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IR應用實例:臺中榮總」瞄準精準醫療即時戰情室,中榮先以FHIR...

2021-01-08 科技社techpub

臺中榮總採用FHIR進行即時戰情室先導專案,選定院內一間擁有15臺生理量測機的病房,來測試FHIR整合不同生理量測值的能力。(iThome文件照)

「我們要打造一套精準醫療即時戰情室!」臺中榮總信息室信息工程師暨智慧醫療AI小組組長範承佑說道。去年開始,臺中榮總瞄準精準醫療,要建立一套戰情室來即時匯整病人各種生理量測數值,並以一套儀錶板來呈現數值走勢,幫助醫護人員即時決策。而戰情室的關鍵信息,不只來自院內醫療信息系統(HIS)數據,還包括了各種外部IoT醫療設備的連續性數據,譬如像是生理量測機、呼吸器、穿戴式設備等。

但是,「要整合這些數據且即時更新信息,可不簡單。」範承佑指出,不像院內醫療數據,可輕易從核心資料庫撈取,這些來自外部廠商的IoT生理量測設備數據,會因為數據格式和量測數值內容的不同,而難以整合。

比如,一些廠商的IoT設備數據格式,可能採JSON、XML,或者是自訂的數據格式;而同樣是生理量測機,一些廠牌可能只顯示心率、呼吸值,另一些可能顯示呼吸次數、波型信息等。

這對IT人員來說,就有兩個挑戰。首先,工程師必須想辦法整合不同格式的生理量數值,因此得花時間理解每臺量測機的所有數據欄位,再將所需的數據轉換為醫院統一格式;同時,工程師也得理解不同廠牌生理量測機所產生的信息,並從中撈取醫院所需要的信息,而非全盤接受。也因此,「醫院每新增一款生理量測機,工程師就得挪出更多時間來處理數據介接問題。」

臺中榮總信息室信息工程師範承佑指出,團隊以MongoDB自建一套FHIR伺服器,希望透過FHIR RESTful API將中央站生理量測數值轉換為FHIR格式,存入FHIR伺服器。圖片來源/臺中榮總

以FHIR打破數據隔閡,先從小規模病房試驗

為解決數據標準不一的問題,臺中榮總IT團隊找尋不同解決方案,後來看上新一代國際醫療數據交換標準FHIR,決定以FHIR來串接不同設備的數據。FHIR問世九年,由專門制定醫療數據交換標準的國際HL 7協會設計,目的是要解決前幾代標準(如CDA)的問題,比如將複雜數據欄位規範簡化、可支持臨床和非臨床類型數據,以及支持更多數據格式,像是XML、JSON和Turtle。

更重要的是,FHIR遵照HTTP網絡通訊協定,以行動設備常見的RESTful API來介接數據,因此,只要是支持網絡傳輸技術的IoT設備,就可以透過FHIR來交換數據,以彌補HL7 v2、HL7 v3、CDA的不足。透過FHIR,IT團隊就不必再一對一自訂API,來串接每款生理量測機。

正因為這些優點,臺中榮總決定以FHIR來打造即時戰情室,於是選定院內一間只有15臺生理量測機的病房,來小規模測試FHIR整合數據的能力。範承佑指出,還沒採用FHIR前,戰情室的數據處理流程是由每臺生理量測機收集心率、呼吸數值,再將這些數值統一匯整至一臺廠商提供的中央站,再由中央站將這些數據傳送至醫院接收端資料庫。這些數據經過醫院資料庫分析處理,就可透過UI儀錶板來呈現數值變化,供第一線醫護人員參考。

有了FHIR,原本的數據處理流程就能以兩種理想情境來實現,一種是將中央站匯整的數據,以FHIR RESTful API來介接至醫院接收端的FHIR伺服器,最後在FHIR伺服器中分析數據,以儀錶板來呈現即時數值變化。其中的中央站數據介接工作,可由醫院或廠商來進行。

另一個理想情境,則是直接在各IoT生理量測機端,以FHIR RESTful API將數據儲存至醫院接收端的FHIR伺服器,最後再以儀錶板即時呈現數值變化。也就是說,在這個情境中,數據介接的地方從中央站改為每臺生理量測機,直接省略中央站。不過這種理想情境,還得在廠商設備支持FHIR的前提下才能實現。

