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0到1做一條雲計算的新產品線?

2020-12-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目前,在本站上的產品經理偏B端的略少一些 ,技術產品就更少了。因此,作為一個入雲計算技術產品坑恰好滿10個月的校招菜鳥來告訴你這裡的水有多深。

大家可能對雲計算領域了解不是特別多,雲計算的產品更是見到的更少了。如果一定要來個解釋,那麼可以給他兩個關鍵詞:B端+技術。

首先,本質一致。不管在產品籤名加任何修飾詞,如:XX產品,那麼他們的在本質上肯定是一樣的。產品的本質就是尋找用戶痛點並提供通用優雅的解決方案。

其次,怎麼理解B端?是面向的用戶是企業,更多的專注在企業價值傳遞;C端更多的是向終端消費者提供服務或者價值。

再次,怎麼理解技術?就是做的都是與技術有關的產品。技術的範圍很廣,從雲計算服務商的角度來講,主要是底層的一些基礎產品,比如:雲計算的五要素相關(計算、存儲、網絡、數據、應用)。舉個慄子,RD們用的雲伺服器就是非常典型的計算產品,之後的GPU,FPGA等都是計算的相關產品。

最後,雲計算產品和非B端非技術產品的能力要求方面確實是有一定差異的。如果你想轉到雲計算做技術產品或者你是學生想投這一類的崗位,那麼好,我們過濾簡歷的第一點就是有沒有計算機背景,如果你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那麼恭喜你,你可能在硬知識結構上是ok了。第二點,看你是否有寫過代碼,Java/Python/PHP/ruby/go/rust/c/c#/c++/matlab/hadoop都是極好的,javascript/css/node.js/html也能加分。第三點,看你的產品技能,這個大家都知道是啥。

BB了這麼久還沒有寫正文,這肯定是一個假正經的產品了。是啊,每天都非常嚴肅的在寫產品文檔,其實就是想找個地方BB一下。so what~

下面還是嚴肅的進入正題吧!簡單的講一下我是怎麼在入職的前3個月從0到1把一條新產品線做上線的。

一、 追根溯源:需求最初來源於哪裡?

先交代一下背景:16年7月份入職不久,老大告知我要做一款消息隊列產品,主要是業務發展需要,你先「熟悉一下」。剛接到的時候,真的一臉懵的狀態。消息隊列?what?業務需要?what?what?what?

其一,作為一個管理學畢業的技術「非常弱」的產品(PS暫且這麼說吧,怕有RD潛伏在這裡)。消息隊列聽說過沒用過呀!業務上的生產實踐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說,我的內心其實是奔潰的。其二 ,業務發展需要,是我們自己需要完善產品生態而拓充產品線還是用戶反饋的實際需求?本寶寶表示根本不懂。

所以,這裡有兩個關鍵問題:

  1. 消息隊列是啥?它解決了什麼問題?什麼業務場景用的最多?
  2. 最重要的要搞清楚這個需求是最初是哪裡來的?用戶的真實訴求是什麼?

從這裡開始就要儘可能多的去掌握更多的信息。關於第一個問題,主要靠自我學習和交流。這裡就不細講了,反正就是各種信息收集過程和嘗試。關於第二個問題,需要與老大多溝通多請教,多問用戶。與老大溝通沒,問用戶其實都是一門學問。

二、撥雲見霧:怎麼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

了解真實的需求的唯一解是用戶。怎麼去接觸你的用戶?探索真正的需求絕逼是一項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能。

首先,有人就說,用戶訪談調研呀!電話你會打吧,郵件你會發吧,問卷你會寫吧!如果你第一時間真的是想到這些恭喜你,你肯定是一個已經入門的產品。but,你可能不太適合一家創業型的雲服務公司。作為一個創業型的雲服務廠商,用戶體量有限,而且能夠用到消息隊列產品的用戶體量一般都比較大。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如果你僅僅關注自己的已有用戶,那麼你的樣本量實在太小,勢必不足以從零碎的需求裡面抽象出產品的形態。所以,傳統的用戶調研、訪談等雖然依舊特別特別重要,但有較大局限性。

