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嘉陵江鵝卵石驚現罕見動物肋骨化石 專家推測或來自蛇頸龍

2021-01-08 慢新聞

重慶西南大學圖書館館員伍定金是重慶北碚人,熱愛家鄉的青山綠水,尤其喜歡登山徒步山地越野。自2007年起,他發現自己對五顏六色的石頭非常感興趣,於是此後便留心發現各種奇珍異石的美。

今年59歲的伍定金是中國觀賞石協會會員,這些年交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收藏了不少造型別致的鵝卵石,他在徒步路上可以說是收穫累累。不僅發現不少藏在鵝卵石中的珊瑚、貝殼、海百合化石,還曾發現過蟲跡化石、恐龍化石、遠古滅絕植物新蘆木化石等。此外,北碚施家梁鎮大型木化石群及北碚屋基村石壁所遺留的長約上百米的海洋波痕遺蹟,其發現者均為伍定金。

今年春節前,這個熱衷於探索自然的北碚人,在北碚施家梁鎮三勝河灘又有了新發現。

▲北碚嘉陵江邊

冬季枯水期河灘發現「寶貝」

1月8日下午,伍定金去北碚施家梁鎮三勝河邊徒步觀光,他把私家車停在距離當地嘉陵江邊4公裡以外的地方。

還是老習慣,伍定金背著包和放大鏡邊走邊看,沒有同伴隨行,他習慣了一個人探索。上一次來這,還是兩年前的冬天,那時這裡一片寧靜。這次,他怎麼也猜不到,驚喜就藏在嘉陵江邊的河灘上,等著他去發現。

由於冬季枯水期的原因,嘉陵江水每到冬季,便會退去一些。那些原本藏在水下的鵝卵石,也因此在河灘上露臉。

▲一塊奇怪的鵝卵石很顯眼

「剛走到江邊,一塊褐黃色鵝卵石就把我吸引住了,它和周邊的石體明顯不同,一目了然,上面好似包裹鑲嵌著動物的肋骨。」伍定金趕緊拾起來,把這塊鵝卵石身上的青苔淤泥在江水中仔細的清洗掉,拿出放大鏡細細觀察。越看越激動,他甚至興奮得起了雞皮疙瘩。

鵝卵石有肋骨脫落的痕跡

為進一步觀察,伍定金把這塊褐黃色鵝卵石帶回了家,並悉心的照料它。

1月21日下午,記者在伍定金家中,見到了這塊鵝卵石,其石質呈褐黃色,十分油膩光澤。伍定金告訴記者,這塊鵝卵石的觀賞價值很高,存在矽化質地,他詢遍了重慶賞石圈,也沒找到相同形態的鵝卵石,圈內的重慶賞石愛好者都說,這塊鵝卵石不簡單,十分珍稀。

▲伍定金將它帶回家觀察研究,視若珍寶

經過伍定金觀察,他用捲尺測量,這塊鵝卵石長18釐米、高12釐米、厚7釐米,重約3.5公斤。鑲嵌其中的肋骨最長約6釐米、寬約0.7釐米,清晰可見的肋骨(包括脫落凸凹痕跡)共計10根,另外多根隱藏在石中另一側,這塊鵝卵石背面,還有一根肋骨脫落的痕跡,脫落部分痕跡凸凹分明。

由於石中的肋骨形態偏小,伍定金第一感覺是水禽類和翼龍類肋骨,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如古盜鳥、孔子烏、三塔烏、遼寧中生代鳥、燕都華夏鳥等相關記載,並逐一梳理對比,但沒有找到確切答案。

▲正面形態

▲側面形態

專家解疑

這塊鵝卵石從哪來?

