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西南大學圖書館館員伍定金是重慶北碚人,熱愛家鄉的青山綠水,尤其喜歡登山徒步山地越野。自2007年起,他發現自己對五顏六色的石頭非常感興趣,於是此後便留心發現各種奇珍異石的美。
今年59歲的伍定金是中國觀賞石協會會員,這些年交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收藏了不少造型別致的鵝卵石,他在徒步路上可以說是收穫累累。不僅發現不少藏在鵝卵石中的珊瑚、貝殼、海百合化石,還曾發現過蟲跡化石、恐龍化石、遠古滅絕植物新蘆木化石等。此外,北碚施家梁鎮大型木化石群及北碚屋基村石壁所遺留的長約上百米的海洋波痕遺蹟,其發現者均為伍定金。
今年春節前,這個熱衷於探索自然的北碚人,在北碚施家梁鎮三勝河灘又有了新發現。
▲北碚嘉陵江邊
冬季枯水期河灘發現「寶貝」
1月8日下午,伍定金去北碚施家梁鎮三勝河邊徒步觀光,他把私家車停在距離當地嘉陵江邊4公裡以外的地方。
還是老習慣,伍定金背著包和放大鏡邊走邊看,沒有同伴隨行,他習慣了一個人探索。上一次來這,還是兩年前的冬天,那時這裡一片寧靜。這次,他怎麼也猜不到,驚喜就藏在嘉陵江邊的河灘上,等著他去發現。
由於冬季枯水期的原因,嘉陵江水每到冬季,便會退去一些。那些原本藏在水下的鵝卵石,也因此在河灘上露臉。
▲一塊奇怪的鵝卵石很顯眼
「剛走到江邊,一塊褐黃色鵝卵石就把我吸引住了,它和周邊的石體明顯不同,一目了然,上面好似包裹鑲嵌著動物的肋骨。」伍定金趕緊拾起來,把這塊鵝卵石身上的青苔淤泥在江水中仔細的清洗掉,拿出放大鏡細細觀察。越看越激動,他甚至興奮得起了雞皮疙瘩。
鵝卵石有肋骨脫落的痕跡
為進一步觀察,伍定金把這塊褐黃色鵝卵石帶回了家,並悉心的照料它。
1月21日下午,記者在伍定金家中,見到了這塊鵝卵石,其石質呈褐黃色,十分油膩光澤。伍定金告訴記者,這塊鵝卵石的觀賞價值很高,存在矽化質地,他詢遍了重慶賞石圈,也沒找到相同形態的鵝卵石,圈內的重慶賞石愛好者都說,這塊鵝卵石不簡單,十分珍稀。
▲伍定金將它帶回家觀察研究,視若珍寶
經過伍定金觀察,他用捲尺測量,這塊鵝卵石長18釐米、高12釐米、厚7釐米,重約3.5公斤。鑲嵌其中的肋骨最長約6釐米、寬約0.7釐米,清晰可見的肋骨(包括脫落凸凹痕跡)共計10根,另外多根隱藏在石中另一側,這塊鵝卵石背面,還有一根肋骨脫落的痕跡,脫落部分痕跡凸凹分明。
由於石中的肋骨形態偏小,伍定金第一感覺是水禽類和翼龍類肋骨,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如古盜鳥、孔子烏、三塔烏、遼寧中生代鳥、燕都華夏鳥等相關記載,並逐一梳理對比,但沒有找到確切答案。
▲正面形態
▲側面形態
專家解疑
這塊鵝卵石從哪來?
推測一:鵝卵石搬運距離有數百公裡到上千公裡
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正高級工程師、古生物學博士張鋒,是伍定金的老朋友,這些年來,伍定金的各種新發現,都會第一時間分享給張鋒,並配合張鋒進行現場考證。
見到這塊別致的鵝卵石時,對它的第一印象,是這個鵝卵石磨圓度很高,根據骨骼形態推測,最有可能是一海生爬行類的幼年個體。根據鵝卵石磨圓度,張鋒推測,這塊鵝卵石的搬運距離有數百公裡到上千公裡,由此認為巖石的原產地可能位於川北陝南一帶。當時在三疊紀時期,那裡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三疊紀時期很多陸地脊椎動物陸續下海,逐漸在海洋當中形成了海生爬行類統治海洋。」張鋒提到,因為海生爬行類是卵胎生,與恐龍下蛋不同,它們只能在肚子裡孵化蛋,然後在水中生出小個體,這個小個體可能出生後不久,就遭遇了地質事件,導致被海裡的砂泥掩埋,後來固結成巖,把小個體永久的保留其中。再後來,隨著造山運動,海洋消失,嘉陵江逐漸形成,這塊巖石被運移到了嘉陵江當中。然後,經過長距離搬運,這塊巖石飽經浪打水衝的運動,被礫石碰撞磨擦失去了不規則的稜角,部分骨骼被磨損掉,直到來到北碚嘉陵江邊,保存在了江邊鵝卵石堆中。
它可能出自哪種動物?
推測二:或許是三疊紀時期蛇頸龍幼體肋骨
「這種鵝卵石十分罕見,包含有脊椎動物的肋骨,鵝卵石中出現植物和貝類、珊瑚類化石並不少見,但鵝卵石中有脊椎動物化石尚屬罕見,目前沒有出現相關記載,這是重慶首例,不排除全國首例的可能。」張鋒根據經驗推測,這處脊椎動物肋骨,很可能是三疊紀時期蛇頸龍幼體肋骨。
張鋒介紹,蛇頸龍類群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它們有很長的脖子、小腦袋、寬而扁的身體,鰭腳大而有力。通過擺動頭,穿過魚群而攝食,其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
「這塊鵝卵石中,很可能存在兩個海生爬行類的幼年個體肋骨,需要進一步確認。這次發現,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張鋒認為,這塊鵝卵石見證並記錄了一段地球演化的故事。
▲蛇頸龍(網絡圖片)
▲伍定金家中的鵝卵石大小上百塊
延伸
北碚曾發掘蛇頸龍類骨骼
根據《北碚區志》記載,1939年到1982年間,重慶北碚發現和挖掘古脊椎動物化石有13處。曾在當地金剛碑、天生橋、原西師閱覽室下、原工農蠶種場、童家溪汽車站等地,發掘出鳥足類恐龍骨骼、長鼻北碚鱷魚、蜥足龍骨骼等。其中,1975年,在北碚澄江鎮發掘出蛇頸龍類化石;1979年,在北碚轉龍鄉發掘出蛇頸龍類骨骼。據專家推測,蛇頸龍類群很可能在遠古時期曾生活在重慶一帶。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琅/文圖視頻 部分圖片來自受訪者和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