形成功的神。儘管如此,特裡同外出巡海時還是會盡全力吹奏他的小號,那小號的原型是一隻大海螺的貝殼,殼頂被削去了一點。當他吹響這隻海螺時,就會發出震耳欲聾的呼嘯聲,足以嚇跑大海怪、號令四海。特裡同的父親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母親是神後安菲特裡忒(Amphitrite)。與大名鼎鼎的父母相比,特裡同的名氣略遜一籌,他的光彩甚至也被家族中的其他神靈所掩蓋。海神波塞冬是這個大家族的父親,他的後代中有形形色色的神靈:例如,其中有一位會吃人的獨眼巨人,有一頭能攪動漩渦吞噬海島的怪獸,有一頭會說人話的種馬,還有一位能操縱滔天巨浪的仙女——這位仙女後來嫁給了一位擁有一千隻手和五十個頭的巨人。

以海螺為法器的半神特裡同,其法力或許不如他的兄弟姐妹那般酷炫,但他也是一個不好招惹的人物。傳說中,特洛伊城的凡人米瑟努斯(Misenus)自認為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號手,他輕率地向特裡同發起挑戰,要和對方來一場音樂比賽。特裡同被米瑟努斯的自吹自擂激怒了,把他推進海裡淹死了。由此看來,特裡同對他的海螺法器還是相當在意的。

除了出現在神話和故事裡,貝殼還在人類世界擁有崇高的地位。史前時代的人類就已經發現貝殼,他們把貝殼拾起來細心研究,觀賞它們的美麗形狀,揣測它們神秘的海洋故鄉,將其視為珍寶。幾個世紀以來,悠揚的法螺之音迴蕩在喜馬拉雅山脈諸峰之間,召喚著藏傳佛教的一眾僧侶參與祈禱。人們將印度洋的海螺帶到幾百英裡 外的內陸,並對它們進行複雜的雕刻,飾以各種寶石、黃金和五顏六色的彩帶。僧侶們站在寺廟的屋頂之上,朝著天空吹響法螺,以對抗即將到來的暴風雨,趕走各種惡魔。

裝飾品亂象

令人遺憾的是,近代以來,人們喪失了對貝殼的敬畏。輝煌漸漸成為過去,貝殼淪為劣質的工藝品。當我在搜尋引擎裡打上「海貝」和「小雕像」這兩個關鍵詞時,電腦屏幕上出現了一件件劣質的工藝品,其中有一件小人貝殼雕塑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這個小人的身體是一隻體形較大的黃寶螺,頭部也是一隻黃寶螺,不過體形較小,其狹長的殼口讓它看起來就像是在呵呵傻笑。小人頭頂還粘有一頂鳥蛤貝殼做成的帽子。小人的胳膊和腿在由四個螺旋塔樓狀的貝殼製成,它們以奇怪的角度伸展開來;小人的坐騎是一頭海星製成的大象,海星的腕足則充當了抬起的象鼻,象耳則由蛤蜊殼製成(估計海星也希望自己變成一頭大象吧)。另一種劣質工藝品是一些陶製小人,但它們的售價可不低。這些陶製小人頭上戴著雜七雜八的貝殼,身上還掛有珍珠串、崎嶇如鹿角的珊瑚和用閃亮水鑽做成的海馬。這些小人就像是不幸掉進波塞冬的百寶箱的美人魚,她們在慌亂地爬起來後,隨手撿了身邊的寶貝當衣服。

我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見到了更多貝殼工藝品。那是位於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我被邀請到那參觀地下室。這個博物館中藏有各種各樣的貝殼,標本多達數百萬件,全都分門別類、整整齊齊地排放在櫥櫃裡。我走進去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透明的玻璃櫥櫃,裡面放滿了各種更奇怪的物品。博物館的館長稱它為「恐怖的櫥櫃」,裡面藏的都是他們多年來搜集到的貝殼物品,既有真正的貝殼,也有塑料複製品。在這些物品中,我還看到了一件帆船裝飾品,船帆是用扇貝的殼做成的,船身則是電話形狀的海螺,十分形象地闡釋了「想和你說句悄悄話」這一俗語(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發現人類耳朵的形狀是螺旋狀的,就像貝殼那樣)。櫥櫃裡還有一臺被貝殼覆蓋的小鋼琴,以及一堆黃寶螺。那些黃寶螺都嵌有一雙塑料眼睛,還戴上了金絲眼鏡,看起來就像是只好學烏龜。我想,給黃寶螺鑲上一對會轉動的眼睛乍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怎麼說都與人類以往把貝殼當作死者陪葬品以示尊重和哀悼的傳統相去甚遠。我不是說要讓人們把貝殼放回墳墓裡,只是覺得發生這樣的變化很有趣。

