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列維-史特勞斯結構人類學創建過程

2020-11-23 中國社會..
解讀列維-史特勞斯結構人類學創建過程

2018年08月27日 08: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忠偉

字號

內容摘要:1958年,法國哲學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結構人類學》的出版,拉開了人文科學認識論的結構主義運動帷幕,也寓意著人類學家希冀通過實現「客觀性」「全體性」認識的人類學人文主義,超越西方近代理性傳統,走出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從1935年 3月至1939年 1月,列維-史特勞斯任教聖保羅大學,其間曾以「長途旅行」的方式開展了三次規模不等的人類學「田野考察」,分別對南美印第安的卡都衛人、波洛洛人以及南比誇拉人部族進行了「探訪」。列維-史特勞斯在南美「遊覽」式的田野考察雖然不夠「專業」,但其「哲學家」本色正巧突破解讀單一土著部落文化「詞彙」的局限,透露了對不同土著制度形式的比較視角。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作為結構人類學的創始人,列維-史特勞斯經歷了從哲學之「我思」到人類學之「結構」,從歐洲到美洲的雙重「迂迴之思」。正是經歷這樣「道阻且長」的曲折「出離」,列維-史特勞斯才能重新「回到」歐洲,重新以「神話」的形式展開他的「哲學之思」。

 

  1958年,法國哲學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結構人類學》的出版,拉開了人文科學認識論的結構主義運動帷幕,也寓意著人類學家希冀通過實現「客觀性」「全體性」認識的人類學人文主義,超越西方近代理性傳統,走出西方文化中心主義。人類學本是西方近代學科分化的產物,其研究的對象是作為「他者」的現代未開化民族(或無文字民族)。因此,人類學家總是要「走出」他所屬的「熟悉」的文明之邦,去陌生的「他鄉」作田野考察。不過儘管列維-史特勞斯的田野考察經歷是如此平淡無奇,甚至因其在專業方面有所欠缺而被人類學同行所詬病,然而很少有人類學家經歷了像列維-史特勞斯那樣漫長的出離過程。事實上,結構人類學的形成不是緣於人類學傳統的直線演化,而是走出近代西方哲學「我思」傳統禁錮的產物。作為結構人類學的創始人,列維-史特勞斯經歷了從哲學之「我思」到人類學之「結構」,從歐洲到美洲的雙重「迂迴之思」。正是經歷這樣「道阻且長」的曲折「出離」,列維-史特勞斯才能重新「回到」歐洲,重新以「神話」的形式展開他的「哲學之思」。

