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如一日專注攻關一根小導管 東華團隊研發200多個中空纖維管...

2020-11-29 新民晚報

治療冠心病、腦中風、大動脈血管瘤、房顫等疾病微創手術的成敗及患者的舒適性,與中空纖維管有密切關係。太軟,不能順利通過血管到達病變位置,並且強度不夠容易導致手術失敗;太硬,患者的舒適性降低,容易刺破血管內壁造成手術事故。作為先進的纖維材料,微創傷介入醫療中空纖維管的製備技術長期被國外公司封鎖,市場遭到壟斷,有「卡脖子」風險,國內臨床使用大量依賴進口,價格十分昂貴。

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餘木火教授早在十多年前就關注到這一「軟硬兩難」的導管材料技術問題,他一心想要打破封鎖,通過與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創集團」)中空纖維管技術中心進行產學研合作,帶領團隊對中空纖維管制備技術展開了長期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近日,由他主持的《微創傷介入醫療中空纖維管制備與複合增強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據了解,目前微創介入醫療器械的全球市場規模達4000億美元,在這類醫療器械中,中空纖維管是關鍵部件,包括單腔、多層、多腔、球囊、編織複合增強、Coil複合增強等,佔器械材料成本的60-80%,市場需求量大,但國產化率不高。臨床上,對這類導管的穿越性、跟蹤性、扭控性和耐壓性要求都很高,因此製造技術難度極大。

餘木火教授帶領團隊發揮東華大學在噴絲、紡絲方面的技術優勢,系統研究了噴絲組件、熔體流動剪切膨脹拉伸等對中空纖維管的尺寸精度、強韌性、生物相容性等影響規律,實現了導管軸向和徑向強度、韌性、剛性的同步提高。

針對電生理射頻消融導管、電生理標測導管、造影導管和指引導管等需具備優異扭控性能的要求,餘木火團隊通過金屬絲界面與網格結構設計,增強了中空纖維管的界面強度,實現了對高剛性金屬絲網的精度控制,有效提高了導管扭控性能。

經過十幾年的不懈攻關,該團隊研發攻克了中空纖維管制造、尺寸精度、複合增強、球囊強韌、嵌套焊接等關鍵技術,研發200多個中空纖維管產品,建立30條生產線,率先實現了國產化,累計生產3000多萬件,支撐微創集團及旗下公司30個系列200多種微創介入醫療器械的研發與生產,建立了專門的資料庫,主要技術和產品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目前,中空纖維管產品逐步銷售到國內其它公司,用於產品開發和生產,為我國高端醫療器械跨越式發展、提升競爭力和科技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談起團隊,「60後」的餘木火教授對這支由十多位「80後」組成的隊伍打了高分。這是一支高水平、專業化、敢打敢拼的「戰士」團隊,團隊始終懷著實現我國微創傷介入醫療中空纖維夢,十幾年如一日專注於中空纖維管科技攻關。李兆敏,在餘教授組裡碩士畢業後即來到微創集團工作,負責中空纖維管的技術工作,他曾多次帶著中空纖維管研發問題回學校向餘老師請教。來自生產一線的技術問題,很快成了餘教授實驗室裡的上馬課題,幾年後,李兆敏回到東華攻讀餘教授的博士。目前,他又投入到微創集團與東華聯合培養博士後階段的研究,繼續在餘教授的指導下研究中空纖維管的課題。

科學的認知與實踐的價值在該項目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餘木火教授還風趣地告訴記者,「微創公司裡有個車間的員工差不多都來自東華」。這是讓一個科學家和教育者感動最自豪的事。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相關焦點

