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澳兩國外長和防長在華盛頓舉行 「2+2」部長磋商,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將以澳大利亞北部港口城市達爾文為中心,構建一項針對中國的最新「絕密防禦合作框架」,以強化兩國聯合軍事訓練的力度與深度,並承諾在該地區以及印度洋「加強和規範海上合作」。
點評:近年來,隨著美國所謂「印太」戰略的不斷深入,澳大利亞的地緣戰略價值不斷上升,已經成為美國推動這一戰略體系構建的關鍵支點國家,兩國防務關係不斷深化,在外交磋商、定期對話、聯合演習、情報共享和技術轉讓等方面都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機制。此次美澳不顧全球新冠疫情嚴重,專門舉行高級別部長會談,並決定構建最新「絕密防禦合作框架」,顯示了兩國對未來防務合作新框架的重視。但從未來發展來看,該框架的構建將使「印太」特別是南海地區的問題更加複雜,並導致形成更具對抗性的地緣戰略構架,增添地區安全的不穩定因素。
上個月,澳大利亞「準航母」編隊與美國海軍在菲律賓海舉行了聯合演習
達爾文成美澳防務合作新增長點達爾文是澳大利亞北領地的首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為盟軍重要的軍事基地,也是唯一經受過戰爭洗禮的澳大利亞城市,擁有重要的出口港口和軍事基地,戰略和軍事價值非常突出。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達爾文是澳大利亞距離亞洲最近的地區,距中國大陸約4500公裡,而離南海則只有3000公裡,往東北可以跟美軍關島基地呼應,往西北通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則很快就可以進入南海,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美澳的艦艇和飛機能對南海進行更加快捷的幹預。一位美國官員曾表示,如果將B-1B戰略轟炸機部署於此,一方面可以規避彈道飛彈的打擊,另一方面還可與關島基地和迪戈加西亞基地形成犄角之勢,如果再配上新型高速運輸船,美國駐紮在達爾文的海軍陸戰隊能在相對較短時間內成為對實行打擊或封鎖行動的急先鋒,並對整個「印太」地區形成戰略威懾。
正是由於上述優勢,達爾文地區備受美國和澳大利亞青睞。早在2011年,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歐巴馬政府就瞄上了達爾文港。經過長期的談判與協商,2014年8月美澳籤署了一份關於使用達爾文基地的軍事合作協議。根據這份協議,在未來25年裡,澳大利亞將把達爾文作為美軍的軍事基地,允許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空軍在此處進行訓練和駐紮,最高可部署2500名美軍陸戰隊員。2016年3月,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羅莉-羅賓遜又宣布,美國將派出遠程重型轟炸機和空軍加油機駐紮在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和廷德爾空軍基地,並進行常規輪換工作。
美澳舉行兩棲登陸演習
為了更好地發揮達爾文基地的作用,近年來澳大利亞開始加大對基地的建設投入。2019年12月,澳國防部決定將投資7.15億美元巨資,以升級基地重要軍事設施。澳大利亞防長佩恩稱,投資將主要用於升級達爾文的庫納瓦拉海軍基地,以及附近的拉臘凱亞軍事防區,包括新建能停靠直升機航母的碼頭,擴建或升級基礎設施和加油設備等。根據計劃,該項目將於2023年完工,屆時基地和防區將能容納更多的美國軍艦。此外,在此次美澳聯合聲明中,美國還宣布將在該市建一個商業模式運營的戰略燃料儲存系統,並將此作為加強美國「燃料彈性供應的重要步驟」,進一步體現該地區作為重要能源儲備的功能。
總體上來看,此次美澳決定在達爾文構建「絕密防禦合作框架」,是自2012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達爾文市駐紮以來,雙邊防務合作關係的一次最大發展。可以預測,如果該框架按預期構建並投入運行,未來達爾文基地的戰略地位將會進一步提升,成為美澳同盟軍事合作的新增長點。
美國尋求更多軍事基地目前,隨著美國所謂「印太」戰略的不斷深化,迫切需要尋找更多合適的軍事基地作為依託。據《雪梨先驅晨報》稱,在澳大利亞總共70餘個軍事基地中,美國看中的共有5處,分別是位於澳大利亞西北角的霍爾特海軍通信站、達爾文市的庫納瓦拉海軍基地、西澳大利亞州的斯特林海軍基地、昆士蘭州湯斯維爾市的拉瓦拉克陸軍基地和澳北部的布拉德肖野外訓練場,這些基地擁有完善的裝備設施、充足的物資供應以及熟練的維護人員,可以基本滿足美軍在距離本土很遠地方部署部隊的需要。
近年來,澳大利亞加強了軍力建設,向美國購買了大量武器
據報導,除了達爾文軍事基地外,澳大利亞此前已經向美國開放了中部地區的鬆口聯合情報和通訊站,並計劃在北部海岸距離達爾文港不遠的地方再建一個新的深水港,供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此外,澳大利亞還將在靠近印度洋的西澳地區修建能夠駐泊美軍大型核動力航母的基地,在北部臨近兩洋的交匯處修建用於在兩洋地區進行大範圍戰略偵察的「全球鷹」基地和可供數萬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駐守的大型軍事要塞,以及在東部毗鄰群島天然屏障地區修建美軍核潛艇基地。
