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顯示蛇頸龍可能是「胎生」

2021-01-20 科學網

    圖片來源:Illustration by S. Abramowicz; both images ©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

蛇頸龍是統治著侏羅紀和白堊紀海洋的大型爬行動物,以其長頸而著稱。它在海中如何繁育後代一直是個謎。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蛇頸龍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爬行動物產卵孵化不同,很可能是「胎生」,而且「只生一個好」。

 

馬歇爾大學副教授羅賓·奧基夫等人對1987年發現、保存在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具蛇頸龍化石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化石是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體長超過4.6米,生活在距今7200萬至7800萬年前的白堊紀。腹中幼仔體型較大,有近1.5米長,骨骼相對完整,不大可能是被大蛇頸龍吃下肚子的。

 

這表明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不像多數爬行動物那樣產卵然後孵育後代,這種生育方式被稱為卵胎生。卵胎生常見於鯊魚和某些蛇類,與哺乳動物的胎生表面相似但實際不同,哺乳動物的胚胎通過臍帶從母體獲得營養發育,而卵胎生動物的胚胎仍依靠卵內的營養,母體只是提供一個安全的孵化環境。早先曾有一些推測認為,蛇頸龍可能像海龜一樣在海濱產卵孵化,幼仔孵育出來後再回到海洋。

 

紐約州立大學生物學教授朱迪·馬薩爾評論說,新發現「令人激動」,是蛇頸龍能生育活的幼兒的首個證據。研究人員在本周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的論文還指出,蛇頸龍不像其他爬行動物那樣一次產下多個後代,而是生育單個的大體型後裔。奧基夫等人說,蛇頸龍可能與現代的鯨有某些相似,它們可能也有群體組織,並照顧新生幼仔,不過這一推測尚需更多證據。

 

