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區氣象局72小時的默默堅守:吃住在單位,冒雨修設備,時刻觀察雨...

2020-11-29 魯中網

周村區氣象局業務人員魏晨曉與袁媛維護觀測場。

周村區氣象局裝備保障人員李坤維護區域站。

  魯中網·海報新聞8月14日訊(記者 王鎮 見習記者 崔中英 通訊員 王娟 李棟)「喂,氣象局嗎,萌水氣象站觀測點被大水淹了,監測設備都進水了,需要趕緊派人來維修啊……」8月12日上午9時,淄博市周村區氣象局萌水站降水量數據出現遺漏,10時許,裝備保障人員李坤迅速驅車前往受災站點進行搶修,發現萌山水庫暴漲,導致監測點被淹。 

  迎風冒雨,蹚著半米深的水,李坤有條不紊地對雨量傳感器進行維修,並在高處重新架設設備,確保站點數據正常收集和傳輸。 

  「『利奇馬』來的這三天裡,氣象局工作人員幾乎都把家搬到了單位,吃住都在這,三天三夜守候在監測設備前,做好國家級臺站、區域站儀器設備的維護,發現險情立馬出動,做好天氣監測和對外發布。」李坤告訴記者,在颱風來之前,淄博市周村區氣象局就對四個區域站儀器設備進行了維護和升級改造,對市縣主備鏈路以及無線傳輸設備進行了測試,確保颱風期間,數據的可用性和傳輸的穩定性。因為應對工作及時,此次颱風來襲對氣象監測和發布沒有造成影響。 

  8月10日早上9時30分,淄博市周村區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颱風)預警防禦Ⅲ級應急響應,9時12分,通過微信、簡訊、政務網、郵件、氣象預警LED顯示屏等多渠道及時發布颱風黃色預警信號。11時40分,發布地質災害黃色預警。12時氣象局業務人員提前研判,立即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15時,將重大氣象災害(颱風)預警防禦Ⅲ級應急響應提升為Ⅱ級。16時,通過簡訊、電子郵件、政務網、微信群等渠道及時向有關部門和社會群眾發布最新天氣實況。22時51分,升級為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每一次情況發布,都凝聚著氣象人背後默默地付出。 

  「這是最緊張的72小時,有的同事忙累了就拿兩個椅子拼一張『床』,簡單睡一會,有的同事更是一夜沒合眼,時刻關注著天氣情況,我要為他們的付出點讚。」淄博市周村區氣象局局長王先芸告訴記者,無論風雨多麼大,工作人員堅持每小時巡視觀測場和儀器設備,查看雷達圖、衛星雲圖,提高降水量加密觀測頻次,每隔一小時向區防汛辦報告一次降水量,並通過多渠道向社會各方發布最新降水實況,現場工作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種數據…… 

  颱風雖已過,可他們的工作並沒有結束。這不,李坤又開著車到每個站點,去清理風雨過後留下的垃圾…… 

    