其次,有人就說,自己的用戶不足,總有別的渠道可以接觸用戶吧。確實還有其他的一些渠道是很有價值的。從產品的思考路徑來說,肯定都是由近至遠,由易到難。就我而言,除了已有用戶,最大的需求信息採集的就是我司本身,其實我司是我們最大的一個客戶。我司,作為一個大體量的網際網路公司,各個業務方的需求往往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從技術工程部到各個事業群,你都可以接觸到相關的真實應用場景,他們的需求、痛點以及解決方案都非常的有借鑑價值。和這些業務團隊和中間件團隊聊絕逼是超級有收穫的,對我而言,有著升華的作用。

再次,有人就說,你司是誰啊,能不能代表全部呀!答案肯定是。雖然我司的體量大,業務類型多,但是我們也不是啥都做。不能代表勞苦大眾,那麼還能怎麼辦。作為雲計算產品,真正在使用你產品的人其實是RD。接觸RD,最好的方法是「打人敵人內部」。其實他們真的很純粹,業餘就喜歡去技術論壇發發帖,探討技術問題。那麼,去各大技術論壇就肯定可以找到他們。在這裡只要你肯去深耕,絕對會有超多意料之外的收穫。

最後,有人說了,這麼找效率低,還有別的辦法嗎?其實做一個好的「參考型產品經理」很重要呀。你的各種友商就很值得借鑑呀!在雲服務商裡面,AWS這種鼻祖型的,阿里這種中國風的都值得學習。

番外,其實如果你是一個外表「萌妹子」型的女產品經理(本人剛剛工作的時候還是很萌、很可愛的),相信好多身邊的技術大牛啊、同事啊、師兄呀,都非常「樂於助人、共同探討技術」。

最後可以說,要了解到用戶的真實需求需要「無所不用其極」。

三、解決方案:如何優雅地解決需求呢?

總結為一句話就是:以最小的代價 最大化的匹配用戶需求實現利益最大化並保留可拓展空間

第一條,說的簡單一點,其實是產品的本質。但是在現實中,需要取捨的地方,需要做決定的地方太多了。你做的所有的決定,提出的所有解決方案都需要儘可能的去貼近自身的用戶、匹配企業戰略。

BB這麼多,其實就兩點:一是去最大程度的解決用戶問題,一是尋找解決的最優路徑。

還是舉個例子慄子吧!

消息隊列產品本身有兩種主要形態,一種是中小企業用的比較多的一些流行框架,一種是各企業自研的分布式消息隊列方案。光第一種,業界主流的就有rabbitmq/rocketmq/kafka/hippo/tube/activemq/zeromq等等。其中還不包括redis等這種用法的。第二種,企業自研的,比如亞馬遜有SQS、 阿里有MQS/ONS、我司有Mafka和NuclearMQ。其中功能、性能、易用性、與用戶貼合程度各部一樣。

通過各個方面的綜合考慮,我們決定為用戶提供可以快速部署、易於管理、可以彈性伸縮,具備高可用、高易用、並可以解決多種業務場景需要的消息隊列產品。於是就有了我們目前做的100%兼容rabbitmq的消息隊列產品。這款產品和業界的分布式消息隊列都不一樣,有著非常典型的個性化特徵。它是100%兼容rabbitmq、主備架構、鏡像隊列等特點的產品。實現了平臺的差異化戰略,又非常好的匹配了用戶需求。

這裡如何去撕逼各方就不再贅述了,反正做完感覺自己老了一圈。心好累……

四、方案實踐:項目正式啟動

搞了這麼多,終於到了產品最幸福的時候,可以開始啟動項目了。

1、撰寫產品文檔

這個不用多說,大家都會。本站的好多文章都非常好,一直在學習中。說個題外話,剛剛開始做產品的時候還是用的Axure,從去年年底是掉入sketch的坑了(順帶安利一下sketch,真心好用)。大家來感受一下當年的青澀,哈哈哈~