與此同時,範承佑也研究了FHIR數據格式規範,像是生理量測常用的數據欄位定義Patient和Observation。同時,他也嘗試了不同的FHIR工具,包括免費開源的HAPI FHIR伺服器,以及付費的Azure API for FHIR、Google Cloud Healthcare API和AWS FHIR雲端平臺等,都試過了一遍。

不過,幾經考量,「我們決定自己來建立一套適合執行FHIR的環境,」範承佑說。

以Node.js和MongoDB自建FHIR環境,從嘗試中不斷修正

他解釋,這是因為,團隊想先熟悉FHIR整體運作流程。「我們想了解,數據從IoT設備端轉換為FHIR格式、進入資料庫,最後再以UI儀錶板呈現數值變化的過程。」於是,臺中榮總以MongoDB自建FHIR資料庫伺服器,再以Node.js來打造呈現生理數值變化的UI儀錶板。

由於院內IoT生理量測設備已有原本介接的資料庫,因此不得更動數據介接模式。臺中榮總想出一套解法,從原本資料庫中撈出所需數據並轉換為FHIR格式,儲存至MongoDB。圖片來源/臺中榮總

然而,正當團隊想要串接起FHIR數據傳輸流程時,卻發現3個問題。首先,臺中榮總現有的IoT生理量測機並未支持FHIR格式,因此無法直接以FHIR格式來傳輸數據;再來是通訊端點Socket問題,因為,這些IoT生理量測機原本已有一套介接方式,已由Socket指定特定IP位置,將數據傳送至院內資料庫,因此要將IoT設備數據介接到FHIR伺服器,就得重新設置Socket的介接IP位置。

範承佑指出,如果將數據接收端改為FHIR伺服器,會衍生出數據是否能正確傳送和顯示的問題。此外,如果要改變接收端環境,還得重新寫程序,較耗費時間。

而重新寫程序則會引發第3個問題,也就是程序改寫時,院內接收端會無法接收IoT生理量測數據,因此造成儀錶板無法顯示數據,影響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流程。

於是,臺中榮總想出一套解法,在不更動現有工作流程的情況下,來進行FHIR數據格式轉換。也就是說,他們維持原本IoT生理量測機和中央站的數據處理流程,但在原本接收端的資料庫中,「將數據撈出來,轉換為FHIR格式,」並存入FHIR伺服器,最後再以Node.js來呈現生理量測數值變化。

進一步來說,團隊將FHIR數據轉換分為三步驟:首先是從原本資料庫抓取生理量測數據,並轉換為FHIR格式規範的Patient和Observation型式,再來將這些FHIR格式數據,以POST指令傳送至FHIR伺服器;這兩個步驟,都以程序語言Python來執行。完成這兩個步驟後,最後一步就是將FHIR伺服器中的生理量測數據,以GET指令撈出,再以Node.js來呈現數值變化。

臺中榮總信息室信息工程師範承佑指出,在數據轉換過程中,以Python從資料庫的大量生理量測數值中,抓取出病歷號、姓名、性別等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轉換為FHIR Patient數據型式。圖片來源/臺中榮總

除了Patient型式數據,臺中榮總也以Python從資料庫中撈取病歷號、量測時間、心率等生理量測值,並將這些值轉換為FHIR Observation型式,再將這些數據存入FHIR伺服器。圖片來源/臺中榮總

範承佑也以數據轉換實例,來說明從資料庫中,找出所需數據並轉換為FHIR格式數據的過程。比如以Python從資料庫中的大量生理量測數值,抓取出病歷號、姓名、性別等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轉換為FHIR Patient數據型式;另一個例子則是透過Python,從資料庫中撈取病歷號、量測時間、心率等生理量測值,並將這些值轉換為FHIR Observation型式,再將這些數據存入FHIR伺服器。

這些數據整合至FHIR伺服器後,便可清楚呈現撈取數據的類別和細節,包括一位病患的基本數據、生理量測信息如心率和量測時間等。

最後,為了將這些數據呈現給第一線醫護人員,範承佑團隊也寫了支網頁程序,來呈現患者即時量測數據。在網頁首頁,用戶可以文字形式來閱覽病患姓名、病歷號、性別和量測記錄等信息。如需要更詳細的信息,用戶只需點擊病歷號,就可查看視覺化的患者連續生理量測數值變化,一旁還會以JSON文件內容來對照,來確認數值。

