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強大的空中威懾力量——記研製殲—7E系列戰鬥機的西工大群體

2020-11-23 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

西工大新聞網521日電王正平 徐澄)200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上,八一飛行表演機殲—7E型飛機同由中國自行研製的大型預警機——空警—2000組成9架機的第一梯隊,雄壯地飛過天安門上空,接受黨和國家以及億萬中國人民的檢閱,隨後殲—7E型飛機於l1月l5日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建軍60周年時進行了精彩的飛行表演。而在此十年前,殲一7E型機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國慶閱兵。殲—7E的成功為西北工業大學爭得了榮譽,它是我國產學研的典範,也是我國有關機型中唯一以高校為副總師單位研製的型號。這一型號的優越性能使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它的出口型號殲—7MG裝備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國家並引起了多國的興趣,成為了其研發基礎平臺,也為西工大培養了大量的飛機設計人才。

殲-7GB型飛機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上接受檢閱

西北工業大學獲得集體立功獎

這一切引起筆者思緒萬千,回憶起殲—7E飛機誕生的情景:

1993年5月6日至7日,我國最大的殲擊機生產基地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中——歷時5年半、廠校合作研製的殲一7E型飛機經試飛鑑定全面達到和超過總參謀部、國防科工委批准的戰技指標,航空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第51次會議正式批准該機設計定型。

設計定型會前夕,一架銀白色的客機降落在成都雙流機場。時任空軍副司令員林虎中將一下飛機就向迎接他的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楊寶樹總經理等人問:「西工大的同志來了沒有?」當他得知劉元鏞、沙伯南、劉千剛、李為吉幾位教授都到了時,滿意地點點頭說:「來了就好,來了就好。」

5月6日晚,空軍在成飛賓館單獨宴請西工大的幾位老師。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懷國模、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王昂以及總參的領導同志作陪。林虎代表空軍把刻有「為殲一7E型飛機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字樣的景泰藍杯贈給西工大,並宣布給西工大參演人員物質獎勵。劉元鏞副校長接過獎盃說:「感謝空軍對我們的鼓勵和鞭策,我們一定要再接再厲,為空軍作出更多的貢獻。」

頭髮花白的老師們心中再次奔湧著喜悅的浪花:

1990年5月18日,殲一7E型飛機在原航空航天工業部部長林宗棠、原四川省省長張皓若、空軍副司令林虎等領導同志的注目下,從成飛機場騰空而起,首飛成功!機場上想起了熱烈的掌聲。國務院總理李鵬、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均批示表示熱烈祝賀!

1990年5月18日下午殲-7E型飛機首飛成功

緊接著6月、10月,殲一7E型飛機又分別向航定委、總參和科工委領導作了漂亮的匯報飛行:超低空飛行、低空盤旋、超低空倒飛、上升滾轉等機動飛行動作。空軍司令員王海興奮地說:「改型機表演非常成功,並不比我在國外看到的飛行表演差!」

望著用智慧和汗水孕育出來的的共和國之鷹,老師們只覺得喉梗鼻酸,沙伯南悄悄拭去了掛在疲憊憔悴臉上的淚花……

沙伯南教授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專家、航空教育專家。他於1963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系飛機設計專業。1950年2月在杭州空軍預科總隊參加工作,1951年4月至1956年10月在空軍六師、空軍九師、海軍航空兵六師歷任機械師、機械長、大隊機務主任,1956年10月至1957年12月任海軍航空兵工程部工程師,1957年12月至1970年5月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系教員、講師,1970年5月至1994年10月在西北工業大學任副教授、教授。歷任西北工業大學飛機系502教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

