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產品的從0到1的全流程

2020-11-25 人人都是..

作者復盤了自己從0到1做一款產品的全部流程,給大家提供個參考,希望能夠對你有益。

《一點書摘》這款產品是我跟幾個小夥伴的一個創業試水項目,之所以決定做這個項目是源於無意中發現的一款類似的產品,同時我平時也喜歡看看書,所以覺得是個挺有意思的事情。

但是不論是BOSS還是產品經理決定是否做一個項目,不可能取決於這個東西挺有意思就拍腦門往裡衝,大部分的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所以,當我們有了一個比較好的idea時,就需要進行一些市場方面的調查,來看看這個東西是否具有做的價值,未來是否有一定的發展空間,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否能帶來可觀的收益。

因為這個項目是我可以說是真正的從0到1了,從最初的idea、市場調研、用戶需求分析、定義需求、設計、開發、測試到最後的產品成型上線,整個一個流程都是我推進負責的,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不少的一些問題,從這段經歷中,讓我又成長不少,學習到了更多的東西。此文,算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也是一個復盤的過程。個人認為只會定需求、畫原型是遠遠不夠的,這個階段相對比較初級。

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至於團隊搭建就不做詳細敘述了)

  1. 確定產品定位(我們要做什麼,解決用戶什麼問題);
  2. 市場調研(市場前景如何);
  3. 競品分析(機會如何);
  4. 用戶調研及分析(用戶的痛點及希望能有個什麼樣的產品);
  5. 產品需求確定及文檔編寫;
  6. 原型設計;
  7. 開發、測試、上線;
  8. 反思;

產品的定位

《蘿蔔書摘》我是在發現了這款產品之後,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在通過一些調查之後,決定做《一點書摘》的,它們的定位是社交類App,社交屬性比較重,通過用戶發布的書摘,來發現跟自己有共同喜好或者有趣的用戶。所以既然做,那必然要走些不一樣的路線,經過一些考察,我們決定,我們的方向是重工具輕社交,做一個更加專業的管理讀書筆記的App。

其實這裡面涉及到了市場調研、競品分析還有用戶分析的內容,通過這一系列的調研後,才最終確定了我們的方向。下面的內容會具體詳述市場調研、競品分析等內容。

市場調研

網上的各種相關調查報告(最直觀的數據展示)

既然是做跟讀書相關的項目,那自然是要考察國內現在人們的讀書情況,主要是紙質書用戶。通過查看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亞馬遜2016全民閱讀調查報告等

以下所示數據截圖來自:亞馬遜2016全民閱讀調查報告

以下數據來自: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8.2%,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個百分點,圖書閱讀率為58.8%,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個百分點。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較2015年增加了0.02本。2016年手機閱讀率達到66.1%,已經連續8年增長。

通過上面一系列的統計數據可以大致了解一些市場狀況,大家對於讀書的熱情。當然除了這些,在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也能逐漸感受到。

日常生活中的發現(間接方式,需要我們多留心)

近一年來人文類的綜藝節目異常火爆,從《中國詩詞大會》到《見字如面》再到《朗讀者》無不受到人們的熱捧,雖然與我們要做的項目並沒有直接的聯繫(現在沒有聯繫不太表以後沒有聯繫,只要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這類的節目正或多或少的影響著人們,讓更多的人對閱讀產生興趣。包括現在也算是一個付費閱讀、知識付費的元年。所以通過這一系列的事情可以大概確定閱讀類市場是非常廣闊的,大家應該也能感受到閱讀類App現在確實也比較火。

從這一系列側面反映出現在的人們對於知識較以往渴求度越來越高。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或許也是因為現在科學技術、社會發展的態勢愈加迅猛,如果不去給自己充電學習的話很容易就會被淘汰。在這種大形勢下,大家閱讀的積極性相對更高了些,不論是看紙質書也好、還是電子書也罷。

數據源自百度指數

下面的圖只是為了說明「讀書筆記」的一個關注熱度,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雖然並不是一個類型的東西,當前最熱門的話題不過是共享經濟了。

