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不當人類的盤中餐,仍可以是人們的搖錢樹

2020-11-23 騰訊網

最近人們都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濫捕濫殺濫吃野生動物,可能會導致人類自己的災難。

人類和野生動物相處的方式,遠非盤中餐這樣簡單粗暴,其實野生動物資源是一棵搖錢樹,只要加以規範合法的商業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遠遠超過愚蠢的食用和偷獵。而正確、可持續的商業開發,既能達到保護生態的作用,也能為人類創造經濟價值。

1.搖錢樹之根:野生動物保護

保護野生動物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紀,但直到20世紀才真正為人們所重視。

以北美為例,這裡的自然保護經歷了這樣一個誕生過程:1849年之前,野生動物非常豐富,五十億隻旅鴿飛翔在空中,美洲野牛成群在平原上遊蕩。然而,僅僅五十年時間,如此龐大種群的旅鴿竟然滅絕了!

五十億隻的種群數量是多麼龐大的數量?十億隻的旅鴿群就有五百公裡長,飛起來遮天蔽日。

原本它們是這片土地上最常見的鳥兒,然而還是逃不過人類的毒手,拔地而起的城市吞噬了荒原,吞噬了橡樹林,旅鴿失去了棲息地,鐵路和電報的普及衍生出了一個繁榮的旅鴿貿易行業。

▲已經滅絕的旅鴿

據威斯康辛州媒體1871年報導,當時幾乎每一趟火車都載著獵人和旅鴿販子;旅館爆滿,箍桶匠忙著制桶,不論男女老幼都積極地裝滿一桶又一桶的旅鴿;除了專業的獵槍,人們還用網捕捉,用燃燒的硫磺燻,甚至用泡了威士忌的穀物來毒死旅鴿。在這樣一場全民狂歡中,旅鴿永遠消失了。

旅鴿的悲劇是這片土地所有野生動物命運的縮影,它們失去了棲息地,被大量捕殺,除了旅鴿,大型食肉動物也幾乎沒了蹤跡。

▲1875年的畫作描繪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獵人獵殺旅鴿的情形

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這位總統先生本身是個打獵愛好者,不過他卻積極推動野生動物保護事業。而且,他決定把打獵作為保護野生動物的手段。

是不是有點魔幻和矛盾?然而西奧多卻做到了。在他的推動下,商業貿易目的的打獵被定為非法,也就是說,把打來的獵物當肉食去販賣是違法的;然而,個人愛好者可以使用槍枝、弓箭等有限的工具去打獵,不過獵殺的動物屍體必須嚴格管理。

與之前的任意捕殺不同,愛好者打獵需要給槍枝、彈藥、弓箭繳稅。為了能夠有地方打獵,獵人們自覺地保護動物的棲息地,而他們每年數億美元的稅款用於保護野生動物的項目,這筆錢挽救了很多一度瀕危的物種,其他很多物種也從中受益。

▲自1916年美國開始建立國家公園,截至目前已經有58個國家公園,這是美國西部部分國家公園

如今,人類定居的每一片大陸都有野生動物保護區,例如中國有熊貓保護區和亞洲象保護區,南非有海豹保護區,肯亞有疣猴保護區,羅馬尼亞有棕熊保護區,南美洲有美洲豹保護區,絕大多數國家都能認識到,野生動物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好好保護起來。

有了基礎,對這筆財富的商業開發又是如何成形的呢?

