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發現不僅解釋了一個持續幾十年的謎團,還提供了一種利用太陽大氣的共振來推斷其大氣特性的新方法。
❞太陽黑子通常出現在太陽表面較暗的區域,它們是由強烈的磁場聚集所引起的,面積大小可以和地球一樣大,甚至更大。
從1960年代末開始,這些黑子在大氣中的振蕩現象就已經被人們所知,並被解釋為電磁波的證據。這些電磁波吸引了研究人員的興趣,因為它們可以將能量從太陽內層傳送到太陽大氣的外層。它們被認為是解釋太陽外層大氣(日冕)溫度極高的機制之一,這也是太陽物理學中主要的一項課題。
電磁波被困在黑子表面(下圖,由GREGOR Fabry-Perot幹涉儀拍攝)和過渡區(上圖,由NASA / SDO和AIA科學團隊提供)之間的示意圖。新的結果表明,這些電磁波部分被困在太陽黑子上方的大氣區域中,從而引起共振。
IAC的研究人員和文章的第一作者Tobias Felipe說,這種現象類似於管樂器或吉他弦產生的現象。當波被限制在一個空腔內時,某些頻率被加強了。在靠近太陽表面和過渡區的區域內的溫度強烈變化,會導致波被反射,並被局限在這些共振腔中。
為進行這項研究,位於特內裡費島的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研究所(ITER)運營的Teide-HPC超級電腦上進行了數值模擬。
最近加入IAC的研究員Sergio Gonzalez Manrique補充說,泰德天文臺(Teide Observatory)的太陽望遠鏡所進行的高解析度觀測,讓我們可以更加了解太陽大氣中幾個層面的速度和溫度波動。這些觀測數據與數值模擬的預測完全吻合。
這一發現不僅解釋了一個持續幾十年的謎團,還提供了一種利用太陽大氣的共振來推斷其大氣特性的新方法。
👇分享、點讚、在看,這次一定給個三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