除了上面這些,還有很多方式可以了解你所在行業、產品的相關數據。大家都可以多去花些心思,多做一些功課。通過上面一些數據顯示,用戶讀書時做筆記的習慣是有的,並不是一個偽需求,同時,在一些社交媒體上例如:百度貼吧、興趣部落、豆瓣等都能或多或少的發現用戶是有真實的需求的。

所以,當我們準備踏足一個行業、一個領域的時候一定要做一些市場方面的了解,對於現在市場的趨勢、未來的前景都要有一定得認識。哪怕是拍腦門做的一個決定,也要驗證下這個idea是否可行,是否具有一定得市場。

競品分析

當我們在考察完市場、做了一些調研後,覺得這個東西可以一試的時候,下面就需要了解在這個領域有多少直接或間接的競爭對手。

如何找到相關競品?

通過使用搜尋引擎、或AppStore,搜索相關關鍵詞,就可以大概找到相關的競品。當然發現它們之後我們還要去了解它。

如何分析競品?

我一般使用ASO100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競品的相關情況,什麼時候推出的產品、迭代的情況,大概的下載量,排名情況等,現在也已經支持查看安卓端的相關數據了。類似的平臺還有App Annie。通過使用這些工具可以對相關的競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己知彼才好作出應對的策略。

除了對數據層面的了解,我們還需要實際使用一下他們的產品,了解他們產品的優劣勢,產品的調性、特點等。(這裡不做詳述)

如何更全面的了解一個競品?通過查看他們的版本迭代記錄,從第一版到最近的這一版,每個版本記錄迭代的內容、上線的功能等可以大致發現他們產品的發展路線及產品的定位。

通過各種網站、搜尋引擎、社交媒體,我們發現做這塊的公司很少,也沒有很大的公司,好多應用都是個人、小團隊做的項目,競爭力不是很大。

用戶調研及分析

如何找到目標用戶群?

當時我想的辦法是,既然有相關競品那就直接找競品的用戶,他們是你的最直接目標用戶群,用戶精準而且他們的意見與建議也是最有價值的,後來我就潛伏進了他們的QQ群。在裡面觀察用戶裡的交流的問題,並實際參與其中與他們交流討論,遇到非常有價值的用戶就會單獨和他們溝通並培養成種子用戶。

當然除了這個還可以在一些社交網絡上去尋找,並直接與他們交流溝通。

產品主要針對的是讀書人群,主要是紙質書用戶,讀書過程中解決看到好的段落需要手抄或者直接就在書上標記的麻煩。愛書的人很少願意在自己的書上直接塗畫。而且事後在去翻閱查找自己的筆記其實也是很不方便的。所以我們的切入點就是書摘。使用現在很成熟的OCR技術,用戶拍照識別書中文字,很方便的就能記錄書中的文字,事後也能很方便的檢索、查找自己的筆記。

對於這種新技術、新鮮產品,年輕的用戶接受程度或許要高很多,在進行了一些用戶分析後其實我們也發現了這一點,尤其高校用戶比重比較大。精準的用戶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以後產品設計方向是至關重要的。

用戶什麼樣的

一般很多公5司也會採用用戶畫像,對於目標用戶群做一個詳細的畫像,好更加的了解他們,以便做出最準確的產品設計。一般小公司可能並不會做這些工作,我們也是簡單做了些用戶分析,對於用戶的年齡段、用戶平時喜好、場景、目標/動機等做些基本分析。

我們大致得出我們的目標用戶群大概為:

  • 年齡:18 ~ 32歲左右(較年輕,個性普遍張揚,渴望表達獲得認同,尤其93後);
  • 喜好:平時喜歡看書、運動、喜歡文藝範、清新的事物,對生活有一定的追求,經常逛知乎、豆瓣等網站,對新事物接受程度較高。
  • 分布:學生比較多,二三線城市比重相較大些,平時閒暇時間比較充裕,有較多時間看書。
  • 場景:看書的時候發現好的段落,拿起手機拍照,識別出文字,點擊發布,簡單便捷。
  • 目標/動機:文字識別要精準、方便快捷,便於事後檢索查找,最好能雲同步,防止記錄的筆記丟失;

