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盤了自己從0到1做一款產品的全部流程,給大家提供個參考,希望能夠對你有益。
《一點書摘》這款產品是我跟幾個小夥伴的一個創業試水項目,之所以決定做這個項目是源於無意中發現的一款類似的產品,同時我平時也喜歡看看書,所以覺得是個挺有意思的事情。
但是不論是BOSS還是產品經理決定是否做一個項目,不可能取決於這個東西挺有意思就拍腦門往裡衝,大部分的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所以,當我們有了一個比較好的idea時,就需要進行一些市場方面的調查,來看看這個東西是否具有做的價值,未來是否有一定的發展空間,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否能帶來可觀的收益。
因為這個項目是我可以說是真正的從0到1了,從最初的idea、市場調研、用戶需求分析、定義需求、設計、開發、測試到最後的產品成型上線,整個一個流程都是我推進負責的,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不少的一些問題,從這段經歷中,讓我又成長不少,學習到了更多的東西。此文,算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也是一個復盤的過程。個人認為只會定需求、畫原型是遠遠不夠的,這個階段相對比較初級。
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至於團隊搭建就不做詳細敘述了)
《蘿蔔書摘》我是在發現了這款產品之後,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在通過一些調查之後,決定做《一點書摘》的,它們的定位是社交類App,社交屬性比較重,通過用戶發布的書摘,來發現跟自己有共同喜好或者有趣的用戶。所以既然做,那必然要走些不一樣的路線,經過一些考察,我們決定,我們的方向是重工具輕社交,做一個更加專業的管理讀書筆記的App。
其實這裡面涉及到了市場調研、競品分析還有用戶分析的內容,通過這一系列的調研後,才最終確定了我們的方向。下面的內容會具體詳述市場調研、競品分析等內容。
既然是做跟讀書相關的項目,那自然是要考察國內現在人們的讀書情況,主要是紙質書用戶。通過查看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亞馬遜2016全民閱讀調查報告等
以下所示數據截圖來自:亞馬遜2016全民閱讀調查報告
以下數據來自: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8.2%,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個百分點,圖書閱讀率為58.8%,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個百分點。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較2015年增加了0.02本。2016年手機閱讀率達到66.1%,已經連續8年增長。
通過上面一系列的統計數據可以大致了解一些市場狀況,大家對於讀書的熱情。當然除了這些,在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也能逐漸感受到。
近一年來人文類的綜藝節目異常火爆,從《中國詩詞大會》到《見字如面》再到《朗讀者》無不受到人們的熱捧,雖然與我們要做的項目並沒有直接的聯繫(現在沒有聯繫不太表以後沒有聯繫,只要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這類的節目正或多或少的影響著人們,讓更多的人對閱讀產生興趣。包括現在也算是一個付費閱讀、知識付費的元年。所以通過這一系列的事情可以大概確定閱讀類市場是非常廣闊的,大家應該也能感受到閱讀類App現在確實也比較火。
從這一系列側面反映出現在的人們對於知識較以往渴求度越來越高。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或許也是因為現在科學技術、社會發展的態勢愈加迅猛,如果不去給自己充電學習的話很容易就會被淘汰。在這種大形勢下,大家閱讀的積極性相對更高了些,不論是看紙質書也好、還是電子書也罷。
數據源自百度指數
下面的圖只是為了說明「讀書筆記」的一個關注熱度,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雖然並不是一個類型的東西,當前最熱門的話題不過是共享經濟了。
除了上面這些,還有很多方式可以了解你所在行業、產品的相關數據。大家都可以多去花些心思,多做一些功課。通過上面一些數據顯示,用戶讀書時做筆記的習慣是有的,並不是一個偽需求,同時,在一些社交媒體上例如:百度貼吧、興趣部落、豆瓣等都能或多或少的發現用戶是有真實的需求的。
所以,當我們準備踏足一個行業、一個領域的時候一定要做一些市場方面的了解,對於現在市場的趨勢、未來的前景都要有一定得認識。哪怕是拍腦門做的一個決定,也要驗證下這個idea是否可行,是否具有一定得市場。
當我們在考察完市場、做了一些調研後,覺得這個東西可以一試的時候,下面就需要了解在這個領域有多少直接或間接的競爭對手。
通過使用搜尋引擎、或AppStore,搜索相關關鍵詞,就可以大概找到相關的競品。當然發現它們之後我們還要去了解它。