就算貝殼沒被雕成駭人的闢邪道具,它們也獲得了某種名聲,成為了俗氣老套的海灘的象徵,以及一切航海事物的紀念品。如今,因為網絡的廣泛使用,住在城市裡的人們即使看到那些鑲著黃寶螺的人字拖或貝殼項鍊,或由牡蠣殼做成的燈罩,也不會覺得奇怪。不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些東西從何而來,更不知道它們是從活生生的動物身上取下來的。

現代貢獻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們偶爾也會為貝殼而停下來思考片刻。在海邊度假時,我們從海灘撿起它們,感受著把它們放在手中的美好,還把它們放到耳邊,傾聽是否真有海浪聲被困在裡面。我們會把它們帶回家中,安放在書架上或浴室裡,以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在海邊度過的美好時光,並建立起和大海的微妙連接。可以說,貝殼既可以是姿態優雅的裝飾品,也可以是我們在海邊找到的小寶藏,它還會小聲地引導我們思考一些問題:貝殼從何而來?是什麼雕刻了它們?它們是如何製造出來的?或許更有趣的是,它們為何是如今這副模樣?

本書將回答以上問題,並講述一些更有趣的事情。我希望可以去掉貝殼僅僅是小件裝飾品的印象,重新回到它們應當在的位置:作為榮耀的象徵,它可以告訴人們許多信息。我將告訴讀者,貝殼是怎樣讓我們觀察到遠古祖先的思想,教會我們該怎樣領略美、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地球生命的好奇心。此外,我還會記錄一些為貝殼奉獻一生的人的故事,正是她們的努力,才讓貝殼變得如此迷人。我還會把軟體動物放回貝殼之中,揭示它們造殼的非凡歷程。

以大法螺(Giant Triton)為例,這種著名的貝殼以希臘半神特裡同的名字命名,人們常常用它們來製作小號。人們時不時地可以看到大法螺拖著巨大的貝殼,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珊瑚礁地帶大搖大擺地溜達。大法螺的貝殼刻有美麗、狹長的斑紋,就像是拋光過的龜甲(Tortoise Shell),整體比小號還要大一些;可以說,大法螺的貝殼是最大、最漂亮的貝殼。大法螺會從殼口處會伸出覆蓋著褐色斑點的強健單足,以及一對裝飾著黑黃相間的耀眼條紋的觸手和一雙小眼睛。大法螺的觸手非常敏感,可以快速察覺水中一種危險動物——棘冠海星——的氣息。

棘冠海星的身體大如車輪,身上布滿毒棘。它們會爬到珊瑚礁上方,從嘴巴裡噴出胃袋,包裹住身體下方的倒黴獵物,最後慢慢把它們消化掉。這些海星是可怕的海中野獸,而它們的天敵就是大法螺。如果你把海星放進一個水族箱,然後往箱中倒入剛浸泡過大法螺的海水,那麼一向淡定的海星會立刻意識到威脅,然後想盡辦法爬出水族箱,繼而瘋狂逃竄。在野外,大法螺會追捕棘冠海星,海星的毒棘對它們完全不起作用。大法螺會用巨大的足部裹住海星,然後在其堅硬的皮膚上咬出一個洞,再往其中注入唾液使其麻痺。接下來,就到了大法螺的進餐時間了。

大法螺特別喜歡吃那些以珊瑚蟲為食的海星,因此,它們可以在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運轉上發揮重要作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曾出現過棘冠海星大量繁殖,其勢頭猶如瘟疫爆發,人們將之歸咎為大法螺數量減少了——貝殼愛好者和小號製作者帶走了太多的法螺。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大法螺存在,海星就會大量繁殖,然後成群結隊地爬過珊瑚礁,其所過之處只剩下一片殘敗。可以確定的是,海星的大量繁殖會對珊瑚礁生物群造成嚴重影響,讓那原本生機勃勃、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群落變得黯淡無光,只剩下白慘慘的骨架。在過去,人們為了滅殺海星,曾把它們撈起來剁成碎塊再扔回大海。然而,這些救助行為並沒起到什麼效果。更尷尬的是,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那些海星碎塊可以重新長成一隻完整的海星,所以之前的舉動反而推動了海星繁殖。不過,到目前為止,人們仍然不確定海星瘟疫的爆發是否真的源於大法螺減少。