這些大型軍事設施明顯具有兼顧兩大洋的特性,旨在加強美澳兩國在兩大洋的軍事攻防能力。如果投入使用,美國將可以在更大範圍的區域內進行大規模訓練,並在澳大利亞部署更多諸如隱形戰鬥機、大型水面艦艇和核潛艇等先進裝備,將澳大利亞變成其在「印太」地區最重要的駐兵、軍火和後勤物資補給點,這將不僅降低美軍在澳大利亞地區部署的脆弱性,同時還能夠強化美國在南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和力量投射能力,極大改變該地區的力量態勢對比。
未來美澳合作範圍將繼續深化澳大利亞與美國是盟友關係。對於澳大利亞來說,由於自身實力有限,其國家安全、軍隊建設、國防研究和技術開發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美國的幫助。目前,澳大利亞有近50%的武器裝備從美國進口,兩國已經籤署了72架的F-35隱形戰鬥機的採購合同,並決定對現有F/A-18「超級大黃蜂」戰鬥機進行升級改造,以進一步提高制空和對陸、對海作戰能力,並逐步構建以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為中心,由「楔尾」機載早期預警和控制飛機、偵察機和無人飛機等組成的信息作戰體系,全面提升信息作戰能力。
隨著美國所謂「印太」戰略的不斷深化,澳大利亞還根據對未來國家安全所應關注重點的判斷,對美國這一戰略也表現出了高度的戰略默契,緊密配合隨美國,不斷擴大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活動範圍。例如,在最近發布的《2020年國防戰略更新》中,澳大利亞就強調要將「印太地區」作為未來國防規劃的重點方向,主張發揮其「印太」地區支點國家的特殊作用。
「坎培拉」級戰略投送艦服役後非常活躍,幾乎每年都會前往西太海域活動
對於美國來說,則是看中了澳大利亞特殊的地緣位置和地區影響力,將其視為實現地區乃至全球戰略的重要依靠,力圖打造一個以澳大利亞為主體的南太平洋基地群,使其變成圍堵中國包圍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美澳近年來非常重視兩國之間的聯合演習,將其作為深化軍事合作關係的重要內容。例如,兩國已經確定每兩年舉行一次「護身軍刀」聯合演習,以戰略預警、飛彈防禦和「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等為演練內容,不斷增強兩軍的協同行動能力和作戰能力。7月21日,美國又在關島附近的菲律賓海舉行大規模海上演習,澳大利亞派出了包括「坎培拉」號兩棲攻擊艦打擊群在內的5艘艦艇參加,以配合美國的行動,產生了較大的地區震懾力。
在此次美澳舉行的「2+2」磋商會談中,一個重點的議題就是討論如何在「印太」地區和全球範圍構建和深化所謂的「牢不可破盟友關係」,並決定將成立一個雙邊小組,專門協調「印太軍事聯合行動」。此外,兩國還將決定加強在彈道飛彈、高超音速防禦技術、電子戰和太空戰等眾多新型防務領域的合作,並計劃籤署多項加強軍事合作、發展國防技術的協議。
從未來發展來看,為了共同應對面臨的各項安全挑戰,美澳兩國還將會繼續擴大合作的領域和範圍,並呈現出日益地區化和焦點化的趨勢。但是,澳大利亞在積極發展與美國防務合作關係的同時,也會對美國保持一定的警惕和距離,特別是近年來川普政府採取的「美國優先」政策和單邊主義傾向,使得澳大利亞對美澳同盟關係的未來產生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不會與美國走得太近。例如,截止目前,澳大利亞仍然不接受美國在澳大利亞建設永久性軍事基地,而是僅限於允許美軍無償使用其軍事基地;在南海問題上,雖然澳大利亞經常在嘴上幫美國說話,但在實際操作上卻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
在此次「2+2」會談中,澳大利亞就抵制了美國讓其在南海爭議海域舉行「航向自由演習」的要求。澳外長佩恩稱雖然美澳兩國是親密盟友,但強調並非在所有問題上的觀點都與美國完全一致,表示澳大利亞所做的一切決定或判斷都必須要符合其國家利益與安全,「澳大利亞的立場由我們自己決定」,這些都突顯了澳大利亞在處理對華問題上還是保持著一定的理性和克制,也表明了澳大利亞未來不會完全置中澳關係發展於不顧,將自己盲目綁定在美國的戰車上,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
(兵韜志略是由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凌雲志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近期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後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兩周一期,不見不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