2.搖錢樹之幹:野生動物旅遊

野生動物商業開發最主要的形式——旅遊業,同樣起源於19世紀,英國上流社會有許多冒險家熱衷於去非洲探險和考察。

例如戴維·利文斯敦,橫越非洲第一人,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維多利亞瀑布就是他發現的。探險家們填補了非洲地圖的許多空白,大量歐洲人接踵而至,但不是人人都像他們一樣有專業的探險技能和地理知識,於是很多人就當起了旅遊者,在安全的範圍內探索異域風情。

這些人通常是上層階級,出遠門打個獵,裝備一定要齊全,大到帳篷護具,小到罐頭水壺,統統都要最好、最時髦的,這就帶來了商機。

去非洲打獵成了有錢人間流行的遊戲。1909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就是前面提到那個靠捕獵稅來保護野生動物的總統)去東非打獵,還把這次經歷寫成了暢銷書,有總統做代言,這一活動的熱度只增不減。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非洲狩獵時的照片

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突飛猛進的航空業發展讓跨國旅遊變得平民化,不再只是有錢人的專屬。人們也開始有了環境保護的意識,開始思考如何負責任、可持續地旅遊,把對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的傷害降到最低。

於是人們放棄了獵槍,改用眼睛和相機捕捉野生動物的美,推行規章制度來管理這一行業,就有了如今在自由放養保護區內的觀賞性旅遊。

3.搖錢樹之葉:減少貧困,提供就業

目前來看,野生動物旅遊業應該是收益高,傷害小,人和動物雙贏的產業。而且範圍廣,即使是普通到常常被忽視的動物,也能獲益其中。

比如最近的網紅野生動物——蝙蝠。錯的是蝙蝠嗎?錯的是那些把它們吃下肚的人。事實上,蝙蝠對生態系統是有益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種,它為熱帶森林傳播種子,吃掉大量的害蟲。

但在全球範圍內,蝙蝠的數量都在減少,迷信和恐懼讓大多數人對蝙蝠抱有敵意,幸運的是,仍然有許多人,致力於蝙蝠的保護。

最成功的蝙蝠保護地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國會路大橋,1980年這座橋改建時,蝙蝠們不請自來住進了橋墩的縫隙裡,有市民擔心它們會造成危險,想要趕走蝙蝠,是一些動物保護志願者通過媒體發起了一場運動,最終和市民達成共識。

▲奧斯汀的國會路大橋傍晚蝙蝠出動的景象

如今這座橋是150萬隻墨西哥游離尾蝠的家,每年有14萬遊客來看它們,創收數百萬美元。政府劃出了專門的草坪觀景區、設置了宣傳蝙蝠知識的小亭子、河船運營商提供水上遊覽項目,甚至還衍生出蝙蝠節。

▲奧斯汀街頭的蝙蝠雕像。很多人說美國歷史太短因而沒有文化底蘊,但奧斯汀市開發的獨特蝙蝠文化,吸引了不少遊客

蝙蝠保護體現出野生動物旅遊最直接的好處:創收。2015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調查發現,80%的非洲之旅都是為了看動物,光是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門票就能產生1.42億美元的收入,野生動物旅遊業可以說是不少非洲國家的經濟命脈。

2019年世界旅遊理事會的報告顯示,野生動物旅遊業為全球GDP貢獻了1201億美元,是非法貿易(230億美元)的五倍。

目前全球7%的旅遊與野生動植物旅遊相關,並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由此體現出野生動物旅遊的間接好處:帶來就業機會

尤其對一些發展中國家來說,採礦、石油開採等消耗性產業只能讓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更加富裕,野生動物和自然環境旅遊才是能給大多數人帶來長期利益的產業。

它為國家注入外匯、提供工作崗位,遊客購買手工藝品等紀念品幫助了當地土著及其文化生存下去,這一行業成了解決貧困和失業問題的主要手段之一。

比如在肯亞居民心中,是犀牛和大象讓他們獲得了安全、醫療保障和教育,誰都不能傷害這些動物。於是,他們與當地護林員合作,成了野生動物的最佳保護者。

結果,這一地區的大象偷獵減少50%,4年未發生一起犀牛偷獵事件。野生動物得到了良好的保護,旅遊收入相應地不斷增長,形成良性循環,由此可見,對野生動物的商業開發來說,旅遊業是一項健康,可持續的選擇。

4.搖錢樹之果:教育作用

野生動物如此寶貴,但很不幸,它們越來越稀少。21世紀,有很多野生物種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如白鰭豚、北白犀等等。保護瀕危物種,不能僅靠某一個國家,某一個組織的力量,而要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這又要靠旅遊業來發揮作用了。

