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航母計劃(即完成引進的「瓦良格」號續建工作和第1艘國產航母的建造工作),正在實施第二階段新一代國產航母的建造(即2艘大噸位彈射型航母)。
與航母相配套的一系列艦載機也早在航母計劃開始之前就啟動或進入了規劃階段,比如與第一階段航母計劃配套的殲-15艦載戰鬥機、直-18預警/反潛直升機都在「瓦良格」號改裝完成前實現了交付,滿足了航母入役後正常的訓練和作戰要求,隨著第二階段航母發展計劃的推進,配套的殲-15彈射型、殲-15電戰型、無人攻擊型等艦載機也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相關原型機的測試試飛也進行有一段時間了。
這時候有很多小夥伴可能就要問了,艦載預警機空警600呢?相對上面提到的這些機型,空警600一直較為神秘,直到近幾日,網絡上終於出現了空警600首飛的照片(帶著14億人的期盼,又一中國「神鷹」騰空而起,有網友十分欣慰的表示:終於等到了),不過由於照片比較模糊,加上空警600與E-3系列太像了,所以一時間也不能完全確認,直到中航公眾號發出了一條消息,文章中介紹了空警600首飛剎車突擊隊,從側面又證明了首飛的消息。
也就是因為空警600與E-3系列太像了,所以對於空警600的研製,有很多外國人卻發酸了,其認為是中國抄襲了他們的武器,其實這是國際武器研發上一個通用的原則,利用國外現有經驗來優化國產武器,要知道F35的研製,也參考了很多蘇聯雅克141的技術。
如果不考慮測量誤差,空警-600與E-2C在機身尺寸方面相差不大,其機艙的長度應該也在8米左右(與E-2C相當),但機艙直徑可能會有所增加,基本上會達到與運-7相當的2.75米寬的水平(高度也會在1.9米左右),艙內空間會比E-2C有一定的增大。
因此,如果能在電子設備的自動化和小型化方面實現突破,艙內配置4名系統操縱人員應是可以實現的。當然,最終是否需要4名系統操縱員還要從實際作戰需要方面考慮,現階段的作戰任務3名系統操縱人員就可勝任,配置第4名成員的空間可用於安裝電子設備或設置機組成員生活保障設施(如小型衛生間、廚房等),這對於未來技術升級或改裝其它功能都會大有好處。
分析人士稱,空警-600艦載預警機的搜索雷達與E-2C一樣布置在機背中部機身重心附近,其中圓型雷達罩直徑約7.5米,但天線罩的厚度目前還無法確定,這與雷達的類型和探測性能有著密切的關係,不過這方面又是空警-600最無須擔憂的地方,因為目前中國軍工在電子領域已經處在世界前列,可以說,空警-600的雷達系統,很可能還要超越美軍最新的E-2D。
綜合來看,空警-600對中國海軍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但由於航母發展的限制,中國海軍對於艦載預警機的需求量短期內不會很大,而這樣會造成單機成本的增高,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簡單辦法就是增加生產數量來降低成本,比如可在預警型的基礎上發展艦載運輸型、反潛型,以滿足航母中、近程的人員、物資運輸和區域反潛的需求,這對中國海軍發展的大噸位彈射型航母來說還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