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會學 | 尼葛洛龐帝:《數位化生存》

2020-12-03 狐說新媒體

馮潝

「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尼葛洛龐帝

全文字數:4180字

閱讀時間:12分鐘

一、從現實到虛擬再到虛擬實境

1、從現實到虛擬

1.1比特的數量?比特的質量?

當比特剛剛興起的時候,人們往往覺得擁有更多的比特、傳輸更多的比特,就能掌握資訊時代的命門。而實際上,在一定的時期,這個結論是成立的,尤其是比特傳輸技術尚不成熟的時候,過低的解析度會影響人們接受有效的訊息,而較高的解析度則更加方便易用。可這一論斷是有時間限制的,當比特達到一定數量,解析度就不在成為人們接收的障礙,此時繼續增加比特的數量,也會因為超出了人自身所能接受的範圍而無法被接收者感知,只是無用功。就如書中所寫的例子:

「在1995年,對於所謂的『VHS畫質的影像』來說,120萬比特/秒是一個門檻,假如你想要得到更佳的畫面,儘管把傳輸速率提高2到3倍好了,但是超過600萬比特/秒的容量就沒有什麼大的用處。我們不會因為擁有這麼多的帶寬,而享受到富於想像力的新服務。」

於是,在吃了諸如「高清晰度電視」這樣的虧之後,我們也該明白,比特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比特本身,而在於其承載的內容,進行三十次四分鐘的通話,和看一部兩小時的電影,消耗的比特可能是一樣的,但其意義卻完全不同,單純按照比特的數量進行比較是不妥的。迪士尼的卡通形象並不佔用太多的比特,但價值卻很高,因為這個形象可以無限次的利用,轉化成不同的原子,應用與不同的物品上。因此,數位化時代,並非是一個技術為王的時代,或者說,不是一個僅僅靠技術就能為王的時代,創意永遠是重要的。

1.2依附於原子?脫離了原子?

數位化時代,我看出的另一個趨勢,是比特漸漸脫離原子的過程。首先,從傳輸來看,隨著比特的傳輸速率不斷提高,傳輸同樣數量的比特,所需要的光纖越來越少;而從承載來說,一開始,比特必須存儲在很笨重又不方便使用的帶子裡,隨著科技進步,出現了更加輕便、存儲量也更大的光碟,而到今天,電腦裡一個小小的硬碟,其存儲量已是昔日的無數倍,比特的傳輸,對原子的依賴是漸趨縮小的。然而以今日的條件,比特若想徹底的脫離開原子而產生、存儲和傳輸,可以說是完全不可行的,且不說傳輸比特的光纖就是原子,我們獲取比特,也都是從原子——電子設備上獲取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比特和原子都將相互依存,比特依賴原子,而又可以不斷地對原子產生影響。但是未來是有無限可能的,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比特就能夠從一個人的大腦直接傳輸到另一個人的大腦,不需要原子來輔助了呢?

2、虛擬+現實

2.1一個虛擬的現實世界

自從比特越來越深入我們的生活,每個人更像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我們真實的現實世界,而另一個,是網絡所營造出的虛擬世界。一方面,我們是現實社會的甲乙丙丁,我們遵從著自己的社會角色,做一個父親母親、丈夫妻子、老闆職員,過著現實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們可以依託網絡,創造出另一個不同的「我」,由於網絡是匿名的、私密的,在網絡世界中,沒有人知道你在現實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一個瘦弱無力得人可以是遊戲中所向披靡的將軍,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可以是社交平臺上滔滔不絕的演說者,一個平時溫和有禮的人,有可能會變成侮辱謾罵他人以發洩情緒的「噴子」,一個毫無學識的人,也大可以打著專家的旗號,招搖晃騙。虛擬的世界,使人們可以擺脫現實社會的桎梏,變成一個更加自由和隨心所欲的自我,但是自由的背後,卻藏著隱患。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世界也不斷的壯大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網絡世界缺乏相應的法規、管理和限制,網絡犯罪越來越猖獗,網絡暴力也屢禁不止。雖然網絡世界是自由的,但是自由也必須是規則之內的自由,因此網絡立法和網絡監管,未來還需加強。