蛇頸龍的細長脖子像一條蛇,扁平的身軀像海龜,它的形象曾給「尼斯湖怪」假說以靈感。蛇頸龍和魚龍是中生代的主要海洋爬行動物,此前曾有一些證據表明,魚龍也是卵胎生。(來源:新華網 任海軍)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遠古蛇頸龍化石
    蛇頸龍的藝術概念圖 北京時間8月3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已經發現目前已知最為古老的南極「海怪」化石。他們發現一具已有8500萬年歷史的蛇頸龍化石,這比以前認為的海洋爬行動物在南極出現的時間早1500萬年。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巴西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國家博物館的亞歷山大-克爾納說:「我們發現的這些化石碎片並不屬於以前知道的生活在該洲的任何動物,這表明南極蛇頸龍的多樣性比我們以前認為的更加豐富。」
  • 蛇頸龍化石上驚現鯊魚牙齒 曾遭七頭大白鯊圍攻
    【搜狐科學消息】美國科學家日前在一具擁有8500萬年歷史的蛇頸龍骨頭化石上發現了鯊魚的牙齒,經過仔細分析研究後證明,這頭巨大的蛇頸龍曾遭到七頭Cretalamna appendiculata(現代大白鯊的早期親屬)鯊魚的圍攻,這一重大研究成果將發表在下周召開的第69屆古脊椎動物學年會上
  • 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嗎?
    根據已有的化石,認為蛇頸龍在三疊紀晚期進化,並在2億年前的侏羅紀大滅絕中倖存下來,但在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長約15米,有長長的脖子,頭和脖子佔身體體長的一半,有多達70多塊頸椎骨,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多,是一流的遊泳好手。
  • 我省學者認為世界上最大最完整蛇頸龍化石在中國
    浙江日報8月18日訊 今天,筆者從浙江自然博物館獲悉,該館研究員趙麗君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李淳等,在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ACA》)2008年第2期上發表論文稱,在我國雲南東北部中三疊世晚期地層中發現了長4.2米的早期蛇頸龍化石。
  • 尼斯湖水怪很像蛇頸龍?蛇頸龍的頸其實並不靈活,甚至不能抬頭
    人類發現蛇頸龍的時間比魚龍要晚一些,不過一經發現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人們通過所發現的蛇頸龍化石分析,蛇頸龍相比之前發現的魚龍,與蜥蜴更加接近。從蛇頸龍的外形來看,它與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實在是像極了。蛇頸龍會不會就是尼斯湖水怪呢?這應該是想多了。
  • 麗江這個地方發現三疊紀蛇頸龍化石!或為當時...
    在玉溪澄江帽天山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群,距今5.3億年,蘊藏著地球生物進化突變之謎。雲南還有1億多年前的「祿豐恐龍」化石,也展現了這裡遠古動物界的繁榮。這塊古脊椎動物化石的骨骼已經全部石化,現存部分主要為脊椎、肋骨、股骨等化石。整塊巖石重3噸左右,寬1.9米,高1.4米,厚0.85米至1.10米,呈不規則狀。形成化石的動物部分,高1.45米,寬1.06米,化石保存比較完好。這塊珍貴的蛇頸龍化石,現收藏於中國永勝·雲南邊屯文化博物館。
  • Nature:已滅絕的海洋爬行類動物為胎生
    現代海豹和鯨由於是哺乳動物,因而是胎生的,它們的性別由基因型決定。但曾經在海洋裡生活的很多爬行動物如滄龍、魚龍和蛇頸龍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性別也許是由環境決定的或基因型決定的,它們也許是胎生,也許是卵生。根據複雜的系統發生分析,Organ等人提出,過去到海裡去生活的爬行動物不僅是胎生的(這一點是從化石記錄知道的),而且它們的性別也是由基因型決定的。
  • 2.45億年化石證明鳥類祖先竟是胎生不用下蛋
    一隻被稱為恐龍頭的長脖子海洋物種的化石在中國被發現,令人稱奇的是恐龍頭媽媽竟懷有胎兒!有懷疑稱小恐龍頭可能是被大恐龍頭吞食的。研究者楊俊及其研究小組根據小恐龍頭髮育的形態程度、化石的包裹形式以及在小恐龍頭化石周圍並未檢測出鈣質蛋殼成分等證據表明,顯然,恐龍頭是胎生動物。
  • 重慶嘉陵江鵝卵石驚現罕見動物肋骨化石 專家推測或來自蛇頸龍
    不僅發現不少藏在鵝卵石中的珊瑚、貝殼、海百合化石,還曾發現過蟲跡化石、恐龍化石、遠古滅絕植物新蘆木化石等。此外,北碚施家梁鎮大型木化石群及北碚屋基村石壁所遺留的長約上百米的海洋波痕遺蹟,其發現者均為伍定金。今年春節前,這個熱衷於探索自然的北碚人,在北碚施家梁鎮三勝河灘又有了新發現。
  • 【恐龍探秘】蛇頸龍