在今天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裡,人們開始相信「成功=機遇+奮鬥」這樣的生活信條。也有相當一部人把人生的不得意歸咎於沒趕上那猶如「白駒過隙」的「機遇」。其實,機遇也只垂青於那些有心人。沙伯南對改型飛機的濃厚興趣完全是由大學裡常規的大學生下廠生產實習引發的。1982年,沙伯南帶學生在成都飛機公司實習中,看到殲-7機機頭有130公斤的「死配重」,並且了解到該機在使用中存在著航程短、機動性能和起飛著陸性能差等缺陷。作為當時的主力機種,這些缺陷在未來戰爭中意味著什麼,明眼人看得清楚。「拿掉死配重,提高飛機作戰性能!」這個念頭強烈地衝擊著沙伯南的心扉。這不僅是一名航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而且還是一個老戰士的心願:沙伯南從1950年到1957年底,在空軍部隊呆了七年多,任過飛行大隊機務主任,參加過抗美援朝,三次榮立戰功並獲得兩枚朝鮮軍功章。1983年至1984年,作為大學生畢業設計選題,沙伯南率先開展了研究工作。

1984年底,該項課題得到國防科工委大力支持,西工大組織起有總體、氣動、結構、載荷、強度等各專業教師參加的課題組,從理論分析到氣動實驗同時開展了預研。

拿出一個什麼樣的方案來提高飛機的性能?頭炮打不響將會使美好願望成為泡影。研製新機,當然是一條路,但要耗費巨資和時間,需要很大的投入。這不符合發展中的中國國情。沙伯南聰明地看到這一點,走上了一條「漸改」的道路:立足原型機,改進某氣動布局以提高性能。這個漸改方案,既考慮了國情,又能從實際出發,當即得到校系大力支持,也得到劉千剛、楊慶雄、趙令誠等老教授的讚揚和肯定。後來無數次的實驗,又不斷地印證著方案的正確性。

沙老師親手設計、研製的殲-7E型飛機風洞試驗模型

其實,就連歐美那樣的發達國家,也不全是貪大求新。美國F5,法國幻影系列,獨立國協米格21,與我國的殲-7機同屬第二代戰鬥機型,他們並不是因為有了更先進的F16、蘇27、米格29飛機就放棄了對舊機的改進和改型。

1985年1月,西工大與成飛公司籤訂了意向協議,得到了當時的公司總經理謝明、老總師戴世然對漸改方案的肯定和支持,從而為了殲-7機的改型廠校結合在一起。科研、生產優勢的結合和互補,為殲一7E型機上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6年,根據當時的航空裝備和航空技術發展水平,提出了殲-7機大改的設想。當時,有關部門手裡已有好幾家單位提供了改型方案,但成飛公司和西工大聯合上報的「關於殲-7改飛機研製總體設想的報告」被有關單位所矚目並選中。該方案不僅考慮到國情和空軍實際,更重要的是大膽採用了先進的氣動技術,它只改動機翼的外翼,而全機結構基本不動,就可根本改變原型機存在的弊端。老師們4年來的預研成果,也有力地支持著方案不可動搖的地位。無疑,這是一項投資少、效益高、周期短、風險小的漸改途徑。

從1987年10月對改型飛機正式立項,到1993年5月正式設計定型,期間經過了研製、首飛、調整試飛、定型試飛等環節,各方面信息反饋:改型相當成功!殲-7E的改進不僅在於雙三角翼,它的前後緣機動襟翼也是一個在氣動布局方面的創新設計。風洞實驗和實際飛行都表明殲-7E的飛行升阻特性比殲-7有非常大程度的提高,這樣飛機的可用迎角增加了32%,有效地提高了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能。

而改型機從批准立項到定型,前後只用了5年半時間,研製經費不到7000萬!

有關人員對此評價極高——

林虎副司令員:「殲一7E型機研製成功,對保持和提高部隊戰鬥力有重要作用。在氣動布局上,西工大老師和設計部門下決心改,改得很成功!」

懷國模副主任:「該機研製成功是使用、科研、生產三結合的產物。西工大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基礎。」

