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維納斯論欲望、無限與他者

2021-01-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列維納斯論欲望、無限與他者

2018年09月25日 06: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向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在自我與他人關係的問題上,列維納斯提出了「欲望」這個重要概念。在列維納斯那裡,「欲望」不同於「需求」。「需求」與人的身體及其缺陷聯繫在一起,意味著「窮困者的欠缺」,具有「有限性」和可滿足性。「需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或者說,在需求的視野當中,只有自我而沒有他者,需求所意欲構建的是純粹的『自我學』。」而「欲望」則已擺脫身體的羈絆,是一種外在的尋求,轉向了精神的、形上學的層面,具有「超越性」「無限性」和不可滿足性。「欲望是絕對性他者的欲望。」 形上學的「欲望」具有不同於「需求」的另外的意向,它所欲望之物超出於一切可以滿足它的事物之外。「它就像善——所欲之物不能滿足它,而是加深了它。」在列維納斯看來,欲望是他性或陌生性的追求,是自我之外的「異在的轉向」。這種對「欲望」的精神的、超越的理解表明,欲望與主體的欠缺沒有關係,在自我之外另有無限的整體的存在,欲望是由他者的無限性所激發起來的。「欲望是被可欲之物激發起來的渴望。」超越並趨於無限的欲望使得主體從存在中抽離,與整體性、同一性決裂,迎接他者的召喚。在列維納斯那裡,「無限性」不是認知的「客體」,而是可欲的,它引起欲望。也就是說,它能夠被每時每刻「其思多於所思」的思想所達到。

  不可同化為「需要」的「欲望」,是對無限他者的欲求,是具有超驗性的善的欲望,其所追求的「絕對性他者」包括「無限的上帝」及其「至高的善」。「無限中無的否定性挖掘出了一種欲望,它不知不覺自我填充,它不以其自身的增大而滋養自己,它作為欲望而激昂。」列維納斯直言,他已經把形上學當作欲望,在他那裡,欲望對無限的追求本質上是對無限的上帝的追求。

  除了「欲望」,列維納斯還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即「面孔」。面孔是列維納斯他者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被視作超越總體、表徵無限的最佳代表,是他者之他異性的集中體現。面孔就是他者呈現自己的方式。面孔呈現的不僅是他人,而且是絕對的他者。面孔的出現,與無限密切相關。「無限是一種絕對他性,它在面孔中顯示自身,是自我從內在性桎梏中掙脫出來,超越的方向。」列維納斯所理解的面孔是一個哲學隱喻,傳統本體論的思維方式難以捕獲它的複雜性,它既不是意識之中的對象,也不是認識和知覺的對象。「原初的面孔是不能還原到知覺和認識中的,對於面孔的觸及一開始就是倫理的。」面孔的意義在於面孔自身,你就是你!面孔引導你超越,面孔的意義使之逃離存在,逃離作為認知的對應物。

  在列維納斯的哲學中,面孔已經被賦予了自在主體的意義,是一切超越了總體的一種代表,本身就代表了無限。「面孔的自足性,使得『面孔』能夠突破總體,超越總體。面孔已經超出了此在的世界。」面孔所承載的他者並不是經驗性的對象,而是一個活的對話者,「面孔的超越性並不在世界之外上演」。他者之面孔不是外在的臉龐,而是有內在的顯聖的光輝,它作出獨特的清晰的表情,是「最初的語言」。面孔是質者之間的意義的表述,面孔所言說或表達的意義與上帝有關,「在面孔中顯露著上帝」。

  「上帝不是一種本質、實體或存在,因為這些詞彙都屬於存在論語言;上帝是根本的外在性,是在主體性核心所遭遇的超越性。」列維納斯以「上帝」所指代的超越之感,是外在於我的、不可知的力量時刻壓迫於我所造成的,是一種「外在超越」。欲望、面孔與上帝,這三者共同指向的「他者」,是絕對的、徹底的、無限的他者,具有獨立的品格,在倫理學中居於核心位置。他者不是總體之一部分,不是「他我」,而是我所不是。「這個無限的他者是徹底的外在,不能被任何本體論、認識論整合到同一性中,是不可被還原為自我的陌生者。」他者以一種原初的、不可還原的關係呈現在「我」的面前。

  對列維納斯而言,上帝擁有一張超越的面孔,面向他者的超越性與面向上帝的超越性之間不存在涇渭分明的差別。上帝是絕對的他者,在存在之外。「上帝作為他者是不可能被存在囊括的,它具有絕對的超越性,或超越存在性。」無限的上帝既超越了本體論,也超越了認識論,時時顯現於形上學或倫理學領域,時時顯現於他人的欲望和面孔中,時時顯現於人與人的倫理關係中。上帝通過他人的欲望和面孔而顯現其自身,他既不是在場,也不是缺場,而是時隱時現、漂泊不定的「蹤跡」。「上帝是作為一種蹤跡而不是什麼本體論的在場而呈現其自身的。」顯然,列維納斯是從形上學而不是從神學的角度來闡釋上帝。

 

