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5日 06: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向華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在自我與他人關係的問題上,列維納斯提出了「欲望」這個重要概念。在列維納斯那裡,「欲望」不同於「需求」。「需求」與人的身體及其缺陷聯繫在一起,意味著「窮困者的欠缺」,具有「有限性」和可滿足性。「需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或者說,在需求的視野當中,只有自我而沒有他者,需求所意欲構建的是純粹的『自我學』。」而「欲望」則已擺脫身體的羈絆,是一種外在的尋求,轉向了精神的、形上學的層面,具有「超越性」「無限性」和不可滿足性。「欲望是絕對性他者的欲望。」 形上學的「欲望」具有不同於「需求」的另外的意向,它所欲望之物超出於一切可以滿足它的事物之外。「它就像善——所欲之物不能滿足它,而是加深了它。」在列維納斯看來,欲望是他性或陌生性的追求,是自我之外的「異在的轉向」。這種對「欲望」的精神的、超越的理解表明,欲望與主體的欠缺沒有關係,在自我之外另有無限的整體的存在,欲望是由他者的無限性所激發起來的。「欲望是被可欲之物激發起來的渴望。」超越並趨於無限的欲望使得主體從存在中抽離,與整體性、同一性決裂,迎接他者的召喚。在列維納斯那裡,「無限性」不是認知的「客體」,而是可欲的,它引起欲望。也就是說,它能夠被每時每刻「其思多於所思」的思想所達到。
不可同化為「需要」的「欲望」,是對無限他者的欲求,是具有超驗性的善的欲望,其所追求的「絕對性他者」包括「無限的上帝」及其「至高的善」。「無限中無的否定性挖掘出了一種欲望,它不知不覺自我填充,它不以其自身的增大而滋養自己,它作為欲望而激昂。」列維納斯直言,他已經把形上學當作欲望,在他那裡,欲望對無限的追求本質上是對無限的上帝的追求。
除了「欲望」,列維納斯還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即「面孔」。面孔是列維納斯他者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被視作超越總體、表徵無限的最佳代表,是他者之他異性的集中體現。面孔就是他者呈現自己的方式。面孔呈現的不僅是他人,而且是絕對的他者。面孔的出現,與無限密切相關。「無限是一種絕對他性,它在面孔中顯示自身,是自我從內在性桎梏中掙脫出來,超越的方向。」列維納斯所理解的面孔是一個哲學隱喻,傳統本體論的思維方式難以捕獲它的複雜性,它既不是意識之中的對象,也不是認識和知覺的對象。「原初的面孔是不能還原到知覺和認識中的,對於面孔的觸及一開始就是倫理的。」面孔的意義在於面孔自身,你就是你!面孔引導你超越,面孔的意義使之逃離存在,逃離作為認知的對應物。
在列維納斯的哲學中,面孔已經被賦予了自在主體的意義,是一切超越了總體的一種代表,本身就代表了無限。「面孔的自足性,使得『面孔』能夠突破總體,超越總體。面孔已經超出了此在的世界。」面孔所承載的他者並不是經驗性的對象,而是一個活的對話者,「面孔的超越性並不在世界之外上演」。他者之面孔不是外在的臉龐,而是有內在的顯聖的光輝,它作出獨特的清晰的表情,是「最初的語言」。面孔是質者之間的意義的表述,面孔所言說或表達的意義與上帝有關,「在面孔中顯露著上帝」。
「上帝不是一種本質、實體或存在,因為這些詞彙都屬於存在論語言;上帝是根本的外在性,是在主體性核心所遭遇的超越性。」列維納斯以「上帝」所指代的超越之感,是外在於我的、不可知的力量時刻壓迫於我所造成的,是一種「外在超越」。欲望、面孔與上帝,這三者共同指向的「他者」,是絕對的、徹底的、無限的他者,具有獨立的品格,在倫理學中居於核心位置。他者不是總體之一部分,不是「他我」,而是我所不是。「這個無限的他者是徹底的外在,不能被任何本體論、認識論整合到同一性中,是不可被還原為自我的陌生者。」他者以一種原初的、不可還原的關係呈現在「我」的面前。
對列維納斯而言,上帝擁有一張超越的面孔,面向他者的超越性與面向上帝的超越性之間不存在涇渭分明的差別。上帝是絕對的他者,在存在之外。「上帝作為他者是不可能被存在囊括的,它具有絕對的超越性,或超越存在性。」無限的上帝既超越了本體論,也超越了認識論,時時顯現於形上學或倫理學領域,時時顯現於他人的欲望和面孔中,時時顯現於人與人的倫理關係中。上帝通過他人的欲望和面孔而顯現其自身,他既不是在場,也不是缺場,而是時隱時現、漂泊不定的「蹤跡」。「上帝是作為一種蹤跡而不是什麼本體論的在場而呈現其自身的。」顯然,列維納斯是從形上學而不是從神學的角度來闡釋上帝。
(作者單位:洛陽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