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早晨的小區裡出現了公雞啼鳴。這些公雞大概是單位發的年貨或別人送的年禮,一時間殺不了,暫且養在家中待宰。
終於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地裡,我聽到了久違的「大公雞,喔喔啼」。
如今公雞在民俗中的功能和地位被大大弱化,自從出現了計時器並且不斷進化演變,被當作瑞禽和光明使者的公雞,曾經的風光不在,對人類的價值僅剩於舌尖上的饕餮。
大公雞是很落寞的,即便它在小區裡那幾天傾盡所有情感的引吭,聽著也讓人隱隱有一種英雄謝幕之後的蒼涼感。仍然熱血沸騰,仍然鬥志昂揚,卻已經無法撐起頭上已然黯淡的光環,唉,懷念那些曾經無比榮耀、無比激昂的日子……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唱雄雞天下白,人們認為天地乾坤是被公雞喚醒的。它叫醒太陽,驅散宇宙間的陰霾,九州大地上的蛇蠍毒蟲、魑魅魍魎便紛紛退避消隱。面對黑暗勢力它無所畏懼,就算自己體型嬌小,對於侵略者也是毫不退縮,豎起鮮紅的雞冠,金亮的羽毛,氣勢逼人,與毒蛇也敢纏鬥到出現勝負為止。公雞的戰鬥精神,自古以來被看做是正義力量的化身,是人類的保護神。古代歃血為盟,喝雞血酒對天地發誓結義,除了表示對彼此絕對信任、絕對忠誠之外,我認為也應該引入公雞的戰鬥精神,表示從此後大家要肩並肩一起戰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態度決定一切。公雞雖然不是猛禽,但它毫不猶豫保家護雛的戰鬥精神讓人敬佩,為了護雛衛家,它可以表現出超越自己實際能力的勇氣和戰鬥力,本著拼命精神,一往直前,體型大出數倍的對手都無法使它畏縮後退。民間有些地方把大公雞當作小孩子的保護神。端午至,五毒起,人們把嘴叼蠍子、腳踩蜈蚣等毒蟲的大公雞剪紙貼在房門上,寓意毒蟲遠避,家裡的孩子能夠平安健康成長。或者縫製雞心形抽口布袋,上繡吉祥圖案和「福」、「大吉大利」等祝福字,雞心袋或鑲邊,或墜流蘇,顏色斑斕,煞是好看,袋裡裝雄黃粉、米和茶葉等,掛在孩子胸前。一來有大公雞庇護,驅邪避毒,二則「雞心」音同「記性」,希望孩子多長記性,記性好,讀書就好,將來有出息。
古代人們認為大公雞是天宮派來的神鳥,擔當司晨的重要職責,稱為「稽時」,云:「雞者稽也,能稽時也」,由它代表上天提醒人們順應天意,按時作息,這在農耕時代尤其重要,是人們安排作息時間的依賴。所以,天上肯定也是有雞神的,《西遊記》中的昴日星官就是雞神,面對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都擺不平的蠍子精,昴日星官化作一隻大公雞,連武器和法寶都不用,叫了幾聲,蠍子精便翻倒在地上動彈幾下,一命嗚呼,大公雞威力的表現達到高峰。一年來每天堅持不懈早起,盡心盡責啼叫,喚醒人們起來耕耘,喚醒山川大地一片光明,大公雞這種忠於職守的契約精神得到了人類的尊敬和感恩。新年第一天,也就是我們說的「春節」,人們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大公雞過生日,感謝它的堅持和付出。古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的「歲後八日」,大公雞排在第一日,稱「雞日」,其次再是豬日、羊日、狗日、牛日、馬日、人日和穀日。
但大公雞也有因為啼曉而招致殺身之禍的情況。比如古代七月初七,浙江金華一帶有殺公雞習俗,為什麼呢?只為了讓它第二天早晨不再有機會起來啼鳴報曉,這樣,天就不會亮了,牛郎織女這對苦命鴛鴦就可以永遠在鵲橋上不分開。這也是善良的人們同情牛郎織女的遭遇,希望通過己力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成全一個家庭的圓滿,倒也沒有想過一個不會天亮的「永夜」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愛情永遠是人們心中最恆久的渴望與追尋,在愛情面前,即便被當作瑞禽的大公雞,也只有無私獻出自己的生命了!