航空航天部飛機顧問組:「殲一7E型機氣動布局方案符合飛機研製任務要求,設計方向是正確的。」

3架改型飛機進行了長期的試飛鑑定,飛行員最有發言權:「這架飛機改得好,早應該這樣改了。」有的飛行員甚至說:「飛了這架飛機再也不想飛別的飛機了。」

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為提高飛機超視距作戰能力,沙伯南教授再次與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合作成功研製了殲-7FS試驗機,1996年8月由成飛公司、黎陽發動機公司、航空附件研究所、航空複合材料特種結構研究所、成都清江儀表廠、陝西凌雲電器總公司、西北光學儀器廠、陝西千山電子儀器廠等9個單位自籌經費,分擔風險進行研製的預研驗證機。1998年6月8日下午,在空軍第三試飛大隊大隊長錢學林的駕駛下,以發動機最大狀態起飛,經過22分鐘飛行後正常著陸,成功地實現了首飛。2001年完成飛行試驗。殲-7FS最突出的改進在於沙老師提出的更換新的帶下頜進氣道的進排氣布局,配裝大推力渦噴-13改進型發動機,安裝大功率的機載雷達和交流電系統,加裝視頻記錄系統、飛行參數記錄系統和武器管理系統。使殲-7飛機首次具有了發射中距空空飛彈的能力。

-7FS首飛前沙老師項目組與總設計師陸英育合影

199868下午在成都黃田壩觀看殲-7FS首飛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殲-7系列改型機研製成功是一曲團結、拼搏、奉獻、奮鬥的凱歌,是互補優勢、通力協作的典範。

飛機的改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科研項目。沙伯南任整個改型工程的副總設計師,全面負責技術工作。西工大承擔了總體、氣動、載荷、靜氣彈、顫振、操穩品質計算分析、結構強度計算等課題的研究。

學校把此項工程擺在突出位置,列為代表西工大水平的重點課題,由主管科研的副校長劉元鏞親自抓。原校長傅恆志、戴冠中、黨委書記李保義多次親臨指導;傅恆志在飛機系現場辦公,當場解決問題;中國航空學會理事長、我校名譽校長季文美先生,在廠校之間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科研處則把籤合同、談判、計劃管理等事務性工作攬起來,使老師們專心致志搞科研。

一個以科技部長虞企鶴教授、飛機系副主任李為吉教授任正副指揮,沙伯南教授兼任總設計師的校方現場指揮部應運而生。

整個研製隊伍以飛機係為主幹,自動控制系、航天工程學院等大力配合。內含總體和性能組、結構強度組、空氣動力載荷計算組、顫振計算組、操縱品質組和吹風組等,充分體現了高校學科門類齊全以及很強的科研理論實力的特色。而整個隊伍只有30餘名老師,其中包括型號總設計師顧問劉千剛、楊慶雄、趙令誠三位博士生導師和20名正副教授。可謂精兵強將!

為了改型機,教師們把心操在一起。按常規,機翼結構強度工作是等外形定型後,經過吹風、定載荷、定重量,然後才是方案設計與計算。但楊慶雄和他的結構組卻走了「跟隨設計」、「並行設計」這樣一條給自己「找麻煩」的路子。既然結構強度計算與總體和其他環節工作同步進行,那麼版本(結構方案)的修改甚至推倒重來就成了家常便飯。機翼前沿邊條經吹風要取消,機翼因橫向安定性不好加大上反角,機翼裡裝進東西後重量發生變化,等等,版本都要做大幅度的調整和修改。全組共搞了10個版本20多個方案,計算模型中的小調整還不算。經常的調整和修改,成倍地加大了計算工作量。題目大,上一次計算機要10多個小時,耗資一兩千元,並且為了不影響白天其他人上機,他們經常是晚上幹通宵。課題經費,基本上花在計算和出差上。跟隨設計雖然又苦又累,花錢又多,但好處是搶了時間。外型一定,方案就出來了,避免了課題組和廠校之間的互相等待;還可以及早發現一些技術問題,防患於未然。70隔板與機身的聯接過去一直沒有很好解決,這次及早發現並在計算和接頭剛度上找到原因,弄清了受力數據,通過逐步修改得到較徹底解決。