▲蘇丹北白犀

20世紀初,斯堪地那維亞的北極狐因為珍貴的皮毛遭到捕殺,數量大幅下降。瑞典於1928年,挪威於1930年分別立法保護北極狐,但它的數量始終沒能恢復,即使少了大面積捕殺,還有很多因素威脅著北極狐。

比如競爭者赤狐的繁衍擴張,影響了北極狐的棲息地;由於氣候變化造成環境改變,田鼠等小型齧齒動物減少,北極狐面臨著食物短缺。人們為北極狐提供額外的食物補給、幫它們驅趕赤狐,經過15年的努力,北極狐數量才有所回升。

▲世界自然基金會為瑞典北極狐保護做的平面公益廣告

截止目前,最大的北極狐群體生活在瑞典的赫拉格斯山區,區域內還有很多北極狐巢穴和幼崽。無論冬夏,這裡都是戶外休閒的好地方,瑞典旅遊協會在徒步和滑雪的路線上修了許多營地,每年能接待約六萬遊客,這些營地通過各種方式宣傳關於北極狐的知識,標誌牌,小冊子甚至還有兒童電影。

在夏天,營地會組織參觀北極狐巢穴的旅行,其收入捐贈給北極狐保護項目,用於給它們買食物。單這項活動收入就能夠支付60%-70%的食物支出。

▲赫拉格斯山區

據觀察,這種人類參觀只對北極狐每日的活動規律有一定影響,並未影響群體的繁殖成功率和存活率,北極狐也沒有捨棄那些巢穴。

另一個好處是,人類活動間接影響了北極狐的捕食者和競爭者。北極狐比較大膽,而競爭者赤狐則更容易被人類驚擾,大型的肉食動物金雕、白尾海雕和狼獾習慣避開有人類活動的區域。這樣一來,人類活動相當於為北極狐開闢出一片避難所,更有利於它們生存。

關於這類活動,法律有很多嚴格規定:比如北極狐在巢穴的時候禁止打擾,每次旅遊都必須獲得當地行政機關的許可,一周只能進行兩次、每次最多八人,離巢穴至少三百米的距離等。

另一方面,參加者會得到專業的指導,指導遊客在遇到一隻北極狐或者其巢穴時應該怎麼做。這一趟旅行下來,既增加了關於北極狐的知識,也讓保護動物的意識深入人心。

這就是野生動物旅遊的另一好處:教育作用。當人們有了保護動物的意識,在面對動物和自然環境時才會有更加負責任的表現,減少這一行業的負面影響。

同時,個人還可能通過朋友圈,將這樣的意識傳播給親朋好友,從而讓越來越廣泛的民眾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根本上緩解瀕危物種,乃至所有野生動物的生存壓力。

▲中非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對野生動物的商業開發來說,合理的旅遊業探索可以說是最優解,但隨著城市化、甚至智慧城市的推進,新時代的年輕人熟悉的更多是遊樂場以及電子設備,對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甚至大自然的興趣正在逐漸減少。我們只有引導和鼓勵更多的人走進國家公園、愛護野生動物、親近大自然,才能讓這一人和動物雙贏的產業可持續發展。

