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瑛:基層文博人 化石守護者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在我們的星球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中,無數的物種誕生了,同時,也有無數的物種湮滅。滄海桑田,歲月賦予了這些物種一種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90年代,年輕的王瓊瑛調入縣文物管理辦公室,從此她與化石保護結下不解之緣。縉雲縣古生物化石儲量大、分布廣,若僅僅是依靠縣文物部門的力量來完成調查保護工作存在一定難度。面對這樣的情況,從普通工作人員一直紮實地幹到縣博物館館長的王瓊瑛帶領同事儘可能的調動相關部門、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極力呼籲社會力量參與。

  王瓊瑛在舒洪姨姆山採集化石

  在她的帶領和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逐步認識到了保護古生物化石的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奉獻出了自己的力量。社會各界人士熱心參與、相關信息及時上報、有的人還積極上交化石。縉雲縣的大量古生物化石才得到了有效保護。

  恪盡職守,與挖掘機爭分奪秒

  2008年6月3日傍晚,王瓊瑛在吃晚飯時接到一個電話,反映壺鎮工業圓區建設工地發現恐龍化石。她立即帶領同事連夜驅車趕赴28公裡外的現場。經現場勘察確認,她果斷向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及壺鎮鎮政府領導匯報,要求派公安人員進行夜間值班巡查保護,壺鎮派出所立馬派出三名幹警到現場值守。確保化石安全後,她隨即向浙江省文物局作了匯報,省文物局第二天就委派浙江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專家金幸生等到現場指導並組織挖掘。王瓊英一邊積極協調發掘現場各部門間和施工單位的工作銜接,一邊強化專業團隊和民工之間的分工協作,同時做好後勤保障和防護化石用貨物採購服務,使化石挖掘有序開展。這一次順利地在壺鎮工業園區建設工地即應莊村樹葉山挖掘出了一具不完整恐龍化石。

  2013年3月至10月,在壺鎮麗縉科技產業園區安置房建設工地發現多處恐龍化石點,而當時建設工地的挖掘機正在調查隊身旁轟鳴作業。為了保護這些化石,同時又不耽誤產業園區的工程建設進度,王瓊瑛帶領著同事,與浙江自然博物館、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專家一道,起早貪黑,加班加點,連續奮戰。當時春夏秋季天氣無常,時而驕陽似火,時而寒意襲人,艱辛不言而喻。王瓊瑛帶著團隊搶時間,與工地作業挖掘機賽跑,完成多處化石點挖掘任務。

  王瓊英(後排左五)與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浙江自然館專家在壺鎮西山沿一帶調查化石

  2014年6月到10月,王瓊瑛一邊惦記著94歲且剛做過腦部手術的母親,一邊記掛著在重症監護室裡的老父親,而另一邊是建築工地大批恐龍化石點若不及時採取搶救發掘措施,將很快當作渣土被挖掘機挖起,再被裝車傾倒填埋陪護盡孝義不容辭,化石搶救刻不容緩,兩難之中她毅然決定堅守在古生物化石的發掘現場,確保國家珍貴化石得到有效保護。

  不辱使命,夢圓「中國縉雲甲龍」

  自2008年以來,縉雲縣博物館在王瓊瑛的帶領下,與浙江自然博物館、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的聯合挖掘,至少發掘出5個恐龍個體,縉雲成為浙江發現恐龍個體最多的縣。發掘的甲龍類恐龍化石包括:頭骨、頸椎、背椎、薦椎、尾椎、尾錘、腰帶、肩帶、四肢,這是目前在中國南方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已發現的化石基本覆蓋全身所有部位;發掘的獸腳類恐龍化石有頭骨,蜥腳類恐龍化石有坐骨、股骨等;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的恐龍蛋化石,以及一些在浙江乃至全國極少發現的烏龜蛋化石和鳥蛋化石。創造了五個「浙江第一」和一個「中國首次」:第一次發現基本完整的恐龍全身骨骼化石,第一次發現甲龍類恐龍尾錘化石,第一次發現完整甲龍頭骨,第一次發現獸腳類恐龍頭骨,第一次同時發現甲龍成年和幼年個體化石;在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厚盔蛋化石。

  2016年3月,由中、美研究人員合作研究成果《中國縉雲發現最早的厚盔鳥蛋》發表在美國《古脊椎動物學雜誌》的電子版上,確認了2013年10月28日在舒洪姓王安置房建設工地挖掘的厚盔蛋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顆鳥蛋化石。2016年,王瓊瑛主編並出版了圖書《龍聚縉雲》。該書全面記敘了縉雲縣恐龍化石的調查、挖掘、研究和保護工作,不僅是一本集知識性、趣味性、新奇性於一體科普讀物,並作為2016年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官方禮品贈送貴賓。2018年2月27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開放獲取雜誌《科學報告》報導了發現於浙江省縉雲縣壺鎮的新種類甲龍類化石研究成果,被正式定名為中國縉雲甲龍(Jinyunpelta sinensis)。