  • ...設計仿真 航天員 東華大學 空間實驗室 設計團隊-上海頻道-東方網
    你知道「神舟十一號」的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的5款服裝是由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出品嗎?這支團隊的平均年齡還不到40歲。青年報記者採訪獲悉,除了已經和即將亮相的5套服裝外,他們此次的任務還包括設計研發保障航天員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的其他系列專用服裝。
  • 東華大學設計航天服將伴隨「神11」航天員遠航 盡顯科技+時尚
    今天上午,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上,景海鵬和陳冬兩名航天員身著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研製的秋冬常服帥氣亮相,「東華設計」伴隨航天員們踏上徵程。  科研攻關:橫跨材料紡織服裝全產業鏈的創新團隊   「製作一件普通成衣往往需要經歷調研、企劃、造型設計、原輔料採集與結構設計、工藝開發與樣衣試製等十多個環節數十道工序,而在複雜的太空環境,航天員服裝對於功能和品質的要求會更高,專用服裝的研發設計幾乎要跨越整個紡織、服裝、產品設計、材料等多個學科和全產業鏈」,據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負責人
  • 東華大學研發"最輕固體材料" 每立方釐米僅0.12毫克
    東方網1月1日消息:昨日,東華大學宣布該校納米纖維研究團隊研發出了密度僅為0.12毫克每立方釐米的「纖維氣凝膠」,成功刷新了「世界最輕材料」的紀錄。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 「的確良」、「航天服」……這些服裝原來都與東華大學有關!
    1978年,研究室發展為化纖纖維研究所,更是不遺餘力地以實驗室為基地,開展化學纖維學科前沿性課題的研究;與此同時,錢寶鈞還帶領大家密切關注化纖工業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如化纖工藝及設備現代技術研究、差別化纖維產品研究、各種超高強耐高溫纖維的研究等。
  • 自主研發路 十年苦攻關
    在2020年山西省科學技術大會上,太原科技大學王效崗教授團隊開發的「特種金屬板材輥式矯直關鍵技術裝備開發與應用」項目榮獲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日前,為了記錄獲獎團隊科技攻關的艱難歷程,記者專程採訪了這一獎項背後不為人知的奮鬥故事。
  • 空潛200除了大尾巴,「大下巴」也暗藏玄機
    空潛200進行連續36小時反潛訓練空潛200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新6號,高新6號是該機的研發序號,空潛200則是其正式裝備的代號熟悉這款機型的軍迷朋友可能會發現:空潛200的外形非常獨特,除了機體後面有一根長長「尾巴」,機頭駕駛艙下面還有一個「大下巴」,這種獨特的造型正是為了反潛作戰。先來看看尾巴,空潛200長長的尾巴是一根異磁探測儀,潛艇的艇體和內部有大量磁性金屬,潛艇出現在一片海域必定會造成這片海域磁場的異動,空潛200的異磁探測儀正是根據這種異動來探測潛艇。
  • 義烏雙童吸管:21年專注一根吸管
    樓仲平帶領各位網絡大v來到企業的展覽室後,拿起一根吸管就滔滔不絕講了起來。    一個吸管,能有什麼花頭?    你可別小看這根吸管,眼前這根情侶吸管,專門用於婚慶,光它身上就有4項專利,以這種吸管為代表,雙童吸管的產品以核心競爭力佔據市場,不求量而求精,秉持情感化、功能化、娛樂化,受到了市場的廣泛歡迎。
  • 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
    本報開設《創新團隊科技成果系列報導》欄目,展示他們在科研攻關、業務應用、人才培養、團隊組織等方面的豐富成果和先進經驗。  數值預報是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之一,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晶片」。在我國數值預報系統實現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面建立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和實現應用服務的過程中,高素質技術人才隊伍不斷湧現。
  • 航天服由東華大學團隊設計製造
    據《勞動報》報導,此次保障航天員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的系列專用服裝都由東華大學團隊設計研發,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鍛鍊服、休閒服、失重防護服、睡具等,還有常服、任務訓練服、專用服飾等地面任務服裝等數十個種類。而這些專用服裝不僅要確保實現多項特殊功能,還要融入中國特色設計元素,為航天員增添時尚氣息。
  • 你知道嗎,坐底馬裡亞納海溝的「奮鬥者」號,研發團隊只有十幾個人...