相關焦點

  • 勿將野生動物當做你的盤中餐
    勿將野生動物當做你的盤中餐 2020-11-20 1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悲催的兇猛大型動物,外形看起來很強大,卻淪為人類的盤中餐
    大自然存在著形形色色的生物,就拿動物界來說,也可以形成一個小小的動物世界,而這些動物這種始終都遵循著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要想在動物界長遠立足,那麼這種動物就必須強大、必須兇狠。在「弱肉強食」的動物界裡,似乎每種動物都不容易,處處有天敵,而且還有可怕的食物鏈,弱五一技之長或者讓動物忌憚的地方,遲早有一天都會淪為別的動物的「盤中餐」,始終難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那麼斤斤這樣就可以了嗎?動物界中還存在著很多看似強大的動物,卻淪為盤中餐,而且被稱之為最悲催的兇猛大型動物?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只是徒有外表?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動物吧。
  • 5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
    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種動植物,當我們想到吃肉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獅子和老虎,甚至是人類,但實際上,在地球上,也存在這樣幾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一、豬籠草,這是一種熱帶食蟲植物,也被人們叫做捕蟲籠,因為形狀像豬籠而得名!它能夠分泌香味,引誘昆蟲,昆蟲一旦上當,就會滑入瓶子中淹死,被它消化吸收!甚至是老鼠也能捕捉!
  • 5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
    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種動植物,當我們想到吃肉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獅子和老虎,甚至是人類,但實際上,在地球上,也存在這樣幾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一、豬籠草,這是一種熱帶食蟲植物,也被人們叫做捕蟲籠,因為形狀像豬籠而得名!
  • 它是「最無辜」的海鮮,只是出海吃個飯,卻成為了人類的盤中餐
    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已經越來越好了,大家在嫖娼的時候對於吃這一方面也是越來越注意了,很多人都知道現在海鮮的營養價值是非常高的,而且海鮮的口感吃起來非常不錯,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也都是非常喜歡吃海鮮的,大家平時吃的海鮮頂多就是一些龍蝦螃蟹之類的,但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這個海鮮可以說是最無辜的一個海鮮了
  • 《山海經》裡的猩猩愛吃酒穿鞋,卻依然淪為人類的盤中餐
    在《山海經》中,猩猩生活在招搖山中,他們被描述成一種形狀像猿猴但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高約四五尺,口內有牙齒三十二顆,鼻梁塌陷,既能匍匐爬行,又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的動物。不同年代的《山海經》畫稿當中,猩猩被描繪成為人面豬身的生物。長著人臉,就是《山海經》中猩猩最大的特徵。
  • 「最可憐」5大入侵物種,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卻成人們「盤中餐」
    「最可憐」5大入侵物種,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卻成人們「盤中餐」說到外來物種,我們最為熟悉的肯定就是小龍蝦了,小龍蝦自從傳入我國,就一直被我國人民一頓胡吃海喝的吃,它從一個侵略性極強的外來物種,一下變成了人們的盤中餐,每次吃夜宵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小龍蝦的登場
  • 「混得最慘」的螃蟹,明明很霸氣,卻因貪吃變成了人們的盤中餐!
    「混得最慘」的螃蟹,明明很霸氣,卻因貪吃變成了人們的盤中餐!在眾多海鮮裡面,最受吃貨們喜愛的無疑就是螃蟹,龍蝦等美食。因為這兩種海鮮的肉非常鮮嫩,而且營養價值又比較高,還是低脂肪低熱量的食物,深受年輕人喜愛,尤其是螃蟹,不僅有鮮嫩的蟹肉,裡面還有很多蟹黃。
  • 人類縮小100倍後,能繼續在地球生存嗎?或成為「盤中餐」!
    人類縮小100倍後,2大弊端逐漸顯露,人類未來生存堪憂!人類在地球上至少有幾百萬年時間,但是人類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人類是從何而來。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能夠了解到,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正因為如此,經過幾百年的進化,人類擁有了智慧的大腦和靈活的雙手,人類在地球上出現,地球變得生機勃勃,從而讓人類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成為了地球上的霸主。
  • 給野生動物打疫苗,可以預防人類流行病麼?
    圖片來源:Pixabay/CC0 public domain蝙蝠等野生動物會攜帶傳染病,這些傳染病可能作為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蔓延」到人類種群中。提前在動物種群中解決這些傳染病可能是保護人類最好的辦法。科學家們仍在爭論 SARS-CoV-2 病毒起源於蝙蝠還是穿山甲。但他們確信,這種冠狀病毒只是人畜共患疾病(即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的最新例子。