  從「我思」到「結構」的轉變

  列維-史特勞斯早年主修哲學,成為一名人類學家實屬「偶然」。然雖「事」有不期然,而有「理」寓焉。就個人而言,此緣說明列維-史特勞斯「心智」具有「結構」特質。其一,列維-史特勞斯不喜「重複」性地「反思」同一主題,而是傾向以「離心式組織的」形式進行「多層次」寫作,把握差異事物的共同「結構」。其二,列維-史特勞斯「心智特質」似不能接受傳統哲學「玄學」式「化約」思維,更願意在保留事物豐富性的前提下思考普遍性問題。當然,「結構」思維天賦只是列維-史特勞斯傾向人類學之思的「私人」原因,而其走向「人類學」實是受惠於其他學科理論方法的啟發,其中心理分析學、地質學與馬克思主義三者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是心理分析理論,此理論對列維-史特勞斯的啟發不在於對「本我」意義上的「無意識」的揭示,而是對語言結構之「無意識」性的認識。雖然索緒爾語言學原則提出了符號「能指」的「無意識」,但正是列維-史特勞斯藉助心理分析理論才將「心靈」的「無意識結構」性揭示出來,從而把「意義」與「理性」聯繫起來。在弗洛伊德的理論基礎上,列維-史特勞斯擯棄了傳統哲學對理性/非理性對立的理解,「因為正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最情緒性的行為,最不合理性的過程,還有那些所謂前邏輯的表現,才是最富有意義的」。這樣,種種看來「非理性」的行為、表現乃至離奇費解的「習俗」「制度」並非是「我」所思之對象,相反,他們其實可以看成是以「他者」形式表現的「我」思本身,這就破除了「我思」之「迷思」。地質學對列維-史特勞斯的人類學之「思」亦有特別的激發。列維-史特勞斯少年時代常常置身於家鄉高原曠野之中,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地面景觀與令人沉湎的古代遺址並未吸引他的目光,相反,他樂於從巖石中「找尋兩個不同的地層之間的接觸線」,從地層的對比中發現「秩序」。因為不同地質時代之「物」可以重疊或並置於同一空間,所以我們無法根據「地表」來把握如此久遠的「地質史」,而只能通過地層的對比分析,這其實就是一種「結構分析」。於列維-史特勞斯,地質學的方法與心理分析是一致的,因為其是把弗洛伊德的理論視為將地質學的方法應用於「個人」之上。馬克思主義是列維-史特勞斯人類學之思的另一重要來源。列維-史特勞斯始終服膺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因為他從馬克思身上發現了一種對人類社會「客觀」觀察的「科學」態度,「追隨盧梭(Rouseau)的先例,馬克思證明社會科學的基礎並不是建立在各類事件之上,正如物理學的基礎並非建立在感官所能覺察到的材料上一樣」。在列維-史特勞斯看來,三門學科都涉及如何處理「事實」的問題,而其方法一致,即「了解乃是把一種事實化約成另外一種」,從而在兩種不同「事實」之間建立形態轉化關係,這其實說明在對「事實」的把握上,主體的感覺與理性兩個方面需要統一,「想達成一種超級理性主義,把感覺和理性整合起來,同時又不使兩者失去其各自原有的一切性質特徵」。這樣一種「超級理性主義」可以說是對20世紀西方形上學新形態的對抗,列維-史特勞斯堅持哲學的「任務」是「了解存在與它自身的關係,而不是了解存在與我自己的關係」。

  「元民族學」的誕生

  1935年2月的一個清晨,列維-史特勞斯攜帶巴西聖保羅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聘書,踏上了駛向南美航船的甲板,開始了他走出「本邦」的人類學田野之行。其間,他目睹了豐富奇異的自然景觀,登臨了風格迥異的海港,並很快領悟到研究人類學的一些方法訣竅。列維-史特勞斯就此獲得了在為時極短的觀察中捕捉現象「特質」的能力。從1935年3月至1939年1月,列維-史特勞斯任教聖保羅大學,其間曾以「長途旅行」的方式開展了三次規模不等的人類學「田野考察」,分別對南美印第安的卡都衛人、波洛洛人以及南比誇拉人部族進行了「探訪」,對南美印第安土著人的社會組織、村落形態、審美觀念有了直觀的感受與把握。嚴格意義上講,列維-史特勞斯的「考察」不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因為其「考察」不是「靜止」的,更沒有繪製建築「圖紙」,只是在「即時」狀態中進行「文化素描」。所以列維-史特勞斯把握的不是「單一」部族,而是幾個部族不同的文化「特徵」的綴合。從人類學的角度看,列維-史特勞斯此類做法不太「專業」,但這也使得他避免過分關注「局部」「個別」,得以在「系統」「關聯」的層面了解南美土著文化。事實上,列維-史特勞斯「早早就意識到自己是個書齋人,不是田野工作者」,所以他的工作與其說是建立在「田野工作」的基礎上,毋寧說是在「閱讀」民族志的基礎上,這使他發展了一種「元民族學」,即從全世界原住民的資料庫取樣,進行綜合,展開大規模的泛文化比較。