相關焦點

  • 豐臺區氣象局:堅守崗位的「半邊天」
    北京市豐臺區氣象局奮戰在各自崗位上的女職工,就是這樣一群衛士。  疫情初期,有些業務人員無法立即到崗,豐臺區氣象臺人手短缺,但24小時全天候的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業務和服務不能斷檔。  春節前就沒離開工作崗位的王桂枝,主動放棄休假與休息,與另一名同事一起堅守業務一線20天,密切監測天氣變化,加強天氣形勢分析,及時發布預報預警,遇降雪天氣每3小時晝夜開展人工加密觀測,全力做好疫情期間氣象服務。  心系工作的張珊,回老家僅與親人團聚兩天後便匆匆踏上返京路途。完成居家觀察後,她第一時間回歸業務崗位,讓之前連續作戰的同事可以稍作休息。
  • 長沙市氣象臺副臺長丁玄:用72小時的堅守詮釋擔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王金華  面對暴雨襲擊,他主動給自己安排了應急班,連續工作72小時在崗蹲點守候,緊盯各種業務數據,生怕錯過任何一個信息。暴雨來臨前,長沙市氣象臺28歲的副臺長丁玄主動將應急值班排給自己,72小時在氣象臺「蹲點」堅守,從分析各種模式資料、會商定奪結論、製作服務材料到通知相關單位,每一個過程甚至細節處理,他都參與始終。  「暴雨馬上就要來了,回波正從西南往東北移動,正如我們所料,4小時過後就會抵達長沙。」
  • 【組圖】節日裡的堅守——走近一線氣象人
    在緊盯跟蹤今年第19號強熱帶風暴「尼格」了6天之後,10月4日,海南氣象人終於迎來了捕捉「尼格」的決戰時刻。4日清晨至「尼格」於12時30分前後在萬寧市東澳鎮沿海登陸期間,海南省氣象局領導堅守在預報服務業務一線,與業務值班人員一起,加強與中央氣象臺的會商,認真分析氣象監測資料,及時準確做出預報,多渠道發出預警,快速傳遞決策信息,全方位做好面向社會公眾服務。
  • 福建:堅守一線 捕捉「白鹿」
    福建氣象部門嚴陣以待,發揮連續作戰精神,密切監視颱風路徑及風雨影響,堅守在氣象防災減災救災一線,以準確預報、精心服務為各級政府防禦颱風決策打好「提前量」,並為公眾防禦颱風提供科學指導。  在這次「戰鬥」中,省氣象局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積極主動做好防禦颱風預警預報服務工作。從21日起,省氣象局的領導和專家一次次赴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匯報「白鹿」最新發展動態和可能造成的風雨影響,為科學防禦工作提供決策支撐。
  • 追蹤暴雨 蘆山氣象人的72小時
    及時捕捉大暴雨行蹤、減少災害損失,蘆山氣象人積極應對,與大暴雨展開了一場72小時不間斷追蹤戰。  「預計從19日晚上開始,蘆山縣將有一次區域大雨天氣過程,局地有暴雨。」8月18日上午,省、市、縣三級天氣會商正在緊張進行。會商結束後,蘆山縣氣象臺陷入一片寂靜,鴉雀無聲。
  • 暖暖熱流 離不開他們默默的堅守
    採訪動機  一年一度的供暖季來臨,全市數萬名基層供暖人員以時為令,開啟「白加黑」工作模式,冒著嚴寒奔波在大街小巷、換熱站、居民家中,用敬業與堅守為廣大市民送去暖暖熱流。11月19日,記者跟隨華電大經街片區工作人員、85後張碩,體驗他們緊張而繁忙的日常巡查、檢修入戶等工作。
  • ——記定日縣氣象局抗震救災與氣象服務工作
    面對一波未平一波再襲的地震,定日縣氣象局全體職工沒有被嚇倒、被擊垮,而是緊握拳頭,肩並肩地鎮靜、堅強地面對,以果斷的行動迎戰災難,勇敢頑強地與災難搏鬥。  臨危不亂  部署震後工作  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發生地震後,定日縣有較強的震感,同日17時17分的5.9級地震讓全體職工的心再次懸了起來。
  • 中國氣象局各單位進入特別工作狀態做好保障服務
    做好紀念活動期間的溝通聯絡工作,綜合觀測司已將各觀測業務單位負責人聯繫方式進行整理,以便隨時保持聯繫。綜合觀測司已經通過電話巡查了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局,以及探測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應急觀測設施情況,溝通處置加密觀測設備運行時間等問題,提醒做好安保措施。目前,觀測設備整體運行狀況良好。
  • 一個人的氣象站:堅守29年,最孤獨時和採菇人對喊
    但有一個人,卻堅守了近30年。夜裡風呼嘯像卡車開過從延慶氣象局出發,沿著群山與延慶盆地邊緣一路向東北,轉到昌赤路的時候,佛爺頂便矗立在眼前。遠遠看去,佛爺頂並不陡峭,山坡平緩,但明顯高出眾山許多,山間隱約有幾條細細的白線。「那就是盤山路,待會從那裡上去。」司機說。
  • 舍小家為大家 90後鐵路人連續11天堅守抗疫一線