我一般使用ASO100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競品的相關情況,什麼時候推出的產品、迭代的情況,大概的下載量,排名情況等,現在也已經支持查看安卓端的相關數據了。類似的平臺還有App Annie。通過使用這些工具可以對相關的競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己知彼才好作出應對的策略。
除了對數據層面的了解,我們還需要實際使用一下他們的產品,了解他們產品的優劣勢,產品的調性、特點等。(這裡不做詳述)
如何更全面的了解一個競品?通過查看他們的版本迭代記錄,從第一版到最近的這一版,每個版本記錄迭代的內容、上線的功能等可以大致發現他們產品的發展路線及產品的定位。
通過各種網站、搜尋引擎、社交媒體,我們發現做這塊的公司很少,也沒有很大的公司,好多應用都是個人、小團隊做的項目,競爭力不是很大。
當時我想的辦法是,既然有相關競品那就直接找競品的用戶,他們是你的最直接目標用戶群,用戶精準而且他們的意見與建議也是最有價值的,後來我就潛伏進了他們的QQ群。在裡面觀察用戶裡的交流的問題,並實際參與其中與他們交流討論,遇到非常有價值的用戶就會單獨和他們溝通並培養成種子用戶。
當然除了這個還可以在一些社交網絡上去尋找,並直接與他們交流溝通。
產品主要針對的是讀書人群,主要是紙質書用戶,讀書過程中解決看到好的段落需要手抄或者直接就在書上標記的麻煩。愛書的人很少願意在自己的書上直接塗畫。而且事後在去翻閱查找自己的筆記其實也是很不方便的。所以我們的切入點就是書摘。使用現在很成熟的OCR技術,用戶拍照識別書中文字,很方便的就能記錄書中的文字,事後也能很方便的檢索、查找自己的筆記。
對於這種新技術、新鮮產品,年輕的用戶接受程度或許要高很多,在進行了一些用戶分析後其實我們也發現了這一點,尤其高校用戶比重比較大。精準的用戶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以後產品設計方向是至關重要的。
一般很多公5司也會採用用戶畫像,對於目標用戶群做一個詳細的畫像,好更加的了解他們,以便做出最準確的產品設計。一般小公司可能並不會做這些工作,我們也是簡單做了些用戶分析,對於用戶的年齡段、用戶平時喜好、場景、目標/動機等做些基本分析。
我們大致得出我們的目標用戶群大概為:
詳細的用戶畫像緯度要多一些,例如:家庭狀況、收入、用戶的個性等。由於一些條件限制,所以沒有做的那麼全,不過上面那些基本差不多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了。當然我們在設計產品過程中也犯了一些錯誤,這些問題在事後上線運營過程中也逐漸暴露了出來。(文末有反思)
通過跟一些用戶交流可以確定用戶的問題及希望獲取什麼樣的產品,但是有時我們並不能一味的、全盤接受用戶反饋的內容,有些意見可能並不是大多數人所希望的,所以我們也要有些判斷的能力,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斷,不能被用戶牽著鼻子走,同時也要能準確的識別出用戶表達內容後面的更深層次的東西。不要被表象所欺騙。
例如:我們在做這個產品的時候,當時因為參考了蘿蔔書摘這個App,他們的模板做的確實挺好看,我們當時在做用戶調研的時候,因為是在他們的群裡潛伏著,交流的用戶很多也都是他們的用戶,所以很多用戶在跟我們交流時就跟我們說希望設計要好看,有模板可以選擇。所以我們在產品設計的時候,被影響很大,雖然如此,我還是知道他們的那種形式是有比較多的弊端,在檢索查找筆記的時候是很不方便的,所以這塊我們是做了些調整。但仍然是到一些影響,結果在設計上及技術方案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
其實,現在想來,用戶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多麼好看的模板,最本質的需求還是記錄筆記,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考慮美觀、模板的問題,怎樣記錄更方便,查找更便捷,安全性更高。模板是一部分人的需求但並不是很重要的。如果之後來調整的話,我肯定把模板這個給弱化,在專業度這方面花更多的時間,在這些完善了之後再去考慮如何做模板的問題。
在上面的工作基本都確定了之後,接下來就要開始設計產品,定義需求,寫需求文檔之類的了。其實我們一開始想的還是比較清楚的。切入點是書摘。然後以後再這個方向上進行擴展。所以,眼下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記錄書摘。使用OCR技術拍照識別書中的文字。
當我們在設計一個產品的時候,不可能一下就做的非常完美、完善,時間上不允許。網際網路產品不像傳統的實體產品,製作成本高,生產出的一個產品如果有問題沒法想移動應用這樣的產品再發一個新版本去修復問題。造成影響比較大。所需的功能也必須一次就要做好,所以時間周期長,使用者更換成本也高,所以賣出去一件產品就賺了一件錢,我們通常稱其為「客戶」,一錘子買賣。
但是網際網路產品不一樣,開始功能可能並不完善,甚至有些缺陷,但是核心功能一定是要保證的,使用者也不需什麼太高成本花點流量就能獲取了(這裡指的是軟體類產品),當主要的功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的時候,使用者可能就會一直使用,並期待逐步完善。當然使用者也有極低的成本去放棄它,並不會造成什麼損失。所以網際網路產品更加注重使用者的體驗。我們稱其為「用戶」。用戶是伴隨著我們一起的,從產品的初期、中期到後期,用戶使用時間越長對我們創造的價值就越高。