大法螺完全消化一隻海星需要一個禮拜,因此想控制這些珊瑚礁破壞者,就需要很多大法螺。不過,如果人們知道大法螺是如何嚇壞海星的話,就可以阻止它們聚攏,從而減少其交配和繁殖的機會。棘冠海星的大規模繁殖很可能是一種自然現象,但確實會給珊瑚礁群落帶來很大麻煩。珊瑚礁可以保護海岸線免遭風暴、海浪、海平面上升影響,為數百萬人提供安全保障和食物來源,但如今它們卻面臨諸多致命威脅,其中最嚴重的要數氣候變化。這些重要的生物棲息地必須保持良性運轉,才能應對現代世界施予的巨大壓力;而喜歡在海底溜達的大法螺則可以在這方面作出巨大貢獻。

正如我們下文將論述到的,貝殼以及製造貝殼的軟體動物已經在人類世界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為人類提供飽腹之物,為其他動物創造棲息地,還啟發人類研發出新型藥物。放眼全球,不管是哪裡,只要這些貝殼製造者缺席,都會給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難以彌補的巨大麻煩。

大法螺和其他軟體動物死亡或離開後會留下一個空貝殼。這些貝殼的大小各異,顏色豐富,形態多姿。人們常以形象相似的物品來為它們命名,例如:日規螺、月亮螺、空泡螺、囪帽貝、頭帕貝、王冠貝及頭盔貝。 有些貝殼像花瓶,有些像獨角獸的角,有些像草莓或聖代冰淇淋,有些又像咖啡豆。當你看見一隻深紅色的牛心蛤(Oxheart Clam)時,很容易會產生「它會跳動起來」的錯覺。還有一種被譽為「天使之翼」的海鷗蛤,其貝殼紋路清晰、精緻,足以說服無神論者相信天國使者真的降臨到了地球。雖然大多數貝殼都一掌可握,但也有很多貝殼比大頭針還小,另外一些則大得驚人,身寬猶如人類伸展開雙臂,體重比兩頭剛出生的小象還重。

確切地說,很多貝殼都值得以長文論述,但本書的目的不在於告訴你有關貝殼的一切,這也不是一本介紹如何尋找或區分貝殼的冊子(不過我還是希望你們能找這方面的書來看看)。本書收納了多個我精心挑選貝殼故事,它們共同構成一幅不可思議的圖畫,訴說著貝殼在融入人類世界過程中發生的種種離奇、令人難忘而又鮮為人知的故事。

