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數位化生存

2020-11-27 驅動中國
  • 來源: CnBeta 作者: lixiangjing   2008-06-28/08:40
  • 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手機用戶和最多的網民.在2008年2月,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上網人數最多的國家.

    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可以想像,當中國的網際網路和手機滲透率達到和西方相似程度時,世界將會怎樣.中國是全世界網際網路和手機服務的最大市場,其發 展速度很快令人驚嘆.從2006年到2007年,網際網路新用戶數增長了18%,比美國同期不足4%的數字高出很多.同樣,在手機領域,中國在2006年到 2007年的增長率接近16%,而美國僅為8%.許多西方人士可能選擇在短期內忽視中國市場——認為其「 現在不重要」.他們仍然覺得中國在成熟度上落後於西方.然而,這一態度沒有切實的依據.

    美國消費者和企業也許不會驚訝於中國的網民總數領先於他們,因為中國畢竟是世界上擁有最多人口的國家.讓他們感到驚訝的是,中國許多電信公司處於科技發展與發明創造前沿的同時,其消費者使用高科技往往比他們更頻繁、更複雜.

    實際上,如果考慮到:公元105年中國的蔡倫就發明了造紙術;公元593年,中國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印刷術(比著名的德國發明家約翰·古登堡幾乎早850年),這一切都不應該讓我們覺得過分驚訝.

    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歷史的重演.電信設備製造商北電網絡公司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超連接人群比例最高.所謂超連接個體是指在工作和娛樂中至少使用7種設備,並且使用文本信息或網絡會議等至少9種應用.

    我們在2007年底進行的全國性調研顯示,中國人不僅經常使用多種數位化設備,甚至還離不開它們.這並不是社會的個別現象,而是現代中國的一大特質.42%的受訪者承認,他們的生活不能缺少網際網路.

    中國人如何使用高科技

    明確說明中國人使用科技複雜程度的方法之一:就是將中國人主要從事的網際網路活動與美國人從事的活動進行對比.

    我們先看看電子郵件方面.這一點上,中國不如美國.91%的美國網民使用電子郵件,而只有63%的中國網民使用此項功能.從這一點上來看,「中國落後西方」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進一步研究表明,中國人極少使用電子郵件的原因是,他們認為這是過時的科技.既然通過即時通訊(IM)軟體就可以與朋友保持持續的聯繫,為什麼還要等著接收朋友的電子郵件呢?89%的中國網民使用IM軟體,而僅有39%的美國人在網上聊天.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網民比美國網民「進化 」得更快.

    中國在許多領域都領先於美國,如中國網民將大量在線時間用於娛樂.基本上,當美國人使用網際網路發送郵件、搜索信息和閱讀新聞時,中國網民用它來聊天、聽音樂或看實時電影.他們也花費更多的在線時間下載音樂和電影(通常使用P2P分享技術),以及玩遊戲.有趣的是,雖然西方關注於中國的一些網際網路限制,但是更多的中國網民通過博客表達其觀點——這比在美國更常見.

    只有在少數領域,中國還落後於美國,主要包括網上工作搜索、網上購物或網上銀行.但是,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將在後文中詳述.

    在研究手機使用時,也出現了相似的趨勢.中國人不僅欣然接受移動技術,且已經使用電話進行許多超越簡單通話或發送簡訊功能的活動.超過50%的人使用手機聽音樂和拍照.實際上,通過手機下載音樂的收入超過了整個傳統音樂行業的收入.就像在電腦上玩遊戲一樣,他們也在手機上玩遊戲(42%用戶的行為).

    若與美國人的行為進行比較,我們發現中國人在多個領域更加活躍.大約34%的中國人使用手機發彩信,而在美國僅為18%.21%的中國用戶用手機上網,而美國僅有11%.18%的中國用戶用手機下載和播放視頻片段,而美國僅為3%.

    為了進行這些活動,中國用戶將一天中大部分時間花在數位化應用上.僅看在線時間一項,中國人平均每天花在網際網路上的時間超過2.7小時.將這個數字乘以上網人數,就可以得出,每天中國用戶的在線時間總量高達5.7億小時!

    同時,還要考慮他們玩電腦、用手機、看數位電視以及使用如數位相機或MP3播放器等數碼設備的時間.你可能想知道,他們哪有時間去做其它事情呢?實際上,進行調研時,我們請很多受訪者寫日記,記錄下每次使用這些技術的情況.這些「數字日記」顯示受訪者每天不睡覺時的每個小時都在使用數位化設備和服務.