  從邏輯上來講,列維-史特勞斯的工作要求一種新的理論與浩博的人類學文獻的結合,北美給他提供了這樣一個實驗空間。1941年5月,列維-史特勞斯又乘船來到美國,開始了他的人類學理論實驗。在此過程中,兩位人物對他理論形成至關重要。首先是德裔美籍人類學家博厄斯。博氏提出的「文化相對主義」與對文化現象「無意識本質」的規定對列維-史特勞斯有點化之功。不過,最終影響列維-史特勞斯創建人類學革命理論的是俄裔語言學家雅各布遜。雅氏為列維-史特勞斯帶來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音位學」原則,由此使得後者從一名「尚無自覺的結構主義者」變成為自覺的結構主義者。20世紀40年代的人類學家已掌握了足夠豐富的民族志材料,他們面臨的困惑不是某一土著部落文化的「詞彙學」,而是溝通不同土著部落「制度」的通用「語法」問題。列維-史特勞斯在南美「遊覽」式的田野考察雖然不夠「專業」,但其「哲學家」本色正巧突破解讀單一土著部落文化「詞彙」的局限,透露了對不同土著制度形式的比較視角。所以當接觸到雅氏的「結構語言學」後,他將限於「語言」領域的音位學原則轉換應用於非語言領域的「制度」之中,從而完成了他對「親屬制度」的「元民族學」考察。

  《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的完成使得列維-史特勞斯事實上成為一門新的學科「結構人類學」的創始人,也使其在邏輯上實現了從「人類學」到「哲學」的回歸。1948年秋,列維-史特勞斯回到法國,1958年其論文集以《結構人類學》出版,就此正式宣告了作為「結構主義」的結構人類學的誕生。時至今日,作為思潮的結構主義或已不再時尚,然其跨學科的符號學之思與人文科學認識論運作原則並未過時,因為其正籲求著一個「新理性」時代的到來。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相關焦點