推測一:鵝卵石搬運距離有數百公裡到上千公裡

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正高級工程師、古生物學博士張鋒,是伍定金的老朋友,這些年來,伍定金的各種新發現,都會第一時間分享給張鋒,並配合張鋒進行現場考證。

見到這塊別致的鵝卵石時,對它的第一印象,是這個鵝卵石磨圓度很高,根據骨骼形態推測,最有可能是一海生爬行類的幼年個體。根據鵝卵石磨圓度,張鋒推測,這塊鵝卵石的搬運距離有數百公裡到上千公裡,由此認為巖石的原產地可能位於川北陝南一帶。當時在三疊紀時期,那裡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三疊紀時期很多陸地脊椎動物陸續下海,逐漸在海洋當中形成了海生爬行類統治海洋。」張鋒提到,因為海生爬行類是卵胎生,與恐龍下蛋不同,它們只能在肚子裡孵化蛋,然後在水中生出小個體,這個小個體可能出生後不久,就遭遇了地質事件,導致被海裡的砂泥掩埋,後來固結成巖,把小個體永久的保留其中。再後來,隨著造山運動,海洋消失,嘉陵江逐漸形成,這塊巖石被運移到了嘉陵江當中。然後,經過長距離搬運,這塊巖石飽經浪打水衝的運動,被礫石碰撞磨擦失去了不規則的稜角,部分骨骼被磨損掉,直到來到北碚嘉陵江邊,保存在了江邊鵝卵石堆中。

它可能出自哪種動物?

推測二:或許是三疊紀時期蛇頸龍幼體肋骨

「這種鵝卵石十分罕見,包含有脊椎動物的肋骨,鵝卵石中出現植物和貝類、珊瑚類化石並不少見,但鵝卵石中有脊椎動物化石尚屬罕見,目前沒有出現相關記載,這是重慶首例,不排除全國首例的可能。」張鋒根據經驗推測,這處脊椎動物肋骨,很可能是三疊紀時期蛇頸龍幼體肋骨。

張鋒介紹,蛇頸龍類群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它們有很長的脖子、小腦袋、寬而扁的身體,鰭腳大而有力。通過擺動頭,穿過魚群而攝食,其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

「這塊鵝卵石中,很可能存在兩個海生爬行類的幼年個體肋骨,需要進一步確認。這次發現,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張鋒認為,這塊鵝卵石見證並記錄了一段地球演化的故事。

▲蛇頸龍(網絡圖片)