研製人員不僅犧牲局部利益顧全大局,而且課題組之間也團結協作、配合默契。整個改型設計工作時間要求急,工廠等著加工。課題組之間工作交叉,來回循環,一個環節卡住,設計工作就無法正常運轉。年長資深的劉千剛教授是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得主,他和三個博士生承擔了整個氣動力的計算。在初步設計中,外形因不斷變化而無法吹風,飛機飛行時的外力、阻力、力矩主要靠他們來計算。劉千剛與博士們憑著雄厚的技術基礎和「為國家設計飛機來不得半點馬虎」的責任心,終於使計算結果與吹風測出的數據誤差沒超過3%(一般允許值在10%以內),工廠十分滿意。氣動計算對結構強度、顫振速度、副翼效應都要滿足要求,一個方面不過關,就要重新計算。僅1987、1988兩年,來回大的變動就有十多次,可見工作量之大!氣動、結構強度、顫振是三個大的課題組。對結構強度和顫振速度方面的要求,氣動組都千方百計予以保證;而前者的一次次修改與調整,又使氣動計算一步步接近準確的設計值。

課題組的配合與協作還體現在應付困難和故障上。1990年4月26日,是人們翹首以盼的首飛日。但因某部件用於起飛著陸是一個不安全因素,故推遲了首飛。此時,大家沒亂分寸,而是互相鼓勵,很快拿出過渡方案,並於5月18日首飛成功,前後只用了22天。對此,不少同志很是驚奇,他們說:「一般遇到這種情況,飛機起碼要趴半年。」在以後的調整試飛階段,還先後出現過副翼嗡鳴並導致副翼搖臂折斷故障、跨音速大過載盤旋時「反坡度」現象等,課題組的同志都是臨亂不驚,冷靜分析原因,與工廠的同志聯合攻關,使問題得以解決。

在課題組遇到一些較大技術難題時,飛機系組織全系教師給予支持。在總體方案、氣動吹風、性能計算等環節,多次請學術造詣高、經驗豐富的林超強、喬志德、張仲寅、高浩等教授,聽取匯報,提供諮詢,集思廣益。院系之間也是通力合作。航天學院的姜晉慶教授、自動控制系何長安教授等,本身就是課題組的骨幹,合作得十分融洽。

採用新的氣動布局,老師們是要承擔各種風險的。比如顫振速度未能達到設計要求,飛行時就會造成機毀人亡的一級事故。上天的東西非同小可,老師們如履薄冰。但使他們感到莫大安慰的是,空軍、國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部自始至終的信任和支持。時任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副總參謀長何其宗,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副主任謝光、懷國模、葉正大,空軍原司令員王海、政委朱光,海軍副司令員李景,原四川省省長張皓若,原航空航天工業部部長林宗棠等,都曾經視察改型機現場和觀看飛行表演,特別是時任空軍副司令員的林虎,親自抓此項工作,對西工大老師的工作高度重視,充分肯定,堅定了大家的信心和決心。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裡所記載的夸父追求進取的英雄壯舉和表現出犧牲自身造福於後世的崇高品格,在他的後代——殲-7E型機研製人員身上得到完滿的體現。

隨著研製改型工作的深入,新的問題和技術難點接踵而至。由於機翼改動,展弦比加大,帶來了顫振特性的降低。因此,提高顫振速度成了顫振組和結構組必須攻克的難關。趙令誠、李鳳蔚、楊慶雄、姜晉慶等教授帶著博士生、碩士生,當時住在陝西長安縣203所和四川安縣西南計算中心,精心計算。根據顫振要求,再在結構上採取措施。既要提高剛度又不能增加飛機的重量。經過半年多十幾輪的計算,反覆調整和修改,終於找到了辦法,使顫振計算速度達到了指標要求。

在近音速範圍,飛機大迎角出現輕度縱向力矩曲線「鼓包」,直接影響飛行安全。由此研製工作一度中斷。總體組、氣動組等和工廠密切配合,採取了相應措施,消除了縱向力矩的「鼓包」,同時還改善了飛機大迎角氣動特性。

頑強攻關,不斷進取。為了改型機早日上天。老師們活得很累:沒有常規的上下班時間,節假日也不休息,工作緊張時經常幹通宵。劉千剛、楊慶雄、趙令誠都近古稀之年,仍然頻繁地奔波在西安、成都之間。

殲-7E型機研製成功用了五年半,但這裡沒有統計前期預研的時間,實際上沙伯南和他的同伴們整整幹了10年!「十年磨一劍」,人生又有幾個十年?!