2、產品評審,包括內部評審和外部評審

這時候就要再次證實撕逼各方了,好在我們的同事都非常nice,所以沒有「哭」給他們看。前提是,大致的技術可行性已經和技術leader對過了,並且中間件的產品方案需要可實現才行,且研發成本也是產品方案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3、技術評審

這個過程就要過細節的技術方案了,這個時候就要非常非常仔細的去聽,去理解。不然有坑你都發現不了。到最後再來補坑就比較尷尬了。

4、進入項目排期

訂交付時間,各個環境的上線時間。

5、驗收上線

我們有交付環境,測試環境1~4等一輪一輪的驗證,每個通過才能最終上線交付給用戶。偷偷的告訴你,不能壓掛的測試,不是好產品。

五、發布準備:項目啟動後,產品還有好多要準備

如果你覺得你可以鬆口氣了,那就too young too naive了。暫時不說項目推進中的各種困難。就說說產品本職工作內容吧。

新的產品線需要準備的東西:

  1. 面向用戶的產品文檔/API文檔/產品主頁/操作指南等你都準備好了嗎?
  2. 宣傳用的banner和pr稿件你都準備好了?
  3. 運營簡訊和郵件準備好了嗎?
  4. 定價準備好了?
  5. 試用策略想好了嗎?
  6. 測試、驗收了?壓測過了嗎?去年,產品是兼職測試的。當然,我們現在有非常專業的測試團隊了
  7. 銷售、客服、運營培訓做了嗎?

六、上線後要做的事情

後序的用戶跟進、產品反饋迭代、運營反饋跟進等等才剛剛開始。以上才是萬裡徵程跨出的第一步……

七、結束語

作為一個B端技術產品新人,非常感謝老大給我一個機會去做一條新的產品線入門。從0到1這個過程讓我收穫很多很多,無法一一跟大家分享。我和所有的產品新人一樣,都在努力、探索如何做好一個產品,做一個好產品經理。產品之路是一個大坑,但是我一直很喜歡我們學校用來形容老圖的一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是我第一次在產品論壇上把我的一些經歷和想法分享給大家,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有欠妥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先在這裡O(∩_∩)O謝謝各位親們。

 