臺中榮總將FHIR資料庫分析後的數值,以網頁接口呈現,除了顯示生理量測數值變化外,還會附上JSON檔數據內容,給第一線醫護人員參考。圖片來源/臺中榮總

FHIR實例化反思:即時性數據量大是最大問題

在這場一年多的試驗中,臺中榮總IT團隊雖然成功以FHIR來整合院內數據和IoT設備量測數值,但也意識到不少實例化問題。首先,「IoT生理量測機的即時性數據過於龐大,」如果只依靠FHIR Server作為儲存端,在轉換和傳送數據時,就可能發生傳送性能不佳或延遲的狀況。

這是因為,IoT中央站每分鐘會派送一次數據,而且每份數據都會先轉換為FHIR格式數據(比如心率存一套、呼吸值存一套),如此就大幅增加儲存容量。範承佑指出,就FHIR測試病房來說,每分鐘會派送15臺IoT生理量測機數據,而在轉換為FHIR的情形下,每天產生約為30MB的數據量;與之相比,原本同一病房在未採用FHIR的情況下,每周也才產生20MB的數據量。

也因此,為解決數據量大造成的傳送性能問題,範承佑團隊想出一個方法,也就是當IoT生理量測機以FHIR格式將數據傳送至指定地點時,只需存取所需數據即可,或於數據再次轉傳時,將數據轉為FHIR格式傳送即可。

至於儲存量大的問題,團隊思考,要是能將同一病患同一時間的生理量測數據整合為一,比如將心率和呼吸值合併為一筆數據來儲存,或是以Data Hub文字檔方式儲存(如JSON),也許能克服儲存空間不足的問題。

另外,由於前述每產生一筆生理量測數據,就會存為一份FHIR Observation格式數據,因此當數據過多時,容易發生前端解析Observation數據過久的狀況。對此,團隊打算將前端解析FHIR格式數據的工作,改為在後端接收IoT生理量測數據時,先將所需數據提出,再送到前端儀錶板顯示。

不只如此,面對數據爆量問題,團隊也思考FHIR伺服器的布建。範承佑指出,要是病房加入更多IoT生理量測機,他們計劃部建更多FHIR伺服器,來緩解設備過多造成的數據爆量問題;或是從機制上調整,先在FHIR伺服器接收IoT設備信息時,撈出必要信息,並直接送至儀錶板接口來顯示。

FHIR公用樣板來檢測數據正確性,醫院與廠商更得有套合作模式

話鋒一轉,範承佑也思考到,未來IoT設備廠商開始支持FHIR數據格式後,醫院還會面臨一個問題,也就是「如何知道IoT設備傳出的FHIR格式和內容,是否正確?」

在他看來,臺灣今年首次舉辦的FHIR聯測,若透過聯測產生了公用FHIR樣板,臺中榮總就能用來打造自動檢測程序,來驗證醫院的IoT設備廠商數據格式是否正確。

除此之外,要使用FHIR互通數據,醫院與IoT量測設備廠商還得有套配合模式才行。對此,範承佑提出兩種合作模式,一是廠商在中央站集中IoT量測信息後,以FHIR RESTful API將數據以POST指令傳送至醫院接收端,「如此一來,也能減輕醫院在FHIR 伺服器介接的工作量。」

另一種模式,則是IoT廠商不必設置中央站,直接在每臺生理機端產生FHIR格式數據,透過POST指令將數據送到FHIR伺服器,由醫院直接解析數據、將數值變化呈現在儀錶板上。