    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人佔據了今日網絡世界的核心地位.反對者也許會反駁說,這些數字都沒有問題,但是僅僅代表了中國大城市中追逐潮流和富裕的「早期用戶」.但是,我們的研究——在中國11個省份的12個城市,對3,700人進行了調查——之後,證明這一論斷是錯誤的.城市的規模和地點似乎對「連接度」沒有太大影響.雖然財富對使用頻率有一定影響,但是來自各個階層的用戶使用現代技術提高生產力或者更好地享受生活.甚至在最小的城市,88%的人可以上網、擁有手機或數位電視.僅僅在農村地區,現在的使用率很低.

    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一現象發生的速率.這一發展不僅真實,而且是在近期內.三四年前,這麼高的數位化程度並不存在.中國快速從「自行車大國」變成了「手機大國」.

    數位化的背後

    比較了中美用戶在高科技使用方面的模式之後,我們想進一步洞察中國的數位化用戶——其具體在某些活動中花費了多長時間,以及他們為什麼選擇這麼做?

    我們首先將注意力集中在博客上.博客還算是一個新興事物.在2004年,中國實際上沒有博客,而在2007年,有4,900萬人在博客世界中表達自己的聲音.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65%的受訪者這麼說.其它重要原因包括和朋友分享感受或與新老朋友更好地交往.名人博客也很風靡,其中徐靜蕾的博客成為瀏覽量最大的博客之一.

    另一種流行的自我表達的類似形式就是論壇.雖然在西方的應用不是很廣泛,但在中國,這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會面點,人們在此獲取信息、尋求答案、分享知識、幫助別人、結交同道並獲取專業建議.尋求問題答案是人們訪問論壇的第一原因,我們的受訪者中有93%將此看作是經常訪問網上論壇或BBS的動力.

    而這可以產生令人生畏的力量,如產品質量問題或僅僅是市場謠言.許多公司已經在這方面吃過苦頭,強調保證產品高質量、童叟無欺和良好管理公司形象的重要性.後者包括了將中國客戶融入到他們所熟悉的世界中——數位化世界——而非拘泥於傳統的平面和電視媒體.#p#分頁標題#e#

    確實,許多中國人正放棄傳統媒體,轉而通過數位化渠道——網際網路、手機或數位電視——獲得新聞和娛樂.超過80%的中國城市用戶使用網際網路每周至少訪問一次門戶網站,而大多數人每周至少訪問5次門戶網站.超過50%的中國城市用戶每天使用搜尋引擎,其中許多人一天要使用5次之多.大約35%的中國城市用戶每天使用IM超過3小時.大部分每天在IM上花費1-2小時,而少數人每天花費長達10小時.

    最後,我們想討論的活動是遊戲.這是中國數位化新世代中最流行的活動之一.85%的上網用戶玩線上遊戲,多達150萬人同時在線玩一個流行的網路遊戲.這一數字在美國僅為62%.玩遊戲不僅僅局限於電腦上,43%的中國遊戲玩家在手機上玩遊戲,28%玩線下遊戲,更少的人——19%——也玩遊戲機,比如索尼的PS或微軟的Xbox.人們玩遊戲的主要原因是遊戲(絕大部分)是互動的,並且讓玩家和他人互動與溝通.另一個原因僅僅就是為了消磨時間.人口分布情況也能解釋遊戲如此熱門的原因:42%的中國城市網民都在25歲或以下.

    年輕的用戶基礎還有另一個啟示:中國的數位化用戶會變得越來越成熟,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的研究已經表明,青少年雖然大量使用高科技和網絡,但是他們對現有的體驗並不滿意.他們擁有很高的期望,並希望得到滿足.

