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llustration by S. Abramowicz; both images ©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
蛇頸龍是統治著侏羅紀和白堊紀海洋的大型爬行動物,以其長頸而著稱。它在海中如何繁育後代一直是個謎。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蛇頸龍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爬行動物產卵孵化不同,很可能是「胎生」,而且「只生一個好」。
馬歇爾大學副教授羅賓·奧基夫等人對1987年發現、保存在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具蛇頸龍化石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化石是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體長超過4.6米,生活在距今7200萬至7800萬年前的白堊紀。腹中幼仔體型較大,有近1.5米長,骨骼相對完整,不大可能是被大蛇頸龍吃下肚子的。
這表明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不像多數爬行動物那樣產卵然後孵育後代,這種生育方式被稱為卵胎生。卵胎生常見於鯊魚和某些蛇類,與哺乳動物的胎生表面相似但實際不同,哺乳動物的胚胎通過臍帶從母體獲得營養發育,而卵胎生動物的胚胎仍依靠卵內的營養,母體只是提供一個安全的孵化環境。早先曾有一些推測認為,蛇頸龍可能像海龜一樣在海濱產卵孵化,幼仔孵育出來後再回到海洋。
紐約州立大學生物學教授朱迪·馬薩爾評論說,新發現「令人激動」,是蛇頸龍能生育活的幼兒的首個證據。研究人員在本周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的論文還指出,蛇頸龍不像其他爬行動物那樣一次產下多個後代,而是生育單個的大體型後裔。奧基夫等人說,蛇頸龍可能與現代的鯨有某些相似,它們可能也有群體組織,並照顧新生幼仔,不過這一推測尚需更多證據。
蛇頸龍的細長脖子像一條蛇,扁平的身軀像海龜,它的形象曾給「尼斯湖怪」假說以靈感。蛇頸龍和魚龍是中生代的主要海洋爬行動物,此前曾有一些證據表明,魚龍也是卵胎生。(來源:新華網 任海軍)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