題圖來自:pixabay

相關焦點

  • 青島貝殼博物館:儲藏著海洋世界的秘密
    這裡的貝殼,來自世界各個海域的貝殼美輪美奐,它們有的已經玉化,有的已經石化,宛如誕生這塵世之外,珍寶一般藏於海洋。一枚鸚鵡螺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講解員介紹,鸚鵡螺能夠跨越數億年生生不息,螺殼裡面有很多個小隔間,鸚鵡螺就利用這些房間進行儲水,當水灌滿房間時它們會下沉至700米,反之就會上浮,這種沉浮技術可以讓它們暢遊海洋、逃避天敵,人類發明的潛水艇原理就是如此,所以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也因此取名為「鸚鵡螺號」。
  • 地球在整個歷史過程中一直都在變化,而未來也將持續地發生變化
    當然地圖的改變算不上什麼新鮮事兒,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偉大的帝國衰落了,新的帝國形成了,新的國家,新的地區,新的首都時不時的冒出來,然而科學家們關心的就是另一件事兒,地理地圖會改變嗎?大陸的形狀會改變嗎?它們之間的距離會改變嗎?簡而言之,地球表面的外觀會改變嗎?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地圖會是怎樣的呢?
  • 讀《時間的螺旋》:貝殼裡的時間秘密
    就像人類的指紋,每隻貝殼的螺紋都是獨一無二的。科學家們想要弄清貝殼圖案蘊含的信息,卻始終不得要領,只能粗略推論,大概是記錄了走過的路途以及遇到危險的地點。作者說,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附近總能找到軟體動物,它們是地球上種類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的動物,也是有史以來最堅強、最聰明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早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軟體動物就開始了進化。它們擁有許多奇特的生存本領。
  • 貝殼頭50周年,Adidas Superstar 貝殼頭其實是一雙籃球鞋
    也曾設想過兄弟兩個可以出人頭地,但是從來沒有敢想過能做到改變世界的地步。慢慢長大後,弟弟阿道夫為了生活學習了做鞋,1920年,阿道夫做出了第一雙專業的訓練運動鞋,而聰明的哥哥魯道夫決定和弟弟一起開一家鞋店,弟弟負責做鞋,哥哥負責賣鞋。就這樣兄弟兩個的生意就開始了,此時正值一戰期間,他們的鞋子生意發展的也順風順水。歲月靜靜流淌,世界格局卻悄然變化,一戰結束沒多久二戰又開始了。
  • 《鰻魚的故事》導演手記
    而更大規模的遷徙,發生在陸地河流與大洋海嶺之間。每年都在發生,卻無人能見證現場——鰻魚洄遊。給世界帶來最費周折的生物遷徙蹤跡,這是紀錄片《鰻魚的故事》的起點。鰻魚是如此奇特的一個物種,在人類佔據食物鏈頂端的億萬年前,它們早已確立了自己的生物習性。
  • 溫州部分海域發生赤潮 近期最好別吃貝殼類海鮮
    針對近期我市部分海域發生赤潮現象,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近日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市民慎食貝殼類海產品,以免發生中毒。  資料圖  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士介紹,近段時間以來,平陽、蒼南海域連續發生赤潮現象,主要是「米氏凱倫藻」等有毒藻種的蔓延。
  • 地球或宇宙中發生哪些災難,會讓人類文明瞬間消失?
    當人類發展越來越快,人類開始覺得自己在地球上無所不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在地球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人類都有可能不會出現,同時,即使我們如今看起來似乎已經很發達了,可是對於人類來說,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威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地球或者是宇宙中發生哪些災難,可以讓人類的文明瞬間消失呢
  • 降臨的外星人,烏託邦的世界,人類的命運如同夢幻泡沫
    影片構思細膩,布局巧妙,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外星人超主為地球構建一個烏託邦的世界而做出的努力,地球上則是主角雷吉作為超主的代言人四處奔波,自由團與超主爭鬥的故事,但隨著自由團綁架雷吉的過程被超主現場直播,這唯一的反對勢力便幾乎瓦解了,而此時的雷吉也被超主放棄,失去了代言人的身份,超主更是展現了神跡,救了一名叫米洛的孩子,並且讓他從輪椅上站起來,如此種種,即使反對的聲音仍然存在
  • 十部經典末世小說,殘酷世界裡發生的精彩故事,讀出了人性
    末世小說裡有很多腦洞幻想,末世世界也是很殘酷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裡,會有哪些精彩的故事發生?下面給大家推薦這十部經典末世小說。帶著末世生存十年的記憶,回到了末世發生的當天,葉晨唯一能夠做到,就是保護好身邊的人,然後…… 以一個螞蟻的力量,踏上這個世界的巔峰! 迷離在生活中的人,漫無目的地掙扎在這世間,向前走去,總有一條路,為你敞開…… 重生末世流小說,主角回到十年前,改變命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
  • 劉伯溫預言2000年-2044年間發生的大事!
    劉伯溫預言2000年-2044年間發生的大事!內容摘自網絡,僅供參考。這次的冠狀病毒疫情誰也想不到發生的這麼突然,但是有一個人已經提前預言了。這個人就是劉伯溫,預言記錄在《陝西太白山劉伯溫碑記》,據傳是1999年在一次地震中被震出來的,據說此預言是針對2000年-2044年間發生的大事 。