    文/耐迪賢(Christoph Nettesheim) 《21世紀經濟報導》

    耐迪賢先生是波士頓諮詢公司的資深合伙人,大中華區電信及工業品專項領導人,常駐北京辦公室

    相關焦點

    • 《數位化生存》再版 這20年間科幻怎樣變成了歷史?
      如果大家還記得《數位化生存》的結語,它的標題叫做「樂觀的年代」。尼葛洛龐帝說,「我們無法否定數位化時代的存在,也無法阻止數位化時代的前進,就像我們無法對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樣」。而在未來的數位化生存之中,沙皇行將退位,個人必然抬頭,民族國家則會「揮發」殆盡。
    • 數位化生存能否引領我們走向「詩和遠方」
      尼葛洛龐帝為國內讀者熟悉得益於1996年末海南出版社翻譯出版了他的新著《數位化生存》(Being Digital),張朝陽就作了大力推介。該書英文版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在國內翻譯出版後也迅速掀起了暢銷熱潮,先後3次再版,發行近百萬冊。
    • 數位化生存:樹最高目標,盡最大努力,做最壞打算
      原創 蔡運磊 中外管理雜誌雲端生存:2020沙漠裡的綠洲系列之二——將來再討論「數位化生存」話題,已不是有沒有、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企業在所處的領域裡使用數位化工具多不多、好不好的問題了。
    • 孫雁飛:數位化生存與管理重構是企業轉型大勢所趨
      所到之處,大家交流最多的就是關於大數據、雲計算以及智能製造、數位化企業等等。我想這些企業當中很多已經在上述領域進行相關探索和實踐了,那麼,到底什麼是數位化轉型呢?我們發現企業在數位化轉型的認知和行動上存在誤區,這一誤區就是將簡單的數位化轉型等同於數位化技術。
    • 從數位化生存到「雲測試」,中國網際網路的前20年
      在大概20多年前,網際網路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有個熱詞叫「數位化生存」。記得當年有機構專門發起過「數位化生存72小時挑戰賽」:給參賽選手提供一些資金,然後把他們「關在」一個僅有一個連被褥也沒有的床板,和一臺用「56K貓」撥號連網電腦的房間裡,沒有食物沒有水,也禁止家人朋友給他們送東西,一切用品都要在網上購買,看誰能堅持72小時。
    • 羅漢堂認識疫情線上研討會之二——數位化生存
      這也是國內最早開始思考數位技術與社會學科關係的研討會,通過學科跨界共同尋找人類在數字時代生存發展的方向。這也是羅漢堂作為開放型思想者社區的定位所決定的,羅漢堂由阿里巴巴倡議,社會科學領域全球頂尖學者共同發起。
    • 數位化生存時代來臨:誰能重組網際網路下半場的信息「DNA」?
      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在其1996年出版的《數位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書中提到對未來的暢想:人類生存於一個虛擬的、數位化的生存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人們應用數字、信息等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
    • 數位化生存全景調查:六成人換衣服怕遭偷拍
      相關新聞:數位化生存全景調查:兩成受訪者網戀陌生人   數位化生存全景調查:「簡訊依賴者」超半數   隨著「數位化娛樂」的普及,隨身聽或CD唱機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MP3;數位相機也開始替代膠捲式照相機;玩網路遊戲也成為時尚,傳統的電子遊戲機開始受「冷落」。
    • 網絡社會學 | 尼葛洛龐帝:《數位化生存》
      因此,數位化時代,並非是一個技術為王的時代,或者說,不是一個僅僅靠技術就能為王的時代,創意永遠是重要的。1.2依附於原子?脫離了原子?數位化時代,我看出的另一個趨勢,是比特漸漸脫離原子的過程。二、開放融合是大勢所趨1、不同媒介的融合從傳統的紙媒到電視媒體,媒介都是各自分離、相互獨立的,而在數位化時代,這一切得到了改變。從內容採集、排版、到傳輸,各個媒介都呈現出一體化、同一化傾向。
    • 城市與社會︱在辛巴威做生意,中國人有「生存法則」
      中國商人,尤其是中小企業商人在非洲如何生存?他們和當地人又有著怎樣的社會關係?辛巴威國家商會前主席Mara Hativagone曾表示,「辛巴威人很難與中國人競爭,因為他們可以規模生產而且有廉價的勞動力。相比之下,我們的工業有一半時間既沒有水也沒有電。」
    • 數字「異化」生存
      尼葛洛龐帝在《數位化生存》一書中,準確地預言了未來數字網絡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存方式,比特(bit)將取代原子成為我們人類生活的基本交換物。如今,我們生產、交換、消費還有消化和遺棄數字信息,一如物理世界的真實消費一樣,幾乎所有人都已經主動進入或被動捲入數位化的生存方式之中。「數位化生存」的好處自然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從中享受到經濟生活的福祉遠勝任何一個歷史時期。