    蛇頸龍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大型爬行動物。它們由陸上生物演化而來,再回到海洋中生活。再回到海洋中生活。
  • 據說它看起來像蛇頸龍,到底是什麼生物?
    不少人看到尼斯湖怪的照片後認為它可能是遠古時期的蛇頸龍,因為根據考古發現,關於尼斯湖怪的描述和蛇頸龍較為吻合。尼斯湖怪的真實性如今已經無從考究,但是蛇頸龍確實在地球上真實存在過了,那麼你了解這種恐龍嗎?首先,人們之所以會將蛇頸龍與尼斯湖怪聯繫起來,是因為這兩種生物都生活在水中,根據考古研究蛇頸龍生活在海洋匯總,但它是一種不屬於恐龍總類的爬行動物。
  • 蛇頸龍1/10長40釐米
    蛇頸龍模型,比例1/10,長40釐米,高24釐米。模式化石由瑪麗安寧發掘於英國侏羅紀海岸的多賽特段。
  • 滄龍和蛇頸龍都已經滅絕,為什麼鯊魚卻不滅絕?
    翻開地球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上出現過一種種強悍而兇猛的動物,但最終也離開舞臺,就拿恐龍來說,就曾在2.4億年稱霸地球陸地,即使是現在,也是當之無愧的陸地生物霸主,而對於海洋領域來說,其中產生的霸主更多,有滄龍、蛇頸龍等,後面又出現了巨齒鯊,到了現代,又有虎鯨、大白鯊等兇猛動物
  • 科學網—發現胎生遠古爬行動物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合肥工業大學劉俊及同事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懷孕的爬行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約有此前,人們從未發現過胎生的主龍形下綱動物。相關成果2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胎生曾在許多種動物中獨立演化出來,但現代鳥類和鱷目動物都是通過產卵繁殖的,表明在這一世系中或許存在著阻礙胎生的生物學限制因素。 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新恐頭龍化石樣本,這是一種在中國發現的長頸水生爬行動物,其歷史可追溯到三疊紀中期。
  • 合肥工大發現胎生遠古爬行動物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 合肥工業大學劉俊及同事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懷孕的爬行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約有2.45億年歷史。此前,人們從未發現過胎生的主龍形下綱動物。相關成果2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胎生曾在許多種動物中獨立演化出來,但現代鳥類和鱷目動物都是通過產卵繁殖的,表明在這一世系中或許存在著阻礙胎生的生物學限制因素。 新研究描述了一具新恐頭龍化石樣本,這是一種在中國發現的長頸水生爬行動物,其歷史可追溯到三疊紀中期。
  • 從卵生到胎生:生育為何越進化越費勁?
    可能有人會好奇,人類為什麼要選擇胎生呢?明明產卵下蛋能繁衍後代,為什麼非得經歷一段更痛苦的過程呢?傳統觀點認為,卵生是祖先的繁殖方式,之後再由許多種類進化為卵胎生或胎生。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多,其中最為經典的是對具有雙重生殖方式的胎生蜥的研究。結果確實顯示卵胎生應由卵生進化而來。
  • 遠古鯊魚兇猛異常 集體撕咬海洋霸主蛇頸龍(圖)
    遠古鯊魚兇猛異常 集體撕咬海洋霸主蛇頸龍(組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電訊報》9月30日報導,美國古生物學家日前在一個8米多長的蛇頸龍化石上,發現了80多顆巨大的鯊魚牙齒。
  • 蛇頸龜身 短尾大鰭 遠古大怪獸蛇頸龍現身阿根廷
    本月19日展出的是一具罕見的蛇頸龍骨架化石和它的骨架複製物。 它的細長脖子像一條蛇,扁平的身軀像海龜,還長著短尾巴。 這是目前阿根廷發現最完整的蛇頸龍化石。諾瓦斯說,這具蛇頸龍骨架非常清晰,在南美地區屬稀有珍品。對世界古生物學研究而言,可以為破解其他地區有關蛇頸龍的解剖學難題提供幫助。 化石超過8米長,兩鰭展開有4米寬。
  • 科學好故事|卵生還是胎生?生殖方式的演化故事
    因此,卵生和胎生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母親應該在什麼時候產出胚胎的演化策略。如果很早就產出胚胎,那它就是卵生動物;如果很晚才產出胚胎,那它就是胎生動物。例如,大多數爬行動物會在發育過程約三分之一的時候產出胚胎。在真正的卵生和胎生之間,有很多可能的產出胚胎時間,但這麼做可能是不利的,我們稱之為「適應性谷底」。
  • 侏羅紀第一代海王竟然是短脖子的蛇頸龍
    侏羅紀第一代海王竟然是短脖子的蛇頸龍蛇頸龍因為其細長的脖子而聞名於世,因為它們的食物都是些小魚小蝦,所以算不上恐怖的掠食者。古生物學家在英國發現了一種長著粗短脖子的蛇頸龍,它卻是侏羅紀早期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