詳細的用戶畫像緯度要多一些,例如:家庭狀況、收入、用戶的個性等。由於一些條件限制,所以沒有做的那麼全,不過上面那些基本差不多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了。當然我們在設計產品過程中也犯了一些錯誤,這些問題在事後上線運營過程中也逐漸暴露了出來。(文末有反思)

通過跟一些用戶交流可以確定用戶的問題及希望獲取什麼樣的產品,但是有時我們並不能一味的、全盤接受用戶反饋的內容,有些意見可能並不是大多數人所希望的,所以我們也要有些判斷的能力,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斷,不能被用戶牽著鼻子走,同時也要能準確的識別出用戶表達內容後面的更深層次的東西。不要被表象所欺騙。

例如:我們在做這個產品的時候,當時因為參考了蘿蔔書摘這個App,他們的模板做的確實挺好看,我們當時在做用戶調研的時候,因為是在他們的群裡潛伏著,交流的用戶很多也都是他們的用戶,所以很多用戶在跟我們交流時就跟我們說希望設計要好看,有模板可以選擇。所以我們在產品設計的時候,被影響很大,雖然如此,我還是知道他們的那種形式是有比較多的弊端,在檢索查找筆記的時候是很不方便的,所以這塊我們是做了些調整。但仍然是到一些影響,結果在設計上及技術方案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

其實,現在想來,用戶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多麼好看的模板,最本質的需求還是記錄筆記,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考慮美觀、模板的問題,怎樣記錄更方便,查找更便捷,安全性更高。模板是一部分人的需求但並不是很重要的。如果之後來調整的話,我肯定把模板這個給弱化,在專業度這方面花更多的時間,在這些完善了之後再去考慮如何做模板的問題。

產品需求確定及文檔編寫

在上面的工作基本都確定了之後,接下來就要開始設計產品,定義需求,寫需求文檔之類的了。其實我們一開始想的還是比較清楚的。切入點是書摘。然後以後再這個方向上進行擴展。所以,眼下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記錄書摘。使用OCR技術拍照識別書中的文字。

當我們在設計一個產品的時候,不可能一下就做的非常完美、完善,時間上不允許。網際網路產品不像傳統的實體產品,製作成本高,生產出的一個產品如果有問題沒法想移動應用這樣的產品再發一個新版本去修復問題。造成影響比較大。所需的功能也必須一次就要做好,所以時間周期長,使用者更換成本也高,所以賣出去一件產品就賺了一件錢,我們通常稱其為「客戶」,一錘子買賣。

但是網際網路產品不一樣,開始功能可能並不完善,甚至有些缺陷,但是核心功能一定是要保證的,使用者也不需什麼太高成本花點流量就能獲取了(這裡指的是軟體類產品),當主要的功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的時候,使用者可能就會一直使用,並期待逐步完善。當然使用者也有極低的成本去放棄它,並不會造成什麼損失。所以網際網路產品更加注重使用者的體驗。我們稱其為「用戶」。用戶是伴隨著我們一起的,從產品的初期、中期到後期,用戶使用時間越長對我們創造的價值就越高。

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不是特別重要的功能能剪就剪、能放到後面上的就放到後面的版本,儘量用最快的時間上線產品,收集用戶的反饋,並持續改進。所以,當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需要綜合考慮,在時間、人力、物力各方面的綜合考慮下,作出一個權衡,不要什麼都想著上,耽誤上線時間,古人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流程設計上,我們做了很多簡化,儘量讓用戶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提高用戶效率[/

需求文檔最主要是給技術人員看的,至於形式怎麼快、看起來方便,容易理解就行,至於用什麼寫其實都無所謂 我個人感覺。流程圖可以梳理梳理,對於應用整個流程的理解、業務的梳理會有更細緻、全面的了解。(關於流程圖的技巧有篇專門的文章講述)

數據採集需求

單獨提一下,就是因為它實在比較重要。PM在寫需求文檔的時候,數據採集方面的需求也一定要寫明,因為一般你要不寫的話程式設計師一般是不會給你加上的,尤其是些小公司、創業公司,數據對我們以後產品的迭代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原型設計

