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芬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鄉鎮小學。每次寫作文,都有不少學生為無話可寫、不會表達而發愁。甚至有的孩子上四年級了,寫出的作文卻像兔子的尾巴一樣短得可憐。這不,每周一節的作文課到了,這次的主題是寫校園裡的一種樹。我話音未落,好多同學已愁眉不展。
如何才能讓孩子們文思泉湧,愛上寫作文?僅靠單調的講解傳授寫作技巧,只能「治標不治本」。這一次,我打算換一招試試看——把孩子們帶到教室外,由觀察入手,現場構思這篇作文。
聽到這一消息,孩子們頓時來了興趣,爭先恐後地走出教室。大家在教學樓三層的欄杆前,俯瞰整個校園,美麗的景色盡收眼底。當時正值初夏時節,樹木鬱鬱蔥蔥,青翠欲滴,而操場旁邊的一棵芙蓉樹一枝獨放。「同學們,看看整個校園,你們有什麼感覺?」我問道。「很美麗!」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因勢利導:「你們說說校園裡的哪棵樹最美?美在哪裡?」
「那棵芙蓉樹最美」「那棵芙蓉樹有碧綠的葉子,紅紅的花」「樹幹很直,姿態很美」……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個不停。我接著再請大家說芙蓉樹的特點,孩子們有點面露難色。於是,我隨手在紙上簡單畫了筆直的樹幹,大大的樹冠。這時,有個女孩子突然叫起來:「像一把傘!」我輕輕摸摸她的頭,笑著說:「這個比喻好形象呀!再看看這棵樹還有顏色呢!」我邊說邊指著遠處的芙蓉樹。旁邊的孩子搶著說:「遠遠望去,芙蓉樹像一把大大的花雨傘。」
趁熱打鐵,我帶著他們下樓走近芙蓉樹,近距離觀察。
芙蓉樹的葉子首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的同學認為「像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有的覺得「葉子纖細,形狀像羽毛」,還有的認為「像含羞草」,大家在分享感受中,對芙蓉樹葉的特點有了不一樣的認知。
觀察完樹葉,我再帶領同學們一起欣賞芙蓉花。同學們仰著天真的小臉,一邊盯著芙蓉花,一邊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花很美,好像絨球」「像粉紅色的小傘」「像粉紅色的絨扇」「像節日燃放的禮花」「像粉紅色的輕紗」……
我順勢要求大家把剛才說的話語連成一個句子。「芙蓉花開了,紅豔豔的,像小傘,像絨扇,像輕紗,像節日燃放的禮花。」一位同學的回答用上了排比句。這樣的答案激發了孩子們的想像力,突然,一個聲音說:「青翠碧綠的樹冠間,芙蓉花爭先恐後地競相開放了。紅豔豔的花兒綴滿枝頭,連成一片,遠遠望去,像天邊的彩雲,像粉紅的輕紗,像燃燒的火焰;近看,一朵朵花兒像一把把小傘,像一隻只絨扇,像節日燃放的朵朵禮花。」這位同學竟然連用了兩個排比句,她不但觀察仔細,想像豐富,而且能從遠、近兩個不同角度生動形象地展現芙蓉花的美麗。
臨近下課,我帶著同學們回到教室,打開電腦輸入「芙蓉樹」3個字,網頁上很快出現一段內容:「樹皮及花可供藥用,有安神解鬱、活血止痛、開胃利氣之功效,提取的浸膏外用治骨折、痛疽、腫痛等症……」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看完介紹後驚呼:「原來芙蓉樹不但外形美,還有那麼多益處啊!」
就這樣,45分鐘的寫作課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大伙兒沉浸在芙蓉樹花香中久久不願下課。從愁眉不展,到踴躍表達,這次新鮮的嘗試,讓我獲得了一次成功的教學體驗。人們在提及不吐不快的話時,常說這是「有感而發」。作為老師,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感觸,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而能引發學生產生共鳴的,是來自生活的真實體驗。作文教學,不能僅僅關注作文本身,更要引導孩子關注生活,觀察細節,積累體驗,讓每一次寫作的經歷,都變成一次對往事的深情回眸和一次與心靈的精彩相約。(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榴園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