本文由 @janezhang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趙文銀:雲計算產品系統必須是低熵系統 (1)
    (3)匯集到大海,過程結束,歸於死寂。整體價值最大,但是個體價值最小。陸地上的對象將無法獲得收益。(4)開始新一輪的循環。太陽把水蒸發,增加水的能量,運送到不同的地方。2、信息系統的熵信息目前有很多種不同的定義,和雲計算一樣,人們是根據自己的觀察角度和需要來定義的。
  • 一個產品的從0到1的全流程
    作者復盤了自己從0到1做一款產品的全部流程,給大家提供個參考,希望能夠對你有益。因為這個項目是我可以說是真正的從0到1了,從最初的idea、市場調研、用戶需求分析、定義需求、設計、開發、測試到最後的產品成型上線,整個一個流程都是我推進負責的,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不少的一些問題,從這段經歷中,讓我又成長不少,學習到了更多的東西。此文,算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也是一個復盤的過程。個人認為只會定需求、畫原型是遠遠不夠的,這個階段相對比較初級。
  • 倍福自動化:從PC到雲計算,創新引領未來
    當今世界瞬息萬變,迅猛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給製造業帶來新的變革。在《中國製造2025》戰略如何實施、工業4.0如何落地的討論聲中,基於PC的控制技術代表了面向未來的控制技術,已成為業界不爭的事實。
  • 黑洞投資合伙人楊蓉:創業公司如何從0到1?
    黑洞投資合伙人、極米科技聯合創始人楊蓉受邀參加大會,並做了題為「創業公司如何從0到1」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楊蓉針對創業公司如何打造品牌,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用戶等創業者關心的問題進行了闡述。通過給用戶提供企業核心價值形成壁壘差異化突圍,快速實現從0到1。為此,楊蓉還總結了一套價值槓桿理論,這個價值槓桿分為三個板塊:一是顏值,二是爆品,三是情懷。在她看來,作為企業要用價值槓桿來撬動用戶,如果能運用好以用戶為導向的價值槓桿,任何時候都是創業最好的時候。
  • 5G、雲計算、時空智能作業系統有望給出中國智能城市2.0 建設的新...
    5G、雲計算、時空智能作業系統有望給出中國智能城市2.0 建設的新範本 徐丹 發表於 2020-11-30 16:27:35 在智能城市 1.0 時代,因缺少統一的精準時間和空間信息作為基準
  • 京東雲明確物聯網四層架構,雲計算市場「新進者」如何謀劃未來?
    劉子豪透露,京東雲事業部正在基於雲計算平臺,構建京東物聯網生態技術架構。未來將聯手各大合作夥伴,打造物聯網新生態圈。新進者的優勢做物聯網生態,核心就是雲計算平臺,那麼作為「新進者」,京東雲有什麼底氣?劉子豪表示,京東天生有做好雲服務的基因,而雲計算則是物聯網中的水、煤、電,是一切的基礎。
  • 發布多款新品重新定義雲計算,亞馬遜AWS如何引領行業?
    作為雲計算領頭羊的亞馬遜雲服務(AWS)一向低調,但其行業地位令其很難不被放在放大鏡下仔細審視。其中,在每年12月舉辦的旗艦技術會議re:Invent大會,就是觀察這家雲巨頭公司的重要窗口。可以說,re:Invent直接決定了AWS雲技術未來發力方向,體現了雲計算技術產品洞察、商業實踐和主流走勢。
  • 從特斯拉到小鵬汽車,谷俊麗如何為中國智能車再寫一遍0到1?| GAIR...
    谷俊麗於2016年2月加入特斯拉,並成為Autopilot 2.0機器學習模塊研發的帶頭人,到2017年,谷俊麗告訴雷鋒網·新智駕,團隊已經完成了Autopilot 2.0產品的「0到1」。2017年也是小鵬汽車飛速落子的一年,從肇慶工廠揭幕,到落定A輪融資,從何小鵬高調「歸來」,到緊鑼密鼓的中美人才招募,小鵬汽車在賽道上的野心已經顯現。谷俊麗的加盟也多少佐證了這一點。
  • 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從-1到0到1再到N
    文丨秦麗 編輯丨鹿普禾來源丨首席數字官國慶前,銀泰商業集團CTO 鄢學鵾在接受「首席數字官」訪談時透露,銀泰有一個「從-1到0到1」的數位化轉型階段論。對於數位化轉型的企業,所謂「從-1到0再到1」,是一個解構和重構的過程。
  • 中國雲計算的雲棲「坐標」
    但正如馬雲在2010年的一次峰會發言上所言:「如果阿里巴巴不做雲計算,將來會死掉。」回到當時場景,阿里巴巴對於雲計算的篤定,最先是因為阿里巴巴必須要控制高昂的IT成本,必須要搭建一套又便宜又好用的新計算架構,這是生死攸關的現實因素。
  • 雲計算簡史(完整版)