▲伍定金家中的鵝卵石大小上百塊

延伸

北碚曾發掘蛇頸龍類骨骼

根據《北碚區志》記載,1939年到1982年間,重慶北碚發現和挖掘古脊椎動物化石有13處。曾在當地金剛碑、天生橋、原西師閱覽室下、原工農蠶種場、童家溪汽車站等地,發掘出鳥足類恐龍骨骼、長鼻北碚鱷魚、蜥足龍骨骼等。其中,1975年,在北碚澄江鎮發掘出蛇頸龍類化石;1979年,在北碚轉龍鄉發掘出蛇頸龍類骨骼。據專家推測,蛇頸龍類群很可能在遠古時期曾生活在重慶一帶。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琅/文圖視頻 部分圖片來自受訪者和網絡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大侏羅紀恐龍化石牆驚現重慶(附動態H5)
    上世紀初,一名中國恐龍化石專家為一群外國專家介紹中國恐龍,噼裡啪啦一大堆語言之後,有外國人不懂事地問:「你們沒有肉食恐龍」?中國專家活生生把滿肚子的話吞了回去,同時在心裡做出一個決定:「我帶你幾爺子吃重慶火鍋,辣翻你幾爺子算了。」因為當時中國確實還沒有發現肉食恐龍化石。
  • 重慶雲陽世界級恐龍化石群又有新發現 或填補演化序列空白
    2017年,在雲陽縣這片土地沉睡上億年後,史前動物恐龍以化石形式與世人見面,經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鑑定,雲陽縣普安鄉發現的恐龍化石群為世界級恐龍化石群。,認為這塊石頭的發現地可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恐龍化石群,可能來自侏羅紀時期。
  • 蛇頸龍化石上驚現鯊魚牙齒 曾遭七頭大白鯊圍攻
    【搜狐科學消息】美國科學家日前在一具擁有8500萬年歷史的蛇頸龍骨頭化石上發現了鯊魚的牙齒,經過仔細分析研究後證明,這頭巨大的蛇頸龍曾遭到七頭Cretalamna appendiculata(現代大白鯊的早期親屬)鯊魚的圍攻,這一重大研究成果將發表在下周召開的第69屆古脊椎動物學年會上
  • 化石顯示蛇頸龍可能是「胎生」
    Abramowicz; both images ©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蛇頸龍是統治著侏羅紀和白堊紀海洋的大型爬行動物,以其長頸而著稱。它在海中如何繁育後代一直是個謎。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蛇頸龍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爬行動物產卵孵化不同,很可能是「胎生」,而且「只生一個好」。
  • 麗江這個地方發現三疊紀蛇頸龍化石!或為當時...
    在玉溪澄江帽天山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群,距今5.3億年,蘊藏著地球生物進化突變之謎。雲南還有1億多年前的「祿豐恐龍」化石,也展現了這裡遠古動物界的繁榮。    尤其令人驚喜的是,順州鎮板橋村委會河東村民喻榮昌,2013年在一塊巖石上發現古脊椎動物化石,經中科院專家初步鑑定為三疊紀蛇頸龍。
  • 茂名驚現疑似遠古長吻鱷化石 無法確切考證種類
    茂名驚現疑似遠古長吻鱷化石 無法確切考證種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8日 04:59 來源:     中新社茂名二月七日電 (梁盛 孫廣宇)廣東茂名一市民家中驚現距今約四千萬年的疑似遠古長吻鱷化石,其中鱗片和骨骼的完整性令人嘖嘖稱奇
  • 尼斯湖水怪很像蛇頸龍?蛇頸龍的頸其實並不靈活,甚至不能抬頭
    雖然沒法證實尼斯湖水怪的存在,關於尼斯湖水怪的照片也大多被視為騙局,但這其中卻隱含著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關於尼斯湖水怪的描述和照片來看,這種傳說中的怪獸很像是一種遠古時期真正存在過的動物,它就是蛇頸龍。
  • 科學家發現遠古蛇頸龍化石
    蛇頸龍的藝術概念圖 北京時間8月3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已經發現目前已知最為古老的南極「海怪」化石。他們發現一具已有8500萬年歷史的蛇頸龍化石,這比以前認為的海洋爬行動物在南極出現的時間早1500萬年。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巴西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國家博物館的亞歷山大-克爾納說:「我們發現的這些化石碎片並不屬於以前知道的生活在該洲的任何動物,這表明南極蛇頸龍的多樣性比我們以前認為的更加豐富。」
  • 罕見!宜賓發現遠古生物化石,專家推測屬於侏羅紀或白堊紀時代
    這塊石頭是否真的是化石?播報記者隨即聯繫了202地質隊的專家進行鑑定。 專家預測,該化石可能屬於侏羅紀時代或白堊紀時代,也就是距今約2.5億年——6500萬年前。同時,專家介紹,從體型上來說,這塊化石的大小在宜賓也屬於比較少見的。 據了解,當打開石頭,一共發現了兩塊同樣紋路的石頭,另外一塊被壓在石堆下方,暫時無法看到。