在畫產品原型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做些動效。逼真度也非常高,這個效果自然很好,但是我們要考慮時間成本的問題,如果確實需要的話,那自然不可避免,否則的話,設計、技術能看懂即可。原型+文字描述效率會更高些。我一般用Axure去畫原型,墨刀也非常方便,比較傻瓜式的,製作原型很方便、效率也挺高,發給別人時可以直接手機上運行,這點還是很人性化、便捷的。Axure也可以但還是沒有墨刀那麼方便。

部分內容

開發、測試、上線;

這塊其實沒有什麼太多要說的了,有些公司可能會有項目經理,專門去負責監督進度方面事情。只是一般公司都是沒有這個職位的,基本還是需要產品經理去把控。所以,作為產品經理並不是產品設計完了,做好了需求、寫好了相關的文檔之後交給設計、技術就沒有事情了,還是需要不斷的去把控、監督,協調各部們的工作,保證項目按時、按質的完成,達到既定的目標。

所以,溝通協調各方的工作,也是作為產品經理很重要的一個能力。

反思

當時在做這個App的時候,受了競品的影響較大,有很多地方能看到他們的影子,現在想想這方面確實是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我們總想跟他們做的不一樣,但是卻處處受限。

其實我們對自身的定位還是比較清楚的,就是一個重工具+輕社交的一個定位,在讀書管理上要比蘿蔔書摘更加專業好用,因為我們也研究了很長時間蘿蔔書摘(競品還有很多,但基本都是個人產品功能相對簡單,沒有太多競爭力,這也是我們決定做這個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自有它的亮點,社交方面做得也挺不錯,所以,在讀書管理的專業度方面必然會有些降低。它更像是一個已讀書為興趣的社交產品。

所以我們希望做得是更加專業的讀書記錄產品,在這個基礎上用戶可以對某本書、某段摘錄進行討論交流,增加用戶的活躍度。因為本身我們的用戶群就是相對比較年輕的,他們善於表達、渴望表達,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認同。我覺得這個點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沒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去出發。

社交屬性的加入,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精力做內容審查,也沒有足夠的資源、精力來運營,所以,並沒有調動用戶社交的積極性,平臺內容的質量也無法保證,這點還是比較失敗的,現在想想其實應該還是從工具切入,重心放到工具上,其他不必要的功能都應該放下,等條件較為成熟後,在引入社交元素。當你的條件、資源不允許時儘量不要著急加社交,反而可能會有些不好的影響。

在推廣方面我們也吃了一些比較大的虧,其實是有個很好的關鍵詞,拿它做產品的名稱將會為我們帶來很多免費的流量,之前沒有太多注意,現在我也在學習一些關於ASO方面的知識。這對新產品推廣還是很重要的。作為產品經理我個人覺得知識面一定要廣一些。除了你本應知道的是一些行業知識外,多一些擴展比如:心理學、市場營銷、推廣策劃、商業方面,這些知識的增加,將很有助於我們做產品。

由於項目是業餘時間做得,整個周期相對偏長,而且由於現在大家都挺忙,所以現在已經停滯了,其實還是有很多功能是沒有上的,等那些都完善了,我相信這一定是一個非常好的產品,不要看目前受眾很窄,書摘僅僅只是一個切入口,其實我們真正想做的並不只有這些。

有些地方寫的可能不是很細,大致就把從0到1的這一整個過程做了一個梳理算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如果有什麼不清楚的歡迎大家和我交流。

 