為了改型機,老師們付出的太多太多:

59歲的姜晉慶教授體質較差,連續加班半個多月,一次騎車時竟暈倒在路旁,臉也摔破了。他太疲勞了,但稍事休息,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

楊慶雄最感內疚的是對不起妻子。1987年他在四川安縣忙著算課題,其間愛人在學校摔成骨折;但善解人意的妻子沒把這事告訴楊慶雄,自己悄悄地住進了醫院。而楊慶雄家裡還有個瞎眼耳聾的老母和一個弱智的兒子。

開夜車對劉千剛來說已不是新鮮事。1988年暑假一天夜晚,因劉千剛加班忘了告訴看門的老太太,結果半夜12點多鐘從機房出來卻出不了大門,只好放下斯文,翻窗而出。在成都飛機現場,他的痔瘡累犯了,滿便池都是血。

沙伯南作為副總設計師,操的心更大。他既要確定改型方案、總體方案論證、新技術的採用以及難題攻關,又要協調廠校和課題組之間的工作。為了不誤工作進程,他從牡丹江坐火車硬座,三天三夜趕到成都,直坐得雙腿腫脹,站起來都很困難。他常在第一線頂著幹,在工廠一住就是三、四個月。首飛推遲,他的壓力最大,飯送到招待所房間他吃不下,覺也睡不著,同伴們說那段時間他瘦得厲害。

巫澤暈倒腿部摔傷後仍然出差到氣動試驗現場;趙令誠有嚴重的萎縮性胃炎仍然堅持和年輕人一塊幹;何長安愛人出差新疆,女兒得肝炎住院,但他沒有顧得上看她一眼……

懂專業的人都知道,搞飛機設計受條件限制出不了什麼論文。而在現實社會裡,論文的多少又是衡量一個教師學術水平以及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十年中,老師們很少顧及純理論的研究,而把論文寫在共和國的藍天上。

對這些事,劉千剛置以淡淡一笑:「既然承擔了工作,就要付出勞動代價。」

也許劉教授的話代表了老師們的心聲。一生清苦,卻安貧樂道,功名利祿全能拋下,為的是在有限的生命裡踏踏實實地做幾件事,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情懷!

殲7-E型機能夠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取最大的性能效益,一個關鍵因素是高等院校的科研理論優勢與工廠企業的工程實踐優勢的成功結合。

從方案預研、爭取立項、合作研製直到設計定型的全過程,西工大與成都飛機公司合作卓有成效。

成飛公司作為改型機總承包單位,在其設計定型總結報告中客觀地指出:「改型機是廠、校結合的產物。西北工業大學承擔了合作研製改型機翼和飛機總體、氣動、機翼結構、強度、壽命、顫振等方面的分析、計算工作。由於西北工業大學在研製過程中的全面介入,發揮在理論研究上的優勢,對改型機的研製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改型機的研製成功,也是西北工業大學參研人員的勞動結晶。」由此可見,廠校結合已成為廠、校雙方的共識。

廠校研製人員不會忘記密切而愉快的合作——

工廠領導和總師對老師尊重和信任,為老師的工作提供各種方便;

學校在對重要的氣動部件原理、方案、工作範圍、安全措施等深入研究後,工廠以及618所密切協作,及時安排了各種風洞試驗,強度試驗,系統原理、性能、操作試驗,可靠性分析和壽命試驗。試驗中發現的問題又反饋到設計中,改進了原設計,從而保證了氣動部件的研製成功;

原樣機機身不是改型部件,且又是工廠設計的,自然沒有學校的事。楊慶雄和他的結構組研製中發現機身上連接70隔板的框受力要失穩,他們就主動為工廠著想,專門做試驗和研究,提出了改進方案,及早消除了機身隱患。……