    隨後,基礎服務被拆分為主機、存儲、網絡、資料庫和安全等幾個重要的基礎雲產品,允許用戶靈活組合,並實現了彈性計費(目前國外基礎雲廠商大多都提供按分鐘或按秒的計費精度,存儲則可以按月計費,比如AWS的S3服務每GB數據的標準存儲月費在0.0125美元,而深度歸檔存儲的每GB月費可以低至每GB0.001美元)。我們一般把主機,存儲,網絡,資料庫和安全相關的計算服務統稱為基礎雲服務。
  • 雲計算十年:序章,拐點,生死戰
    李津的話,顯然是戳到人家肺管子上。 但實際上,那句話真正所指的是騰訊和華為。2018年,中國雲計算已經走到了新戰場。 等到雲計算的價值被發現,拉裡·埃裡森驀然發現兩家公司成了競爭對手。於是,曾經好到穿一條褲子的兩個人,如今在矽谷的日常是互相diss。有一次甚至真的隔著一條馬路同時開發布會唱對臺。 這幾年,華爾街考量科技企業增長力時,已經把「雲」作為通向未來世界的重要指標。
  • 中國雲計算價值地圖:4城上榜「雲一線」梯隊
    雲計算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視為改變社會的「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但是時至今日,雲計算除了自身產值帶來的經濟價值外,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所做的貢獻,例如生產效率的提升等,卻仍缺乏系統定量的研究。
  • 雲計算再思考:亞馬遜 re:Invent帶來哪些啟示?
    改成線上形式的 re:Invent大會,時間跨度近一個月,恐怕是史上時間跨度最長的線上科技大會,除了帶來了各種重要的雲計算服務、產品、技術最新動態之外,今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重塑」--引發企業對於數位化時代生存與發展的深度思考。 通過2020 亞馬遜re:Invent大會,我們又能得到哪些重要的啟示?
  • 一場線上廣交會,到底給中國製造工廠帶來了什麼?丨品牌新事
    文 / 清水官 2020年過半,與新冠病毒的攻防戰仍在繼續,做生意的心卻早已按捺不住。就在上個月15日-24日,廣交會正式「復工」。放在過去,這時候至少有2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採購商齊聚廣州,把周邊的酒店塞得滿滿當當。
  • 從0到1,應該如何入手做CE認證?怎麼判斷產品需要做哪些檢測?
    因此98%以上的商品想要在歐盟市場進行銷售,就必須帶有CE認證標誌,CE標識同時也被視為製造商打開並進入歐洲市場的護照;而對於已經有CE標誌的產品,一旦抽查發現不符合市場安全要求的,則要求責令其從歐洲市場上召回,嚴重者甚至產品所屬企業所有產品被限制禁止進入歐盟市場。  01- CE認證註冊流程  1.
  • 新銳品牌如何從1到100?
    03多視角看新銳品牌1到10、10到100活動現場,同時邀請了國貨美妝品牌林清軒新零售VP&網際網路營銷負責人 周磊、品牌星球創始人 賴永鋒、黑蟻資本運營董事 劉湛分別從不同視角,分享他們對於新銳品牌高增長和如何構建長期競爭力的獨到見解。
  • 雲計算與邊緣: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
    成功的數位化轉型需要雲計算和邊緣計算協同工作,但企業還需要保持健康的安全數據流,並贏得員工和客戶的心。了解過去幾年的技術進步,並利用正確的技術將業務提升到新的水平對於企業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雲計算和邊緣是成功實現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推動因素,但保持安全的環境至關重要,並確保穿一條褲子在正確的旅程中發展。
  • 從日本消費的「人貨場」重構規律,看中國新品牌如何從0到1?
    最近,關於新消費品牌的討論此起彼伏,一直未有定論,從日本消費品的演變之路,看中國新品牌如何重做,或許是一條值得深入研究的路徑。它確實幫助眾多渠道/品牌方在流量被頭部電商平臺壟斷時代實現了0到1的積累。早期微商很多淘系以及線下做保健品傳/直銷的人過來的,騰訊為了保證用戶對微信的產品品牌信仰,儘可能避免它和任何會消耗它credit的商業化行為掛鈎。所以2014年微信起飛的時候,還只是一個相當封閉的只能形成內交易閉環的流量體系。
  • 雲計算數據中心網絡技術全面剖析
    可以看出雲計算數據中心給網絡帶來的挑戰主要是基於MAC的二層(OSI模型)SS通信。在一虛多技術影響下,Server的概念已經擴展到以單臺VM為基礎單元,因此可以引出下面這個圖,看看新網絡技術是如何劃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