    • 彭劍鋒:數位化、智能化帶來的企業認知革命
      二、從線性管理思維到生態管理思維,企業數位化生存六要素麵對未來的數位化社會,對中國企業而言,我們不僅僅要實現信息的數位化,更重要的是要實現業務活動數位化,實現整個企業從戰略到運營的價值鏈的數位化轉型。中國企業如何進行基於數位化的認知革命,如何進行數位化的轉型,如何提升數位化的生存能力,如何進行數位化的管理重構,如何來加速創新以應對商業範式的斷點、突變與不連續,是數位化與智能時代企業家與企業都必須面臨的認知與思維革命。那麼,建立數位化思維的核心是什麼?就是要從過去的線性管理思維真正轉向生態管理思維。
    • 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鍾愛小程序,連鎖數位化如何「有贊」?
      因為中國人不用郵件,也不會通過百度來網購,因為淘寶對百度進行了屏蔽,通過百度無法搜索到淘寶的商品。 但最近幾年,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中國人不用郵件,但中國人微信打開率高的出奇,而且微信的搜索和小程序也在給品牌商家帶來自然流量。擁有一個具備銷售能力的微信公眾號、小程序成為了中國商家的剛性需求。
    • 假如人類受到外星人威脅,中國人更有生存優勢
      從更現實的一些層面來說,即使遇到無法溝通、無法理解的外星力量,中國人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比如我們與西方世界相比,我們的社會更有組織能力,能在災難面前有完善的救援機制和動員能力。另外,中國人的這種生存哲學,在艱難的環境中忍耐、隱忍的文化底蘊,讓我們可能會堅持得比地球其他地方的人更長久一些。
    • 營銷數位化,讓商業決策更科學化
      「數位化未來一定會像電和網際網路一樣,成為商業的基礎設施」——這個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已經或逐漸在普及的趨勢了。不是說你要不要數位化,而是你以後可能沒了數位化就無法生存,就像現在的電和網際網路,缺少了就幾乎無法生存。技術是最大的生產力,生產力改變生產關係,而數位化就是未來幾年的最大生產力。
    • 數位化時代的勞動與正義
      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馬克思科學闡明了物質性勞動的基礎地位,同時,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語境中,數字勞動者依然遭受著異化及剝削,這種生存境遇要求我們在現實中科學把握資本邏輯,從共享上規範數據所有權,在制度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而重構數位化時代的勞動正義原則。
    • 從家居「買賣」中解析直播等數位化營銷的由來
      「邊防疫邊生活」或許是一個長期狀態,線上數位化營銷成為在新冠疫情環境下企業生存的剛需,在前段時間家裝家居行業的直播熱潮助推下,全屋定製在淘寶直播戰「疫」的直播引導成交環比漲幅中登上首席,雖然從直播結果來說有人歡喜有人憂,這一現象反映行業人士對於數位化營銷的重視,直播屬於數位化營銷中一種方式,可以說新冠疫情在施虐的世界同時也以這種特殊方式促進社會數位化轉型進程。
    • 聚焦數位化願景 共創企業新未來 「慧聚共贏」數位化營銷創新論壇...
      ,討論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基礎上,深入針對2020年國內To B趨勢發展,新的行業熱點解讀,未來產業數位化運營變革,以及如何為中小企業深度提供數位化營銷服務等視角展開討論。憑藉自身28年行業深耕數據,聯合各平臺流量優勢,結合數位化營銷能力並釋放,讓買賣雙方真正體驗到降本增效的數位化生意場景,並有效推動和賦能了全國千萬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
    • Paydex多樣性數位化生態,使得企業的傳統界限被打破成為現實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企業數位化轉型是建立在數位化轉換、數位化升級基礎上,進而觸及公司核心業務,以創建一種新商業模式為目標的高層次轉型。在這波機遇過程中,頭部優勢企業與中長尾企業需要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互補,形成科技與產業相互促進並且融合的多樣性數位化生態。
    • 申通快遞謀變:將數位化寫入基因
      一個關乎快遞企業生存的問題不得不面對:贏得未來靠什麼?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的時間點來到11月16日這天,我國快遞行業的業務量迎來了一個裡程碑式突破——超過700億件。在此背景下,申通快遞的包裹量也迎來歷史新高——今年前十個月的快遞包裹數量接近69億件,超過去年同期。 行業發展一直高速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