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我的閨蜜老紅帽
責編 | 兮
固有免疫系統可以感應外界危險信號(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簡稱DAMP),活化炎症小體。活化的炎症小體可以釋放caspase-1和caspase-11,在切割IL-1β前體成為成熟的IL-1β的同時,還可以切割一類名為Gasdermin D的打孔蛋白,從而使得細胞膜上形成小孔,引發細胞焦亡【1,2】。在病菌入侵時,機體可以通過識別脂多糖LPS信號,啟動此炎症反應。當然,此反應若發生過度活化,則會損傷組織器官,引發膿毒血症,從而危及生命【3-6】。但是,LPS具體是如何引發膿毒血症的,仍舊不得而知。
2021年1月4日,來自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的Vijay A Rathinam研究組在NatureImmunology雜誌上發表題為Intracellular immune sensing promotes inflammation via gasdermin D–driven release of a lectin alarmin的文章,通過蛋白質組學的方法,發現LPS可以促使一種名為Galectin-1的凝集素的釋放,從而啟動炎症反應。
有報導指出,細胞感應LPS刺激後,會誘導IL-1β的分泌,細胞焦亡的發生,以及一些DAMP的釋放【5】。但是,釋放DAMP的種類和機制仍舊不得而知。為了研究這一問題,作者以野生型和caspase-11缺失小鼠的骨髓來源的巨噬細胞為研究對象,以caspase-11特異性活化劑大腸桿菌為刺激劑,將釋放到胞外的組分進行蛋白質組學研究測定。作者發現,與caspase-11缺失的小鼠巨噬細胞上清相比,野生型小鼠會特異性分泌Galectin-1。
Galectin-1是一類可以與β-半乳糖苷相結合的凝集素,其分泌機制仍舊不得而知【7,8】。接下來,作者通過採用炎症小體各個組分的敲除小鼠來研究Galectin-1釋放的決定性因素。作者發現,對於Gasdermin D敲除的小鼠,在大腸桿菌的刺激之下,與其它野生型和基因敲除鼠相比,其骨髓來源的巨噬細胞所釋放的Galectin-1水平顯著削弱。這說明,Galectin-1的分泌依賴於Gasdermin D-caspase-11信號通路,而非傳統的NLRP3-caspase-1炎症小體信號通路。
為了研究上述結論在小鼠體內是否也通用,作者給小鼠注射脂多糖,並實時檢測胞漿和腹腔中Galectin-1的水平,作者發現,Galectin-1的分泌水平與脂多糖的注射濃度差呈現正相關關係,並且,隨著時間的增長而上升。且毫不意外的是,在GasderminD敲除的小鼠中並沒有發現這一現象。
膿毒血症是一類具有高致死率的疾病,為了研究其與Galectin-1釋放的關係,作者採用了罹患膿毒血症的病人血清為研究對象,發現與同樣處於病危狀態但並沒有罹患膿毒血症的病人相比,膿毒血症病人血清中的Galectin-1水平顯著升高。這說明,在膿毒血症疾病進程中,會伴隨Galectin-1向循環系統釋放。
為了進一步研究Galectin-1的生物學意義,作者採用Galectin-1缺陷小鼠為研究對象,通過脂多糖誘導的膿毒血症模型,發現與野生型小鼠相比,Galectin-1缺陷小鼠的存活率顯著提高,器官損傷也明顯改善,當然,caspase-11和Gasdermin D缺陷小鼠也同樣有此現象。與此同時,給野生型小鼠注射Galectin-1中和抗體也同樣可以起到保護作用。
最後,作者研究Galectin-1在系統性炎症中的具體作用。作者給野生型和Galectin-1敲除小鼠注射脂多糖,並檢測和分析其胞漿中的炎性因子和趨化因子的表達水平。作者發現,與野生型小鼠相比,在Galectin-1缺陷小鼠中,IL-3, IL-6, TNF, interferon-γ, GCSF(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L-1α, IL-1β 和IL-12 等促炎因子水平均顯著降低,MCP-1, MIP-1α, MIP-1β等趨化因子水平也同樣降低。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一問題,作者提取小鼠的脾臟和肺臟,進行RNA測序,發現galectin-1缺陷小鼠的炎症相關和免疫應答相關通路均發生了減弱和下調。這些結果都說明,Galectin-1可以促進脂多糖所誘發的炎症反應,而這一炎症狀態很可能是膿毒血症的病因之一。
綜上所述,作者通過蛋白質組學的方法,發現脂多糖可以誘導一種稱為Galectin-1的凝集素的分泌釋放。通過Galectin-1缺陷小鼠和中和抗體等手段,作者證實Galectin-1可以促進和增強炎症水平,並且在脂多糖誘導的膿毒血症模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90-020-008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