    剛剛生產完的苗女士疲憊的臉上帶著欣喜的笑容,這笑容在望向產房門口的時候露出了一瞬間的失落,老公「果然」沒有來,是大姐在焦急的等待著……「特殊時期,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我理解他,如果不是因為生孩子我也一定會堅守一線;也心疼他,這麼多天不知道吃的好不好,有沒有休息好,我跟兒子等他回家……」車寧的妻子苗女士說。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 風雪「打工人」:一連多條預警叫醒城市,市氣象局24小時應對狂風暴雪
    19日凌晨4時起,哈爾濱市氣象臺發布了當天第一條暴雪橙色預警信息,3小時後橙色預警升級為紅色,至19日14時左右,共計發布7條與暴雪有關的預警信息,提醒公眾出行注意交通安全,出遠門兒的要關注航班信息……哈爾濱各地迎暴雪,哈爾濱市氣象局迅速反應,全力組織業務人員一夜未眠加班加點監測天氣形勢和實況數據。
  • 24小時值守備戰颱風「利馬奇」!濟南直管公房平安過夜
    經過昨天精心部署的防汛防颱風工作安排,百餘名幹部職工冒雨奮戰在直管公房防汛一線,濟南市直管公房平安度過「利馬奇」第一天的考驗。為應對這次特大颱風「利馬奇」,按照省市防汛辦和市局的要求,直管公房百餘名幹部職工自昨天以來,以領導帶班、搶險隊在崗、24小時值守、冒雨巡查等實際行動,踐行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活動成果,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住建人為民愛民、甘於奉獻的無私情懷。
  • 72小時沒合眼 看28歲副臺長如何抗戰極端強降雨天氣
    堅守72小時,抗戰極端強降雨天氣 ——記長沙市氣象臺副臺長丁玄 通訊員:王金華 「上班6年了,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強降水。」。7月1日下午開始,長沙地區遭遇了一場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過程。從分析各種模式資料、會商定奪結論、製作服務材料、通知相關單位,他始終堅持親力親為,堅持72小時值守在氣象臺,全力應對自上班以來遇到的最強降水過程。 胸有成竹,坐等暴雨 「暴雨馬上就要來了,回波正從西南往東北移動,正如我們所料,4小時過後就會抵達長沙。」
  • 「嫦娥」飛天的背後有我們默默守望
    「嫦娥」飛天的背後有我們默默守望——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陵水測控站「嫦娥五號」任務團隊速寫這裡雖然沒有發射場火箭升空的「高光時刻」,卻有著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為祖國牧星逐箭不可或缺的幕後英雄。抬頭滿眼是星辰 低頭初心是堅守「蔡總,您能幫我看下這個數據嗎?」
  • 一份堅守一份奉獻
    可對氣象工作者來說,春節堅守崗位已成為一種習慣。        2月9日9時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臺預報領班楊霞行色匆匆地走進單位大院(新疆上午上班時間是10時)。她當天值班,而且要連值4個班。楊霞告訴記者,近來天氣比較複雜,上午照例要組織全疆視頻天氣會商,還要製作一期交通部門非常關注的降雪天氣結束的重要天氣報告。
  • 首都機場:刻骨銘心的72小時 涉及疫情防控旅客來電128277個
    小時之內就完成了改造,這72小時刻骨銘心。  從3月7日到9日這三天的時間裡,需要一邊組織候機樓內的施工單位搭建圍擋、隔離通道、設置櫃檯、調試設備、調整標識;一邊向各航空公司介紹流程調整方案,解決各駐樓單位的困難和需求,組織現場踏勘,有的航空公司常年在T2運營,對於T3-D的環境和流程完全不熟悉;一邊還要同步制定演練方案,組織實操演練。這三天下來,大家感受了前所未有壓力和緊張,普遍感覺「再多一天就真扛不住了」。
  • 地震人的堅守
    為了保障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準確記錄地震監測數據,臺站是全年24小時不離人的。喀什地震臺的用房全部建在荒地上,當時連院牆都沒有,大家都輪流住在臺站。飲用水需到3公裡外的河邊去挑。冬天河水結冰,就只能飲用臺站邊上的澇壩(水坑)水,又渾又苦又澀。採購生活必需品以及寄送資料、發送電報數據必須進城,交通工具只有「11路」公交車(兩條腿)。
  • 迎戰颱風|無人機停飛、機器人停運 但他們還堅守在電力保障第一線
    原標題:迎戰颱風"安比" | 無人機停飛、機器人停運,但他們還堅守在電力保障第一線圖說:國網上海檢修公司運維人員冒雨對500為了最大限度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和市民可靠用電,國網上海電力員工堅守在迎戰颱風第一線,給這座城市帶去風雨中的溫暖與光明。  機器人的活我們來做  位於青浦的1000千伏特高壓練塘站是上海電網重要的外來電「落腳點」。每年的迎峰度夏期這裡都是「備受關注」,除了其在電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還因為站裡的小明星——智能巡檢機器人「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