2.2在現實中運用虛擬

在我小的時候,每當我在早上六點鐘被媽媽喊醒,極不情願的洗漱完畢,背上書包去上學的時候,我總是設想著,能有一個長得和我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代替我去上學,再把他的大腦和我的大腦相連,我就可以在睡夢中愉快的聽課了。這或是一個小學生的荒誕的童趣,但時至今日,我漸漸看到了這一想法實現的可能。越來越聰明的「懶」人們,開始將人工智慧運用到生活的每一處,從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到掃地機器人、烹飪機器人、再到各個工廠流水線上的機器工人,人工智慧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人力得到了大大的解脫。也許有一天,真的可以把人和機器連接起來,我們只要動腦想想,就能得到一杯熱熱的咖啡,或是一份不加蔥花的乾拌麵。

但是人工智慧的發展還是有很多問題的,首先,不管再模仿人類,現階段的人工智慧,都只是僅僅能按指令操作的冰冷機器罷了,它們無法自主思考,也無法做任何指令之外的行為。我想起我曾經看過一篇科幻文章,男主角早上起來,他的機器僕人按照他平時的習慣幫他穿衣、洗漱、做早餐、倒咖啡,然後他的汽車自動駕駛送他到了公司,這時才有人發現,男主角早已在睡夢中猝死多時。機器終歸是無法代替現實的,然而在現在,無數人沉迷虛擬,成為「低頭族」,脫離他人,脫離社交,我很怕有一天小說中的預言會成真。

那麼有人會說,我們大力發展人工智慧,有一天,讓它們和我們一樣,有情感、有想法不就行了嗎。這就更為困難了。發展人工智慧,最大的問題,永遠不是技術問題,我甚至相信,找我們現在的技術如果全力發展人工智慧,速度會比現在的進程快得多。然而,研發之後呢?當我們真的研發出和人類一樣的人工智慧,我們是該把他們視為機器,還是和我們一樣的人?要不要立法來保護他們的權益?當人類和機器人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公平處理嗎?最糟的是,如果有一天,這種由我們一手創造的高智能生命體,發過來統治或是消滅我們的時候,我們人類,有能力反抗嗎?在我們想明白這些問題之前,人工智慧的研發,還是要放緩腳步。

二、開放融合是大勢所趨

1、不同媒介的融合

從傳統的紙媒到電視媒體,媒介都是各自分離、相互獨立的,而在數位化時代,這一切得到了改變。從內容採集、排版、到傳輸,各個媒介都呈現出一體化、同一化傾向。在報業,「數字報紙」早已在各個網絡平臺上推出,一些報社也開始採用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等不同的方式,來將信息傳播給受眾。電視就更不用說了,從模擬電視到數位電視,就是傳統電視業與數字時代融合最好的佐證,再加上逐漸興起的網絡電視、網絡視頻,都是電視行業與網絡的結合。對於媒介融合的未來,我摘錄了百度百科上的這句話:

「媒介融合」最高的階段是媒介形態的融合。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完全有可能在未來產生一種與今天媒介形態完全不同的新媒介,這種媒介有可能融合了幾種甚至全部媒體的優點。

2、多感官融合

在紙媒時代,人們只能通過報紙上單一的文字和少量的插圖來獲取信息;到了廣播出現,人們可以通過聲音來獲取信息,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情緒流露還有一些環境音的製造,比文字更加富有感染力一些,閉上眼睛,能是觀眾身臨其境;再往後,是無聲電視的發明,人們可以通過畫面,準確地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事,而不必像以前依靠想像來還原事件的全貌;再往後,有聲電視是下了視覺和聽覺的結合,多感官傳播由此開始。現在,VR技術的出現,使人可以從一個3D的視角,體會到更加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認為未來,感官結合的方向主要有兩個,一是,發展更多的感官傳播,如果能用數位技術,是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到觸覺、嗅覺等等,到時候人們看一條新聞,就仿佛真正是現場的旁觀者,甚至當事人一般;看一場電影,仿佛自己也親歷了一場主角的奇妙冒險,我相信,這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實現。二是,使機器自身也具有感官,實現人機互動,在未來,當使用者說出一句話,機器能夠從他的語調、表情等多個因素,來判斷出說話者的情緒,並且做出相應的反應,就像一個真正的人類夥伴一樣,而不是單調的重複著音調單一的電子合成音。