  王瓊英(左一)在壺鎮李莊樹葉山對恐龍化石糊紙保護

  王瓊瑛20餘載情系地方化石保護,用真情和汗水踐行著忠誠和擔當。她先後被授予全省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省文物普查先進個人等殊榮。

  只要足夠努力,哪怕在一個基層普通的崗位,照樣可以幹出不平凡的業績。儘管一年前王瓊瑛已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博物館館長,但是作為一個文物研究員,她依然在努力工作,守望化石。

相關焦點

  • 郭煥學:南漳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守護者
    土生土長的湖北南漳人郭煥學,現年55歲。1984年參加工作後,歷任南漳縣土地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建設用地股長、南漳縣國土資源局耕地保護科科長、礦產資源管理科科長和地質環境科科長等職務。2004年起負責地質公園管理、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2007年起擔任南漳水鏡湖地質公園管理局局長,多年如一日默默工作在南漳化石保護一線。
  • 甘肅省「三區」文博人才培養理論培訓階段圓滿結束
    9月24日下午,由甘肅省文物局主辦、國家文物局(陝西師範大學)文博人才培訓示範基地承辦,為期25天的甘肅省「三區」文博人才培養第一階段理論培訓在陝西師範大學舉行結業儀式。結業儀式由國家文物局(陝西師範大學)文博人才培訓基地副主任曹瑋主持。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
  • 【風物誌】「涇川人」頭蓋骨化石 人類已經進化成現代人的證據
    20歲左右的人類頭骨化石,在人類進化系統上屬晚期智人,該化石被命名為「涇川人」。這個人類頭蓋骨,就是「涇川人」頭骨化石。  「涇川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者是劉玉林。劉玉林是平涼地區著名文博專家、知名學者,原平涼市博物館館長。大學畢業後,劉玉林就對文物考古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先後發現了「涇川人」頭蓋骨化石、晚商族徽銅鬲等一批珍貴文物及牛角溝遺址、大嶺上遺址、合志溝遺址等眾多古文化遺存。
  • 《國家寶藏》第三季將至,九處文博向我們走來:是驚豔、是情懷!
    2017年12月3日,在這個央視文化節目元年的尾聲,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以強勢的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豆瓣9.1分!這就是17年年末登場,但一躍成為17年最受關注大陸電視綜藝,力壓當年爆火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的《國家寶藏》。
  • 河源小學生發現6600萬年前恐龍蛋化石
    張仰喆在斷橋斜坡處發現恐龍蛋化石。 受訪者供圖南方日報訊(記者/畢嘉琪黃堃媛)7月23日,河源市民李小芳和其9歲兒子張仰喆在河源市區東江大橋東面的岸邊遊玩時,意外在斷橋便道的護坡上發現蛋殼並辨認出1枚疑似恐龍蛋化石。
  • 剛剛,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剛剛,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在他看來,成立考古文博學院,可以使學科更加完善,教學、科研以及學生的培養更成體系,「在一個單獨的學院,所有的教學資源能夠得到一個很好的整合,教師的配備也趨向完善。」另一方面,他介紹,凡是成立學院,對於師資力量、教學資源都要求成一定規模,國內開設考古文博學院的幾所大學裡,教師隊伍都在30人以上,「這也就是要求,教師教學的領域要有相當的覆蓋面。」
  • 「風物誌」「涇川人」頭蓋骨化石 人類已經進化成現代人的證據
    這個人類頭蓋骨,就是「涇川人」頭骨化石。「涇川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者是劉玉林。劉玉林是平涼地區著名文博專家、知名學者,原平涼市博物館館長。大學畢業後,劉玉林就對文物考古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先後發現了「涇川人」頭蓋骨化石、晚商族徽銅鬲等一批珍貴文物及牛角溝遺址、大嶺上遺址、合志溝遺址等眾多古文化遺存。
  • 小朋友大百科 | 森林守護者 - 禽龍
    所以,人們都稱它們為遠古守護者。作為古爬行動物的禽龍,是地球上最早發現的恐龍種類之一。早在1822年,英國的一位醫生曼特爾先生就發現了第一種禽龍的化石標本,最初他根本不知道這些巨大的石頭到底是什麼東西,於是,他寫信給當時最著名的法國和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尋求幫助,當時,古生物學家們只是簡單認為,這是一種有著蜥蜴牙齒的生物。
  • 長三角文博會|出圈破陣,在文博會看到多元化的上海報業集團
    上海報業集團將這座武康路上的網紅老建築搬進了文博會展區。從百年前的海派歷史,到最新潮的科學技術,在本屆文博會上,上海報業集團以500平方米的超大展位面積,打造了一處沉浸式未來觀感空間。據悉,上海報業集團已連續三年參展長三角文博會。今年是上海報業集團與東方網聯合重組後,首次亮相文博會。