有了這次FHIR戰情室先導專案經驗,臺中榮總IT團隊表示,還要持續改善即時戰情室的建置工作,期望在不久的將來落實於院內,來強化第一線即時醫療照護服務。

相關焦點

  • 推進產業整合瞄準精準醫療萬億市場 精準醫療概念股一覽
    推進產業整合瞄準精準醫療萬億市場  今年6月,安科生物以4.5億元的對價獲得了中德美聯的全部股權。中德美聯原股東做出了在未來三年分別完成2000萬元、2600萬元和3380萬元的業績承諾,但實際上,公司目前的經營情況已經超過預期。  安科生物與中德美聯之間的整合,主要就是為了在精準醫療這一系統工程上進行發力。
  • 以體外分子診斷推動精準醫學發展,「豪仕醫學」正在行動
    「豪仕醫學」總經理廖敏告訴36氪南昌。 「豪仕醫學」是一家專注於精準醫學檢測、診斷試劑研發和大數據整合應用的高科技公司,致力於以分子診斷技術推動臨床精準用藥指導、疾病早篩和疾病輔助診斷等精準臨床應用。「精準醫學」是廖敏對醫學檢測未來發展方向的預判。 「什麼是精準醫學?
  • 首個FDA批准的AI核醫學產品上市,來自矽谷的「深透醫療」率先瞄準...
    而「深透醫療」採取的切入口是「影像採集」,在醫學影像整體花銷中佔比90%,市場空間更廣闊。由於這個方向的產品研發需要對影像採集、人工智慧等多領域的技術要求,目前沒有太多AI醫學影像公司涉及,直接競爭者較少。「深透醫療」來自美國矽谷,其技術最早出自史丹福大學的實驗室。該公司成立一年多,在這一年多時間內從licence-in到FDA獲批,節奏是比較快的。
  • 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
    臺中花博的三個展區,正是GNP的具體呈現,以「不破壞、只優化」為設計理念,我們相信,生產、生態及生活之間,可以取得完美平衡,當大自然變得更好,人類也可從中汲取源源不絕的活力,形成善的循環。【Green】綠色․生產․共享「外埔園區」以共享為核心價值,呈現臺灣以農立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想像,展示生產的綠能技術,呈現花果原鄉的風貌,尤其智慧農業的應用,呼應臺中花博發展精緻農業的目標,著重安心食品、有機無毒及生產履歷,不只讓人們吃得安心,更要對環境善盡友愛零汙染的責任,傳達慢食、慢活的生活意象;花博結束後,將轉型為國際級農創園區,
  • 基因定序 打造精準醫療基礎
    基因定序 打造精準醫療基礎 來源:工商時報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5-07-24   今日/總瀏覽:1/2512 精準醫療引領新風潮
  • 「2021全臺跨年資訊」北中南跨年煙火晚會總整理
    「臺北最High新年城 2021跨年活動」主題為「玩轉臺北 和你一起」,由金曲設計師顏伯駿統籌活動視覺。將臺北最具代表性的的符號,如臺北捷運、北門、臺北101等串連起城市意象與臺北人的情感。2021臺中跨年狂歡夜」   臺中跨年晚會今年主題為「犇向幸福!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 「金匙醫學」獲2.3億元A輪融資;「網際網路+醫療...
    「金匙醫學」致力於通過將高通量測序技術應用於病原診斷,解決病原診斷的檢出率、時效性和準確性等一系列難點,讓眾多重症感染患者及時得到精準的診斷。 專注基因檢測醫學診斷服務,「金匙醫學」完成2.3億元C輪融資 據悉,「瑞風生物」已於近日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雅惠投資領投,現有股東聯想之星繼續加碼跟投,強雲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獨家財務顧問。
  • 「20201005肖戰生日」不平凡的肖戰,不平凡的應援方式!正能量!
    下面C姐來簡單介紹下粉絲們的成績單:1)Part1:「 向夢之路 」捐款78000,為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龍華鎮銅廠村修建全長2.5公裡的公路,並為這條路取名為「戰放路」,希望所有的溫柔和夢都可以通過這條路,走出去,讓夢想都明媚地綻放。這條2.5公裡的路,看得見的是丈量數據上的2.5公裡,更多看不見的,是夢想無數的可能性,通過這條路傳遞的溫暖和愛。
  • 將AI三維重建、MR等應用於外科手術,「縉鋮醫療」要實現「零距離...
    36氪近期接觸到的「縉鋮醫療」便是上述案例的幕後支持者。「縉鋮醫療」2015 年在北京成立, 主要專注於人工智慧混合現實可視化創新醫療產品的開發與應用,即將AI、MR、AR、5G等前沿技術應用於全手術流程,幫助醫生實現術前遠程手術規劃、術中互動式遠程手術指導及術後遠程隨訪
  • 質譜流式介紹及其技術應用實例