    圖片來源:山東科技大學官網小團隊讓創新「活」起來12年前的夏天,石波來到山東科技大學測繪學院不久,便加入了學院移動測量團隊,並在船載一體化測量方面取得了關鍵技術突破,2019年6月,石波代表移動測量團隊拿到了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軌道交通隧道病害綜合檢測裝備與健康診斷系統」的一張「入場券」,負責研發軌道交通隧道病害移動式綜合檢測裝備,為隧道病害檢測「智慧化
  • 向病毒發出挑戰,向科學探尋答案——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團隊攻關紀實
    作為生物製品行業的科研工作者,他們責無旁貸、義無反顧;作為全球疫苗多條研發線中的一支中國「國家隊」,他們以身作則、以上率下;作為這支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員,他們凝心聚力、全力出擊!1、 暗夜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漢市疾控中心監測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 十幾萬人十幾年!「直10」這樣誕生……
    吳希明一口氣報出一連串數字:一臺直10需要1萬多個零件、500多種材料、200多場實驗、150多家單位、十幾萬人連續幹十幾年,才能研製成功。但對於熱愛直升機的吳希明來說,40年的職業生涯是享受,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我的青春與中國直升機的春天邂逅了」。
  • 葛均波院士團隊盤點2020年經導管瓣膜治療
    潘文志 周達新 葛均波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2020年稍縱即逝,又到年終盤點時間。
  • 東華測試劉士鋼:檢驗核心製造 護航國之重器
    劉士鋼告訴記者,感知系統,東華測試可以做得非常小,能在-55度到80度的環境下連續工作,可以抗500G(重力加速度)的衝擊和20G(重力加速度)的隨機振動,經過多次國家重大科學實驗現場測試驗證,均得到了準確的測試數據。2017年,東華測試主導制定了國家標準《GB/T33511-2017機械振動橋梁動態測試與檢驗測量結果的評估》。
  • 「2018年度中國氣門導管十大品牌總評榜」榮耀揭曉
    公司現有各類員工450餘人,其中中高級經營管理、技術研發人員100多名,各類熟練技術工人200多名,擁有有多條自動化生產流水線,主要設備有智能壓鑄機、立/臥式加工中心、精密數控車床、洩漏測試儀、三座標測量儀、X光探傷儀、疲勞試驗機等,各種國內外先進測試設備齊全,目前已達到年產鋁合金壓鑄件20000噸、氣門導管800萬件的生產規模。
  • 兩性離子聚合物能抗菌6個月,有望廣泛醫用於醫用導管
    當微生物降落在物體表面上時,自然會形成生物膜。微生物在嵌入細胞外聚合物基質的結構化群落中累積。2007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證明兩性離子聚合物可以抵抗生物膜生長10天後,這種令人興奮的可能性出現了。兩性離子聚合物通過在頂部形成水分層來抵抗細菌粘附,從而形成了物理障礙。但是,這些材料存在機械問題,因此無法在實際應用中使用。 現在在芝加哥的伊利諾伊大學,相關人員通過調整普通材料聚氨酯的防汙性能解決了這一問題。
  • 四項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通過評估
    在隨後的專家評審中,評估組這樣評價:突破氣象資料業務「瓶頸」,發展了面向不同應用的質量控制技術,建成了高質量的百年全球基礎數據集和氣候數據產品。強化了雷達和衛星資料處理與質量保障,風雲衛星綜合輻射定標精度和定量產品質量提升明顯。自主研發了多源數據融合核心技術,研發了降水、陸面、海洋、雲等融合分析產品。
  • 保定小導管成型機操作常識
    其中包括京東(仙遊)數字經濟產業園、寧德時代一汽動力電池項目(一期)等多個新興產業項目。規劃商業商務服務業用地23.83公頃,佔建設用地總量的18.70%。小導管衝孔機工作原理1,該機由電動機通過三角帶,直接傳達給飛輪,主軸作旋轉運動,使主軸中撞塊及模具產生離心力,同時在滾針的撞擊下,來完成錐管動作。2,在結構設計上比一般的錐管機更先進,在工作時更穩定、更快捷。3,夾模採用進口型, 夾持力強、不易磨損,工作時無左右前後偏擺或跳動的現象和疑慮,速度均勻。
  • 凌羽如鷹的專注、勇猛、自由、堅韌
    凌羽如鷹的專注、勇猛、自由、堅韌 鷹的視力相當敏銳和專注,從天空上可以發覺地面的獵物,而 鷹由於其勇猛,飛行起來非常壯觀
  • 【中國夢·踐行者】專注精密海洋儀器研發 她讓多項自主核心技術...
    這些儀器有的似透明玻璃匣子,有的像「金屬飲水機」,還有的形如鋼鐵八爪魚,從硬體研發、軟體編寫到樣機組裝調試,都由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女研究員李彩和她的研究團隊完成。其中水體體散射特性快速剖面測量技術、海水營養鹽高靈敏度分析技術、水下光學儀器及視頻攝像窗口防汙染技術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核心技術突破了國外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