  (作者單位:洛陽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1―p17]但列維納斯本人一直到60年代才出版其代表性著作《總體性和無限性》,並由於德希達的鼓譟(註:參見JacquesDerrida,"ViolenceandMetaphysics"inWritingandDifference,Routledge&KeganPaul,1981.)而聲名大振,故其名字常常側身後現代的陣營。
  • 王嘉軍讀《時間與他者》|列維納斯:死亡、愛欲、生育與未來
    首先,儘管《時間與他者》篇幅不長,但是它的體系完整且思路獨特,全面呈現了列維納斯這一時期關於「時間與他者」之思考;其次,《時間與他者》既接續了 1947 年出版的《從存在到存在者》的論述,又預演了 1961 年出版的《總體與無限》的關鍵性思路,從而成為這兩本重要著作之間的過渡,勾勒了連貫的思想發展路線;最後,由於文本來自現場講座,因此《時間與他者》有著列維納斯著作中少有的直接清晰,線路圖式的表述,也更易於讓讀者概觀其思想
  • 雷思溫丨失控的無限性:無限他者的神學起源
    不過這一稱謂也不準確,因為胡塞爾與黑格爾在各自的哲學中也同樣安置了超越性乃至「他者」的維度。對這一超越性轉向的真正刻畫,其入手點乃是「無限性」,更準確的來說,是「失控的無限性」。不過即便如此,就神聖無限性自身來說,的確完全超越了第二沉思的確定性秩序。《總體與無限:論外在性》,[法] 列維納斯 著,朱剛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胡塞爾、黑格爾的敉平性系統,被列維納斯、馬裡翁藉助失控的無限性轉化成為破裂性的結構,這一轉化同時伴隨著總體同一性的瓦解與絕對他者的出現,也即他者性的不可同一化。
  • 李凱:孟子的「天」與列維納斯的「上帝」
    依筆者愚見,這裡的天應當是一種超越之感、無限之感。所謂超越之感,是說四端之心所發出的道德命令超越於感官的欲望、外在的名利之上,令人感到不可違抗。所謂無限之感,是說執行四端之心所發出的道德命令令人充滿自信,人們自信道德意志能夠指導人生的方方面面,於是感到德性自我遍在萬物。
  • 德希達的解構:他者的發現與不可能性的書寫
    其三,被他者所召喚(appellee par l』autre):文本召喚他者,書寫不是自身的自傳,乃是期待或者等待被一個未名的到來的他者所召喚,這是一個遙感(telepathy)的他者,重寫文本,文本一直有待於重寫,在重寫中再次向著未來或者新的他者敞開,文本自身是缺席的,除非有一個他者到來,打開文本。
  • 無限塌縮,欲望的黑洞 | 漫漫看
    屋內一個保險箱赫然入目,此刻欲望早已衝昏頭腦的男豬腳當然不能放過這樣的好事,果斷將黑洞貼在了保險箱上。哇塞,手一伸進黑洞,摸到了保險箱裡的疊疊鈔票。一疊、兩疊、三疊……好像裡面還有好多!保險箱太大,伸手摸不到深處,男豬腳乾脆整個人鑽了進去。
  • 《最藍的眼睛》|「鏡像世界」和「欲望缺失」製造的佩科拉悲劇
    這個他人是一個虛幻的影像,而且這個虛幻的影像實現了他者對自我的取代。也就是說,嬰兒誤將鏡中的鏡像這一影像當成了真正的我。當佩科拉將母親鏡中的映像「醜陋的自我」認作是自己的時候,她也就將自身置於他者的位置上,鏡中影像被她認為是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她自己也站在了他者的角度來審視自身。
  • 詹妮弗·穆迪:《欲望的字母》(2001)(上)
    對布列東來說,欲望與生命本身是不可分割的。18世紀有一種觀點,把宇宙看作一大堆處於永恆運動中的、無限的物質,這就導致一些思想家採用一種機械論的哲學,認為欲望是從社會習俗和道德中解脫出來的。對拉康來說,欲望也是一種永遠不可能完全得到滿足的東西。欲望起源於嬰兒意識到自己已與母親分離,但又要依靠她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一時期,因此,用拉康的話來說,欲望總是他者的欲望,也是對他者的欲望(最初的對象就是母親)。
  • 《DNF》探秘地下城欲望怎麼玩 探秘地下城欲望完整攻略
    導 讀 DNF探秘地下城欲望攻略dnf探秘地下城欲望活動中,活動要怎麼玩呢,具體的玩法和規則是什麼樣的,
  • 解讀列維-史特勞斯結構人類學創建過程
    人類學本是西方近代學科分化的產物,其研究的對象是作為「他者」的現代未開化民族(或無文字民族)。因此,人類學家總是要「走出」他所屬的「熟悉」的文明之邦,去陌生的「他鄉」作田野考察。不過儘管列維-史特勞斯的田野考察經歷是如此平淡無奇,甚至因其在專業方面有所欠缺而被人類學同行所詬病,然而很少有人類學家經歷了像列維-史特勞斯那樣漫長的出離過程。
  • 鏡頭後的話語權博弈:「他者」與「自我」視閾下的中國
    (三)他者視閾下的中國:從「黃禍論」到「中國威脅論」 紀錄片中對中國形象的話語實踐,不僅指承載意義的話語本身,也包括文本在社會中被生產和消費的整個過程。 對於中國作為異域 「他者」的負面話語,最早可追溯到「黃禍論」。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在《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中,將中國稱為「來自東方巨大威脅」。