高校作為技術承包方參與大型型號工程的研製,從提出方案、批准立項、付諸實踐到研製成功,用趙令誠教授的話講:「這在全國高校中僅此一家,是破天荒的,是空前的!」廠校在殲-7E型機上的合作,甚至超過了在改型機上所採用的先進氣動布局的意義!同時,它也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說明:高校完全有能力承接和完成大型工程項目,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在殲-7E型機航定會上,林虎、懷國模、王昂等主要領導對廠校合作的科研形式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是「走出了廠校結合研製型號工程的路子!」

應該說,學校在堅持教學科研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國防現代化服務的同時,自身也是受益的。這不僅反映在經濟增益上,更重要的是為人才培養打下了質量基礎;更新了老師知識結構,豐富了教材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高校學生聽課率都不太理想,但當時沙伯南結合工廠具體實踐所開出的「飛機總體設計」課確是全勤。圍繞改型機研製過程,飛機系舉行了多次諸如「航空發展的現狀和前景」專題報告會,研究生和高年級學生踴躍參加,報告廳場場爆滿。

而後為提高飛機超視距作戰能力,沙伯南教授再次與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合作,成功研製了殲-7FS試驗機。1996年8月由成飛公司、黎陽發動機公司、航空附件研究所、航空複合材料特種結構研究所、成都清江儀表廠、陝西凌雲電器總公司、西北光學儀器廠、陝西千山電子儀器廠等9個單位自籌經費,分擔風險進行研製的預研驗證機。1998年6月8日下午,在空軍第三試飛大隊大隊長錢學林的駕駛下,以發動機最大狀態起飛,經過22分鐘飛行後正常著陸,成功地實現了首飛。2001年完成飛行試驗。殲-7FS最突出的改進在於沙老師提出的更換新的帶下頜進氣道的進排氣布局,配裝大推力渦噴-13改進型發動機,安裝大功率的機載雷達和交流電系統,加裝視頻記錄系統、飛行參數記錄系統和武器管理系統。

沙伯南教授以求實創新的精神為國防建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為西北工業大學創造了榮譽,先後創新性地設計並研製了殲-7E系列戰鬥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沙伯南和同伴們的生命雖然減去了十歲,但他們並不懊悔。社會的發展和人生的真諦不就在於不斷進取、不斷搏擊麼?!

(審稿:宣建林)