  • 人類學能走出它的自戀嗎?
    維未洛斯承認,寫作《食人形上學》一方面是為了與德勒茲、瓜塔裡等哲學家展開對話,另一方面更是為了致敬法國結構主義大師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事實上,其書名就來自列維-史特勞斯為權威期刊《人》(L』Homme)二〇〇〇年親屬研究專刊所寫的跋文。
  • 世界歷史:「人類學」在法國分裂狀態下的發展歷程
    他匯報了他早期巴西之行的結果,以及大量的人類學文化。其著作最普遍層面上的成功,尤 其是圍繞哲學和公眾層面的成功,導致人們長期無法以民族志的名義對其進行批評。結構分析由於連貫性或出於其打開的新的智識視角而令人感到刺激,這種結構分析強調對分析中融入調查關係的拒斥。在前一階段,結構分析把田野的經驗看作是材料搜集必不可少但 又會引起不適的階段,它涉及對象、文本和規則。
  • 「書單」跟著人類學家去冒險:7本高分人類學著作推薦
    內容簡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之一,主要是對閒蕩於街頭巷尾的義裔青年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及活動方式,以及他們與周圍社會(主要是非法團夥成員和政治組織)的關係加以觀察是,並對這一觀察過程、所獲資料及結論的翔實而生動的記述。
  • 【一周薦書】這本「城市運轉」科普書,解讀你不知道的超級城市背面
    《月亮的另一面:一位人類學家對日本的評論》[法]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版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不只是一位人類學家,還是影響巨大的結構主義思潮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 烏龜、水獺和城隍:自然人類學視野下的環保與中華宇宙觀
    而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將目光投向美洲大陸,通過對動植物的分類研究,以及動植物如何作為符號為人類部落認識自己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提供思維素材。除此之外,涂爾幹還對牛痘進行過研究,而列維-史特勞斯的作品中也有對於狂牛症的關注。
  • 他被稱為美國人類學之父,用十年創立了哥大人類學系
    在這之前,他已經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十二年,也是哥大第一位人類學教授。博厄斯被公認是二十世紀美國人文學科的重要學者之一,他一生涉獵物理學、人類學、語言學、文學等多個學科,並在美國人類學的學科創建和發展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雖然他的思想在當代與現代都引發了許多爭議,但他在學術和公眾領域的影響力都不可否認(McGowan,2014)。
  • 張巍:紀念戴地安——古希臘文化的人類學探索
    是年,任教於「高研院」第五部(「宗教科學部」)講授「無文字民族比較宗教學」的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推出了他的劃時代名著《結構人類學(第一卷)》,文化人類學正式進入了結構主義的新紀元;次年,他榮登「法蘭西公學院」的社會人類學教席,此後的數十年間一直在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的領域裡獨領風騷。
  • 從文化哲學到文化人類學
    研究哲學與文化的關係,應該從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三條路逕入手,才能窺見當代文化哲學形成、發展的總體脈絡,而維柯恰恰是將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三位一體化的思想先驅。 一 揚巴蒂斯塔・維柯是文化人類學的先驅。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角度研究人類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的一門學科,它特別重視對原始文化、神話傳說所體現的人類文化淵源、結構的考察。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其次,需要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積極探索本學科發展的新方向,即一方面要從社會層面上直面現代社會,研究和解釋由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所帶來的重大現實議題;另一方面要從國家層面上努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並在此探索過程中,逐漸地把中國人類學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學科。
  •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事件
    1994年7月,天文學歷史上,發生了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這便是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事件。好了開始說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事件。1993年,美國天文學家尤金-蘇梅克和他的老婆卡羅琳-蘇梅克,還有另一位朋友大衛-列維一起,利用一架40cm口徑的施密特望遠鏡拍攝星空,目的是搜尋太陽系中的小天體。
  • 影視人類學視域下非遺的傳播與保護
    而影視人類學在記錄文化現象、探究文化內涵、解讀文化密碼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對於日常生活的呈現是大量生活的細節化,能夠讓人們超越時空就能看到即將消失的文化事實,因此通過影視人類學角度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存在原因,以及通過影視人類學對其進行傳播和保護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 陳根:智能時代為什麼需要重提人類學?
    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通用技術正對生產力和產業結構產生革命性影響。新一代信息技術使生產過程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有效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驅動智能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效率和便利。另一方面,智能技術作為對人類社會「影響面廣的顛覆性技術」,在推動人類進入一個新的社會發展階段同時,也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和爭議。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生命出現以前,都是化學反映在生命出現以後,是生物過程。1984年,中科院生物科學家發現了動物群化石,化石表明脊椎動物在5.2億年前都已經有動物了。體質人類學試圖通過了解當今和過去人類的體質結構,揭示人體結構及特徵在人類行為中發揮了怎樣的功能,以及這些功能和行為是如何與人類生存環境相整合的等問題。
  • 圖片看彗星;百武彗星、蘇梅克-列維 9號彗星及哈雷彗星等
    二,蘇梅克-列維 9號彗星-1994年撞擊木星。蘇梅克-列維 9號彗星1994年7月17日4時15分與木星撞擊,也是人們能首次直接觀測太陽系的天體撞擊事件。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直徑為5公裡,先是被木星的引力撕扯成21個碎片,依次撞上木星,最大的碎片直徑2公裡,小的數百米。
  • 結構主義不懂我傷悲,像混沌理論不懂夜的黑
    同學們好呀~今天帶大家來背兩個高度抽象的知識:結構主義、混沌理論這兩個當代西方設計思潮的內容,要從兩個方面去背:名詞解釋和簡答題。結構主義一、名詞解釋1、概念概念:結構主義理論是一種社會學方法,其目的在於給人們提供理解人類思維活動的手段。最著名的結構主義提倡者是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主要研究他所稱的文化的哲學,涉及原始社群中的社會結構、神話結構、思維結構和歷史結構等方面。2、代表人物列維·施特勞斯:法國人類學家,結構主義倡導者。
  • 中國人類學學會會長:西方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遠未完成
    據悉,大會以「多彩共生的人類學」為主題,由中國人類學學會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人類學學會等主辦。這是中國人類學界較大規模的學術盛會。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將圍繞當下人類學領域的諸多前沿熱點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融合「共生」與「多彩」理念。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在去年的南京博物院中學生考古夏令營課程中,增添了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學習環節。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不僅研究世界各地現在生存著的人們的體質現狀,還研究他們的歷史發展過程,研究人類及其近親——高等靈長動物的體質特徵和類型在時間上的變化。這一內容又被稱為人種學,重點關注的是人類的體質特徵和類型在空間上的差異,既研究當今世界上各色人種的分類和分布,也研究現代各人種的歷史,探索各人種起源和形成的時間、原因和過程。
  • 2011年福建師範大學人類學通論考研大綱
    Ⅱ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均源於有關人類學的概論性著述。  四、試卷題型結構  1.簡述題,5小題,每小題18分,共90分;  2.論述題,2小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