作者:夏祥全,現在準備換工作,歡迎引薦。

本文由 @夏祥全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解密無限極:從「100-1=0」到「思利及人」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無限極」)在原料標準、配方和生產工藝、加工等環節的質量控制體系等方面,創建了一套從「100-1=0」到「思利及人」的崛起「密碼」。十條生產線同時開工,從清洗烘乾玻璃瓶,到灌裝、檢測,再到打包裝箱,所有流程的操作人員只有十幾名。高度自動化生產,生產線電子化控制和機器人協作,讓產品最小几率地受到人工幹預。「自動化生產好處很多。我們有嚴格的流程標準,寫入自動化程序後,如果產品在生產流程中的哪一個步驟不標準,機器會自動停止它進入下一個生產流程。這比人工控制還要精確。
  • 復盤:從0到1設計A/B測試系統
    聯繫到A/B測試,其實它就是通過先對部分用戶設置不同的方案,並進一步對不同方案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去推測哪個方案在全量發布後效果是更優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必要介紹下幾個基礎的統計學概念。03 系統核心業務流程AB測試系統核心的業務流程當然是圍繞試驗的設計和分析進行的,同時筆者調研了業界多個 AB測試產品,各家產品在使用流程上也相差無幾。但不同的產品也提供了一定的方法來提升流程的效率,在設計時需要多考慮系統應該通過提供什麼樣的能力來支撐這個業務流程,以及怎樣才能夠幫助提升流程效率,幫助運營者更快更準確地得出結果。
  • 網際網路產品研發流程概論
    1、組建團隊產品研發核心團隊通常由產品經理(1名)、研發經理(1名)、研發人員(5-10名)組成。產品開發涉及的職責分配到各位成員身上。騰訊視頻的需求層次分析V1.0(3)編寫產品提案立項階段主要是要輸出產品提案,提交給公司產品委員會決策。產品提案也就是「商業需求文檔」,簡稱BRD(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是基於商業目標或價值所描述的商業需求。其核心用途是用於在投入研發之前,為企業高管層提供決策評估依據。
  • FATE1.0重磅發布:首個可視化聯邦學習產品與聯邦pipeline生產服務...
    8月18日,FATE 1.0版本正式發布,重點推出了聯邦建模可視化工具FATABoard,以及聯邦學習建模pipeline調度和生命周期管理工具FATEFlow,並對FederatedML進行了重大升級。該項目已發布在github:https://github.com/webankfintech/fate。
  • 如何從0到1做一條雲計算的新產品線?
    第三點,看你的產品技能,這個大家都知道是啥。BB了這麼久還沒有寫正文,這肯定是一個假正經的產品了。是啊,每天都非常嚴肅的在寫產品文檔,其實就是想找個地方BB一下。so what~下面還是嚴肅的進入正題吧!簡單的講一下我是怎麼在入職的前3個月從0到1把一條新產品線做上線的。一、 追根溯源:需求最初來源於哪裡?
  • 混沌之戒3流程第三部分是什麼 混沌之戒3全流程第三部分攻略
    導 讀 混沌之戒3流程第三部分是什麼?應該注意點什麼?接下來小編就為小夥伴們準備了混沌之戒3全流程第三部分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 全流程水廠工藝設計與典型案例!
    1、供水系統多級屏障理念及全流程工藝概念的提出「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簡稱「水專項」)設立了「飲用水安全保障」主題,構建了我國「從源頭到龍頭多級屏障工程技術體系」和「從源頭到龍頭全過程管理技術體系」。
  • SMT全流程質量管控的實踐與思考
    摘要:SMT全流程質量管控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獲得穩定的產品質量,除了對設計、工藝、物料和生產進行系統考慮、系統設計和系統管控之外,還需要掌握SMT工藝要領、工程知識和控制要點。介紹了SMT各工序的管控特點,結合NADCAP AC7120審核要求,提出SMT生產線在執行基本的工藝要求外,還需著重關注的質量控制要求。
  • 儀徵化纖成功生產1.0以上特性粘度PBT產品
    儀徵化纖成功生產1.0以上特性粘度PBT產品 2012-02-07 11:12:57 來源:網上輕紡城 日前,儀徵化纖研究院化工研究室PBT聚合150升反應釜一次開車試驗成功
  • 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從-1到0到1再到N
    文丨秦麗 編輯丨鹿普禾來源丨首席數字官國慶前,銀泰商業集團CTO 鄢學鵾在接受「首席數字官」訪談時透露,銀泰有一個「從-1到0到1」的數位化轉型階段論。對於數位化轉型的企業,所謂「從-1到0再到1」,是一個解構和重構的過程。