  • 世業洲有人張網捕鳥眾多飛鳥成為盤中餐
    金山網訊 前天,記者在世業洲東新圩村看到,多張大網支在空中,一隻只過往飛鳥落入網中,成為盤中餐記者隨後來到小街的農貿市場,由於時已近午,沒有看到賣野生動物。記者詢問一賣菜老人,老人稱沒有人賣野鳥。記者看到市場的牆上貼著嚴禁捕殺買賣野生動物的公告。 (陶春)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
  • 世界穿山甲日 | 「吃貨」食蟻獸這麼可愛,為何被當做「盤中餐」?
    人們對穿山甲的關注度也再次攀升。保護穿山甲,從空洞的口號到切實的行動1月2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村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了關於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公告。期間,多家單位和機構呼籲公眾除禁止食用穿山甲外,還應抵制消費任何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充分認識食用野生動物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遠離「野味」。
  • 蓮都區全年救助野生動物63隻
    隨著蓮都區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市區境內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都在不斷增加,據統計,2020年經蓮都區警、民、林業各方精誠合作,已攜手收容救助野生動物63隻,與2019年救助40隻相比,增長57.5%,創下歷史新高。為全區「迷路」「受傷」的野生動物撐起了「保護傘」。
  • 文化分享|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
    同屬一個地球村,人與人應和平共處,人與動物就該和諧共生。每當看到殘害野生動物的報導時,或讓我唏噓不已,或讓我義憤填膺。網捕、毒斃、槍殺、絲套、坑困……,哎呀呀,無所不用其極呀!某些人在對付野生動物時把人類的才智發揮到了極致。自由飛翔的鳥兒,自投羅網(不對!怎麼是自投呢?高達五、六米、長几十米的透明絲編織的密密的大網,誰能躲得過去?)
  • 這種海鮮,雙鉗無敵卻因「嘴饞」而淪為盤中餐,你有吃過嗎?
    在人類的食譜中,海鮮從來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類,而蟹在海鮮中又如同皇冠上的明珠。從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到無數人跨越千年的創造。這個身披鎧甲,霸道橫行的傢伙逐漸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說到螃蟹,大家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陽澄湖大閘蟹或是遠在冰冷深海的帝王蟹。
  • 世界上最大的螃蟹,身長4米連鯊魚都不是它對手,卻成人類盤中餐
    大家應該知道海洋的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裡,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約佔地球總水量的97%,但是僅供人類使用的只有2%。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海洋中一種獨有的生物,它也是人類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生物,那就是「螃蟹」。
  • 他與熊生活11年,最後卻成熊的盤中餐,生前6分鐘錄音為何禁播
    自古以來,人類與自然界其他動物之間的關係就是非常微妙的,雖然說人類佔據著地球的主導位置,但面對著那些攻擊力較強的動物,我們也仍然會受到一些傷害。在這種情況之下,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了很多人所關注的內容。在一些人看來,動物與人是一樣具有的情感的,但傷人事件的頻發也讓我們開始思考,動物與人之間能否達到共情。
  • 大熊貓曾是人類盤中餐 皖出土動物骨骼碎片化石(圖)
    目前世界上野生的大熊貓僅有約1600隻,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四川、陝西和甘肅等省。新華社/法新  由於數萬年前的一次地殼運動,安徽省東至縣建新鄉的華龍洞洞底被抬升到地面,隨後的數萬年裡又被層土掩蓋。近日,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這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重見天日。
  • 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
    除了棲息地受到破壞等因素之外,黃胸鵐數量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為了食用黃胸鵐而進行的過度捕獵。 我國有民間傳言,食用黃胸鵐可以滋補強身。因此,從清朝開始,廣東等地就有食用黃胸鵐的記載。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掀起了食用黃胸鵐的熱潮。由於黃胸鵐始終未能成功實現人工繁殖,只能通過野外捕獵獲得,因此伴之而來的是野生黃胸鵐數量的大幅減少。
  • 野生動物是人類朋友,人類要保護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受國家法律保護,所以濫食野生動物是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