  • 內蒙古興和縣發現矽化木和恐龍化石
    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25日電(蔚日平 孫文博)古生物學家和地質考古專家通過大量地質考古工作,最近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境內發現了矽化木和恐龍化石。  矽化木位於興和縣城關鎮南15公裡二臺子鎮長勝夭村0.5公裡處。經專家鑑定,化石群處於中生代地層,距今1億多年。
  • 廣東公安舉辦「致敬平安守護者」首屆警察形象創意作品展
    2021年1月8日,廣東公安舉辦「致敬平安守護者」首屆警察形象創意作品展。圖片來源:金羊網  據廣東省公安廳消息,為迎接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1月8日,省公安廳在廣東公安美術館舉行「致敬平安守護者」首屆警察形象創意作品展揭幕儀式暨公眾開放日活動,集中展示獲獎作品並為作者頒獎,以多元化藝術形式、融媒體傳播方式展示公安機關良好形象。
  • 做神聖國土守護者 西藏各界集中收看電影《我的喜馬拉雅》
    電影《我的喜馬拉雅》以「時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父女兩代人愛國守邊的先進事跡為題材講述了牧民桑傑曲巴及其女兒卓嘎、央宗姐妹一戶人家的「玉麥三人鄉」,是如何本著「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職責」的堅定信念,一步一個腳印抵抗住環境惡劣、外敵騷擾、親人病逝等艱難困境放牧戍邊34年,如同格桑花一般紮根祖國雪域邊陲,為祖國默默守住數千平方公裡國土的感人事跡。
  • 「文博會」一鍵看「核心」
    本報訊 黑客現場偽裝成妻子手機號給你打電話,3D動畫一鍵解密量子計算機晶片位置,「雲賞文博」虛擬現場帶你體驗坐進演播室的感覺。今年文博會精彩不斷,超強體驗感讓觀眾感受合肥「黑科技」的魅力。   危險警示教育值得一看   「現在市面上還存在詐騙分子修改號碼進行電話詐騙的手段,受害者不乏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
  • 提高著作權法律意識 做好文博出版傳播文創工作
    五、明確了作者等著作權人可以向國家著作權主管部門認定的登記機構辦理作品登記。六、增加規定了合作作品著作權的行使。七、增加規定了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彙編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進行出版、演出和製作錄音錄像製品,應當取得該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許可,並支付報酬。八、完善了電影、電視劇作品的著作權歸屬。九、增加規定了職務作品的署名權。十、完善了美術攝影作品的著作權歸屬。
  • 全球老虎日:「成為老虎守護者」
    老虎守護者不止於保護老虎,如何更好地保護、恢復老虎棲息地,維持生態平衡,確保其處於食物鏈頂端,是第十個全球老虎日留給老虎保護者的思考。近年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建立國家公園、修復棲息地、保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創新體制機制、制定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實施一系列保護修復工程、狠抓大保護,逐步改善了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試點以來,吉林、黑龍江兩省共修復培育6000畝頂級森林群落,林下栽植紅松3萬畝,修建野生動物通道3處,關閉退出礦山企業19家。
  • 文博看長治|蝶翼「繪」美人
    「我們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值得挖掘的文化素材太多太多,希望用蝶翅畫這種形式把山西的傳統文化創新傳承,吸引更多人來山西。」這是李建軍的心中期望。美和美的相遇都如此攝人心魂。那麼,當博大精深的山西傳統文化瑰寶和這樣的美遇見時,又會碰撞出怎樣的效應?我們不妨拭目以待。穿在身上的立體國畫作為文博會上的老面孔,這一次,長治堆錦又創出了新花樣。
  • 《怪物獵人世界》守護者套裝怎麼得 守護者套裝使用詳解
    導 讀 怪物獵人世界守護者套裝能用多久?很多玩家對這個問題都很好奇。
  • 家園的守護者 ——尋找蚌埠城市形象守護者活動步驟及報名企業
    11月7日,2016家園的守護者 ——尋找蚌埠城市形象守護者活動開始啟動,主辦方將在接下來的一個月的時間內,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尋找為家園做出貢獻的守候者。具體活動流程如下:    1、【活動宣傳期】線上與線下① 採用關於地域黑的一篇報導《快來看安徽各地市人眼中的安徽地圖! 你的家鄉竟是這樣的》,以不同地區人眼中不同的蚌埠來引出此次守護蚌埠城市形象打分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