  • 匯醫慧影攜AI醫療全周期產品亮相北美放射年會
    作為一家致力於全球化市場的醫學影像AI公司,匯醫慧影攜兩款全周期AI產品-「乳腺癌人工智慧全周期健康管理平臺」和「AORTIST2.0主動脈人工智慧雲平臺」再次亮相北美放射年會,這是中國AI醫療全周期產品首次出海。和其他AI產品不同,這兩款產品將AI從診前延伸到治療決策、預後預測等全流程,實現更加智能的輔助治療決策,更加精準的預後預測。
  • 0基礎產品入門法,1小時對話8年大廠PM
    這是一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時代,也是一個人人都嚮往產品經理的時代。工資水平: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有 89%的產品經理月薪在 8k以上,超過一半的產品經理月薪過萬。△ 看各種入門書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啟示錄》、《結網》、《點石成金》、《設計之下》等。△ 體驗各種產品從產品的設計、功能、流程等方面去體驗。
  • 為何許多外貿企業制度流程很全,但業績卻是稀鬆平常呢
    近期幾個外貿老闆給我留言說,自己的企業外貿制度和流程很全了,不能說是標準化和規範化,起碼能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業績還是稀鬆平常呢?今天聊聊這個話題:1、制度和流程全不能與業績好直接掛鈎。我這幾年一直給外貿企業做整體顧問診斷服務,發現很多企業的制度和流程的確很全,但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制度和流程與實際工作相符合的程度不高。制度和流程成為了一種擺設,這種現象很普遍,很多很老的制度沒有廢除,新的制度還在執行中。2、業績與制度和流程關係密切,但要協調統一才是王道。企業沒有制度不成方圓,但過多的制度來約束髮展也等於給企業套上了枷鎖。員工的創新意識被扼殺,員工只能被動的執行制度。
  • GE醫療發布全流程「MR+AI」平臺,優化磁共振兩大核心問題
    雷鋒網消息,3月28日,GE醫療發布了其最新的數字醫療創新成果——全流程人工智慧磁共振技術平臺「智簡AI」。據了解,該平臺經歷了三年研發周期、累計了10萬例原始影像圖學習,在影像成像前端的核心環節,利用AI技術集中解決磁共振成像環節的偽影和成像效率問題。
  • PCB幹膜是怎樣的一個流程
    打開APP PCB幹膜是怎樣的一個流程 發表於 2019-08-26 11:29:11 PCB板廠在生產電路板時到幹膜這一步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 5W2H,幫助你梳理B端產品業務流程
    本文作者根據自身經驗總結了個人的業務流程設計方法分享給大家做參考,主要面向剛步入這個領域的產品經理。enjoy~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產品的業務流程的設計,業務流程往往是多用戶、多角色、甚至是多企業協作最終完成最終目標。
  • 一個案例帶你了解市場分析全流程
    今天是我日更的第22天,最近開始系統學習產品課程知識,並給大家做相應的分享~如何驗證自己的點子前景如何?如何為自己項目爭取資源做好論據?本次我們將以蘇寧家電售後服務卡為案例切入場景,對產品方案可行性做市場分析,最終形成可落地的產品方案。我們都知道,電品類是現在電商的重點品類,僅天貓、京東、蘇寧等電商,該品類的年GMV匯總超過千億元。
  • 解決磁共振檢查中最棘手的成像問題,全流程AI磁共振技術平臺「智簡...
    與此同時,一直以來,磁共振領域在AI技術研發上聚焦在兩個方面:其一,磁共振流程智能化——也被稱為磁共振AI的 1.0時代,比如自動識別解剖部位、自動連續掃描等;其二,圖像重建後處理環節的多種智能分析和輔助診斷(磁共振AI 2.0時代),如結構與功能成像的多模態融合,可幫助提升圖像處理效率
  • 從0到1,應該如何入手做CE認證?怎麼判斷產品需要做哪些檢測?
    因此98%以上的商品想要在歐盟市場進行銷售,就必須帶有CE認證標誌,CE標識同時也被視為製造商打開並進入歐洲市場的護照;而對於已經有CE標誌的產品,一旦抽查發現不符合市場安全要求的,則要求責令其從歐洲市場上召回,嚴重者甚至產品所屬企業所有產品被限制禁止進入歐盟市場。  01- CE認證註冊流程  1.
  • Vtoken創新加密資產產品、模式、業務流程,推動區塊鏈發展提質增效
    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SB)2017年《金融科技對金融穩定的影響》,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能夠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也參考了上述定義,指出「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