大公雞精力旺盛,戰鬥力爆棚,被認為是「陽」的象徵,在婚戀和繁衍中也擔當不可抹殺的角色。前面說過,在愛情面前,大公雞有時候是需要被犧牲的,浙江有些地區的「過門宰雞」習俗就是個例子:新郎去女家迎娶新娘,女家在門前鋪一塊白布,奉上鮮活大公雞一隻,讓新郎當場宰殺,雞血若是滴在白布上,有幾滴雞血罰幾杯酒。殺雞過程中,新娘的家人還會故意來撞新郎,讓他無法順利地得心應手。這個風俗聽起來像個捉弄新郎的遊戲,其實裡面有一定的涵義。一個女子出嫁那天起,見紅成為人婦,從此要離開娘家的庇護,在一個新的家庭中擔當起重要角色,婆家對她好不好?從此以後到底是什麼樣的境遇?那就是命。大部分情況下,需要女人自己去適應,去成長,娘家已經很難插上手,就算插得上手,大多也是幫倒忙,讓事情朝壞的方向愈演愈烈,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好:「不聞不問,不做家翁」。女兒是一朵鮮花,這盆花養了多年,一朝被捧走,命好的落到會呵護、會養花的婆家,命不好落到不珍惜的人家,花開花謝,人老珠黃,始亂終棄,最終女人還是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作為娘家人既然幫不上忙,在女兒出嫁那天,故意設置些小困難讓新郎體驗,起的也是個提醒的作用:別以為娶個老婆那麼容易就到手了,你要是不珍惜的話,女兒還有我們娘家人撐腰呢!
既然公雞被作為「陽」的象徵,某種意義上它代表著新郎,代表著男人。我們東南一帶的漁民,由於其生存方式的特殊性,男人經常要出海捕魚,而海上情況變幻莫測,一旦遇上風暴,極有可能暫時回不了家。在以前,對於人生中的重大儀式來說,擇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擇好的吉日不能輕易改動,即便如今也有如此遵循的。一個出海的男子如果在他新婚當日無法趕回家成婚,家裡會用一隻大公雞來代替他與新娘拜堂成親,稱「公雞拜」。此儀式由小姑或小叔子執行,抱著大公雞,按捺雞頭拜堂,這隻大公雞大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豔福不淺,拜了堂後會身披紅項帶,神氣做新郎,被送進洞房與美嬌娘共度新婚之夜,而此時,遠在海上的新郎卻只能黯然面對星辰大海以及不可測的風險,抱憾錯過這人生中最美妙時刻……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太過完美反而不長久,倒是有點缺憾,卻能讓人更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東西,會加倍呵護維繫。於悲中見喜,安慰自己說賽翁失馬焉知非福,倒也不失為人生一大生存智慧呢!
另外一個例子是苗族的求婚方式中,也用到公雞。男人去女人家裡求婚,帶一隻大公雞去。女人要是同意,大公雞被留下,女人要是不同意,大公雞被扔出門外。這裡大公雞代表的也是男性,替男人去求婚,冒個具有一定機率失敗的風險,畢竟換成男人自己,若是求婚失敗被扔出門外,那就真真顏面掃地了。
求婚成功,婚後久不生育,又是一道難過的關。中國各地求子的方式千奇百怪,譬如我以前提到過的抱冬瓜,或我們台州桔鄉的打生,方式不同,目的相同。布依族人民把目光投向了公雞。公雞精力旺盛,不知疲倦,我們有句耳熟能詳的玩笑話叫做「打了雞血似的」,形容人精力充沛,公雞既然作為男性代言,也是生殖與繁衍力的象徵。布依族男女婚後出現久不生育問題時,部落裡的人們聚集起來為他倆舉行求子儀式,道公(巫師)作法後,將一隻大紅公雞放在男人背上,背回家去,意思是生殖能力從此附在他身上了,來年生子可期。布依族人民倒也開明,沒有像其他一些地方一樣,把不育的問題全盤歸咎於女性,譬如「打生」,假定不孕不育就一定是女人的問題,用樹條兒佯裝打女人的肚子問「生不生?生不生?」,女人還得配合著說「生!生!」,其實早已害臊得面紅耳赤。
可是如今,這些有趣的民俗都被漸漸地淡化了。我在想,為什麼現在常聽人說活得無聊空虛呢?古代的人大概不會有這麼多關於活得無聊空虛的怨言,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著眼於天地四時,自律而充實。古代人看大公雞,覺得它渾身是優點、正能量,譽為「五德之禽」,言其冠有文德,足有武德,司晨是信德,敢拼是勇德,有食物能招呼同類分享是仁德(《韓詩外傳》),這是最早也是給大公雞的最高榮譽。
而如今對一隻公雞,我們大概也只剩下對餐桌上一盤辣子雞的稱道:「咦,燒得蠻入味的喲!」
2019.4.16
【雲端原創】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