【更多相關文章】

「魔改」殲7E首飛三十年,你不曾知道的前世今生https://mp.weixin.qq.com/s/yt_79cpDsM1yvWaZFLi2Aw

奮進新徵程 強核再出發——寫在殲7E飛機首飛三十周年之際https://mp.weixin.qq.com/s/GKXSx-pELLWeFefKKctWBA

【成曉航和袁夢飛】殲7E飛機發展歷程大揭秘https://mp.weixin.qq.com/s/11TXTLa4talX3mh0AXnLbA

相關焦點

  • 我國第一屆試飛員博士生進入西工大學習
    為何西工大能成為我國第一家培養試飛員博士生的高校?且聽小編一一道來。其中「西工大培養平臺」依託航空學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教學實驗中心、國際化交流基地,主要發揮學校理論課程教學體系和先進數位化手段的優勢,形成了「理論教學+科學研究」的培養子體系;「試飛院培養平臺」依託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的各類飛行模擬器等試驗設施,各類固定翼、直升機試驗機型及專用變穩飛機,專業試飛保障隊伍等優勢條件,形成了「飛行技能+試飛實踐」的培養子體系。
  • 殲10/15/16/20,型號太多分不清?一文幫你梳理中國戰鬥機
    殲10是自主研製的第一款3代戰鬥機為以後的殲20打下堅實基礎。中國從1992年開始先後引進了一百多架蘇-27型戰鬥機。殲-11A是獲得俄羅斯蘇霍伊航空集團授權生產的Su-27SK,由瀋陽飛機公司建立生產線,俄羅斯供應零件與系統後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
  • 美媒:全球最致命空中力量 中國空軍榜上有名排第五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2月9日文章,原題:全球最致命的空中力量毫無疑問,界定全球5支最強大的空軍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難事。只能根據規模、影響力和執行任務的能力等標準對各支空軍作出評價。目前,俄羅斯防務承包商正在研製T-50戰鬥機,該戰機有望成為俄羅斯首款第五代戰鬥機。據說俄羅斯也在研製新型戰略轟炸機。中國空軍人民解放軍是中國武裝力量的總稱。人民解放軍的兩支主要空中力量是人民解放軍空軍和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
  • ...殲-10叫「棍子」,殲-20叫「黑絲帶」,中國戰鬥機為啥有這些稱呼?
    近日,沈飛研製的「鶻鷹」戰鬥機引起了廣泛關注。「鶻鷹」戰鬥機一些媒體將其稱為「殲-31」,這種說法似乎言之過早,迄今為止,該型戰鬥機尚未獲得解放軍空軍正式立項。如果一定要將它歸於某個「型號」,確切地說,應該是航空工業公司在珠海航展上公布的「FC-31」。為什麼這麼說?我國的戰鬥機是如何命名的呢?
  • 殲20設計師楊偉:中考結束就參加高考,差一分上清華,上了西工大
    不過,除了這些赫赫有名的大學以外,還有不少學校也是相當優秀的,比如西工大。 說起這所大學,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但其實這所學校也給國家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其中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就畢業於這所大學,那麼楊偉到底有著怎樣傳奇的經歷呢?
  • 15歲天才落榜清華,所幸被西工大破格錄取,20年後成殲20總設計師
    此時的羅時鈞時任西工大空氣動力學專業主任,聽說楊偉的事情後,當即打電話表示:「來,我們學校要你!」接到羅時鈞老師的電話,楊偉十分激動,他的夢想終於可以實現了,羅時鈞老師還鼓勵他道:「沒事的,我也是色弱!」羅老師的鼓勵和支持,改變了楊偉的人生,很快,他便進入西工大空氣動力學專業本科學習,這一年,他年僅15歲。
  • 到2030年,哪國空軍將成最強大的力量?不出意外,中國穩居第二
    很多航空專家預測,未來能擁有強大空中力量的國家越來越少,而航空力量又將主宰戰爭的走向。大國的空軍在未來十年將繼續受到關注並得到強勁發展。特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以色列和英國將成為世界上空軍力量最強大的國家。這些國家的空軍力量正在從小型行動逐步轉型到大範圍全面戰鬥,並將現代軍用飛機的研發和更新作為重要的優先事項。這些國家都將空中力量的建設和更新作為其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
  • 事後復盤,殲20戰鬥機一飛沖天,不辱使命
    俗話說,沒有追求一事無成,壓力不大動力不強,中國人歷來有儘早做計劃的優良傳統,從1949年開始政府工作的5年計劃,都有很明顯的發展導向性,從68年以來的發展情況來看,這是世界最強大的規劃,而且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進步,10多億人口的國家,從一窮二白一躍而起稱為世界工業品製造第一大國,按實際購買力來算也是世界第一大國,這個成功可謂世界第一,沒有之一。
  • 西工大上海校友會換屆丨「民機三總師」出席!
    除了學習科學知識,還有兩個感受,一個是西工大的夥食非常好、運動場非常好,所以我們鍛鍊出了好身體。另一個是,當時的老師要求我們要練好文字功底,這對於工作後寫報告、溝通表達都非常重要。我們不論在哪裡工作,始終都為自己是西工大畢業生感到自豪。同學們不僅要在學校紮實學好專業知識,也一定要學到嚴謹紮實、求真務實,永不言棄的科研作風。