  •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有過哪些天敵?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輸給過很多動物,比如:恐龍,恐貓,尼安德特人等,但最終人類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不考慮微生物的情況下)。大雨導致地球植被發生了改變,原本的草原地區由於降雨豐富,逐漸演化成了森林,同時由於地球溫度較高,因此極地地區沒有了永久冰川,取而代之的是雨林景觀。雖然合弓綱和蜥形綱的動物們都在適應地球環境的改變,但是蜥形綱的恐龍明顯技高一籌,迅速適應了多雨溼潤的地球,恐龍化石數量的佔比從之前不到5%,到卡尼期洪積事件結束後,達到了驚人的95%。
  •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有過哪些天敵?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輸給過很多動物,比如:恐龍,恐貓,尼安德特人等,但最終人類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不考慮微生物的情況下)。 大雨導致地球植被發生了改變,原本的草原地區由於降雨豐富,逐漸演化成了森林,同時由於地球溫度較高,因此極地地區沒有了永久冰川,取而代之的是雨林景觀。
  •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輸給過哪些動物?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輸給過很多動物,比如:恐龍,恐貓,尼安德特人等,但最終人類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不考慮微生物的情況下)。合弓綱與蜥形綱羊膜動物類群中有兩個主要的生物群,一個是合弓綱,一個是蜥形綱。其中合弓綱就是人類的遠古祖先,而蜥形綱則是恐龍的祖先。
  • 孩子融入集體難?別頭疼,先聽了這個故事《小狼孩史蒂夫》晚安故事
    添加蜜桃姐姐小助理私號:mitaojiejie020說出你想聽的故事吧 蜜桃姐姐說 人是社會型動物,夥伴、朋友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孩子也是如此,孩子需要被同輩群體接納,才能更好地融入集體。
  • 60年間,人類火星探測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從1960年10月10日前蘇聯向火星發射史上首枚探測器到現在的六十年間,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無論是中國、美國,抑或是其他國家,都爭先恐後地想在火星探測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大氣中以二氧化碳為主,因此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沙塵暴發生。火星的兩極有著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 貝殼怎麼做好吃 吃貝殼要注意什麼
    貝殼類的食物味道鮮美,它是很受歡迎的。平時生活當中,也有很多人會購買貝殼自己做著吃。那麼,貝殼怎麼做好吃呢?吃貝殼要注意哪些事項呢?接下來,大家就 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貝殼怎麼做好吃雙椒蟶子蟶子,青紅小辣椒,姜蒜適量,醬油,料酒,油,鹽適量。
  • 道光年間,幾個四川農民打了一口1001米的深井,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
    人類一開始是在湖床、河床上面直接採集鹽的結晶,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古人又在海邊建造出大量鹽池,將海水曬乾製鹽。一直到今天,海水製鹽仍然是人類獲取食鹽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清朝的道光年間,幾個四川農民為了採鹽打了一口1001米的深井,從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四川自古以來就盛產蜀鹽,當地開採鹽的歷史已經有數千年之久。蜀鹽主要依賴於鹽井開採,隨著開採程度的不斷深入,鹽井的深度也越來越深。到了清朝時期,鹽井深度已經普遍達到了數百米之深。雖然當時的人們已經將鹽井挖得如此之深,但是鹽的產量卻還是越來越低。盛行了數千年的蜀鹽,也面臨著枯竭的風險。
  • 為了好看,這些貝殼把自己逼成了數學家
    在這個過程中,最初的圓形開口變成了圓錐體。法則二是旋轉:通過在殼口一側沉積較多的物質,軟體動物就能在最初的殼口的基礎上,完全旋轉一周,得到一個像甜甜圈或圓環體的貝殼。法則三是扭轉:軟體動物會使其殼口的沉積位點發生旋轉。
  • SCP-497貝殼,發出微聲波,但是人類卻不能接受這個聲波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星空極冰,今天我要講一下SCP基金會的SCP-497貝殼。SCP-497貝殼的外表SCP-497貝殼是一個女王鳳凰螺的貝殼,根據我們的錄音記錄發現SCP-497貝殼會持續地發出十分微弱的聲音,聲音會在一定距離內消散。
  • 日本東京灣及衝繩貝殼類水產中首度發現大量塑膠微粒
    據香港「東網」6月19日報導,日本東京農工大學團隊於2015至2017年間,到東京灣及衝繩縣座間味島水域,抽查貝殼類生物樣本化驗,結果發現這些貝殼體內積聚了大量塑膠微粒。研究員此前也曾於東京灣的鯷魚體內發現膠粒,但貝殼類生物出現微膠粒則屬首例。據報導,由高田秀重教授領導的團隊分別在東京都和川崎市的東京灣採集紫貽貝和硬殼蛤,以及在座間味島採集環紋堅石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