  • 蛇頸龜身 短尾大鰭 遠古大怪獸蛇頸龍現身阿根廷
    本月19日展出的是一具罕見的蛇頸龍骨架化石和它的骨架複製物。 它的細長脖子像一條蛇,扁平的身軀像海龜,還長著短尾巴。 這是目前阿根廷發現最完整的蛇頸龍化石。諾瓦斯說,這具蛇頸龍骨架非常清晰,在南美地區屬稀有珍品。對世界古生物學研究而言,可以為破解其他地區有關蛇頸龍的解剖學難題提供幫助。 化石超過8米長,兩鰭展開有4米寬。
  • 據說它看起來像蛇頸龍,到底是什麼生物?
    不少人看到尼斯湖怪的照片後認為它可能是遠古時期的蛇頸龍,因為根據考古發現,關於尼斯湖怪的描述和蛇頸龍較為吻合。尼斯湖怪的真實性如今已經無從考究,但是蛇頸龍確實在地球上真實存在過了,那麼你了解這種恐龍嗎?首先,人們之所以會將蛇頸龍與尼斯湖怪聯繫起來,是因為這兩種生物都生活在水中,根據考古研究蛇頸龍生活在海洋匯總,但它是一種不屬於恐龍總類的爬行動物。
  • 嘉陵江撈上來一條「大魚」,原來是超大號的中華鱘!
    02-08 15:01:35 來源:第1眼-重慶廣電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任先生在嘉陵江上打漁已經有二十多年,昨天(2月7日)下午兩點,他跟往常一樣上船收網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意外收穫。
  • 臨沂驚現5億年前線紋心蝦化石,屬全球首例,專家研究13年才命名
    臨沂驚現5億年前線紋心蝦化石屬寒武紀明星動物奇蝦的新品種,專家研究13年才命名9月4日夜,臨報融媒記者見到了率先發現線紋心蝦的臨沂大學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兼職教授唐永剛,唐永剛常年奔赴全國各地研究各類古生物化石,《沂蒙晚報》曾報導過的郯城馬陵山和郯城李莊鎮驚現恐龍足印化石群均是唐永剛發現的,後被權威專家鑑定後向全球公布研究成果。
  • 重慶雲陽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群 形成長150米化石牆
    重慶市國土房管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李仕川介紹,在此之前,重慶發現的恐龍化石均為單一地點、單一時代、單一骨架,雲陽縣普安鄉恐龍化石是重慶地區首次發現的具有較高生物多樣性的恐龍化石群,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同時,此次發現的恐龍化石數量,已超過了重慶所有區縣歷年發現的總和。
  • 墨西哥發掘出迄今最大的爬行動物食肉滑齒龍化石
    墨西哥發掘出迄今最大的爬行動物食肉滑齒龍化石   2003年1月3日14:2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3日電 由墨西哥和德國化石研究專家組成的考古小組最近在墨西哥北部城市阿蘭貝裡發掘出一塊迄今體積最大的爬行動物化石
  • 三水發現恐龍骨頭化石?!推測體型重達數噸以上
    三水地質愛好者趙燦輝首次在三水盆地發現「大骨頭化石」,懷疑它們是屬於恐龍的。到底有這些「骨頭」長什麼樣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下。
  • 侏羅紀海洋霸主 墨驚現最大肉食動物完整化石
    據英國《泰晤士報》昨天報導,德國古生物學家日前在墨西哥阿拉蒙布裡地區挖掘出了一具可說地球上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肉食動物的完整化石。科學家經過鑑別,認為它可能正是1億5千萬年前統治著海洋的最可怖的食肉動物———綽號為「深海怪物」、「海洋霸主」的「裡奧普魯頓·菲洛克斯」。
  • 廣東三水發現大型骨骼化石 或是食草類恐龍化石
    趙燦輝還將幾段直徑約4釐米的化石用膠水粘接起來,成了一根扁長形的「骨頭」。「可能是這頭動物的肋骨。」趙燦輝說。  在小件的化石中,記者還留意到一顆鼓槌狀的紫色化石,直徑約3釐米,趙燦輝稱其「可能是腳趾的關節部位」。  「牙齒是判斷動物種類的重要依據,可惜沒有發現牙齒化石。」趙燦輝說。
  • 重慶,站在恐龍脊梁上的城市
    「20多萬平方公裡的四川盆地,是中國侏羅紀恐龍化石埋藏最豐富的地區,重慶與自貢一樣,又是四川盆地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因此有專家形象地將重慶比喻為『恐龍脊梁上的城市』。」歐陽輝手拿一份資料介紹,重慶是四川盆地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之一,上世紀30年代末就有恐龍化石出土。
  • 重慶普安為啥有這麼多恐龍化石
    聊點科技【重慶普安為啥有這麼多恐龍化石】重慶雲陽普安恐龍化石群目前發掘暴露出來的化石已接近1萬塊,包括基幹蜥腳型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以及以蛇頸龍類、龜類等水生爬行類動物化石和雙殼類為代表的無脊椎動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