  • 盤點:中國殲系戰機大全,從殲1到殲31
    殲-12是中國大陸空軍擺脫蘇聯制式飛機系列設計格局以後,第一代從機體設計到部件製造完全有中國人自行完成的輕型噴氣戰鬥機。首先,作為一架絕對空中優勢殲擊機,殲-13 既需要具備儘可能大的最大飛行馬赫數以追擊或規避敵機,又需要能在亞音速或跨音速作高機動飛行。為了平衡矛盾,該機主翼採用了邊條機翼形式。由於有邊條前翼,使整架飛機的有效後掠角增大,相對厚度減小,所以激波阻力較小,適合於超音速飛行的要求。
  • 在這個前沿領域,西工大排名世界第一!
    「第一」為什麼是西工大?2013年以來,我國多個重點科研計劃對群智感知研究進行了重點支持。《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也將智能感知、群體智能列為重點發展方向。經過近7年的不懈探索,憑藉著團隊的力量,西工大在群智感知領域已經建立起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基礎理論,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不僅如此,團隊還在基礎理論之上研發出了一套CrowdOS系統平臺。這套系統軟體是完全公開、公益的。
  • 大家都是蠻拼的:各國隱身戰鬥機現在都在拼什麼
    細細數數,現在全球已經服役或在研製的隱身戰鬥機,包括中國殲-20、殲-31、美國F-22、F-35、俄羅斯T-50、日本「心神」、韓國KF-X、土耳其TF-X等,數數也有七八款了。這些戰鬥機現在都到了什麼進度了,在幹些什麼?這裡筆者就來扒一扒這些不斷拼搏的前沿航空項目。
  • 殲10研製為什麼能獲得成功
    我們都知道颱風威力無比,但即使是在中心區域,颱風風力形成的速壓一般也僅在66-85kg/㎡之間;而現代戰鬥機在最大速度飛行時候,承受的壓力是颱風中心壓力的幾十倍、上百倍以上。速壓=0.5×空氣密度×速度的平方值;與空氣密度成正比,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最大允許速壓指標是任何一種飛機結構在使用中的絕對底線,飛行員在任何情況下都絕對不能逾越,否則必定導致飛機結構破損、引發空中解體。
  • 殲-20:是美標第4代隱形戰鬥機,超音速巡航能力有所欠缺
    大多數戰鬥機,都具備超音速能力,但一般讀者可能不知道的是,超音速飛行對於絕大多數戰鬥機來說,是需要發動機打開加力時,才能真正實施的。 而且任何戰鬥機,超音速飛行的時間都不會很長,說出來可能許多人不相信,戰鬥機也超音速飛行,也就短短數分鐘的時間而已。
  • 和平典範前後,最先進殲7、殲8被美國看個遍,我們得到什麼?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起伏跌宕,早期全套引進蘇套裝備研製體系,至少在上世紀50-60年代實現了巨大飛躍。起步晚起點早,直接跨過活塞動力進入噴氣時代,代表機型包括米格系列改進而來的殲-5、殲-6、殲-7戰鬥機。
  • 揭秘殲-20飛行員頭盔:空中作戰新武器 造價超百萬
    央視網消息:中國空軍9日發布消息說,由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近日首次開展海上方向實戰化軍事訓練,進一步提升空軍綜合作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殲-20飛行員頭盔似乎有一些變化,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 美稱中國2020年前將建成世界上最強大空軍(圖)
    中國殲-10戰鬥機空中加油網友製作的殲15艦載機空中編隊CG圖文章稱,格蘭特在這裡指的是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對美軍軍事能力的重新定位,將軍事能力從對中國常規力量的威懾轉移至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低科技、非常規戰爭。值得注意的是,蓋茨似乎認為美國空海兩軍仍在太平洋地區佔據優勢地區。最近國會批准的美中經濟和安全審查委員會激烈討論了這一觀點。美國專家特別指出,中國的空軍已從能力有限的區域性力軍轉變成一支日漸危及美國利益的力量。
  • @西工大航天人
    西工大力量從不缺席!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成功。西工大多個學院的研究團隊及相關領域校友紮實積累、接續奮鬥,承擔科研項目百餘項,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取得了多項原創性科學成果。
  • 如果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新一代戰鬥機」上艦,殲-15還有用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自由撰稿人在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新一代戰鬥機」上艦之前,殲-15是中國唯一的艦載戰鬥機,有用也好,沒用也好,就是它了。一般猜想,「新一代戰鬥機」是鶻鷹的深度大改,最可能對標F-35C,不追求速度和機動性,但強調航程、先進態勢感知和大載彈量。在不知道更多細節之前,權且稱之為肥鶻。肥鶻將不是殲-15的替換,而是補充。殲-15還有大用呢。 一般認為,肥鶻將與殲-15將配合使用,但怎麼配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