3、數字時代帶來的文化融合

在報業時代,一份報紙的發行,是很具有地區局限性的,比如說《河南日報》《天津日報》,都只是在各自的地區發行,編載的都是自己地區的新聞,縱使有《人民日報》這樣的全國報紙,但人家篇幅有限,能記錄的那必須是驚動黨中央的頭等大事,一般新聞人家是不收錄的。也就是說,你在天津,你想看看河南人民最近都發生了什麼新鮮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你坐個車跑到河南,買份《河南日報》看看。

到了電視時代 ,情況有所改觀,一個地方也能收到另一個地方的電視臺。我坐在我天津的家裡,電視收個河南臺,我就坐那看,就能看到河南新聞,知道河南人民最近有啥新鮮事。可是電視的局限性在於,節目是有時效的,今天七點播新聞,你七點半才回家,那對不起,總不能為了你一個人把節目倒播一遍,錯過了就錯過了,您還是得打車,去買那《河南日報》。並且,我國的電視,也只能收到我們自己國家的電視臺,外國的電視臺是收不到的,想知道國際形勢,也就《新聞聯播》可能偶爾提上那麼一嘴。

到了網絡時代,一切都不同了,所有新聞、所有信息都在網上,你想知道印度今天發生了啥新聞,也可以登錄新聞網站來找;你想知道美國人現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窺見一斑;你想吃紐西蘭的羊排、日本的海鮮,也可以通過網絡訂購,送上家門。網絡時代,地球越來越小,越來越同一,因為我們從網絡上能夠看見並體驗別人的文化、別人的生活,那我們就會潛移默化的模仿、學習,改變我們自己的生活,優化我們自己的文化。雖然也有個別的國家,藉助網絡,進行文化滲透、或是輸出一些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思想,但總體而言,文化融合還是好的,因為只有睜眼看看外面,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現在過得怎麼樣,才能想著,去學習,去改變。