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不是特別重要的功能能剪就剪、能放到後面上的就放到後面的版本,儘量用最快的時間上線產品,收集用戶的反饋,並持續改進。所以,當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需要綜合考慮,在時間、人力、物力各方面的綜合考慮下,作出一個權衡,不要什麼都想著上,耽誤上線時間,古人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流程設計上,我們做了很多簡化,儘量讓用戶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提高用戶效率[/
需求文檔最主要是給技術人員看的,至於形式怎麼快、看起來方便,容易理解就行,至於用什麼寫其實都無所謂 我個人感覺。流程圖可以梳理梳理,對於應用整個流程的理解、業務的梳理會有更細緻、全面的了解。(關於流程圖的技巧有篇專門的文章講述)
單獨提一下,就是因為它實在比較重要。PM在寫需求文檔的時候,數據採集方面的需求也一定要寫明,因為一般你要不寫的話程式設計師一般是不會給你加上的,尤其是些小公司、創業公司,數據對我們以後產品的迭代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畫產品原型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做些動效。逼真度也非常高,這個效果自然很好,但是我們要考慮時間成本的問題,如果確實需要的話,那自然不可避免,否則的話,設計、技術能看懂即可。原型+文字描述效率會更高些。我一般用Axure去畫原型,墨刀也非常方便,比較傻瓜式的,製作原型很方便、效率也挺高,發給別人時可以直接手機上運行,這點還是很人性化、便捷的。Axure也可以但還是沒有墨刀那麼方便。
部分內容
這塊其實沒有什麼太多要說的了,有些公司可能會有項目經理,專門去負責監督進度方面事情。只是一般公司都是沒有這個職位的,基本還是需要產品經理去把控。所以,作為產品經理並不是產品設計完了,做好了需求、寫好了相關的文檔之後交給設計、技術就沒有事情了,還是需要不斷的去把控、監督,協調各部們的工作,保證項目按時、按質的完成,達到既定的目標。
所以,溝通協調各方的工作,也是作為產品經理很重要的一個能力。
當時在做這個App的時候,受了競品的影響較大,有很多地方能看到他們的影子,現在想想這方面確實是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我們總想跟他們做的不一樣,但是卻處處受限。
其實我們對自身的定位還是比較清楚的,就是一個重工具+輕社交的一個定位,在讀書管理上要比蘿蔔書摘更加專業好用,因為我們也研究了很長時間蘿蔔書摘(競品還有很多,但基本都是個人產品功能相對簡單,沒有太多競爭力,這也是我們決定做這個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自有它的亮點,社交方面做得也挺不錯,所以,在讀書管理的專業度方面必然會有些降低。它更像是一個已讀書為興趣的社交產品。
所以我們希望做得是更加專業的讀書記錄產品,在這個基礎上用戶可以對某本書、某段摘錄進行討論交流,增加用戶的活躍度。因為本身我們的用戶群就是相對比較年輕的,他們善於表達、渴望表達,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認同。我覺得這個點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沒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去出發。
社交屬性的加入,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精力做內容審查,也沒有足夠的資源、精力來運營,所以,並沒有調動用戶社交的積極性,平臺內容的質量也無法保證,這點還是比較失敗的,現在想想其實應該還是從工具切入,重心放到工具上,其他不必要的功能都應該放下,等條件較為成熟後,在引入社交元素。當你的條件、資源不允許時儘量不要著急加社交,反而可能會有些不好的影響。
在推廣方面我們也吃了一些比較大的虧,其實是有個很好的關鍵詞,拿它做產品的名稱將會為我們帶來很多免費的流量,之前沒有太多注意,現在我也在學習一些關於ASO方面的知識。這對新產品推廣還是很重要的。作為產品經理我個人覺得知識面一定要廣一些。除了你本應知道的是一些行業知識外,多一些擴展比如:心理學、市場營銷、推廣策劃、商業方面,這些知識的增加,將很有助於我們做產品。
由於項目是業餘時間做得,整個周期相對偏長,而且由於現在大家都挺忙,所以現在已經停滯了,其實還是有很多功能是沒有上的,等那些都完善了,我相信這一定是一個非常好的產品,不要看目前受眾很窄,書摘僅僅只是一個切入口,其實我們真正想做的並不只有這些。
有些地方寫的可能不是很細,大致就把從0到1的這一整個過程做了一個梳理算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如果有什麼不清楚的歡迎大家和我交流。
作者:夏祥全,現在準備換工作,歡迎引薦。
本文由 @夏祥全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