    如果你有同樣的困惑,那先恭喜你,看完下面內容,從此不再糾結。  ◆◆質譜流式檔案◆◆  學名: 質譜流式  洋名:Mass Cytometry  暱稱:CyTOF  自述:相對於其他研究細胞的技術,我算是比較「young」的了,也許你不認識我,但是我爹「質譜技術」、我娘「流式技術」的大名應該如雷貫耳吧?
  • 石墨烯迎來最新產業應用?「烯旺科技」在醫療領域做出突破
    多數市場機構預測,一旦石墨烯的製備技術和應用技術實現突破,將給多個行業帶來顛覆性的改變,預計到2020年帶來千億規模的市場,包括新能源電池、半導體、航空航天......甚至是醫療。不過,目前產業界的聲音都集中在石墨烯電池、防腐塗料、供暖等領域。36氪近期接觸到的「烯旺科技」則是一家將石墨烯進行醫療產業應用的公司。
  • 浙大牟穎:精準醫療中的核酸精準定量工具
    摘要8月9日,火石百家邀請了浙江大學牟穎教授,為大家分享了「精準醫療中的核酸精準定量工具——微流控數字PCR」。此次分享主要涉及數字PCR的定義、數字PCR的殺手鐧、微流控數字PCR儀器現狀以及數字PCR在精準醫療領域的應用。
  • 五月天年底10場演唱會,跨年挑在臺中洲際棒球場
    今年跨年五月天屬於臺中!五月天12月31日將在臺中洲際棒球場與歌迷倒數迎新年。臺中市長林佳龍昨在個人臉書貼文,歡迎「五迷」睽違5年回到臺中,也透露與主辦單位討論過程中,知道「五迷」最在意交通相關的規劃,林佳龍承諾身為東道主,會全力協助主辦單位規劃周邊交通及接駁轉乘。
  • 英國「禁足」不「禁足」,英超底氣在哪裡?
    雖然英足總反覆強調不會因此而停賽,但在「第三次」全境封鎖面前,英超又能堅持多久呢?1.1月4日晚,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從5日起開始實施第三次全境封鎖。這是自疫情爆發以來,英國進行的第三次大範圍「禁足」。此前,據路透社的報導,英國的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平均已經超過5萬,衛生服務部門正在為可以預計的高峰準備更多的床位來。
  • ...地圖製作與應用,「創互科技」推出SaaS級地圖編輯工具「cmappax」
    在布局複雜的室內環境中(如大型商場、醫院、會展中心、交通樞紐)精準找到衛生間、店鋪、電梯口等位置;在進行室內物聯網布局、室內虛擬空間的數位化重構時都需要用到室內地圖。然而,隨著產業網際網路步伐的提速,數位化空間重構的概念已經在很多產業嶄露頭角。
  • 法國疫情「紅綠區」分布圖終於揭曉!來看看你在哪個區!
    >兩種地區,分別應用不同的解封政策。換句話說,「紅區」就是那些疫情還沒有被控制住的地區,而「綠區」則是相對安全的地區。與那些相對安全的「綠區」相比,「紅區」在5月11號之後依然會保持相對的隔離。決定性的日子是5月7號,如果在那一天,某個區域在地圖上依然顯示為「紅區」,那麼在5月11號解封之後這個地方就會被被劃為「紅區」。換句話說,只要一個「紅區」在5月7號之前成為「綠區」,那麼這個區域在解封之後就會採取相對寬鬆的解封政策啦。
  • AI+醫療「最佳掘金案例」榜單出爐,致敬寒冬中的「持炬者」
    2017年11月,雷鋒網聯合數十家風險投資公司、傳統上市企業、機關單位領導以及海內外高校,啟動了業內首個人工智慧商業案例評選活動:「AI最佳掘金案例年度榜單」,從商業維度出發,尋找各個行業用戶/客戶問題解決能力強的最佳產品和解決方案。
  • 將NGS技術應用於三代試管臨床應用,「貝康醫療」獲1.5億人民幣C輪...
    貝康醫療主要聚焦輔助生殖領域,目前在全國運營了4個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同多個省市的大型醫療機構建立了31個聯合實驗室,與國內200多個醫療機構開展了業務合作,與義大利、加拿大及東南亞等多個海外機構開展了全球業務合作。
  • 臺中最新研究:口腔黏膜DNA可檢測腸癌機率(圖)
    臺中最新研究:口腔黏膜DNA可檢測腸癌機率(圖) 2014-11-23 10:02:2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吉翔     臺中榮總最新研究,未來醫師只要採民眾口腔黏膜組織做基因檢測
  • 聚焦蛋白質組學技術開發及應用,「景傑生物」完成5.3億元B輪融資
    36氪獲悉,「景傑生物」已於近日完成5.3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IDG資本領投,達晨、弘暉資本、蘇州隆門創投等知名投資方跟投,上一輪領投方國投創業繼續跟投。本輪融資是繼年初由國投創業領投,博遠資本跟投的首輪融資後,「景傑生物」完成的第二輪融資,共計6.6億元,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進一步推動其新業務線的開發、市場拓展以及團隊優化。