附閱讀書單: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

尼葛洛龐帝《數位化生存》

相關焦點

  • 《數位化生存》再版 這20年間科幻怎樣變成了歷史?
    是時,《數位化生存》的中文譯稿尚未出版,作者尼葛洛龐帝和譯者(我和範海燕)都沒有想到,這本書會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掀起滔天巨浪。在被稱之為中國網際網路「盜火」階段的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尼葛洛龐帝的聲望幾乎堪比家喻戶曉的明星,《數位化生存》成為很多人踏上網絡之旅的指路聖經。
  • 數位化生存能否引領我們走向「詩和遠方」
    尼葛洛龐帝是美國著名的《連線》雜誌的創辦人和專欄作家,被西方媒體推崇為電腦和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尼葛洛龐帝為國內讀者熟悉得益於1996年末海南出版社翻譯出版了他的新著《數位化生存》(Being Digital),張朝陽就作了大力推介。該書英文版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在國內翻譯出版後也迅速掀起了暢銷熱潮,先後3次再版,發行近百萬冊。
  • 網絡社會學|素德·文卡特斯:《城中城》
    全文以寫實手法描述了作者是如何在黑幫中臥底六年,周旋在由黑幫老大、毒販、租戶、非法商販、警察、牧師及社區成員等各色人等交織而成的地下社會交際網絡之中,描繪出這一社群的運作方式。作者在這部作品裡,為城中城街區(換一種語境,城中村)描繪了一幅獨特的畫像。他深入城中城街區長達六年,帶去了外人的視角,帶回了外人了解這個街區的途徑。
  • 數位化生存:樹最高目標,盡最大努力,做最壞打算
    原創 蔡運磊 中外管理雜誌雲端生存:2020沙漠裡的綠洲系列之二——將來再討論「數位化生存」話題,已不是有沒有、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企業在所處的領域裡使用數位化工具多不多、好不好的問題了。
  • 數字「異化」生存
    投稿來源:腦極體1996年12月,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的《數位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書在中國出版。最後這本書賣出了60萬冊,而中國的網際網路產業也在此後開始了井噴式發展。尼葛洛龐帝在《數位化生存》一書中,準確地預言了未來數字網絡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存方式,比特(bit)將取代原子成為我們人類生活的基本交換物。如今,我們生產、交換、消費還有消化和遺棄數字信息,一如物理世界的真實消費一樣,幾乎所有人都已經主動進入或被動捲入數位化的生存方式之中。「數位化生存」的好處自然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從中享受到經濟生活的福祉遠勝任何一個歷史時期。
  • 數位化生存時代來臨:誰能重組網際網路下半場的信息「DNA」?
    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在其1996年出版的《數位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書中提到對未來的暢想:人類生存於一個虛擬的、數位化的生存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人們應用數字、信息等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
  • 北大胡泳教授:數位化正在帶來一場邊緣革命|21讀書
    21讀書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數字位移:重新思考數位化》編輯丨黎雨桐;實習生思純圖片來源丨圖蟲創意,視覺中國,網絡等數字科技作為一種巨大的震蕩力量,改變了商業的運行方式,也帶來社會結構、文化等方面的巨變
  • 羅漢堂認識疫情線上研討會之二——數位化生存
    這一場研討會由羅漢堂高級顧問、資深媒體人周健工主持,嘉賓是羅漢堂秘書長、經濟學家陳龍教授,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胡泳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嚴飛副教授,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周潔和倫敦大學學院數碼人類學博士後王心遠。這也是國內最早開始思考數位技術與社會學科關係的研討會,通過學科跨界共同尋找人類在數字時代生存發展的方向。
  • 未成年人網絡行為調查的社會學意義
    過去20多年,網絡社會學一直是我國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一段時間內還形成了「網絡社會學」討論和研究的熱潮。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網絡社會學」的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過去20多年,網絡社會學一直是我國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一段時間內還形成了「網絡社會學」討論和研究的熱潮。
  • 網絡社會學需要全新的概念體系
    ,在中國社會學會網絡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會長會議暨專家論壇上,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中國社會學會網絡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會長何明升表示,網絡社會學需要全新的概念體系,這是架構其知識體系的基礎。學者圍繞網絡社會學學科建構、網絡社會學研究視角拓展以及網絡社會學未來推進策略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宏觀網絡社會學側重研究網絡社會整體的結構功能,比如網絡超有機體系統、網絡表達機制、網絡生活機制、網絡生產機制等.而微觀網絡社會學則是對網絡社會事實的個別研究,比如網絡流行語、『朋友圈』、網絡輿情、網絡權威等。
  • 方舟生存進化帝鱷怎麼馴服
    方舟生存進化帝鱷屬於大型古代肉食鱷魚,身長超過45英尺,單人馴服推薦選擇較為安全的內陸水流邊,雖然帝鱷在水中遊速非常快,但是在陸地上的速度只和烏龜速度相似
  • 中國人的數位化生存
    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歷史的重演.電信設備製造商北電網絡公司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超連接人群比例最高.所謂超連接個體是指在工作和娛樂中至少使用7種設備,並且使用文本信息或網絡會議等至少9種應用.實際上,進行調研時,我們請很多受訪者寫日記,記錄下每次使用這些技術的情況.這些「數字日記」顯示受訪者每天不睡覺時的每個小時都在使用數位化設備和服務.
  • 從數位化生存到「雲測試」,中國網際網路的前20年
    在大概20多年前,網際網路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有個熱詞叫「數位化生存」。記得當年有機構專門發起過「數位化生存72小時挑戰賽」:給參賽選手提供一些資金,然後把他們「關在」一個僅有一個連被褥也沒有的床板,和一臺用「56K貓」撥號連網電腦的房間裡,沒有食物沒有水,也禁止家人朋友給他們送東西,一切用品都要在網上購買,看誰能堅持7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