  • 人類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是無邊界的 無止境的 敬畏欲望
    因此,可以推斷,人類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是無邊界的,無止境的。圖片均來自網絡 人類的欲望都是由這萬萬億級需求規模,相當於萬萬億級規模的欲望,不限於衣食住行學遊健康教育,未來更注重的是體驗式工作、生活、享受、探險、刺激。頭腦風暴的話,人類的欲望無邊界,無止境。
  • 陳嘉映談普遍主義與相對主義:我們要如何理解他者
    理解他者相對主義在有可能有道理的地方設立一道牆,這就牽扯到我們到底是怎麼理解或者在一個更具體的方面怎麼理解他者。有一種說法是你要理解別人就不能有自己的立場,但是你要理解他,你就得能看到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簡單地說,只有自己有看法的人才能夠理解別人的看法,如果你沒有看法,你就分不出別人的看法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是不合理的,因此你也就沒有辦法理解他者。
  • 日本新電影中的愛情:低欲望時代,激情與倦怠的二元對立
    當下的日本社會,人們的關係普遍變得疏離,大多數青年選擇降低欲望,自我隔離。日本管理學家、「策略先生」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中描寫當代日本年輕族群:「現今的日本社會,青年人正在自發性地降低欲望,同時孤獨與壓抑成為瀰漫日本社會的情緒。」
  • 欲望、理性與真實: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慧倫理問題
    科幻電影中塑造的AI「他者」形象實際上是人類的映照。影片中的機器人為人類所創造、控制,當它擺脫服務者角色展現出驚人的「自我意識」後的所作所為也只是對人類的模仿和特寫。我們看到,科幻電影最樂於展現的就是後一種令人憂慮的情況:「超級人工智慧」的實現,帶給人類社會巨大風險。①雖然超級人工智慧還只是電影想像,但是自從AI誕生之日起,關於AI是否會超越人類智能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
  • 「低欲望」是否將成人類社會威脅?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過「低欲望社會」這個詞 ,我第一次接觸這個詞,是在一個「老鼠烏託邦」的實驗故事中。實驗時,實驗人員製造了一個空間有限、食物與飲水無限的大箱子,然後將幾隻老鼠放進去,任由他們繁殖,然後觀察它們的行為。在研究的後期,實驗人員發現,隨著老鼠數量不斷地增多,新生代的老鼠由於被老一代的排擠或其它行為,開始變得「低欲望」。
  • 自我還是他者:我們該如何定義寄生蟲?
    在生物學上,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界限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這種重要性甚至使我們在漫長的演化歷史中,發展出了堪稱所有現生脊椎動物中最為複雜的生物學系統(或許是除了我們的神經系統之外):人體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是我們的邊境巡邏警察,由眾多蛋白質、細胞、器官和組織組成,對我們的身體進行全天候的巡邏和防禦,主要工作是識別入侵者,評估其危險性,在必要的時候消滅它們。
  • 四本無限流小說,恐怖懸疑、金庸武俠、位面時空,共一千四百萬字
    四本無限流小說,恐怖懸疑、金庸武俠、位面時空,共一千四百萬字!一、《重裝魔》酒杯中的胖子,231萬字簡介:「僅代表和諧之神,懲罰不守序之徒!」這是在非典型無限世界中。一名擁有惡魔身軀的研究人員找到自己的目標後,與敵人互相坑爹的故事。口味相當重,偶伴有純潔,順帶吐槽。
  • 大無限樂團:《無限完美》
    大無限樂團:《無限完美》2002年04月29日11:26:44 網易社區    在1999年出道,由吉他手大渡亮及女主唱伴都美子所組成的大無限樂團,出道前即以多場小型街頭演唱會,讓他們累積了相當多的臨場演唱經驗,加上了由新生代作曲家長尾大所提供那兼顧了流行樂風以及搖滾精神的動人旋律,不但使他們的知名度迅速上升
  • 叔本華意志論,人的本質是欲望,欲望的本質是痛苦
    意志在人的世界裡表現為欲望,盲目的追求滿足,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因為道德行為與社會習俗的約束,由此那些違背這兩種社會原則的意志,就會被自我所限制,所以人的意志在社會中生活,實際上受到了社會的限制。欲望(意志)不能滿足表現為痛苦,得到滿足過後表現為無聊與空虛,只有得到滿足那一瞬間,才表現為快樂,因為得到滿足的時刻總是短暫的,所以人總是處在不能滿足的痛苦,與滿足以後的無聊這兩種痛苦中。人的狀態總不外為三種,一沒有欲望,二有欲望不能滿足,三欲望被滿足。沒有欲望是無力,不能滿足欲望是痛苦,只有滿足欲望那一瞬間,欲望獲得一種力量,才會產生短暫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